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文博先生對無意識心理學研究的理論貢獻

2011-03-15 03:30高申春王東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

高申春 王東

摘要:本文既在專題水平上探討車文博教授關于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系統論述,并嘗試揭示其理論意義,又希望通過這個專題研究,揭示車文博教授“文以載道”的學術人格和治學理念,從而為我們學習、領會、研究車文博教授博大精深的心理學思想提供一個方法論的范型。

關鍵詞:車文博;無意識心理學;元心理學理論;思想貢獻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識碼:A文章:1001-4608(2011)01-0112-05收稿日期:2010-09-10

作者簡介:高申春,博士,吉林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東,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生130012

一、引言

如所周知,車文博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哲學家和教育學家。僅從心理學方面來說,他在理論心理學及心理學史研究中的建樹足令世人嘆服,并已構成當代中國學術發展史中須仰視的學者之一,為我國心理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杰出貢獻。

車文博教授的建樹和貢獻,決不僅僅表現在他一生出版的等身的著作作為看得見的“科研成果”,更主要地還在于這些成果作為文字背后的、賦予這些文字以生命的治學精神和學術理念。恰如國內有學者恰當而準確地通過聯想他的名字、將他的學術人格總結為“文以載道、博大精深”那樣,對車文博教授來說,有形的文字無非是傳達思想的工具,無形的思想才是學者生命的根本。無論是關于他的專題研究成果,還是關于他一生的學術成就作為整體,都必須以他的學術人格的上述特質為背景,才能理解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全部學術思想的內在統一性,并得以進入他的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例如,他關于心理學史的“三史”研究進程,即從學科史到思想史、再到比較思想史的遞進,就是試圖將心理學推進到“類心理學”的高度,如果不從類心理學的高度出發,就很難把握他的“三史”研究進程所實現的思想的質的躍遷;而他對心理學史的終身的研究熱情,取決于他的這樣一個總的學術理念,即心理學史乃是“現實地承載著心理學學科統一性的學術部門”,所以,他關于心理學史的專門研究,實質上是以他關于心理學作為統一整體的科學關照為背景的,從而體現了他作為思想家的博大胸懷,而且,也只有從這個大背景出發,才能完整地理解他關于心理學史的具體研究結論的全部意義和價值。

二、車文博先生關于無意識

心理學思想的系統論述

關于無意識心理學的研究,車文博教授誠然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為突破口的。但我們必須區分他關于無意識思想的兩個層次,一是在精神分析范圍內開展的無意識研究,這種研究工作是為精神分析作為整體的研究服務的,并構成他的精神分析研究成果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就無意識本身作為一個心理學主題的研究,這種研究工作就不局限于精神分析,而屬于心理學的元理論范疇,正是通過這種意義上的無意識研究,他才能夠作為弗洛伊德主義研究專家而超越了弗洛伊德主義本身。同時,也必須指出,他關于無意識的這兩個層次的思想又具有密切的本質聯系,否則,就難以把握他的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統一性。

車文博教授關于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系統論述,包括以下幾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1關于無意識的基本界定

在定義的水平上,車文博教授指出,“無意識就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是“主體對客體所未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不自覺認識和內部體驗的統一”。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車文博教授在論述中辯證地反復強調,無意識是指“在具有較為發達意識的情況下人所具有的一種心理活動”。

根據這個定義及車文博教授關于這個定義的論述,必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之間具有邏輯的內在關聯性,它們作為整體以及它們之間內在的邏輯統一性,是車文博教授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們學習和領會車文博教授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基礎。第一,必須在與意識的關系中把握無意識的本質。事實上,無意識不是一個與意識相隔絕的獨立精神實體,而是與意識以對立統一的方式共同構成人的精神生活的整體,其中,意識“以無意識的存在為前提、基礎和條件”,而無意識則“以意識為主導”、并受到意識的“制約”。這個論述又是以車文博教授關于“主體是自然演化到社會的最高產物”的馬克思主義的發生學思想為背景的。因此,車文博教授洞察到,如果不弄清無意識的本質,“不但難以正確解決無意識本身的理論問題,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對意識的正確理解和真正建立科學心理學的體系問題?!钡诙?,無意識與意識一樣,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雖然是兩種不同層次的存在方式。只有以這個認識為出發點,才既能在無意識問題上澄清諸如無機反映說、動物心理說、生理活動說、本能沖動說、自動結構說等糊涂觀念,又能揭示弗洛伊德意義上的“無(潛)意識”觀念的神秘性質。第三,車文博教授關于無意識的這個界定,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反映論和決定論原則為基礎的,換句話說,是車文博教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具體運用于心理學研究的科學產物,因而對我們進一步研究無意識問題具有世界觀的指導意義。

2對無意識的思想軌跡和歷史邏輯的揭示

如前所述,必須在與意識的關系中才能把握無意識及其思想的本質。如果將無意識從與意識的關系中剝離出來加以考察,那只能看到無意識思想的表面現象,并得到關于無意識思想的一幅殘缺不全的歷史畫卷,而不能在完整的意義上揭示無意識思想歷史發展的軌跡與邏輯。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車文博教授是在“對意識與無意識歷史的考察”的標題下展開論證,并因而才能全面而系統地揭示無意識的思想軌跡與歷史邏輯,這既是他上述關于無意識的基本界定作為元心理學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他關于無意識史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突破和創舉。惟其如此,他才能在時間的維度上將無意識(及意識)的思想史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又能挖掘出不同歷史時期更加豐富的無意識思想內容。我們可以在與局限于傳統精神分析范圍內的無意識思想史研究及其產物的比較中,更加深切地體會車文博教授的這一方法論突破的學術意義。在傳統的精神分析研究中,一般將無意識思想史追溯到德國哲學心理學家萊布尼茨,并按照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赫爾巴特的意識閾-費希納的冰山隱喻-弗洛伊德的潛意識這個線索來把握無意識思想史,這樣一幅歷史畫面既單薄、且抽象,而不如車文博教授所揭示出的無意識思想史那么豐富而生動。

3關于無意識的分類思想

首先必須明確,恰如人的意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存在一樣,車文博教授明確指出,人的無意識也是一個多水平、多層次的復雜的系統存在。因此,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或維度對無意識進行分類。車文博教授為我們提供了四種不同的分類方案,第一種是根據無意識的內容進行分類,包括:(1)覺醒狀態時閾限下的思想、行為,如各種未被意識到的閾外心理活動(如無意感知、無

意識記、無意再認、無意表象、無意想象、非口語思維、無意注意、無意體驗、無意意向等),和某些意識行動經多次重復而轉化為自動化的習慣行為;(2)催眠、睡眠狀態時沒有意識到的心理現象,如夢中行為、催眠活動等;(3)病態或特殊精神狀態時沒有意識到的心理現象,如妄為、妄想、幻覺、囈語等。

第二種分類方案是車文博教授前述發生學思想的自然引申,即可以分為低級無意識和高級無意識。其中,低級無意識既包括種系發生意義上原始人類所具有的類似于動物心理的那種無意識心理,也包括個體發生意義上幼兒在接受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之前的心理活動。所謂高級無意識,就是指“狹義而言”的無意識,是無意識的主要含義,指類似于車文博教授在下述例證中所說明的那種廣泛的無意識存在:“象棋手在解決某一問題時,并不去逐一思考棋步的一切可能的走法,而是在某一個看來對他最好的走法上采取決定,雖然他不是經常能講清為什么他要這樣走?!薄?/p>

第三種分類方案是車文博教授在文本研究的基礎上對精神分析無(潛)意識觀念的進一步闡釋,即關于描述無意識和動力無意識的劃分,認為在精神分析中“有兩種潛意識:一種屬于描述意義上的潛意識,即前意識;另一種屬于動力學意義上的潛意識,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潛意識?!薄逼渲?,描述無意識是無意識的表層,可以上升到意識之中,它只具有描述性,屬于心理的一種基本性質;而動力無意識是無意識的深層結構,永遠不可能上升到意識的層面,它除了具有描述性之外,更具有動力性,是心理的一種功能。

第四種分類方案也可以看做是車文博教授對精神分析研究的一項特殊貢獻,即按照精神分析歷史發展的線索將無意識分為弗洛伊德意義上的個體無(潛)意識、榮格意義上的集體無(潛)意識、弗洛姆意義上的社會無(潛)意識,他并將精神分析背景中無(潛)意識概念的這個發展過程,高度凝練地概括為“潛意識理論”發展的“三個里程碑”,從而揭示了精神分析運動的內在線索和歷史邏輯。

4無意識的功能或作用

在精神分析及與精神分析有關的心理學史中,關于無意識的功能或作用,存在著兩種極端的、且相互對立的看法。一種是精神分析學家及肯定精神分析的人所持有的“萬能論”,認為無意識主宰著人的整個靈魂,決定著個人和國家的命運;另一種是反對精神分析的人所持有的“無能論”,認為無意識根本不存在,或雖然承認它的存在但卻否定它的作用。車文博教授以他自己關于無意識問題的深刻的理論思考為基礎,既在否定的意義上批判地指出,這兩種看法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學的,陷入歷史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謬誤,同時又在肯定的意義上用大量的科學事實和實踐經驗令人信服地論述了無意識的功能或作用。他指出,無意識活動不僅對心理的發展是有意義的,而且對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也是有作用的:首先,無意識是人們認識客觀現實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形式;其次,無意識活動也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治療疾病和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他的這個論述,既為在理論上開展無意識研究指明了方向,又為在實踐上開發并利用無意識活動樹立了榜樣。

5無意識與意識的相互轉換及其條件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再一次體會到車文博教授關于必須在與意識的關系中把握無意識的本質的理論洞察的深刻性。他從以下兩個發生學的思路論證了這樣的結論,“意識和無意識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兩者總是處于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之中”:從心理反映演化的歷史看,人的意識是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長期發展的過程,其中,動物無意識心理是人有意識心理產生的前提,而人的意識則是動物無意識心理(或意識萌芽狀態)發展中的質變和嶄新階段;從個體心理活動的現實看,意識和無意識是對立的統一體,其中,無意識是意識產生的基礎和轉化的對象,而意識又是無意識發展的結果和最高的調節者。

6辯證唯物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在無意識問題上的根本區別

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精神分析作為西方社會思潮涌人我國時,不僅在學術界、理論界及思想界產生一股強烈的沖擊波,而且又以各種形式滲透、蔓延于廣泛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年輕的大學生群體中。面對這樣一個復雜而混亂的局面,車文博教授身為學者、又以思想家的高度和科學家的態度敏銳地指出,“對弗洛伊德主義的正確評價和科學批判,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而“要做好這一點,就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理解無意識的實質,并在這一問題上同弗洛伊德主義劃清界限”。提出這樣的研究任務,不僅需要學術的眼界,而且需要政治的魄力和理論的自信。不僅如此,他還具體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在無意識問題上的根本區別:第一,無意識不是作為本能沖動的無條件反射鎖鏈,而是同意識相聯系著的條件反射現象;第二,無意識不是同外部世界絕緣的精神實體,而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第三,無意識不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核心和根本動力,而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必要補充和輔助成分;第四,無意識和意識之間不是互不相容的對抗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依存關系。

三、車文博先生無意識心理學

思想的理論意義

毫無疑問,車文博教授關于無意識心理學的思考和論述,并沒有窮盡無意識心理學的全部問題,這正是我們進一步努力的工作方向。但是,車文博教授已經完成的工作,無疑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無意識心理學提供了基礎;特別是,他在無意識心理學研究中所形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科學地進行無意識研究提供了理論的保障。

1開創了我國無意識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先河

在我國心理學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無意識問題長期處于遭漠視、甚至被否定的地位。這其中的原因錯綜復雜,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人們慣常的理解方式中,總把無意識當作是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所特有的專門范疇,并因而難以洞察到無意識作為主題本身的元心理學意義。車文博教授常感慨,與其說弗洛伊德解決了有關無意識的心理學問題,不如說他明確地將無意識作為問題提了出來。這個問題足以激發我們理論的創造力,但我們卻不能不動腦筋地接受弗洛伊德的觀點,而必須要與之劃清界限。所以,一方面為了揭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體系的形而上學基礎、進而把握其實質,另一方面也為了更加完善心理學的科學體系,車文博教授在上個世界80年代初就在《吉林大學學報》、《心理學探新》、《外國心理學》等雜志發表我國第一批關于無意識的專題論文。不僅如此,他終身保持著對無意識問題的研究熱情,從而逐步地形成他上述關于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系統論述。所以,如果說在我國心理學家中除車文博教授外沒有人曾討論過無意識問題,那當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但在元心理學意義上系統探討無意識、從而在歷史的意義上開創我國無意識心理學理論研究先河的,當屬車文博教授無疑。

2豐富了我國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內涵

正如車文博教授在評述康德哲學心理學思想時所敏銳地洞察到的那樣,“無意識心理活動不僅是實際存在的,而且是能動的、富有創造性的”;“無意識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個世界”一。所以,無意識與意識作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另外“半個世界”共同構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整體,正是這個整體構成了心理學的全部領域。然而,無論是在西方心理學思想的歷史長河中,還是在中國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一方面由于無意識相對于意識而言的更加復雜的性質,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學研究中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心理學家們在意識與無意識的關系問題上各執一詞、相互否定,并形成意識心理學占絕對主流的基本趨勢,由此形成的各種心理學的思想和體系,都只能是半截子心理學,而不是心理學的全部。例如,弗洛伊德曾抱怨“旁的科學”將精神分析所研究的無意識“譏諷為瑣屑的,平凡的,不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現象界里的廢料”;而他自己則將精神分析的第一個“命題”表述為,“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至于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這個態度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將意識當作“現象界里的廢料”。

從這個歷史背景出發,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車文博教授心理學思想的深邃和開闊。他不僅在本體論意義上強調意識與無意識以對立統一的方式共同構成人的精神生活的整體,而且在認識論意義上具體開展無意識心理學研究,從而形成《意識與無意識》(1987,25萬字)、《弗洛伊德主義選輯》(上卷,1988;下卷,1989,共100萬字)、《弗洛伊德主義論評》(1992,95萬字)、《弗洛伊德文集》(1998;2000;2004,280萬字)、《弗洛伊德主義新論》(三卷本,300余萬字,即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內容。

3奠定了我國無意識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如前所述,車文博教授關于無意識的概念界定,既是他自己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精髓,他的上述關于無意識心理學思想的系統論述,就是他的這一思想精髓的邏輯展開;也是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體運用于心理學研究的科學產物,因而對我們進一步研究無意識問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并為我國科學形態的無意識心理學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以楊治良教授為代表的實驗心理學家們廣泛開展了關于內隱學習、內隱記憶以及內隱社會認知等作為無意識的實證研究。根據楊治良教授的初步統計,截止目前,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及內隱社會認知的相關實證研究中引用車文博教授研究成果的論文40余篇,累計引用次數高達80余次。特別是,楊治良教授作為我國關于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及內隱社會認知研究領域的權威,通過系統梳理國內相關研究成果,從關于無意識并非本能沖動、無意識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無意識作為整個心理活動必要補充、無意識與意識的關系等四個方面,證明了“車文博先生關于無意識的理論研究具有理論的前瞻性和科學的預見性”,更顯示了車文博教授關于無意識的元心理學思考為我國無意識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的重大意義。

4指明了我國弗洛伊德主義研究的基本指導方向

在精神分析作為學術運動和思想體系所產生的廣泛社會效果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巨大光環中,弗洛伊德作為形而上學家的身影卻時隱時現。事實上,任何思想體系都必有一個作為其精髓的內核,是對這個內核的系統展開。因此,若不能揭示出這個內核的實質,便難以透徹地看清這個思想體系的整體。在我國心理學界,車文博教授敏銳地把握到、并在系統的意義上批判性地闡述了精神分析的這個思想內核的實質,這個思想內核就是無意識(或潛意識)的觀念。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看到別人的目光難以觸及的遠處,如20世紀80年代,當精神分析隨改革開放的大潮涌人中國時,在“既有流于簡單、視為毒品、全盤否定的傾向,個別也有視為香花、盲目崇拜的苗頭”的情況下,他能夠堅持“兩點論”的方法論成為在中國為弗洛伊德“平反”的第一人,他的“兩點論”的方法論,決不是在與辯證法相對立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說教,而是以批判的、反思的理性真理為根據。特別是,車文博教授關于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其中包含著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超越了弗洛伊德本人及弗洛伊德主義的思想品質,必將構成全部精神分析研究背景中富有中國特色的一項文化遺產,并為我國弗洛伊德主義研究指明了基本的指導方向。

(責任編輯:蔣永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