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恩直解

2011-02-17 08:40吳以義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1年4期
關鍵詞:庫恩哥白尼革命

吳以義

(復旦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433)

庫恩(T.Kuhn,1922—1996)因為提出范式理論而廣為人知?!胺妒健庇袝r也譯作“規范”,最初是依據科學史提出來的一個朦朧的說法;因為朦朧,所以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參加討論的多不是科學史研究者而是各種各樣的人,有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的專家學者,也有忽發奇想的達人。三教九流,發揮經義,各逞其能,大有“作者未必然而讀者何必不然”的味道,一時文獻汗牛。庫恩曾說這些人是在他的著作中“挖掘”([1],xi)。一晃五十年過去了,當時的熱情已經消退。今年6月15日是庫恩去世15年的忌日,老僧已死,面對斷壁舊題,靜下來用最樸素的方式重新看看他的理論,梳理其中主要概念的發展線索,或者是對他的最有意義的紀念了。

1背景

庫恩出生于一個猶太知識家庭,沉靜多思得自一種傳統[2]。在哈佛攻讀理論物理時交接了一群人文學者,特別接近的有默頓(R.Merton),科恩(I.B.Cohen)和巴伯(B.Barber)。默頓長庫恩十歲,研究社會學,而巴伯當時正在他門下??贫髦餍逇v史,并且對科學革命時代獨有心得。以后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又結識了歷史學家吉利斯皮(C.Gillispie)和杜普雷(H.Dupree),庫恩連同這兩位,再加上老朋友巴伯,被默頓戲稱為“四重奏組”。([3],73頁)這一物理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學術圈,以最秘而不宣的方式預告了庫恩以后一輩子的學術走向。

從社會學、歷史學的角度研究科學的發展,在1940年代頗是引人注目。1931年蘇聯人黑森(Б.Гессен)著長文談牛頓理論的社會歷史背景并在一個國際會議上宣讀,讓西洋研究者著實吃了一驚([4],149—229頁)。這種從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發展出來的討論方法,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在哈佛畢業時,庫恩幸運地得到了一筆獎學金。這種專門用于提攜青年學子的贊助,不要求學生做任何指定的事——不必在乎學位,也沒有必修課。庫恩于是乎得其所哉,自由發揮了三年。修行期滿,又幸運地得到了哈佛的教職,受命開設類似我們現在的“通識教育”的科學史課。

要講科學史,首當其沖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物理學博士庫恩發現亞里士多德錯得離譜。按照亞里士多德,這個課真是上不下去了。庫恩后來回憶他關于亞里士多德的經驗時特別談到,這是他思想的一個大的轉折:亞里士多德只能按亞理士多德來理解,換言之,亞里士多德的整套術語有其特定的、由亞里士多德賦予的意義,并不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的人可以按現代詞義自由解釋的([5],iii頁;[6])。這就是結論。重要的不是亞里士多德告訴了我們什么是自然,而是怎么研究自然。亞里士多德一手抓住經驗,一手抓住理性,對他說來,科學就是把日常紛繁的經驗現象整理成理性所能理解的陳述。亞里士多德有亞里士多德的做法,跨越他的界限,就不能理解他,就會越看越糊涂。庫恩第一次認識到,或者是下意識地感到,科學的發展并無一種可以一以貫之的模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科學有不同的約定的術語、陳述方式,以及是非的判斷標準。

2 哥白尼革命

在哈佛教了幾年書,庫恩又幸運地得到了古根海姆(Guggenheim)獎金的贊助,可以專做研究一年。該獎金由古根海姆(John Simon Guggenheim)基金會設立,總部在紐約,特別贊助“獨創性的工作”,數額也比較豐厚,例如1991年獎金平均為26469美元。當年共有3474人申請,而最終只有167人獲得。和庫恩同年獲得此獎金的有普林斯頓大學的吉利斯皮和科學史家薩頓(G.Sarton)的女兒、詩人薩頓(M.Sarton)。庫恩利用這段時間把他在哈佛的講義改寫成了一本書,是為《哥白尼革命》[7]。這本書脫胎于他給非理工科專業學生的授課筆記,而且也多少是為申請終生教職交差。1953年庫恩申請古根海姆獎金時只有六篇發表的文章,其中三篇是由他的博士論文改寫的、發表在數學物理雜志上的科學論文,另外三篇是關于化學史的,發表在Isis上。文章不長,但確實展現了庫恩對科學史的最初考察的特點和取向。他認為,科學概念是思想史的一個主題。庫恩這種對于概念的變化在科學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的看法,可能來自柯瓦雷(A.Koyré)的工作:一則柯瓦雷的“文本研究”當時正流行[8,9],二則拳拳然服膺于柯瓦雷的吉利斯皮正和他一同在享受古根海姆獎金提供的種種便利。在關于哥白尼革命的研究中,庫恩注意到:

對地心說的信仰先是神經正常的一個標志,后來變成僵強固執的保守主義的標志,再變為非同一般的孤陋寡聞的標志,最后成為瘋狂盲目的信仰主義的標志。([7],221 頁;[10],227 頁)①為與拙作《庫恩》(參考文獻[2])保持一致,本文引文未能完全依照中譯本,謹向譯者致歉。

這種概念的次第變化,“標志著”科學的進展。但是這種進展是怎樣實現的呢?庫恩第一次提到了這樣的問題:

是什么把時而顯現的偏差與不合變成了無可規避的沖突的呢?被一代人懷著敬意稱為精深博大、氣象萬千的概念體系怎么到了后代的眼里就變得含混晦澀、繁瑣愚拙了呢?為什么科學家有時無視種種觀察和理論的不一致而堅持一個理論,有時又轉而放棄他們的理論呢?([7],74頁;[10],76頁)

庫恩說:“這一問題,簡而言之,就是科學革命的邏輯結構?!?[7],73頁;[10],75頁)可是這種“結構”又不是像自然科學理論中常見的、那種可以判然分辨的階段。至少在這種變化發生時,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庫恩注意到,“哥白尼常被稱為第一個現代天文學家。但是,正如《天體運行論》行文所顯示的,說他是托勒玫天文學的最后一個傳人也同樣令人信服?!?[7],176頁;[10],181頁)他由此發現:

要問哥白尼的工作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就好像要問一條道路上的轉彎弧段是屬于轉彎前的那段直路還是轉彎后的那段直路。從轉彎的地方看,前后兩段路都可見??墒菑霓D彎前面的那段路向轉彎處看,路似乎先是平直地伸展出去然后即消失了,而轉彎處正是這段直路的最后一點;如果從轉彎以后的路來看,路是從轉彎處開始的,并且以后一直是平直的。轉彎弧段既分別屬于前后兩個路段,又不屬于任何一段。([7],177 頁;[10],182 頁)

很清楚,這就叫轉折點。

3 基本概念:規范和科學共同體;反常和革命

1958年,庫恩意外地收到了加州伯克利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請,受其資助做一年的研究。這個中心集中了36位研究人才,均為一時之選,其注意力常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和經濟學方面。([11],405頁)物理學博士庫恩能被選入,也是一種奇怪的淵源。在這一群人中,庫恩發現自己是個外在:他周圍的人有著與他很不相同的研究模式和論說程序([12];[13];[14],4頁)。對于人文學者來說,多種互不相容的理論和考察方式通常同時存在,而自然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方式顯然有著強烈的排他性,換言之,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有一種既定之規,從選題、術語到研究方法和成果判定,有一套大家都必須遵從的規矩。不中規中矩,就成了一個無人理睬的異類。這種對科學研究活動的隱密的約束,其作用方式和轉變方式都非常奇特,在歷史描述中時時可見,但在關于科學發展的理論中又晦晦不明。庫恩把這種神秘的約束叫做“規范”。

庫恩第一次在這個意義上用“規范”這個詞,大概是在1959年猶他大學的一個討論會上。庫恩發現自然科學研究的創造性思維很大程度上是“收斂式的”——

它的基礎牢固地建立在從科學教育中獲得的一致意見上,這種一致意見又在以

后的專業研究的生活中得到加強。([5],223頁;[15],163頁)

而科學教育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們全部是通過教科書進行的。這種教科書不鼓勵學生創造,而要求他們從中“學到這個學科專業的主旨?!睋Q言之,

教科書只是提出專業人員作為規范而接受的具體題解,……再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能產生這樣的“精神定向”和“觀念調節”了。

對于科學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并且是所要求的這種一致性,庫恩有時把它叫做“規范”。但是,他的確從來沒有給出過“規范”的明確定義;規范就成為這樣一種東西:就好像我們談論“美女”一樣,人人都知道我們在談什么,但是沒有一個人能給美女下一個明白的定義。

在同一場合,庫恩進一步以對測量的細致研究發揮他關于科學成長的理論。([5],176—221頁;[16],161—193頁)如所周知,測量永遠帶有一個誤差。在和理論期望值比較的時候,這個誤差有時被認為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從而理論是“得到了驗證”,有時又會被認為是“太大”,從而理論是“不可接受的”或者說是“錯的”。庫恩發現,這兒沒有始終可用的“外部判據”。([5],181,182頁)換言之,如果大部分專家,即從事這一方向研究的一伙被相互認可的人,認為誤差是合理的,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如果他們說不合理,那就是不合理的。而他們這種對合理性的判斷,又建立在他們對現存理論的信心之上。而這種信心,又是通過他們所受的教育建立的。這一伙人,庫恩稱作“科學共同體”。([5],230 頁;[16],234 頁;[17],90 頁)

同“規范”的情形一樣,庫恩沒有正面定義過“科學共同體”。大概意思是這么一伙人,從事類似或相同的研究,常常相互交流;他們的見解未必同一,但總有共同承認的經驗事實和信賴的理論基礎,有共同的語言和做法。他們的共同點來自于他們所受的教育,更具體地說是他們奉為經典的教科書。這種“教條主義的”教育,“根本不需要學生考慮、作出評估判斷”。([5],225—226頁)但是,正是這種教育法,完成了定鼎于一尊,排斥其他方法的科學傳統,在最具歷史意義的革新中表現得“無比卓著”。

值得注意的是,“范式”或“規范”和“科學共同體”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概念;有時甚至可以把它們當作一件事來理解:“科學共同體”是指一伙人,他們共享某些關于科學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就是“范式”?!胺妒健睙o所不包,科研課題的選用,科學術語,解答問題的方式,正確性和正當性的評定,等等;但具體的表現卻不是一種像法律的條文那樣的規定,而是一種類似樣板或者可堪模仿的典型做法,通過教科書傳遞,而上述那一伙人則必須按這種做法去做,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這種樣板做法又常常表現為一種約束,所以“范式”又常常譯作“規范”,“規矩”加“典范”之謂也。

聯系前面提到過的哥白尼革命的例子,天象的觀測和理論的預期之間的誤差是長年存在的,從來沒有“密合”過。而自托勒玫以下一千年,所有的研究者,天文學家,占星術士,都安之若素,視之為無傷大雅的小瑕疵,并相信通過合適的修改調整,它們都會消失,天文學也就按部就班地發展,直到有一天大家覺得這個誤差到了無法接受的地步,于是有人才想到作一徹底的改變。

庫恩進一步用氧氣的發現和由此而來的氧化學說取代燃素說的歷史,細致地描寫了他心目中科學發展的模式。([5],164—167頁;[18],165—177頁)燃素是17世紀化學的基礎概念,是一種假定的,對可燃性質負責的東西,可能是微粒,可能是精氣。但是自波義耳起,研究者越來越多地注意化學反應前后的重量變化,發現越來越多的不可理解和無法納入已有理論并且和其他相關理論、實驗相容的事實,化學就進入了一個庫恩稱之為“反?!钡碾A段。盡管做出了種種調整修改,但是反常繼續存在甚至擴大,這就迫使科學家“從新的角度去考察老的問題,”“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和他們自己的工作,”必須改弦更張。這種“消化新事物所要求的調整”非常深刻,“當這種調整越來越明顯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科學革命?!边@就使得“科學發現的過程必須而且必然展示一種結構,因而在時間上也是延展的?!?[5],172頁)

4 常規科學

一旦這種調整,或者叫做革命,獲得了成功,科學就進入了一種新的穩定狀態,庫恩把這個階段叫做“常規科學”:

常規科學絕非意在把新類型的現象引入視野。事實上,那些與此框架不合的現

象常常根本不會被注意到。([14],22頁)這個時候,“規范”就發生了引導和制約的作用:

“規范”一詞有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是某一特定社群的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和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一是上述整體中的一個環節,一種可以被當作典范來替代規則的“問題的具體解法,”這一解法為常規科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供一個解答的基礎。([13],234頁。)

于是科學家把一套完整的方法、術語和基礎理論聯系在一起,并且拒絕任何和這種做法不合的東西??茖W家致力于把已有理論精細化,力圖使之涵蓋更多的現象,力圖使理論結果和經驗事實更加切近。這表現為對理論的修正和對實驗的修正。整個18世紀,拉格朗日、歐拉、高斯等關于牛頓理論的工作,從本質上看,就是把牛頓簡化了的高階項重新放進天體力學中去,從而得到和觀察更切近的結果([5],186頁);對庫侖定律的研究則更多地集中在提高實驗精確度從而得到和理論更切近的結果([19],761頁)。任何不在這一方向上的工作都會被認為是無意義的,都會被整個科學界,或者用庫恩的術語來說是當時的科學共同體所摒棄。這時,人力物力的投入會直線上升,而產生的結果很可能是只有少數專家才能理解的微小進展。但是,科學的這種保守性,保證了科學相對的穩定,同時也杜絕了任何淺薄的狂想和沒有根基的猜測。

5 再論哥白尼革命

如上所述,哥白尼革命是庫恩關于科學革命的概念的發祥地。在天文學上,哥白尼驟然把太陽和地球對換了位置,整個圖景為之丕變,而學說的發展在歷史上好像也沒有什么先兆,這就很容易讓人相信這是一種突然的事變,是一種典型的規范轉換,堪當“革命”之名。幾乎和庫恩的書同時,肯尼迪(E.S.Kennedy)和羅伯茨(V.Roberts),稍后還有薩利巴(G.Saliba)等阿拉伯學者,發現哥白尼的理論和13、14世紀瑪拉干學派,尤其是Ibn al-Shatir的工作很相似。([20],428—432;[21],492 頁;[22],227 頁;[23],3—18 頁;[24],377頁;[25])我們知道不少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工作有希臘文譯本在意大利半島流傳,也確實知道哥白尼能閱讀希臘文,([26],239—243頁)還知道哥白尼確實在意大利多所大學里學習過多年。從柯瓦雷開創的文本研究的傳統出發,假定哥白尼的工作和他們有聯系也不是不可想象的。([27],41—48頁)如果這些事可以連起來看,那么哥白尼的工作就不顯得那么突然,而是更加自然地融入了當時種種對托勒玫體系的完善和修改的大潮中,更像是一種庫恩描述的常規科學的“解難題”的努力。更糟的是,在哥白尼日心說形成的1510年前后,似乎也找不出庫恩所談論的“反?!?觀測結果和理論預期的誤差并沒有突然增大,——說實在的哥白尼本人也沒做過什么有實質意義的觀測。據說,哥白尼的觀測儀器“粗糙,比古代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的東西還要不可靠”([28],122頁)。據傳哥白尼曾對雷提卡斯(Rheticus)說,他只要能把觀測誤差降到10弧分以下,就會如同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發現無理數那么高興([29],6頁)。事實上,早于哥白尼一千年,亞里山大的天文學家就做到這一精度了。換言之,細致的歷史研究并沒有發現哥白尼的工作源起于庫恩意義上的反常,更不要說“危機”了。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哥白尼模型甚至在數學上也未必比托勒玫的做法更簡潔明了。([28],572—573頁)我們還記得庫恩本人最初提出的問題恰恰就是為什么科學家有時可以“無視種種的……不一致”又有時“轉而放棄”他們的理論,從哥白尼的這個案例的最新研究成果看,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庫恩的第一個問題,回到了我們討論的起點。這就產生了一個真正的危機: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熱烈地歡迎和討論庫恩的規范理論的時候,規范理論得以產生的歷史依據卻似乎被歷史研究破壞殆盡。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當庫恩造就了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他的理論在很多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被廣泛引用的時候,“規范”的概念當時在科學史的專業研究中只得到了謹慎的回應和有限的討論了。

以現有的史料和研究看,對哥白尼為什么驟然決心把太陽和地球互換位置,我們確實還沒有史學意義上的令人信服的說明。但是從后續事件的發展來考察,哥白尼的轉折點地位則清晰可見。從他開始,一種新的圖景,太陽居中而眾星環繞,成了至少是可以想象的東西;亞里士多德和托勒玫的學說,成了至少是可以討論的東西。而哥氏理論的真正革命內涵,則要在將近一個世紀以后才被清楚地表達出來,成為科學界的新規范。伽利略是當事人,感覺最切近。在談到哥氏理論時,他反復強調,“依照哥白尼的方法,一個人必須否定自己的感覺?!币徽Z中的。當亞里士多德在地中海燦爛的陽光中沉思的時候,他是跟著感覺走的,他的理性必須服從感覺;當哥白尼面對波羅的海寧靜的夜空時,他所追尋的,是把現象中隱藏的理性闡發出來,而現象必須由理性來統帥。從這一意義上說,哥白尼的確顛覆了亞氏將近二千年的傳統,而1543年則當之無愧地成了科學革命的里程碑。

6 舊量子論

其實,庫恩的規范理論,如同任何一種歷史理論一樣,常有其適用的范圍。簡言之,對于純概念和理論的發展,庫恩描述的圖景和構造的理論和歷史真實常能契合,相互印證,甚至相互發明。如果一定要從科學史中找一段來圖解庫恩的理論,那么舊量子論的發展(1896—1912年)應當是最合適的了。

先是,1870—1880年代歐洲科學家關于電磁輻射和可見光光譜的精細的實驗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都有長足的進步。這就使得用實驗去驗證理論成為可能。19世紀后半期的物理學,從任何一個角度衡量,都是很典型的庫恩的常規科學,而當時實驗和理論所做的,也都是常態調整。電磁輻射的研究中,輻射的頻率和能量的關系是一個熱門的課題。玻爾茲曼(L.Boltzmann)在1884年從理論上導出了關于輻射能量的公式,把熱力學和電磁學的概念結合了起來,這在物理學上是一個輝煌的成就,([26],482頁)成為詮釋庫恩所謂的“解難題”的絕佳例子。1896年,維恩(W.Wien)利用熱力學理論和實驗數據進一步得出了一個關于輻射能量和輻射頻率的關系式。這個結果在頻率很高時和實驗符合得很好,但在頻率低的時候不能盡如人意。維恩用的是很基本的公式,而數據又是設計嚴謹操作精密的實驗結果,這就構成了一種“反?!?。1900年,瑞利(L.W.Rayleigh)用純電磁學理論推出了另外一個關系式。這個關系式表明,能量在高頻率波段會迅速地趨于無窮大。這顯然是荒謬的,不合于任何現存的理論和實驗。而特別讓物理學家們束手無策的是,瑞利的結果是從經典電磁學的基本理論導出的,其中沒有任何可以騰挪調整的環節。于是德國人普朗克提出,如果要消除這種反常,只能把能量看作是一種不連續的小粒子,這種做法后來被稱作“量子化”([31],127—133頁)。但是,能量的連續是從科學革命起所有物理學家賴以解釋自然的基本哲學假定,放棄這種連續性就是放棄整個經典物理學賴以生存的因果關系的基礎,就必須以全然不同的眼光重新考察19世紀物理學家認為已經完美解釋了的世界,這就形成了庫恩意義上的危機。1905年愛因斯坦進一步用量子化研究了光電效應,1911年波爾以能量不連續假定為基礎構造了新的原子模型,稍后他們的理論都得到了實驗的支持,1921和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肯定了他們兩人的貢獻。新物理學,即以能量不連續為基本假定的物理學由此產生,新規范由是建立。這一變革看起來是一場典型的科學革命。很久以后愛因斯坦回顧這段歷史時說,

……一切嘗試都失敗了。這就像一個人腳底下的土地被抽掉了,使他看不出哪里有可以立足的鞏固基地。至于這種搖晃不定、矛盾百出的基礎竟足以使一個像波爾那樣具有獨特本領和機智的人發現光譜線和原子中電子殼層的主要定律,……即使在今天,在我看來仍然是一個奇跡。這是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30],21頁)

在科學發展的最富創造性的時刻,常規的邏輯過程中斷了。無怪乎愛因斯坦只能用音樂來談論物理學了。量子論的產生,如此精彩,如此典型地詮釋了庫恩的理論,無怪乎當庫恩決定要以此為主題寫一本書時,人人翹首以盼。哈佛的理論物理學博士的專業背景,他所獨占的量子力學發展的寶貴的口述歷史資料,普林斯頓的工作環境,這些條件在當時沒有一個科學史研究者可以稍稍望其項背。1978年,《黑體輻射理論和量子不連續性1894—1912》出版[32]。讓庫恩的同事們大吃一驚的是:這本書沒有談科學革命的結構,沒有談科學共同體,也沒有談范式。本書對舊量子論的處理迥異于五十年來通行的解說,又讓訓練有素的歷史學家覺得難以接受;而非常專業的物理學討論又把歷史的線索完全淹沒在高度數學化的敘述之中。耶魯大學的克萊因(Martin Klein)在第二年刊出的書評中對庫恩的書采取了明白的否定態度,認為庫恩過分地強調了量子理論發展史中邏輯的自洽而忽視了歷史的復雜性([33],430—434頁)。

7 再論“規范”

沒有人知道庫恩在撰寫《黑體輻射理論和量子不連續性1894—1912》時為什么意趣丕變——也可能根本沒有變,只不過是回歸了“歷史學家”的本色。庫恩說過,他一生戴兩頂帽子,一是歷史學家,一是哲學家;言下之意他不能同時扮演這兩個角色。然而,“規范”以及相關觀念仍舊是他的心愛的主題。1982—1983年在西德的一個討論班上,庫恩又為他的科學發展理論作了如下說明:

……我先把我認為的科學發展的兩種形態,常規的和革命的,區分清楚:……常規科學所生產的是科學經年不息地成長、加磚添瓦所需要的知識材料。這種累積性的科學發展觀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科學發展還表現為一種非累積性的形態。這種非累積性階段提供了理解科學知識核心層面的唯一線索。[34,35]

顯然,這個“非累積性階段”就是已有規范的破壞和新規范的建立,就是庫恩意義上的“革命?!边@大概是庫恩對他的科學發展理論的最樸素、最清晰的陳述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段陳述距1950年代他最初考慮科學革命的結構問題大約二十五年。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深入探討和反復駁難,觀念的表達終于達到了一種沉靜清澈的境地。共同體,規范,和常規科學;反常,危機,和革命,構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各具特色。在科學史上誠然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準確圖解這一理論的故事;但是,在考察豐富多彩的歷史變遷時,這些概念又時時隱隱然存在,精深微妙地影響著研究者的思考。庫恩的功勞在于他在對科學的哲學分析中引入了歷史,不僅討論了科學家們在做什么,而且討論了他們是怎么做的;不僅是科學理論的構造,而且是它們如何成長發展;不僅是靜態的描述,而且有動態的分析;不僅是邏輯,而且是認識論,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科學認識如何可能?!爆F在已經很少有人仍舊拘泥于庫恩的某個具體概念,對號入座式地圖解歷史;但是我們很容易看到,在討論科學史時,庫恩的觀念,做法和影響時時存在。在評論柯瓦雷的工作時,吉利斯皮引用了柯瓦雷對貝姆(J.Boehme)的評論,這段精彩的論述同樣可以準確地用在評論庫恩:([36],viii;[37],483 頁)

我們確信,……一如他們所著意表達描述的實在世界,一如他們所為之鼓舞制約的精神直覺,大師們的哲學體系是不可窮盡的。

1 HOYNINGEN-HUENE P.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Revolutions:Thomas S.Kuhn's Philosophy of Science[M].LEVINE A T(Tr).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3.

2 吳以義.庫恩[M].臺北:三民書局,1996.

3 MERTON R.The Sociology of Science[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7.

4 HESSEN B.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oots of Newton's Principia[A].N.Bukharin(et al).Science at the Crossroads[C].London:Frank Cass,1971.

5 庫恩.必要的張力[M].范岱年,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 庫恩.必要的張力[M].紀樹立,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7 庫恩.哥白尼革命[M].吳國盛,張東林,李立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 KOYRé A.Etudes galiléennes[M].Paris:Hermann et Cie.,1939.

9 KOYRé A.Mystiques,spirituels,alchimistes du XVIesiècle allemande[M].Paris:Gallimad,1955.

10 Kuhn T.Copernican Revolution[M].New York:Vintage Books,1959.

11 TYLER R W.Study Center for Behavioral Scientists[J].Science,1956,123.

12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李寶恒,紀樹立,譯.上海:上??萍汲霭嫔?,1980.

13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程樹德等,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14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5 TAYLOR C W.The Third 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Conference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cientific Talent[M].Salt Lake City:University of Utah Press,1959.

16 KUHN T.Function of Measurement in Modern Physical Science[J].Isis,1961,52:161—193.

17 林正弘.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M].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90.

18 KUHN T.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Science,1962,136.

19 郭奕玲.庫倫定律的實驗驗證[J].物理,1981,10(12).

20 Roberts V.The Solar and Lunar Theory of Ibn al-Shatir:A Pre-Copernican Copernican Model[J].Isis,1957,48:428—432.

21 Abbud F.The Planetary Theory of Ibn al-Shatir:Reduction of the Geometric Models to Numerical Tables[J].Isis,1962,53:492—499.

22 Kennedy E,Roberts V.The Planetary Theory of Ibn al-Shatir[J].Isis,1959,50(3):227—239.

23 Saliba G.The First Non-Ptolemaic Astronomy at the Maraghah School[J].Isis,1979,70:571—576.

24 Kennedy E.Late Medieval Planetary Theory[J].Isis,1966,57:365—378.

25 KENNEDY E,GHANEM I(ed).The Life and Work of Ibn al-Shatir[M].Aleppo:University of Aleppo,1976.

26 ROSINSKA G.Nasir al-Din al-Tusi and Ibn al-Shatir in Cracow? [J].Isis,1974,65:239—243.

27 SWERDLOW N,NEUGEBAUER O.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Copernicus'sDe Revolutionibus[M].N.Y.:Springer-Verlag,1984.

28 KOESTLER A.The Sleepwalkers[M].New York:MacMillan,1959.

29 RHETICUS.Ephemerides novae[M].1550.

30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M].第1卷.北京:商務出版社,1976.

31 張瑞琨,吳以義.Planck的內插方法和能量量子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3).

32 KUHN T.Black-Body Theory and the Quantum Discontinuity,1894-1912[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3 KLEIN M.Paradigm Lost[J].Isis,1979,70:429—440.

34 Kuhn T.What are Scientific Revolutions? [R].Center for Cognitive Science.The Probabilistic Revolution[C].MA:MIT Press,1987.

35 周穎.什么是科學革命?[J].科學學譯叢,1987,(1).

36 Koyré A.La philosophie de Jocob Boehme[M].Paris:J.Vrin,1929.

37 Gillispie C.Koyre[A].Gillispie C(eds).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Z].New York:Scribner,7:483.

猜你喜歡
庫恩哥白尼革命
人是自己的太陽*——馬克思關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哥白尼式革命”
“小哥白尼”杯自然筆記大賽
論剩余價值來源問題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布萊克·庫恩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互聯網背景下科學共同體的變革與發展
粉紅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歐洲加速推進“哥白尼”計劃
《江澤民傳》作者庫恩傳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