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三省制造業產業地理集中度實證分析

2010-12-26 06:20齊華東史建軍
關鍵詞:區位商東北三省基尼系數

齊華東, 史建軍, 趙 飛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 沈陽 110034)

制造業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勝的關鍵因素。東北三省作為全國工業體系比較健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其制造業的發展一直受到特殊的關注。當前,制造業整體發展趨同現象日漸嚴重,分散化經營、重復建設明顯,為避免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出現類似情況,有必要對東北三省制造業產業地理集中度進行定量研究。

一、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模型的選取

本文主要選用空間基尼系數、區位商和地理集中指數3個模型來測度產業集聚水平。

1. 空間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在對洛倫茲曲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于1912年提出的,是一個以計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為目的的統計指標,其首次被運用于衡量產業的空間分布是在1986年。之后,有不少學者采用該系數研究產業地理集中問題,產業組織學利用這一系數來反映區域產業的集聚程度。所謂空間基尼系數,是指某個地區某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該產業就業總人數的比重以及該地區全部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情況[1],其計算公式為[2]

(1)

式中:G——空間基尼系數;

si——i地區某產業就業人數占全國該產業就業總人數的比重;

xi——i地區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比重。

使用該方法的好處在于測量簡便直觀,系數越高(Gmax=1)則說明集聚程度越明顯,即產業在地理位置上愈加趨向集中。使用空間基尼系數主要是為了測度東北三省制造業的分布情況,從測量結果中可以總體把握和了解東北三省制造業的產業布局和發展趨勢[3]351-353。

2. 區位商

區位商是用來衡量區域內部某一產業專業化水平的系數,是對區域內某一產業相對集中程度的度量[4]。區位商的計算公式為

(2)

式中:Qi——區位商;

ei——某省份i產業職工人數;

et——該省份職工總數;

Ei——某地區i部門職工數;

Et——該地區職工總數。

區位商大于1,說明相應產業在該地區具有比較優勢;區位商大于2,則優勢十分突出。采用區位商可以找出某個區域在全國具有一定地位的優勢產業,并可以根據區位商Q值的大小來衡量其專門化率。

3. 地理集中指數

基尼系數雖然可以解釋產業集中的差異問題,但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無法區分產業集聚的具體原因。也就是說,空間基尼系數沒有考慮到具體的產業組織狀況及區域差異,因此在表示產業集聚程度時往往含有虛假成分。因而,本文引入地理集中指數,以測定產業的地理集中程度。假設某一地區的某一產業內有N個企業,且可以將該地區劃分為M個子區域,這N個企業分布于M個子區域之中,則產業地理集中指數的計算公式為[5]

(3)

式中:γ——地理集中指數;

xi——i區域全部就業人數占地區就業總人數的比重;

si——i區域某產業就業人數占該產業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

產業地理集中指數充分考慮了企業規模及區域差異帶來的影響,彌補了空間基尼系數的缺陷,從而便于進行跨產業、跨時間、跨區域比較。

二、計算結果及其分析

為了有效分析東北三省制造業的產業集聚水平,本文主要選取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相關年份的制造業統計數據作為分析對象,并以這些數據為依據,分別計算三省制造業的空間基尼系數、區位商和地理集中指數。首先,根據上述三省2007年統計年鑒中按行業、地區劃分的從業人數,計算各省制造業28個行業的基尼系數和各行業在各省份的區位商,結果見表1。

表1 2007年東北三省制造業20個行業的空間基尼系數及區位商

數據來源:根據2008年各省《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

注:Qi≥1的省份、Qi≥2的省份兩列數據中,各省份數據按區位商由大到小排列。

其次,對東三省制造業的20個行業進行分析。為了保持統計口徑的一致,本文選擇了制造業的20個行業作為研究樣本,其分類標準在新的國民經濟分類體系中基本未作改變,都屬于比較典型的制造業。分別選取1997、2001、2004、2007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出其產業地理集中指數,結果見表2。

表2 1997—2007年東北三省制造業20個行業的地理集中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相關年份各省《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

通常意義上,地理集中指數分為3個區間,第一個區間為γ<0.02,表示該產業沒有地方化的現象;第二區間為0.02≤γ≤0.05,表示該產業在區域上的分布比較平均;第三個區間為γ>0.05,表示該產業在區域上的分布集聚程度很高。按照這一標準,本文將2007年東北三省20個制造行業的地理集中指數進行分類排序,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7年東北三省制造業20個行業集聚程度分類排序表[6]

數據來源:根據2008年各省《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

結合表1和表2,可以初步得到如下結論:

(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東北三省制造業中空間基尼系數排名位于前5位的行業分別是:煙草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飲料制造業以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由于其特殊性,煙草制品業的空間集中度最高,其基尼系數為0.269 2;其他4個行業的分布則是東北三省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結果。如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區位商以黑龍江省為最高(2.60);化學纖維制造業是吉林省最高(2.49);飲料制造業在吉林與黑龍江兩省比較集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區位商較高的為遼寧省??梢?,東北三省中遼寧省的高技術制造業集中度比較高,吉林、黑龍江兩省傳統制造業還比較集中[7]。

(2) 從空間基尼系數來看,東北三省的數值都不是很高,最高的是煙草制品業(0.269 2)。這說明三省的制造業集聚程度還非常低,集約化程度不高,現代化水平較低。從從業人員數量上來看,煙草制品業從業人員49%集中在黑龍江省,33%集中在吉林??;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從業人員55%集中在黑龍江省,39%集中在遼寧??;化學纖維制造業從業人員49%集中在遼寧省,48%集中在吉林??;飲料制造業從業人員36%集中在吉林省,32%集中在遼寧??;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從業人員87%集中在遼寧省,8%集中在吉林省。這說明大部分勞動力資源仍然分布在傳統制造業中,東三省制造業仍處于重化工業階段。

(3) 從產業地理集中指數上來看,東北三省10年來的變動軌跡基本上是相似的。在2001—2004—2007這一時間段內,大部分行業的地理集中指數保持增長態勢;而1997—2001這一時間段內,納入統計的20個制造業行業中,有16個行業的數據是下降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97年東北三省一大批制造業開始進行企業重組、兼并破產等,造成了數據統計上的相對改變[8]。

(4) 東北三省制造業20個行業地理集中指數中,有10個行業低于0.02,6個行業介于0.02到0.05之間,4個行業高于0.05。集聚程度由低到高的變化,實際上就是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再向技術密集型轉移的過程。由于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常規模比較大、聚集程度比較高,所以不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此外,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地理集中指數為0.298 7,在其他4個年份中排序也都比較靠前。飲料制造業排在其后,其他行業與之有明顯差距。數據反映出的情況與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認識和判斷是基本一致的,這也從經濟意義上證實了本文計算出的產業地理集中指數的準確性。在分析了東北三省制造業20個行業的分類數據后可以看出,東北三省制造業的集聚程度仍然比較低,1997年以來的十多年間,制造業分行業集聚程度進步比較明顯的行業大多分布在通訊、儀器儀表、石油加工等新技術領域或資金量較多的行業,大都屬于新興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或部分成熟型的老產業。集聚程度下降的行業基本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且其下降幅度遠低于其他行業的增長幅度。由此可見,制造業集聚程度的提高仍是今后主要的變化方向和發展趨勢。

三、發展東北三省制造業的對策

針對東北三省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應根據現有的產業基礎優化產業配置,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產業升級轉型。

(1) 強化各類產業園區建設,整合產業資源。應對現有各類產業園區進行整合,以技術革新為先導,以產業調整為契機,發揮每個園區獨有的產業特色,做大做強園區產業。應科學發展、準確定位,做到“一區多園”,依托中心城市與骨干企業規?;洜I、集中化布局,擴大園區規模,提高園區的發展檔次和水平,努力形成具有省區特色的產業園區[9]。

(2)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擴大產業鏈規模。在企業發展上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發展有前景、效益好、外部性高的龍頭企業,并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配套企業共同提高產業整體的市場競爭力。在產業選擇上,要鼓勵發展產業鏈長、吸納勞動力能力強、容易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延伸的企業,以利擴大企業的發展規模并拓展產業的集聚空間。

(3) 完善政府配套措施,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在規范市場、調節產業發展時,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調節產業發展方向。應有效利用法律、財政、貨幣、金融等手段規范產業發展,協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方面情況。要做好“小政府、大市場”,將市場的調控力度充分發揮出來,使企業在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時,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優勢[10]。

參考文獻:

[1]賀燦飛,謝秀珍.中國制造業地理集中與省區專業化 [J].地理學報,2006(2):212-213.

[2]梁琦.中國工業的區位基尼系數:兼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集聚的影響 [J].統計研究,2003(9):21-25.

[3]梁琦.產業集聚論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劉春芝.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外部經濟效應分析 [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5-49.

[5]趙娟.廣東和浙江制造業產業集聚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 [D].廣州:暨南大學,2006:19-20.

[6]趙沖,賈賀宇.FDI對遼寧省產業集群影響的實證分析 [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9-23.

[7]劉秀玲.跨國技術并購與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 [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10.

[8]張威.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 [J].中國工業經濟,2002(3):55-63.

[9]喬麗華.山東省制造業產業集聚實證分析 [D].蘭州:蘭州商學院,2007:28-30.

[10]呂孟榮.浙江制造業產業集聚區產業結構升級的路徑選擇 [J].經濟論壇,2008(24):29-30.

猜你喜歡
區位商東北三省基尼系數
初中地理《東北三省》教學案例與反思
基于區位商的合肥市產業結構分析及主導產業選擇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
新視角下理論基尼系數的推導及內涵
文化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
基于區位商法的新疆現代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研究
東北三省滑雪產業的空間拓展路徑
全國總體基尼系數的地區特征研究
用課程標準審視教材、思考教學——以“‘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的教學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