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穆:用“溫情與敬意”詮釋歷史

2011-02-11 11:48郝一默
讀者·校園版 2011年11期
關鍵詞:錢穆胡適歷史

郝一默

梁漱溟被稱為“最后一個大儒”,錢穆則被稱為“最后的國學大師”。但是相對于前者的聲譽日隆,錢穆的名字并非世人皆知,很多人對他的印象,恐怕僅停留在毛澤東對他的點名批評上。

怎么會找到我頭上

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尚在離華返美途中,美國政府就發表了《中國問題白皮書》。作為反擊,新華社連續發表了6篇評論“白皮書”的文章,除第一篇外,其余5篇都出自毛澤東之手。

在那篇著名的社論《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中,毛澤東點名批評了胡適、傅斯年和錢穆,說他們是“被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中國反動政府”控制的“極少數人”。

被點名時,錢穆正在去香港的途中。對于這次點名,他反應激烈。胡適、傅斯年和國民黨政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跑到美國做寓公,一個追隨國民黨去了臺灣。錢穆的情況與他們不同,他既沒有留學背景,也沒有上過大學,抗戰勝利后,他的“足跡不到京(南京)、滬、平(北平)、津,不在公立學校教書”“單槍匹馬,一介書生”“怎么會找到我頭上”。

如果當初錢穆選擇留在內地,戰犯名單上就不會有他的名字,也不會被毛澤東點名批評。

1949年,解放軍越過天塹長江,開始向江南挺進,知識分子面臨去留的抉擇。

很多人選擇留下來,輔仁大學校長、史學家陳垣在致胡適的公開信中,曾提及自己不離開北平的理由:“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南京政府三番兩次地用飛機來接。我想,雖然你和寅恪先生已經走了,但是青年的學生們卻用行動告訴了我,他們在等待光明,他們在迎接新的社會。我知道新生力量已經成長,正在摧毀著舊的社會制度。我沒有理由離開北平,我要留下來和青年們一起看看這新的社會究竟是怎樣的?!?/p>

在《師友雜憶》中錢穆提到,當年兄長錢基博勸他留下來,他問兄長:“君治古文辭,看軍隊渡江的那篇布告,有無大度包容之氣象?”

錢穆提到的那篇布告由毛澤東所寫。毛澤東曾在湖南一師跟隨袁吉六學古文辭達6年之久,其白話文也被胡適贊為第一。這篇在常人看來氣勢恢弘的布告,被錢穆解讀出了不一樣的意思,而不同的解讀,也決定了各人命運的不同。

錢穆離開之前,曾到嶺南大學拜訪陳寅恪,邀請他到香港任教,遭到拒絕;之后他又去鄉間邀請熊十力,對方也無意離開;錢穆給遠在重慶的梁漱溟寫信,沒有得到回復;他又到中山大學見楊樹達,楊也無意離開。

一生為故國招魂

魯迅曾經這樣告誡青年:多讀外國書,少讀甚至不讀中國書。

在魯迅看來,線裝書應該被扔進茅廁,因為儒家禮教中寫滿了“殺人”二字。

在人人追求“進步”的激進年代,多數人沉浸在將傳統一股腦扔進“歷史的垃圾桶”的豪邁中,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們可以對昨天毫無眷戀,甚至全部拋棄。

錢穆是少數對舊世界鐘情的“頑固派”,他做出了與主流知識分子截然不同的選擇。

錢穆自學成才,36歲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和《先秦諸子系年》,“基本上解決了學術界長期聚訟的公案”。

他在鄉間當了18年小學、中學老師,然后走向大學講臺。推薦他的人是顧頡剛。

作為中國學術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顧頡剛與錢穆素昧平生,但讀過他的作品后,對其史學功底大加贊賞:“君似不宜長在中學中教國文,宜去大學中教歷史?!?/p>

1930年,因為顧頡剛的鼎力相薦,錢穆進入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為他把“M”樓改為“穆樓”。之后,顧頡剛又把錢穆推薦給了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我想,他如到北大,則我即可不來,因為我所能教之功課他無不能教也?!焙髞?,錢穆成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與胡適并稱“北胡南錢”。

錢穆所處的年代,西學東漸,勢不可擋,儒學被認為是“弱國愚民”的根源,國學漸漸失寵。中國人出現了嚴重的認同危機。

臺灣學者胡昌智曾對這種認同危機做過形象的說明: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里,有一次歐陽鋒忽然忘了自己是誰,像得了失心瘋一樣,把石壁上的影子當做敵人來打。

近代中國的歷史文化與這段故事有相似之處,而不同之處在于,人們不是忘了自己是誰,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誰。

在大變局的時代中,錢穆也有過疑惑。上學時,一位體育老師得知錢穆讀過《三國演義》,對他說:“這種書以后不要再讀。這種書一開始就寫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這使中國歷史走上了錯路。如今歐洲英法諸國,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亂。我們此后正該學他們?!?/p>

這番話對錢穆影響深遠,自此,“東西文化孰得孰失,孰優孰劣”,困擾了他一生,也引發了他畢生的治學宗旨:面對近代西方文化的強勁挑戰,中國傳統文化究竟該何去何從?

面對洶涌而至的新思想,錢穆堅持不為時代潮流裹挾,他選擇在古籍世界里尋找另一個世界。他始終相信,沒有什么比歷史更能寄托中國人的智慧與情感。他寫了《國史大綱》,他說:“我把書都寫好放在那里,將來一定有用?!?/p>

這部成書于戰火紛飛年代的歷史著作,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指定為全國大學用書,風行全國。幾十年后,歷史學家許倬云這樣告訴學生:“這一部書中埋藏了數百篇博士論文題目?!?/p>

在《國史大綱》的開篇,錢穆對讀者提出了四項對待國史的殷切期望,其中一條就是對本國歷史要持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而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讓錢穆成為20世紀中國史學家中最具中國情懷的一位。他的學生余英時說,錢穆的一生,是“為故國招魂”的一生。

崇洋蔑己的隱憂

“做一個現代中國的士”,是錢穆的理想和志業所在。

他曾經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為講題,以王安石、司馬光為例,闡述弘“道”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結論:“士是中國社會的中心,應該有最高的人生理想,應該能負起民族國家最大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內心修養上,應能有一副宗教精神?!?/p>

錢穆認為,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權利觀念,沒有接受他們的宗教精神;只講個人權利,不講仁愛與犧牲。

避居香港后,錢穆赤手空拳創辦了新亞書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

在租來的4間教室里,錢穆想努力保存中國文化的氣韻。

“新亞”之名由錢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亞洲”,為在香港的中國人爭取稍微光明的未來。

新亞書院成為20世紀后半葉中國教育的奇跡之一。而辦學的16年,是錢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錢穆到臺灣“謀建一家,以求終老”,得到了蔣氏父子的禮遇,蔣介石為他建造了素書樓,蔣經國則聘請他為“總統府”資政,在錢穆之前,沒有學者出任過此職。

晚年的錢穆依然堅持在素書樓傳道授業。有一次,他在家中為學生講課時突然說:“其實我授課的目的并不是教學生,而是要招義勇兵,看看有沒有人自愿犧牲要為中國文化獻身!”

但是在“現代”的沖擊下,“傳統”早已無招架之力,錢穆所贊美的那個“禮”的世界早已崩潰。這讓錢穆的學術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國人對歷史拿出溫情的訴求,卻無法獲得商業市場的認同。

錢穆生前曾對妻子說:“自古以來的學人很少有及身而見開花結果的。在今天講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學家的發明,不論別人懂與不懂,即可獲得舉世崇拜,因為科學有一個公認的外在價值。而講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來支持自己向前,靜待時間的考驗,故其結果往往要在身后?!卞X穆始終認為,中國人對中國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國文化的最大危機,學校偏重自然科學,崇洋蔑己,更是中國文化的隱憂。

(王國平摘自《都市·翻閱日歷》2010年第10期,李 晨圖)

猜你喜歡
錢穆胡適歷史
錢穆的容與化
錢穆的容與化
黃侃妙試胡適
擺 棋
新歷史
父親對錢穆的教誨
胡適清紅先負王琳娜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胡適的星期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