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之歷史性考察

2010-12-26 16:15劉相平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10年2期
關鍵詞:經濟圈經貿大陸

劉相平

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雖然尚未最后底定,但基本成型。如果沒有特別重大的變故(如重大政治事件的干擾),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應是指日可待之事。一時間,“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再次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的焦點。

兩岸簽訂ECFA固然是3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之必然,也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所催生,但關心和促進海峽兩岸關系發展之有識之士數十年來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所進行的不懈努力,則不應被忘記。

各種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模式的提出

1.1980—1990年代初多種經濟合作模式紛呈

1980年初,香港學者黃枝連就提出,要在兩岸四地建立“中國人共同體”,80年代中后期,類似的模式成為海內外華人華僑討論的焦點。從1980年到1992年間,有關“中華經濟”交流、合作的理論性模式大量涌現,據不完全統計,有近30個之多。

無疑,祖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大陸-香港-臺灣之間經貿活動逐漸熱絡、特別是港商和臺商在珠江三角洲和福建沿海地區的投資活動,一浪高過一浪,是種種模式雨后春筍般地涌現的根本原因,而海內外學者對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的熱情關注則是其直接動因。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模式中的大部分為人所忘,但它們在內涵上涉及到“經濟圈”、“共同體”、“共同市場”、“自由貿易體”等多個層面,為此后的討論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1992年后,關于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中華經濟圈、中華經濟體、兩岸自由貿易區、兩岸共同市場(FTA)、兩岸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及其類似安排等模式上。

2.從“中華經濟圈”到“中華經濟體”

1992年1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倡議,由臺灣、香港、廣東省、海南省和福建省共同建立華南經濟協作區,這是大陸研究機構首次公開提出建立兩岸三地經濟合作機制;1992年3月,臺灣“經濟部”則認為“大中華經濟圈已有實質意義”,因而提出建立臺灣、廣東、福建、浙江以及上海的華南經濟圈方案。①黃紹基.從區域經濟整合探討大中華經濟圈的整合形式.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3,16(6):101這是“大中華經濟圈”的雛形。

“大中華經濟圈”首先是以“華南經濟圈”的形式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兩岸經貿交流主要集中于華南地區。不過,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化和擴展,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地域范圍逐年擴大,“大中華經濟圈”的范圍隨之擴大。

1994年,在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報告中,把大陸、臺灣、香港視為一個整體的分析單元,并且稱之為“華人經濟區”。世界銀行并預測這個“華人經濟區”在今后十年內會壯大至足以與美國、日本、德國分庭抗禮。①廖光生編著.兩岸經貿互動的隱憂與生機.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1995:60

海峽兩岸三地的學者對建立“大中華經濟圈”的可行性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臺灣學者普遍認為,“若能利用臺灣及香港長期經濟發展,累積雄厚的資金、科技優勢及國際貿易的豐富經驗,再配合大陸廉價的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則將可形成一個經濟實力強大的區域經濟圈”②江志中,孫盈哲.由大陸經濟改革談兩岸關系之發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4,17(2):47?!按箨懙慕洕鷿摿Ω谷松钚?臺灣、香港、大陸的大中華經濟圈的成立有其必要性”③王健全.臺灣、香港和大陸經濟共同圈整合計劃可行性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992,43(4):1-28。2002年,臺灣學者邱永漢則進一步提出了“海峽兩岸已形成一個經濟實體”的觀點。④邱永漢.重點是一個經濟實體,不是一國兩國.[臺]財訊,2002-09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林長華教授為此撰文強調:“大陸、臺灣和香港的經貿關系朝著一體化的趨勢發展,現在已形成密切而不可分離的狀態。這種經濟關系還將進一步發展?!眱砂度氐倪@種經濟關系,林長華稱之為“中華經濟體”,而且它“反映了兩岸三地已經形成一個市場,經貿不可分的客觀事實,符合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區域化的潮流”⑤林長華.中華經濟體與臺灣經濟的出路.臺灣研究集刊,2003(1):37。

3.兩岸自由貿易區(FTA)

2002年1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紀念江澤民關于祖國統一的重要講話發表七周年座談會上指出:“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更加突出”,海峽兩岸面對共同的機遇和挑戰,“理應甘苦共嘗,相互扶持”,他提出,“為推動兩岸經濟關系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們愿意聽取臺灣各界人士關于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密切兩岸經濟關系的意見和建議”⑥姜殿銘,許世銓主編.臺灣2002,九州出版社,2003:426。

隨后,國臺辦發言人張銘清聲明,“未來兩岸的經濟合作機制也包含自由貿易區”。這個說法在臺灣島內立刻引起熱烈的反響。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認為,“就國際潮流趨勢而言,在面對‘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兩大浪潮中,兩岸只有秉持‘資源分享’、‘經濟共榮’區域合作精神,方能因應全球化的嚴厲挑戰”。因此,他提出“臺灣應可提出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FTA)以為回應”①張五岳.以“自由貿易區”回應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中時電子報,2002-01-26。臺灣外貿協會董事長許嘉棟也認為,“未來兩岸若能朝向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前進,從整個產業的發展來看,將有利于兩岸經貿得以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對臺灣整體產業來說是“利大于弊”。②龔俊榮,許嘉棟.成立自由貿易區,兩岸互蒙其利.中時電子報,2002-01-31

2005年5月12日,在“胡宋會”后發表的《會談公報》中,提出了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從中可以推測出這應該是親民黨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主要模式選擇。③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談公報.中新網5月12日電2005年9月15—16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與親民黨中央黨部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第一屆“兩岸民間菁英論壇”,親民黨方面提出“以金門、馬祖、澎湖作為‘自由貿易特區’試辦點的主張”,則是這種主張的具體化。

4.“兩岸共同市場”、“中華共同市場”與“一中市場”

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是國民黨副主席、前“行政院長”蕭萬長在臺灣“政黨輪替”后提出的。2000年11月12日,蕭萬長在臺北舉行的“迎接21世紀——全球華人團結自強論壇”上發表“如何創立發展兩岸共同市場”的演說,提出:“兩岸經濟具有互補互利互惠的特性,兩岸在下個世紀來臨時,都會面臨加入世貿的挑戰,兩岸經濟屆時將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也將會面臨新的競爭”,“在新的挑戰之下,兩岸如果能夠成立共同市場,也就是讓臺灣的資金、技術、市場管理以及經營理念和大陸的人力資源、廣大市場結合,加上大陸目前正積極開發的西部市場,兩岸的經濟將更快速發展,這也才是真正的雙贏”④蕭萬長.兩岸設共市才是真正雙贏.臺灣電子報《明日報》,2000-11-12;同時見:聯合早報,2000-11-13。

2001年3月26日,蕭萬長發起籌組的、資金規模達到新臺幣1億元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成立?;饡浴盎セ?、交流、和平、共榮”為宗旨,推動及研究兩岸建構共同市場。①臺灣“中央社”2001年3月26日報道。

蕭萬長的構想是經濟全球化沖擊的產物。祖國大陸在全球體系里成為一個新的結構,在亞洲區域經濟里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臺灣未來的發展以及兩岸關系的互動,不能自外于這種全球發展趨勢,否則臺灣會被邊緣化,無法參與新的國際政經秩序。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可以“藉助中國大陸之力讓臺灣經濟轉型更順利”。②田習如.四位名人三通大論辯.[臺]財訊,2001-03

誠然,在兩岸經貿關系越加密切的進程中,雙方擁有各自的優勢,這種優勢的互補性可以作為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的基礎條件。

在“兩岸共同市場”構想的啟發下,臺灣宏基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于2003年4月7日還提出了“中華共同市場”的設想。他說,“中華共同市場如果真正形成,對全世界都將有正面的影響”,“全世界所有的生意人,都在準備、期待中華共同市場的來臨”③林貞美,施振榮.中華共同市場,業界期待.聯合新聞網,2003-04-07。

2005年4月25日,在海南島舉行的博鰲論壇上,蕭萬長再次提出:“希望兩岸經貿合作關系更進一步,建立兩岸共同市場”。他甚至談及“一中市場”的概念,希望臺灣能弱化所謂“中立”或“獨立”,改以經濟的思維看待兩岸關系。他強調,雖然“‘一中市場’概念非一蹴可及,但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景感到非常樂觀”④臺灣前“行政院長”蕭萬長提出一中市場概念.中國臺灣網,2005-04-25。

據臺灣媒體報道,在第一次“胡連會”前夕,國民黨內部就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進行研討,“希望在CEPA與自由貿易市場之間查找一種方式”,而“兩岸共同市場”是合適的方式。⑤倪鴻祥.和平之旅/胡連會議題:CEPA vs.兩岸共同市場.東森新聞報,2005-04-28可以認為,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已成為中國國民黨內的主要思維,是其對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模式的主要選擇。

5.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及其類似安排

CEPA全名為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有人形象地將其直譯為“絲帕”。

祖國大陸首先是將香港列為簽訂CEPA對象的。無疑,與祖國大陸簽訂CEPA,對香港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祖國大陸很快又與澳門簽訂了CEPA協議,并表示CEPA模式同樣適用于臺灣。2003年11月,中國商務部國際司處長李強表示,希望和臺灣有類似CEPA的安排。11月12日,國臺辦發言人李維一也表示,愿以CEPA的模式,促進兩岸經濟的進一步合作。①國民黨冀兩岸簽CEPA,臺當局稱不適用兩岸關系.中國新聞網,2003-11-14

祖國大陸希望與臺灣簽訂類似CEPA協議的設想立即在臺灣島內引發強烈的反響。臺灣“陸委會”發言人陳明通表示,“CEPA是一國兩制下的產物,不適用兩岸關系”②江今葉.中共邀我簽CEPA陸委會反對.聯合新聞網,2003-11-13。臺灣當局認為這是大陸對臺灣“以商圍政”的新攻勢,是“對陳水扁‘政府’的一個進逼的動作”③彭志平.政經交錯CEPA中共對臺新攻勢.中時電子報,2003-11-13。兩岸簽訂“類似CEPA協議”的政治內涵被臺灣當局無限地夸大,導致其經濟內涵被完全遮蔽。

因此,蕭萬長認為,由于受到現實的政治因素的干擾,兩岸簽署“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的可能性不大,但臺灣必須應對大陸與港澳簽署CEPA帶來的沖擊,因此,他提出兩岸可簽署“更緊密的經濟運作架構”(CEOF)的想法,既可避開政治問題,又能爭取到比CEPA更平等的地位。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也呼應蕭萬長的說法,表示“兩岸若能簽署類似CEPA的協定,對臺灣來說是一件好事”,認為“臺灣無法撇開中國大陸,兩岸經貿往來又很密切,很多臺商在大陸經商,簽署CEOF是其有必要性及迫切性”④王鵬捷.兩岸簽CEOF,一舉兩得.[臺]中央日報,2003-12-24。

6.從CECA到ECFA

2009年2月13日,臺“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兩岸未來簽署CECA的政策已經定調,并會透過?;鶗c大陸方面進行談判”⑤李順德.蘇起:兩岸將談簽CECA.[臺]聯合報,2009-02-14,一時間,是否簽署CECA立刻成為島內各政治勢力、媒體與工商界熱議的話題,絕大多數島內工商界對此表示積極贊成,而被陳水扁家族腐敗案搞得焦頭爛額的民進黨則是借題發揮,借由簽署CECA涉及“主權喪失”,大肆攻擊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借機脫困。

民進黨先是在兩岸之間將簽署“協議”還是“協定”的問題上向藍營發難,隨后又在其英文簡稱CEPA與大陸、港澳之間簽訂的CEPA“只差一個英文字母”一事上大做文章,藍營再三解釋“CECA是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縮寫,和 CEPA的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并批評“這些煽動民眾者一點英文素養都沒有”,①于國欽,尹啟銘.ECFA不簽,大陸市場等于拱手讓人.[臺]工商時報,2009-03-02但面對非理性的“民粹”主義,絲毫沒有扭轉的效果,馬英九不得不將之定名為“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英文簡稱ECFA,臺語諧音為“A擱發”,②戴瑞芬.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初步定調,名稱:ECFA.[臺]中廣新聞網,2009-02-27以平息爭議。

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必要性

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發展十分迅速。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對其進行協調,以保障兩岸經貿交流活動正常進行,實有必要。而兩岸經濟一體化趨勢加速度性的前進,則使得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1979年以來,兩岸貿易便以每年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按照大陸海關統計,兩岸貨物貿易從1991年的4.23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446.49億美元,11年中增長了9.6倍。近年來,海峽兩岸貨物貿易增長每隔2—3年,貿易額就上一個新臺階。1998年超過200億美元,達到204.99億美元,2000年則超過300億美元,為304.92億美元,2003年,兩岸全年貿易總額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達到583.7億美元。2006年,兩岸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1078.4億美元。2008年海峽兩岸貿易總額達到1292.2億美元。截至2008年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77 506個,累計吸收臺灣直接投資476.6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臺資在大陸吸收的境外投資中占5.6%,排名第5。目前,祖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據有關方面2003年的統計,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和貿易依存度分別達34.3%和21.5%。另據2004年臺灣方面的統計數據,2003年祖國大陸進口對臺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70%。①華夏經緯網,2005-01-12到2006年底,臺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達到41%。

毋庸置疑,經過20多年的經貿交流,海峽兩岸經貿關系已經十分密切,功能性一體化趨勢已十分明顯。按照制度理論學說,自發性、功能性的經貿交流走向制度性是必然的趨勢。

但是,兩岸之間至今未能簽訂任何形式的經貿協議,未能建立任何形式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這十分不利于兩岸經貿交流的運行與發展。

但是,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討論不但出現多種模式并存的局面,而且這些模式處于各個不同的階段,乃至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呈現出一種“雜亂”的狀態。②盛九元.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方式與途徑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4):99個人認為,這恰恰表明了:其一,海峽兩岸經貿交流20多年以來,兩岸經濟相互依賴、相互融合的程度已經相當高,可以同時容納多種經濟合作機制的要求?;蛘哒f,在經濟上可以適用高層次的模式,但因為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退而求其次,利用低階段模式以尋求突破;其二,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討論主要是民間發起、推動的,帶有某種自發性,因此呈現多元狀態;其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順應民心,積極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但受到臺灣當局的消極抵制。

事實上,兩岸遲遲未能建立經濟合作機制的根本原因,就是臺灣當局的干擾和破壞。

臺灣當局的阻撓及政局的紛擾使得兩岸不斷錯失建立經貿合作機制的良機

實現兩岸經貿從功能性向制度性的轉變,必須得到兩岸權力機關的支持,也就是說,必須經過兩岸的權力機關進行談判、協商,才有可能簽訂制度性協議。

但是,由于臺灣當局一直蓄意破壞兩岸關系,兩岸談判無法進行,從而不斷錯失建立經貿合作機制的機會。

“大中華經濟圈”構想提出后,臺灣當局因為懼怕建立“經濟圈”將“有助于兩岸政治上的合并甚或是統一”,①江志中,孫盈哲.由大陸經濟改革談兩岸關系之發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4,17(2):47因此極力反對。

1997年5月,李登輝接受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專訪時就建立一個“經濟的、文化的甚至政治的”“大中華圈”表示:臺、港、大陸及其他地區的中國人,雖然基于共同的文化傳承,而能彼此認同,但是,各個地區的政治制度不同,社會結構各異,經濟發展的程度也大不相同,甚至彼此之間也還有許多基本立場的爭論,在這種情況下,談論“大中華圈”似乎還言之過早。②[臺]“中央”日報,1997-05-22

此后,“大中華經濟圈”不但無法得到良性的培育,反而遭到李登輝及臺灣當局“戒急用忍”政策的扼殺。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后,在“一邊一國”論和“有效管理”重于“積極開放”的架構下,兩岸經貿制度性建設必然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推動,因而陷入困境。

2002年1月,當祖國大陸表示兩岸可以簽署“自由貿易區”協議后,臺灣媒體舉辦了“WTO架構下兩岸經濟新形勢”的座談會,與會的臺灣產、官、學代表一致認為,“依照目前兩岸政治的氣氛,推動具有官方色彩的兩岸自由貿易區可能性很低”。臺灣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認為:“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可作為兩岸未來共同的目標,但是兩岸距成立自由貿易區尚有一段距離”,“以兩岸目前的定位,中共在加入WTO時,將兩岸經貿定位為一個主權國家內部的貿易關系,臺灣能否接受中共的條件,頗值得懷疑”。③康彰榮.兩岸成立自由貿易區,產官學認為言之過早.中時電子報,2002-02-01可見,臺灣當局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簽訂“自由貿易區”協議最大的障礙。

蕭萬長在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時對兩岸經貿交流受到臺灣當局太多的政治干擾和障礙而表示憂心,他明確主張回到1992年“雙方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一個中國”的共識,在此基礎上,淡化政治分歧,強化經濟合作。臺灣《中央日報》也發表社論說:“如果說,兩岸共同市場概念所發揮的作用,如同在足球場上將球踢到球門口的話,那么,執政當局適時、適角度的臨門一腳便具有高度的關鍵性。但是,執政當局有沒有意愿踢出這一球在目前仍是個問題?!薄皥陶斁值呐R門一腳,就是回歸1992年兩岸所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旦執政當局下定決心,誠意執行,相信兩岸情勢必能頓時豁然開朗?!雹偕缯?一中各表仍為兩岸解套的關鍵.[臺]“中央”日報,2001-03-28

不過,這些建議和呼聲沒有得到陳水扁及其執政當局任何善意的回應。因此,“兩岸共同市場”的推動依然步履維艱。

而在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后期,“兩岸共同市場”成為藍、綠兩黨斗爭的焦點。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表示,“兩岸共同市場是一中市場,是事實統一、法理統一、以商促統,透過經濟一中達成政治一中,讓臺灣走向‘香港化’”②謝佳珍,謝長廷.一中市場是法理統一,臺灣香港化.[臺]“中央社”,2008-02-27。因此,2008年3月9日,他在臺灣多家媒體共同主辦的第二場“2008‘總統’大選電視辯論”上,公開提出“就這個議題進行公投,贊成的投馬英九,反對的就投謝長廷”③王舜薇,謝長廷.一中市場議題,贊成投馬反對投謝.[臺]“中央社”,2008-03-09。

面對綠營的扭曲,“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國民黨籍“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疲于應付,忙于解釋,表示2001年他成立“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時,陳水扁前來參加并表示肯定;2002年陳水扁在其“元旦文告”甚至在會見歐洲國會議員時也一再表示“同意這模式”;而2005年他出版關于“兩岸共同市場”的新書時,“也沒有負面的批判”,而“一參選,這個理念就被污名化、被曲解了”。④葉素萍,蕭萬長.遺憾兩岸共同市場被污名化.[臺]“中央社”,2008-03-01他也強調,“兩岸共同市場是理念、愿景與遠期目標,不是現在能做的,卻是臺灣未來的護身符”⑤林沂鋒,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是臺灣未來護身符.[臺]“中央社”,2007-10-20,“兩岸共同市場主要是替臺灣經濟找出路,突破臺灣被邊緣化:并且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⑥林沂鋒,蕭萬長.說明共同市場,期許照亮臺灣經濟.[臺]“中央社”,2008-03-10。

不過,面對謝長廷、蘇貞昌等人的攻擊以及部分民眾的質疑,馬英九、蕭萬長采取了“退卻”的戰略。2008年3月9日,馬英九表示,“兩岸共同市場”是臺灣取結全球的一環,“臺灣不僅跟中國大陸合作,也將與美國、日本、韓國、東協,尤其是新加坡簽自由貿易協議”,他強調,“‘兩岸共同市場’是長期目標,并非短期內可做到,他若當選,絕不會開放中國大陸勞工來臺”。①林長順,馬英九.兩岸共同市場非短期可做到.[臺]“中央社”,2008-03-09隨后,蕭萬長也表示,“兩岸共同市場(的建成)沒有時間表”②張榮祥,蕭萬長.兩岸共同市場,沒有時間表.[臺]“中央社”,2008-03-19。

事實上,2008年3月 22日,馬英九、蕭萬長勝選后,“兩岸共同市場”就被擱置一邊,不再提及。

2009年2月13日,蘇起宣布兩岸將就簽訂CECA舉行談判后,同樣受到李登輝、陳水扁乃至蔡英文、謝長廷、蘇貞昌、呂秀蓮等綠營人士的反對和干擾,迫使馬英九將CECA改名為ECFA。但即便如此,藍、綠雙方針對ECFA的斗爭依然持續至今,未有了局。

只不過,經濟全球化與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迫使臺灣再也不能也無法游離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而大陸在這個經濟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這一點看,臺灣要求與大陸簽訂ECFA,實在有“不得不簽”的壓力,其“被動性”、“防御性”因素要高于“主動性”、“積極性”因素,因此馬英九及國民黨當局才能頂住壓力,繼續推動ECFA前進的步伐。

結 語

20多年來,海峽兩岸在經貿交流上已經取得世人矚目的成績,兩岸都從中獲得了重大利益。大陸在資金、技術、管理乃至就業等方面獲益良多,而臺灣在市場、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維持經濟競爭力等方面同樣受益匪淺,可以說,兩岸經貿交流達到了“雙贏”效果,所以受到兩岸同胞的積極支持和參與,從而形成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

臺灣無論在投資、貿易、市場、技術等各個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日趨緊密,它已經深深地參與到祖國大陸經濟發展進程中。臺灣經濟因而與大陸經濟興衰息息相關,已經不可能在與大陸經貿關系完全隔絕的環境下繼續生存與發展。兩岸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功能性一體化”特征。

面對經濟全球化新的機遇和挑戰,兩岸應在已有的經貿交流基礎上,深化經濟合作,并尋求建立經濟合作機制,積極推動經貿交流從“功能性一體化”向“制度性一體化”發展。

海峽兩岸有識之士不斷地為建立兩岸經貿制度性架構苦苦努力,而即使在兩岸政治關系陷入僵局時,祖國大陸仍本著淡化政治爭議、積極促進兩岸經貿穩步發展的考慮,推動兩岸經貿朝建立制度性架構的方向發展。

2004年5月17日,中臺辦、國臺辦受權就兩岸關系問題發表聲明,《聲明》明確提出“建立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安排,互利互惠”。2005年4月29日、5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先后會見了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以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并發表了會談新聞公報。兩個《新聞公報》都明確提出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梢?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努力,已經從純民間性討論提升為中國共產黨、臺灣“泛藍”政黨的共同主張。

2008年3月馬英九當選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系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馬英九等人制訂、執行了與李登輝、陳水扁等人有本質區別的新大陸政策思維,①關于馬英九的大陸政策主張,參見:劉相平.2008臺灣“大選”后的兩岸關系走向蠡測.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3):84-87承認了“九二共識”,兩岸關系處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格局中;2008年6月10日,中斷了近10年的海協、?;鶗皟蓵睍劦靡曰謴?在迄今一年半的時間里,海協、?;鶗皟蓵焙炗喠?2個協議并達成一個共識,海峽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兩岸經貿交流更加便捷、熱絡,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隨著功能性經貿交流進一步發展,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的建立已為期不遠。

猜你喜歡
經濟圈經貿大陸
三大增長極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溢出影響研究
基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國數字貿易出口促進效應研究
2020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事記
澳中經貿促進會“慈善之光”系列公益活動圓滿舉行
中美經貿摩擦的四種應對措施
中美經貿變局將走向何方
冰之大陸
IQ大陸
冰之大陸
[編讀往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