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認同危機視角下的學生黨員社會認同淺析*

2011-03-13 04:41
關鍵詞:內化學生黨員危機

紀 英

(福建農林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當代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優秀的一部分,代表著青年的主流和發展方向,而學生黨員更是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是大學生的標兵和領頭羊,是黨與大學生聯系最緊密的紐帶和橋梁[1]。目前,隨著大學生黨員隊伍的不斷壯大,學術界對大學生黨員的研究也不斷深入,除了對該特殊群體的價值觀、理想信念、素質、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外,基于認同危機應對視角下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研究,對深入有效的學生黨員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社會認同理論源于歐洲,是Tajfel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并在群體行為的研究中不斷發展起來,后來Turner又提出了自我歸類理論,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Tajfel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她)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她)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其基本觀點是: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并產生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并認為,社會認同是由社會分類(social-categorization)、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和積極區分原則(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該理論的核心是探討社會類化的心理機制,也就是探討個人如何與一個或多個社會類別、社會群體建立心理聯系的過程[2]。

二、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內涵

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是指學生黨員自身認識到他(她)屬于黨員這個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黨員帶給自己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它是所有的學生黨員這一類別的全體成員得出的自我描述。

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最初源于黨員身份,人們總是爭取積極的社會認同,而這種積極的社會認同是通過黨員內群體和相關的外群體的比較中獲得的。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經歷三個基本的歷程:類化(categorization)、認同(identification)和比較(comparison)。即首先,學生把自己編入黨員群體,接著認為自己擁有該群體成員的普遍特征,最后評價自己認同的黨員群體相對于其他群體的優劣、地位和聲譽。如果沒有獲得滿意的社會認同,學生就會離開黨員群體或者想辦法實現積極區分群體。所以,在探索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基礎上,如何應對認同危機就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三、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環節

對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形成環節的認識和把握,是理解學生黨員認同的關鍵內容。根據認同理論和學生黨員的實際,其社會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發生

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學生作為中國共產黨新生血液的重要力量以及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制度構成了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宏觀環境。另一方面,學生黨員社會認同是全體學生黨員得出的自我描述,強調的是自我概念,是對相同的認可和接受或者共享,但認同之所以發生,恰恰是建立在差異這一基礎之上的,即是學生黨員認同的差異性。具體地說,在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發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自我的擴大,把自己納入黨員行列中,確認黨員的共同身份;另一方面,又要通過自我的設限,把自己和其他人區別開,劃清二者之間的界限,即排他,這是學生黨員社會認同何以可能性的微觀方面。

(二)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適應

學生認識的社會適應是認同適應的前提。學生在社會實踐和交往活動中順應外部客觀條件,有目的地選擇、內化某個特定時期的社會內涵,從而進行自我調整的過程就是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適應,它不是一個靜止的過程,而是一個包括內化、調節等動態整合的過程,是學生黨員帶著積極性、主動性對現有價值體系、行為規范和眾多的思想作獨立思考,并在分析的基礎上做出內化情感、調適自我行為。

(三)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內化和順應

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內化即將黨員群體的規則和慣例最大限度地與學生黨員自身已有的認識結構相結合,不單要把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適應主體化,還要在自我構建中內化黨員規范。同時,有必要是要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現實,它是學生黨員對某種高尚的價值觀、科學的生活方式、態度以及榜樣的期待和仿效。

四、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危機的現狀

當學生黨員在社會認同環節出現錯位時,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危機就產生了。認同自身具有內斂性和外散性的特點,所以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危機具有雙向性,一方面,學生黨員認同危機是針對學生黨員自我感覺而產生和起作用的,是對內在深度感所形成的危機;另一方面,學生黨員危機是針對自身與他者的關系以及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地位感產生和發生作用的?;蛘吆唵蔚卣f,學生黨員社會危機發生在兩個層面上:學生黨員自我的認同和集體的認同。

學生黨員自我認同危機表現在,學生黨員的歸屬感危機和責任異化危機上。歸屬感危機主要是學生黨員缺乏歸屬感,是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的沖突。角色認知不清,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學生和共產黨員的雙重角色特征,特別是不能很好地承擔共產黨員的角色責任。責任感異化危機主要是指學生黨員在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時,對賦予社會期望的黨員角色所承載的社會責任的逃避和懼怕。學生黨員在角色行為過程中主觀能動性不夠,角色期望有沖突,且責任的異化導致學生黨員對事物的是非觀以及道德準則和衡量標準產生偏差,只注重個人自身的發展,缺乏對周圍同學的關心和幫助,黨員意識淡薄和黨性觀念不強,先鋒模范作用不突出,不能發揮黨員應有的作用,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黨員的集體認同危機主要是指他人和社會對學生黨員個體的認可與學生個體其期待的認可產生的沖突。一方面是學生黨員與其他普通學生之間的關系危機;另一方面是學生黨員與社會之間的認同危機。得到社會承認是得到社會認同的一種標志,大學生黨員想要擁有的身份得不到社會認可和承認或是面臨未被社會承認和誤解時,大學生黨員就會產生社會身份認同危機。目前國際社會思潮、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程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使他們在是非面前容易迷失方向;社會上個別黨員干部以權謀私,搞不正之風,損害群眾利益,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嚴重損害黨在學生中的形象,從而引起學生黨員集體認同危機。

五、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危機應對

以學生黨員社會認同的環節為基礎,構建學生黨員社會認同機制,采取有針對性措施來處理應對學生黨員的自我認同危機和集體認同危機就成為培養學生黨員的一個課題。

(一)學生黨員社會認同機制構建

學生黨員的認同形成是在其個體生理發展的基礎上,學生個體意識發展的結果,是學生個體與外部環境作用的產物,在本質上是學生黨員與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該互動機制主要包括學生黨員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學生黨員自我與他者互動關系上。

學生黨員與生活環境的互動上,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影響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仍是21世紀黨員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理性選擇,這種選擇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3]。同時,學校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以及家庭教育和氛圍的熏陶,一方面學生黨員在這些社會情景中開展認識和實踐活動,受其制約;另一方面,這些環境系統又具有塑造學生黨員的功能。

學生黨員自我與他者互動上,學生黨員社會認同不僅包含著認知,而且還包含著雙向和互動的,甚至是平等的信任和承諾,這就增加了社會人際關系的穩定性。有意義的他者如培養人對學生黨員自我觀念的行程尤為重要,通過和培養人之間的互動,學生黨員自我才能理解自我所在的環境并將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加以內化,即與共產主義信仰、思想觀念發生互動,從而再與物質對象互動,達到支配和駕馭物質對象。就在這不斷的互動過程中,學生黨員自我在這一動態過程中與培養人或者有意義的他者交融。

根據馬西亞(Marcia)對認同的研究[4],我們認為學生黨員社會認同機制中有兩個心理社會指標:一是危機(crisis),即是學生黨員會有危機感,是學生想要嘗試黨員角色和尋找美好理念的感覺;二是承諾(commitment),即學生克服危機之后為自己找到黨員的自我定義,并為自己在生活環境中找到立足之地。如圖1所示。

(二)學生黨員社會認同危機處理

在學生黨員社會認同中,學生黨員認同的發生、適應、內化和順應是學生黨員的主觀方面的因素,角色期望和學生黨員的集體社會性認同是他者或者社會環境對學生黨員角色執行的信息反饋與期望,屬于客觀方面的因素。學生黨員要保持較高的社會認同度,首先要通過自我黨員認同和認同內化、順應等主觀努力,才能取得人民群眾對其社會認同度的客觀效果。

1.自我認同的意識的強化歸屬感的歸位,責任感的承擔是提高學生黨員自我身份認同的基礎。學生黨員對自身角色有一個科學的認知,確保認同的發生,并盡可能的強化自身對黨員角色的認同和內化。首先,要使得學生黨員自身認識到他(她)屬于黨員這個群體,不單自身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質,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還要增強黨性修養,在思想上、行動上處處體現黨員的先進性。其次,要擁有黨員的普遍特征,在工作姿態上爭先恐后;在精神狀態上爭當先鋒;在思維能力上識見于先;在思想品德先人后己;在生活作風上吃苦在先;在改革開放中作先行者;在落實責任上當先行官;在觀念更新上做先導;在樹立正氣上開先河等[5]。

2.通過認同機制,做好系統引導和教育

生活環境對學生黨員認同的約束的同時對其也具有塑造功能,通過該認同機制,以構建一系列的制度為切入點,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導學生黨員,規范其角色行為,內化、順應社會期待。如以系統化機制建設為根本保障,搭建學生黨員的黨員意識養成機制、學生黨員的能力增長機制、學生黨員的責任落實機制、學生黨員行為約束機制、學生黨員進步激勵機制、學生黨員考評機制等機制;以黨校為依托,建立長期受教育機制,構建符合學生黨員思想成長規律的教育內容體系;探索學生黨員隊伍建設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學生黨員教育活動實效等等。

3.培育合理的社會認同觀念

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與不斷發展社會變遷和時代賦予的新內涵息息相關。從社會制度、法制體系以及行為規范等角度構筑的學生黨員發展的良性社會環境是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培育路徑之一。因此,培育合理的、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及教育的發展相適應的社會認同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345.

[2]HENRI TAJFEL.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胡錦濤.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J].新華文摘,2007(5):1-2.

[4]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106.

[5]陳玉君.從先進性視角看高校學生黨員角色意識培養[J]. 職業與教育,2006(32):62-64.

猜你喜歡
內化學生黨員危機
紅色旅游地文化氛圍生產與旅游者價值觀內化關系研究
網絡環境下如何發揮高校學生黨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作用
新形式下加強高校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路徑探析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思辨:兒童哲學促學生道德內化的教學實踐
德魯大叔內化營銷勝過廣告
論高校學生黨員模范作用發揮
論民辦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理念及其價值研究
從知識內化視角看翻轉課堂
“聲”化危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