?

“防得住躲得開救得快”

2010-11-11 10:09楊鵬霞李秀文
勞動保護 2010年8期
關鍵詞:救生艙潞安礦井

楊鵬霞 李秀文

雖說防患未然,但百密尚有一疏。近年來,山西潞安集團公司本著“筑牢最后一道防線”的理念,從防萬一的角度,聯合研發、建立健全了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以防發生事故后,能夠——

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潞安集團”)是一個以煤為基礎,煤、電、油、化、硅五大產業綜合發展的特大型新型能化集團,有62個子公司、57座各類礦井、5.5萬員工。10年來,集團百萬噸死亡率始終控制在0.033以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安全發展。

2010年5月19日,在“全國煤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推廣井下救生艙等避險設施”現場會上,潞安集團公司董事長任潤厚總結說:“只有全面構建以安全為中心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探索建設礦井新型防護救援體系,夯實安全基礎,筑牢生命防線,才能確保員工生命安全和企業長治久安”。

“上最好的裝備,創最好的環境”

近年來,潞安集團把科技興安、科技強礦作為安全發展的第一要務,把安全投入作為企業的第一投資序列,下大力氣建設了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6大系統,提出了“上最好的裝備、創最好的環境、建最好的隊伍,打造本質安全型礦區”的要求。

上最好的裝備,就是在安全上舍得投入。國家提出的重點煤礦噸煤安全費用是不低于15元,潞安集團充分利用這一政策支持,安全費用提取達到了噸煤50元,是國家標準的3.3倍,這些費用被全部投入到企業安全生產技術改造中。

2006年,集團投入大量技改資金,率先在漳村礦拉開了數字化礦山建設序幕。所謂“數字化礦山”,是指將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三者有機結合,使礦山核心信息的采集、傳輸、應用和反饋實現閉合循環,并通過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將上述信息以數字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其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實現礦井安全生產自動化(遠程管控一體化)上。

漳村礦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的指導思想,在短短3年的時間里,實現了礦井綜采自動化、掘錨一體化、主運集控化、輔運快捷化、通風智能化、選煤模塊化、供電遠程化、管理信息化、生產清潔化、安全本質化的數字化礦山建設“十化”目標。數字化礦井的建成,不僅打造了本質安全型礦井,而且實現了減人增效。年產400萬t的漳村煤礦,因數字化建設,井下人員由原來人海戰術的2400人,大幅縮減到921人。

不僅是漳村,近年來集團充分利用這些技改資金,全面推廣了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在國內采礦業中首先使用了數字控制中心,建成了第一個大采高自動化綜放工作面、第一個280m超長工作面。

數字化控制中心的運行,實現了對礦井環境、人員、設備的全方位監測監控和遠程集中控制。在主運集控中心,井下主煤流皮帶機控制系統等一目了然;在調度指揮中心,電腦上敲擊一下鍵盤就能停開井下一條皮帶;井上井下各生產環節,實現了24h實時監測和無盲點指揮;人員定位系統,可以對井下人員進行全過程跟蹤和實時顯示;采煤、掘進、供電、運輸等主要環節,實現了計算機程序化控制,部分崗位實現了無人值守……

2009年5月13日,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張寶順在集團漳村礦參觀調研時稱贊漳村礦:“創出了快速建設信息化及數字化礦井的新模式,是山西省數字化礦山建設的行業排頭兵,為山西省的科學發展創造了新經驗?!?/p>

如今,集團所有的生產礦井均開始建立健全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聯絡6大井下安全保障系統。

“防得住、躲得開、救得快”

近年來,集團公司本著“筑牢最后一道防線”的理念,從防萬一的角度,聯合研發、建立健全了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以防發生事故后,能夠“防得住、躲得開、救得快”。

“可移動式救生艙”,就是“筑牢最后一道防線”的手段。

2006年年中,潞安集團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針對當時頻發的礦難,提出要研發一種救生設備,為礦工在災變環境下提供穩定可靠、保障齊全的維持生命的空間,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這一設備,后來被作為“遇險人員快速救護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的一個子項,列為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

以集團副總經理劉仁生為項目總負責人、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金龍哲為項目總指揮的課題組,進行了長達3年多的科研攻關, 2008年3月,“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首個樣艙在西安宏光煤業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制造完成。之后,這一樣艙歷經了制冷除濕、隔熱防爆等各種苛刻的試驗,均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為了檢驗救生艙在實際災變環境中的“表現”,2008年6月29日至7月2日,試驗人員又特意在巷道中充入了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將救生艙置身于巷道中間,由項目課題組成員、礦山急救隊員組成的4名試驗人員,置身于救生艙中間,完全模擬井下災變環境并進行了長達96h的嚴格檢驗,救生艙再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2009年3月21日, “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通過了國內安全技術領域專家的技術鑒定,并獲準投入生產,正式成為煤礦事故緊急避險的“生命之舟”。2009年7月2日,第二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應急技術與裝備展覽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參觀“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展品后肯定:“此產品是中國礦工迫切需要的裝備,你們為礦工做了一件好事情”。

有了“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潞安集團領導班子迅速部署,在集團主力礦井常村煤礦井下試點應用。率先建成了我國第一個符合中國煤礦巷道條件的新型安全防護體系,也為全國推廣煤礦井下緊急避險“6大系統”,探索適應自身類型礦井的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建設積累了經驗和思路。常村煤礦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全部完成后,包括2座永久性固定避難硐室、5座臨時性固定避難硐室,62臺可移動式救生艙,最終將實現覆蓋井下當天當班全部970名作業人員的防護目標。

在全國煤礦推廣井下救生艙等避險設施現場會上,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指出:“潞安集團通過建設完善礦井新型安全體系,全面加快了本質安全型礦井建設的進程,值得全國推廣和各煤礦學習”。山西省副省長陳川平也充分肯定:“潞安在煤炭生產中,不斷創新安全管理模式,敢為人先,有超前大思維格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建設礦井安全硬實力

煤炭開采涉及到機械運輸、通風排水、瓦斯抽放等眾多系統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系統環節出現問題,輕則會影響礦井正常生產,重則會導致礦毀人亡。

如何立足源頭,建立完善礦井安全保障體系的硬實力?全國煤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推廣井下救生艙等避險設施現場會召開后,潞安集團決定,首先將常村煤礦打造成為新型安全防護示范礦,并待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后,逐步在全集團推廣。

集團決定要立足源頭,進行安全體系建設。凡新建礦井,將從勘探設計之初,即考慮安全防護體系的構建。在采掘面的布置、巷道的貫通上,將為救生艙、避難硐室預留位置,使其能夠在成井后比較便捷地設置安全防護設施、設備。在電力、通風、排水、通信等管路線路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其抗災能力,以便事故發生后,各類安全防護設施設備不被損壞,有效運行。如井下變電所、候車場、聯絡巷等場所,從建設之始,即參照避難硐室的標準進行建設,充分考慮其密閉性,配置必要的維持生存的條件。在地質勘探鉆孔時,充分考慮避難硐室的井上井下聯絡需求,當井下事故發生時,這一鉆孔就可以成為生命維生通道,起到緊急避險的功能。

對于已建礦井,集團公司將進行適應新型安全防護體系要求的技術改造,除了根據井下實際條件和防護需求設置救生艙和避難硐室,還要對原來的電力供應系統、通風系統、排水系統、通信系統等,進行抗爆、抗高溫改造,比如改懸掛式為嵌入式,提高系統在災變環境下的運行能力,為防護體系可靠、穩定運行創造良好的硬環境。同時,不斷提升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層次和力度。除了救生艙配套系統外,公司將進一步研發更加可靠的井下人員定位系統、遠程通信系統,以及新型自救器、防爆工作衣、生命顯示儀等。使安全防護體系更完備、更科學、更具實效。

與此同時,集團公司決定對各級礦井安全生產管理者進行專門的防護體系建設培訓與教育,提升他們的緊急避險能力,提高他們對新型安全防護體系的認識水平,使他們能夠比普通礦工更加熟悉緊急避險體系的功能設計、基本運行原理,熟練掌握救生艙、避難硐室內相關系統設備的操作,以便能在事故發生后,做好緊急避險的領導、組織、協調工作。

對于一線員工,集團公司決定把救生艙、避難硐室相關設施設備的操作能力,作為井下作業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進行培訓,并補充為礦井安全規程的重要內容。通過系統、全面的技術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同時,不定期進行模擬事故避險演練,實現井下作業人員人人了解防護體系相關設施設備的基本功能原理,人人能夠熟練操作每一個系統設備,提高他們的自救能力。

正是本著“想不到就是失職,做不到就是犯罪”的理念,凡事超前預防,10年來,潞安集團百萬噸死亡率始終控制在0.033以下,其中,有5個年度實現了事故為零,而且10年沒有新增一例矽肺病,在保證職工生命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職工的健康。潞安集團由此被全國總工會特頒“五一”勞動獎狀, 2009年還被山西省評為“安全生產模范企業”。

編輯 余茂君

猜你喜歡
救生艙潞安礦井
法博士之“新型理財”
法博士之幫一個小忙
山西潞安太行潤滑油有限公司
山西潞安太行潤滑油有限公司
建立三大長效機制 保障礦井長治久安
煤礦礦井技術改造探討
基于自適應卡爾曼濾波的礦用救生艙動力電池SOC估計
救生艙真人試驗的安全實施
礦井提升自動化改造
臨時主要通風機在基建礦井中的研究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