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五常:那些不談經濟學的游記

2011-03-14 03:01張五常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 2011年1期
關鍵詞:建言獻策游記經濟

張五常

年輕時,我走得特別多,累了,40年來我喜歡足不出戶。住所要面積大的,喜歡在家中行來行去,想些什么。不喜歡游覽,可不是說我到過很少地方。到處走是游,而在走游申當然也覽。1982年回港任職,又開始走,走神州。不是消閑的游,而是經濟研究要做實地綢查。為了跟進中國的發展,我走了30年,其中兩年加進攝影,十年加進跟同學們講話,走得更賣力了。這些行程我寫下了一些簡略的“游記”,偶爾寫些童年的回憶片段。

其實寫游記我屬門外漢。憑的本領是從小愛觀察,好想象。長大后作經濟研究,不斷地到街頭巷尾跑,觀察力與想象力皆與日俱增,50歲后幾達化境,是不值錢的玩意,但好玩。在拙作《新賣桔者言》的結集中,我頻頻把外人看來是無足輕重的小現象夸張放大,推出經濟解釋。這本算是“游記”的結集的處理手法也類同,只是不重于經濟解釋,轉談個人的主觀感受。然而,專業所在,行游申經濟解釋這里那里我還會涉及一下。

寫游記與分析經濟有一點不同:前者要有點真“學問”!我是說學術之外的學問。不管你是何方神圣,或是什么學術大師,雜學不夠多,或對一個地方的文化掌握不足,可讀的游記寫不出來。嚴謹的學術過于專注,寫游記不管用。管用的是博學,但因為不需要樣樣皆精,算是雜學了。在象牙塔操作慣了的君子們寫游記是不及格的。

在這本結集里,除了開頭寫斯德哥爾摩的兩篇,我不放進寫神州之外的“游”,因為恐怕讀者不習慣,而自己雖然在外地生活過多年,總是比不上年幼時曾經挨饑抵餓的地方那么親切。背得出中國的詩詞,知道文化歷史的背景,對古文物有點認識,有自己親歷其境的回憶——這一切,是寫游記的必備條件吧。

年逾古稀,回顧已往,夢里依稀。人的一生可走的路就是那么遠,或者說就是那么短暫。我不由得想到蘇東坡的《永遇樂》,其中幾句寫到詞申化境: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蘇子是寫自己的生命吧。我有同感。游記是游自己的一生,仿佛是夢,到過的地方若有若無,弄不清楚了。生命倒是真實的,只是到過的地方,以感受來說,重尋無處。

我們的“十二五”

郭振璽

一個國家的宏偉藍圖,一個民族的富強夢想,一個集體的發展目標,一個個體的人生愿景,總會在歷史的重要時刻顯示出特別的意義,

剛剛過去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定調“十二五”方略,“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p>

對中國的發展來說,五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刻度。從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一個又一個五年,見怔了中國現代化的風雨歷程;一個又一個五年,詮釋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杜會發展的關鍵詞。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10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公布,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拉開惟幕。

在建言獻策活動中,媒體的作為在哪里,如何讓建言獻策活動更好地擴大杜會參與、增強社會共識,這是我們在主題報道和宣傳中不斷創新的課題。

在宣傳“十二五”規劃建議和建言獻策活動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與國家發改委創新合作,推出《提問“十二五”》特別報道。節目以提問的姿態,從百姓身邊故事入手,融合百姓建議、企業家建議、專家建議等多層次、多視角的建言,最終這些意見將提交給國家相關部門,為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貢獻媒體力量和智慧。

這些問題既有來自田間地頭的思考:農業發展、農村改革與農民增收問題如何解決,也有城鎮家庭關注的孩子入托難、上學難、收費高等現實憂慮,更有對于國強民富、還富于民、“十二五”包容性增長的期待和向往。

調整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民生問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詞?!短釂枴笆濉薄肪劢股鐣毡殛P注的教育、醫療、就業、收入、保險等民生問題和利益關切,蹤百姓與政府部門溝通的橋梁,將中央政策規劃與百姓需求有效結合。

猜你喜歡
建言獻策游記經濟
我為黨的二十大建言獻策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地心游記(十)只剩我一個人
尋夢環游記
尋夢環游記
給政府工作建言獻策須有可操作性
超市游記
影響黨外人士建言獻策因素的調查分析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