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種針刺方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比較

2011-02-06 06:25宋秀媛戴淑清李曉昱
中國中醫急癥 2011年6期
關鍵詞:腕踝針夾脊椎動脈

宋秀媛 戴淑清 李曉昱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青島266000)

椎動脈型頸椎?。–SA)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臨床特征主要是頭痛,眩暈和視覺障礙,重者可猝然昏倒,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目前越來越呈年輕化趨勢。筆者采用針刺夾脊穴和腕踝針治療本病,取得一定療效?,F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均來自青島海慈醫療集團住院及門診患者55例,符合文獻[1]關于CSA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21例,女性34例;年齡33~67歲;病程12d至13年。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8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對照組27例,男性11例,女性16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根據X線或CT(MRI)提示的病變部位及癥狀,選用相應的夾脊穴、百會、風池,腕踝針上6區(手太陽小腸經與腕橫紋上2寸處1圈之交點);配穴根據病情選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等穴2~4個。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 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呈 75°刺入或旁開夾脊穴呈45°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腕踝針操作以左手固定進針點上部,右手拇、食、中指夾持針柄、針,與皮膚呈30°快速進入皮下,針體貼于皮膚表面,針體沿皮下刺入一定深度,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若患者有酸、脹、麻、沉感覺,說明針體進針過深,已深入筋膜下層,應將針調至皮下淺表層。針刺深度為1.5寸。腕踝針及夾脊穴均留針30min。對照組取夾脊穴,手法同治療組。兩組均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1.3 療效標準[1]痊愈為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為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體征明顯好轉,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為臨床癥狀、體征減輕,但仍遺留部分臨床癥狀及功能障礙;無效為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痊愈、顯效及有效總數計算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上自頭部,下至腿足,淺至皮膚,深至某些內臟的癥狀與體征,都可以是某型頸椎病所導致的。CSA是頸椎病中最為復雜的一種類型,主要是由于骨質增生等原因對椎動脈造成擠壓和刺激,造成了血流緩慢,甚至造成血流中斷,從而引起腦供血不足,產生頭暈、頭痛、惡心、耳鳴、視物模糊,甚至猝倒等癥狀。本病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治療的重心應放在改善椎動脈的供血,夾脊穴位于脊柱兩側,符合局部取穴的原則,針灸相關夾脊穴既可緩解頸肌痙攣,擴張椎動脈,改善腦基底動脈供血,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又促進炎癥的吸收,加速代謝產物的吸收,從而減少或消除對椎動脈直接或間接的壓迫與刺激,大腦缺血、缺氧狀態得到改善,則筋絡順接,氣血流暢,使頭痛眩暈、惡心、心慌等癥狀得以解除。百會屬督脈,為督脈與諸陽經及足厥陰之會,能升提氣血,充溢髓海,止眩暈,配以四神聰安神,以求標本兼治。在治療時有的患者表現舒適感,有的患者感覺疼痛劇烈,對于這些部位加強刺激,往往可收到奇效。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腕踝與全身經絡、五臟六腑各部均有密切關系。按標本、根結理論,腕踝針的十二個刺激點均位于腕踝關節附近,相當于本部、根部,故可主治全身各部病癥。腕踝針上1、上2、上3區沿陰側面上行,相當于手三陰;上4、上5、上6區沿陽側面上行,相當于手三陽。下1~6相當于足三陰、足三陽。十二個刺激點,均分布于經線上,與十二絡穴位置大致相當,淺刺這些部位的皮部,可以調整相應經脈之氣及其聯屬的臟腑功能,以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治療椎動型頸椎病聯合應用針刺夾脊穴和腕踝針明顯優于常規應用夾脊穴,見效快、療效好,是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6.

猜你喜歡
腕踝針夾脊椎動脈
夾脊穴考辨
基于適應證與解剖相關研究頸夾脊穴定位研究
腕踝針治療疼痛的臨床應用進展
中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探究
腕踝針療法在骨傷科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超聲診斷右側椎動脈罕見變異1例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案
腕踝針通過提高血清β—內啡肽水平治療腰肌勞損的研究
推拿配合熱敷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89例
三針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1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