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森斯功能理論體系的建構:四種理論陳述格式的綜合應用

2011-02-20 01:45程業英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帕森斯社會學陳述

鄧 俊,程業英

(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帕森斯功能理論體系的建構:四種理論陳述格式的綜合應用

鄧 俊,程業英

(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帕森斯是美國社會學領域一位多產的理論學者,我國的社會學界已經有了不少對之研究的學術成果,這里從喬納森·特納提出的四種基本理論陳述格式——概念、變量、陳述和格式的角度來剖析帕森斯的理論體系。

陳述格式;功能理論;社會行動;社會系統

理論是一種精神活動,正如喬納森·特納所指,它是一個提出觀念的過程。然而就是這些觀念使我們能夠解釋一種社會現象或者事件如何發生以及為什么會發生。對于什么是理論,各個學科領域的學者和專家的觀點都不一致,筆者比較傾向于美國社會學家喬納森·特納的觀點,即四種要素:概念、變量、陳述和格式。如果將構造理論視為一個建筑工程,那么,概念和變量只是磚瓦、水泥等一些基本材料,陳述是理論構建的關鍵環節,而概念的組合方式或者說配置的方式就是陳述格式。

要想理論概念有用,就必然且必須互相連接,喬納森·特納之所以使用“格式”這個詞匯,就是因為它具有普遍性。事實上,當今很多社會學理論的爭論都是圍繞這一理論陳述的最佳方法和構成理論的最佳組合方式而展開的。

關于理論陳述的格式,社會學界普遍贊同喬納森·特納提出的四種基本框架:思辨理論框架、分析框架、命題框架和建??蚣?。當然,若要問是否還有別的格式類型,那顯然是存在的。就像喬納森·特納在他的《社會學理論的結構》一書中提到:實際上,遠不止這四種發展理論陳述和格式的方式,畢竟這些格式可以用多種方式實行[1]16。

下面,筆者從以上四種理論陳述的格式來剖析帕森斯的有關理論結構,探究他的理論結構具有的理論陳述格式。

一、思辨理論框架——傳統的功能理論

所謂思辨,其實就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反思,而在社會學范疇內,思辨就是解釋與闡述,是對某一種理論陳述的哲學思考,闡明一個社會學理論為何存在,進而提出基本問題,也就是說,所要提出的理論是為了解決什么具體社會問題的[1]18。在那些主張思辨理論的社會學家看來,該理論框架必須解決以下這些初步問題:第一,人類活動的本質性質是什么?比如說人類的本性是什么,社會的本性是什么。第二,什么是發展理論的適當方法?什么樣的理論是可能的?例如,我們能否建立一些高度形式化的抽象定律,以及社會學應當重點研究社會的哪些方面 ,等等。

大量的社會學理論都在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歸納與演繹,因果與關聯,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這些都是用于分析社會現實的。思辨理論的含義常常等同于思辨,并根據這些哲學問題重新分析學者的思想。

帕森斯的理論體系就是這樣的情況,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是一戰剛結束,歐洲的格局并不鞏固與穩定,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帕森斯由主修生物學向經濟學、社會學靠攏,他的主要著作《社會行動的結構》的完成,就是因應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而誕生的。他認為,實證主義學派僅僅把行動同一定環境狀態相聯系,并假設狀態對行動具有某種決定關系,忽視影響行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規范的取向。為此,帕森斯提出的傳統功能理論的三個基本假設,作為一個功能論者,帕森斯把社會學設想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組成體系,然后根據文化結果與其他結構整合的優劣來分析這一體系。

1.傳統功能理論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社會的功能統一性假設,即認為社會中各種社會活動與文化項目都和諧地相互聯系著,并且對當時歐洲的整個社會整合與運作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在說明某一現象時,必須指出究竟對誰有功能,是對個人還是群體,是對部分還是整體。

2.傳統功能理論的基本假設之二是功能普遍性的假設,即認為所有標準化的社會形式或文化的形式都是具有積極功能的。當然這就是說,一種制度化的行動、一種儀式或者一種結構,只要它有存在的意義或者曾經存在過,那它就肯定在完成或完成過某種對社會有益的社會功能。

3.傳統功能理論的基本假設之三是功能不可或缺性的假設,帕森斯認為“在任何形態的文明中,任何風俗、物件、觀念與信仰都履行某一種重要的社會功能,必須完成某種任務,因而是整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美國是人類社會進化程度最高的社會,帕森斯認為這是因為美國把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他把美國看做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典范,也看做是人類社會的典范。

二、分析的理論框架——社會行動的理論

所謂分析理論框架,是指對理論活動的基本單元——概念,進行分類或者說類型學的處理,使得人們對于研究對象的認識具有某一種秩序感[3]。分析框架是發展理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設想一下,一個社會系統要想維持下去,就必須要有滿足理論家或者社會學者的基本需要,然后用他們所要滿足的需要來對結構和過程作類型的劃分。

帕森斯的模式理論的提出,就是用來區分行動者在社會互動過程中主觀取向的類型學工具,在對社會系統的分析中,就獨特地充當了描述社會關系、區分社會結構的類型學工具。因此通過這一理論,兩個層次的現象,即行動者的主觀取向和社會系統的結構類型溝通起來,這就表明帕森斯的理論分析重點由社會行動轉變到社會系統上來了。

帕森斯并沒有停留在對個人行動的分析上,系統概念是帕森斯理論的核心。他把社會系統分為四個子系統:文化系統、社會系統、人格系統和行為有機體系統,這些系統構成了一個整體的行動體系。

帕森斯在他的著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中通過論述社會化闡述了這四個系統如何相互關聯。舉一個例子來說,人們剛出生時,只是行為有機體,隨著個體的發展,人們便獲得了個人認同,經過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內化過程,即人們從社會系統中的其他行動者那里學習自己期望的東西使社會文化系統成為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說,人們自己學會了角色期望,并由此成為完全的參與者。按照這樣的邏輯,價值出自文化系統,個人的認同出自人格系統,生物性的素質則出自行動有機體。

三、命題的理論框架——五對變量的模式理論

命題是規定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變量之間關系的理論陳述,即表明某一個概念的變化是怎么樣由另一個概念的變化來加以說明。有些概念高度抽象,有些則要具體一些,他們描述類型和種類的情景,概念和把概念組合起來的命題在此情景中才得以運用,這些存在命題構成了理論的解釋域[1]19。

帕森斯提出了模式變量理論中的五對變量,它們不僅可以用來確定行動者的主觀方向,而且由于行動總是在特定的系統中發生,因此,也可以把它們作為刻畫系統的結構特征,即制度化的角色關系的基本變量。帕森斯的模式五對變量依次為:情感性與情感中立性;擴散性和專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自致性和先賦性;自我取向性和集體取向性[4]。

1.情感性與情感中立性。在互動關系中有沒有包含著感情因素,如果雙方在互動中投入或者獲得感情,則關系處于情感性的一邊;相反,如果互動雙方以理智相對待,避免在相互關系中摻進感情因素,則關系處于中立性的一邊。

2.廣泛性和專門性。它主要涉及關系所要求的范圍,如果這種要求或者責任的數量、范圍很多很寬廣,那么這就是一種廣泛的關系;如果要求或責任的數量、范圍很少很有限,那么這種關系在功能上是專門的。比如說,牙醫和病人之間的互動僅僅涉及牙齒以及如何治療牙齒,因而是專門性的;而夫妻之間的互動涉及到兩個人的生活與人格的一切行動,因而說是帶有廣泛性的。

3.先賦性與自致性。這兩者又叫做“特性”與“作為”,焦點在于人們的自我選擇的取向是以什么為準則的,有以先天賦予的特性,例如性別、種族、民族等特性為基準的,有以人們的成就和作為為基準的。比如說一個科學家依靠自己的成就受人稱道、與他人互動,這是自致性,而另外一個人依靠其先天的特質與他人互動,這就是先賦性的。

4.特殊性和普遍性。在這類變項的選擇上是以一般規范為基準的行動,還是以行動者或者特定群體成員有特殊關系為基準的行動。同時,這里涉及的是支配社會關系的規范性與價值型的標準。如醫生在看病時有其特定的標準,甚至只為某類有資格的人看病,這就是特殊性的表現?,F代社會則通行普遍性的原則,享受醫生服務的資格是生病者的群體成員,醫生的倫理道德是見病就治而不問其他。

5.自我與集體取向。這里所涉及的是行為的選擇取向問題。自我取向意味著本身的利益是優先的,而集體取向則意味著其他人或者整個集體的利益是優先的。在傳統社會里,人們一般是集體或者團體取向的,追求的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社會行為。比方說,醫生看病被認為是某種集體主義的風險,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至少主要不是以追求個人利益為動機。相反,在現代社會里,人們通常是自我取向或者重視個人利益,醫生看病是為了賺錢,謀取個人利益成為行為的主要動機。

帕森斯把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對比歸結為上述五對模式變量,他通過提出“變項”的方式,富有創意地論述了現代社會結構和現代行為的模式,實際上描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系統。

四、模型的理論框架——AGIL模型的功能體系理論

對于社會事件進行圖解分析常常是很有好處的,讓人感覺到很直觀,容易看到外在的數據。有些社會學家或者社會學者在處理一些理論時,把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系當做圖像,把社會過程的重要因素模型化,主要目的是要區分出一種重要的理論活動類型。建立模型,一般是為了更詳細地解釋經驗概括。

喬納森·特納也認為,在社會學中所構造的大多數圖式模型是要強調事物性質的因果聯系,即它們被設計來顯示一套變量值的變化如何與其他變量值相關聯,當研究者所要揭示其因果相關的變量大量存在時,模型便典型地得以構造[1]34。

帕森斯在闡述自己功能系統理論的時候,就采用了建立模型這一種理論陳述格式。他認為,功能是維持社會均衡的有用的適當活動,是社會控制體系內結構與過程的運行條件,相互關聯的功能構成“功能體系”。為了更加清晰地說明功能所包含的內容,他提出功能體系包括了四種功能子系統,即“AGIL理論體系”。

(1)適應(Adaptation),表示系統必須對環境所強加的行動的條件有一種順應或者有積極的情境改造的過程。

(2)目標獲取(Goal attainment),指確定目標的優先順序,并調動系統的資源來實現這些目標,以政治及其功能為中心。

(3)整合(Integration),即協調系統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制度規范為中心。

(4)模式維護 (Latent patten maintenance),是指確保系統內的行動者表現適當的特征,處理行動者內外部的緊張,以價值為中心。

帕森斯在晚年的時候非常重視這四個功能系統之間的交換問題,他用模型揭示了社會系統的規模和復雜性,是通過其他的社會運行過程而發生聯系的方式[5]。建模的突出特點之一,便是它可以把很多變量的復雜關系以一種極為簡單便捷的方式予以描述理論概念。

五、結語

實際上,帕森斯的理論體系中所反映出來的理論構建的陳述格式不止這四種,我們只能說這四種理論陳述的格式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為很多社會學家或者社會學者所共同接受,因此帕森斯在闡述自己的功能理論體系的時候,采用了這四種基本的格式類型,目的也應該是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被更多的學者接納。同時,也是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被社會學界以外的其他人群所理解。

帕森斯在敘述自己的社會行動、社會系統以及具體的功能理論體系時采取不同的理論陳述格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策略,而這些策略也并非互相排斥的。就在實施其中的某一類,建立自己理論的“下一步”時,常常走到另外一種思維方式中去,他的每一種策略都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帕森斯在建立自己理論體系時,比較完美地把四種常見的、基本的理論陳述格式巧妙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也是只有少數理論大家才能做到的。

[1]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吳曲輝,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默頓.論理論社會學[M].何凡興,李衛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89.

[3]黎民,張小山.西方社會學理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10.

[4]童星.現代性的圖景:多維視野與多重透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7.

[5]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97.

C91-06

A

1671-9476(2011)01-0097-03

2010-10-10

2010-10-28

鄧 俊(1984-),男,安徽廬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問題與社會發展。

猜你喜歡
帕森斯社會學陳述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會學專業“社會學概論”教學改革研究
Which Is Important?
中國社會學會農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盲丐
陳述劉
《蘇東坡·和陳述古拒霜花》
帕森斯品牌收購的實證分析
愛情童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