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集體主義”的研究綜述

2011-03-18 06:50王福益
天府新論 2011年3期
關鍵詞:集體利益個人利益集體主義

王福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集體主義”的研究綜述

王福益

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精神。質言之,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因此,進一步加強對集體主義的理論研究將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系統查閱文獻發現,自建國以來我國學界一直保持著對“集體主義”的巨大研究熱情,至今已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理論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集體主義”的基本內涵;“集體主義”中的“集體”;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集體主義與市場經濟;集體主義的類型及其發展;集體主義的貫徹實踐等六個方面?,F將其主要觀點進行系統綜述,為推動這一研究更為深入地開展奠定基礎。

一、“集體主義”的基本內涵

“集體主義”的基本內涵是什么?西門文仲認為,集體主義是一種思想品德,為集體服務是個人的天職。但是集體主義不僅不反對個人利益,而且還要很好地發展個人利益?!?〕郭笙認為,集體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共產主義道德本質上是集體主義道德?!?〕龔樂進更為明確地指出,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內涵為:在充分認識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一致性的基礎上,自覺地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努力發揮個人主動性為集體做貢獻,積極在集體中求得個人自由發展;在二者發生矛盾時,能夠無條件地、愉快地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隨著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經濟、政治地位的變化,集體主義道德的基本內涵雖然經歷了 “舍己為公、勇敢犧牲”、“公私兼顧、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的發展階段,但是集體與個人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辯證統一始終沒有改變。只是在不同具體歷史條件下,其突出的具體內涵會有所不同。在社會主義社會,一般情況下的集體主義道德可以相對地劃分為兩個層次:以“公私兼顧、先公后私”為基本特征的較低層次和以“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為基本特征的較高層次。特殊情況下的集體主義道德則仍然突出地表現為自覺發揚“舍己為公、勇敢犧牲”的精神?!?〕張博穎認為,集體主義原則的內涵為:一是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二是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三是促進集體和個人的不斷完善?!?〕唐凱麟認為,集體主義的價值內涵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它內在地包含著三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層次遞進的價值規定:集體利益的首要性和優先性;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結合性和協調性。集體主義包含著公正的內涵,社會公正是集體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公正觀也只能是集體主義的公正觀?!?〕李光遠認為,用“集體為個人,個人為集體”這兩句話才能全面地表述集體主義的要義,少了哪一句都是片面的?!凹w為個人”說的是,集體存在和發展的唯一理由和最終目的是為了全體勞動者個人的自由發展?!皞€人為集體”說的是,為了實現集體各個時期的奮斗目標,需要每個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凹w為個人”為的是最終目的,所以是無條件的,沒有限制的;“個人為集體”為的是中間目的,所以是有條件有限制的?!?〕劉林元則認為,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就是體現人民本位的價值觀,就是共同富裕的價值觀,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兩個文明的價值觀,就是勞動致富、勞動光榮的價值觀,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觀?!?〕

綜上,雖然不同學者對“集體主義”基本內涵的理解呈現出見仁見智的局面,但是從中可以得出的啟示為:“集體主義”的基本內涵問題涉及個人與集體、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問題。

二、“集體主義”中的“集體”

“集體主義”的真實內涵與其中的“集體”概念緊密相關,所以正確理解“集體”概念有助于正確把握集體主義的真實內涵。學界對這個概念也進行了深入探討。李連科認為,“集體”有“虛幻的集體”和“真實的集體”之分,只有真正的、真實的集體才有真正的、真實的集體主義。只有允許個性自由發展的集體,才是真實的集體;不允許個人自由、個人特色、個人利益存在的集體,則是虛假的集體?!?〕唐凱麟也認為,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是以“真實的集體”為前提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只要具備三個特征的“集體”就是 “真實的集體”:即組織的有序性、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義務的雙向性?!?〕聶文軍、張群穎則認為,“真實的集體”不僅是要求其成員為集體的發展做出貢獻乃至犧牲的集體,尤其應當同時也是充分實現和保障集體成員個人正當利益的集體,應當是讓集體成員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集體。因此,集體主義道德的補償規范與利益補償制度的確立,是“真實的集體”的必然要求?!?0〕而在張博穎看來,“真實的集體”卻是一種動態過程,是個不斷消除不真實成分逐漸形成“真實的集體”的過程。而計劃模式下實踐的集體主義,并不是真正的集體主義。因此,集體主義基本原則并未面臨重新解釋的危機,而是應從計劃經濟時代那些片面的做法中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真實的集體”、真正的集體主義的思想。不過,回到馬克思主義,是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的、發展式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完整的、真正的集體主義的實現問題?!?1〕

事實上,為了正確理解集體和集體主義,一些學者確實回溯到了馬克思的集體思想。徐俊忠認為,馬克思所要重建的集體不是“虛幻的”集體,而是與專制集體和虛幻集體相區別的“真實的集體”。馬克思認為個人獨立并不等于個人自由,而且馬克思的集體主義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人類由個性獨立而陷入的困境?!?2〕張曉東則從馬克思對“虛幻的集體”的批判中,得出“真實的集體”的特點有:第一,真實的集體是人們自由的聯合;第二,真實的集體是由真實的個人組成。集體與個人是水乳交融的關系,而不是凌駕于個人之上、壓制人的主體性的“無人”的虛幻共同體。據此,集體主義的本意在于確立一種合理協調人群關系的普遍利益準則,既強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統一性關系,又突出在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中社會普遍利益的優先地位?!?3〕盧坤、孫利萍認為,馬克思所稱的 “真實的集體”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它始終以個體的權利、利益、個性的尊重為根本,是個人作為“真正的個人”參加的自主聯合體。所以,馬克思的集體主義道德吁求,首先應當是一種歷史的人道主義,是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個性發展的倫理申論。它也只有把每個個人的價值、尊嚴、權利和利益作為唯一終極的準則和目標,才能獲得它作為共產主義道德的合法性。然而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傳統語境中所言說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在理論邏輯和實踐兩個層面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與不足,它與馬克思的具有歷史人道主義性質的集體主義思想也有歷史差距的?!?4〕而在吳育林看來,馬克思認為“虛構的集體”也是一種集體,因為集體和集體主義都是社會歷史現象,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馬克思雖然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虛構的集體”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但是唯物史觀認為資產階級時代的“虛構的集體”卻是通向共產主義的“真實的集體”的準備,因為資產階級時代的“契約型集體”蘊含著個性的豐富、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而馬克思所稱的“真實的集體”的本真意義就是 “自由人的聯合體”。即是說,唯物史觀的集體主義認為“真實的集體”是充分尊重個人權利、高揚人的個性、能夠充分實現個人的潛能、調動人的主體性的共同體。按照唯物史觀的觀點,人類至今還生活在“虛假的集體”狀態之中,只要社會中還存在私有制和人對物的依賴關系,“虛構的集體”就具有它存在的現實合理性、客觀性。當代中國一方面正處在從“虛構的集體”向“真實的集體”的轉型過程之中,整個社會還嚴重地具有“虛構的集體”的屬性;但另一方面,我國又正在向“真實的集體”漸漸邁進。由于憲法、法律和制度是我國社會最根本的集體意志,誰的利益、行為契合憲法、法律和基本制度的要求,誰就真正代表了集體的利益,誰就擁有了真理和獲得利益的優先權,這可以說是唯物史觀的集體主義所理解的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中國當代社會的惟一語境?!?5〕耿步健則通過歷史考察認為,傳統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內涵并不符合甚至偏離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本來思想,理由包括:其一,傳統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將自身與西方個人主義根本對立起來,不符合馬恩的相關思想;其二,將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強調服從、犧牲,也不符合馬恩的相關思想;其三,過分強調個人服從集體,不利于公民民主精神的培育。因此,在如何對待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問題上,他認為既不能認識不到它過去存在的片面性和歷史局限性,也不能因此就徹底否定它。若能真正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本來思想去實踐,將傳統被扭曲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還原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還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6〕劉榮榮則認為,可以從馬克思恩格斯對集體真假問題的討論中獲得辨析集體性質的方法論,其方法論啟示有:集體有真假之分;集體的真假取決于集體內個人是否控制自己和他人的生存條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真實的集體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工具,虛假的集體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桎梏;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這種矛盾,是推動集體從虛假走向真實的內在動力?!?7〕

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

集體主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理解和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王國榮認為,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集體利益不是摒棄個人利益的空架子,而是作為勞動者個人利益的集中代表。集體奮斗也不排斥勞動者的個人奮斗,而是以主人翁精神迸發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的合力。在集體主義中,集體與個體是統一體中相互依存和轉化的兩個方面,集體與個人共生共存?!?8〕尹繼佐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主體學說,是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理論前提。真正現實的人是作為個人的人和作為類的社會的人的統一。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才能有個人自由。這就合理地解決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和類、個體和社會的矛盾,使兩者辯證統一起來,使集體主義原則成為科學地繁榮個性、發展個體的形式?!?9〕羅若山則依據 “社會歷史主體”的人既是創造者又是扮演者的思想,認為道德主體既是道德原則的建設者又是道德原則的體現者。進而提出集體主義主體性原則的完整含義是三個方面的統一:其一,個人既是集體的主體,又是集體的客體;其二,個人既是集體主義原則的構造者,又是它的約束對象;其三,個人既對集體富有社會義務,又享有集體中的個人權利。據此,集體主義的內涵將發生兩大變化:第一,集體主義原則不再是服從性原則,而是調節性原則;第二,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協調是雙方互相履行對方義務的雙向過程,而不是個人對集體的單向過程?!?0〕張曉虹認為,集體主義不但不壓制個人自由,而且只有集體主義才能為真正實現個人自由提供可靠保證。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還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該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個人完全依賴于集體、個人與集體對立、個人與集體協調、個人與集體融合?!?1〕李志遠則認為,國家、集體利益最終表現為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必須依賴和通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來實現。在準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間利益的辯證關系,既要看到它們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又要看到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差別和矛盾。既要反對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取代個人利益搞平均主義,又要防止以個人利益否定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走向個人主義?!?2〕

四、集體主義與市場經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理解和對待集體主義?葛晨虹認為,集體主義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而不是“計劃經濟”;集體主義與共同富裕目標具有一致性。所以只要共同富裕這一條不變,那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3〕張連克認為,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并不是根本對立的。因為集體主義原則內在地包含了個人和局部的正當利益,而且市場經濟所派生的具體價值觀念必須以集體主義原則為導向。但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體系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確立而發展完善?!?4〕李釗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價值觀念具有內在統一性,其統一性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集體主義歷來重視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集體主義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為每個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這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自主性原則相得益彰。集體主義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利益機制相互促進。而且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可以抵制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5〕趙甲明、杜增艷認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既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和應怎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決定的,也是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完善,還存在諸多問題所要求的?!?6〕羅國杰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堅持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但要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分層,在具體的道德要求上分為三個層次:其一,無私奉獻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對象是一切共產黨員、先進分子。其二,先公后私,對象是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其三,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實勞動,遵守社會主義的公共生活規則、職業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對象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公民?!?7〕劉植強認為,在個人的主體意識不明確、個人的主體地位成為虛設、個人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的情況下,人們對集體主義的遵從僅僅是一種外在強制的結果,這種集體主義是“低層次、不完善的”集體主義。所以,發展市場經濟要堅持集體主義,但同時必須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8〕

然而,在韓東屏看來,在集體的性質已由一元化的公有制轉變為多元化的各種所有制的市場經濟時期,仍然一律強調用集體主義原則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顯得不合時宜”。指出問題出在“當二者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這一核心規范?!?9〕周艷認為,對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進行大膽的揚棄,是保證其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礎。對傳統集體主義價值觀進行揚棄,實現從命令 -服從型向融合型的根本性轉變。集體主義原則在突出集體利益的優先性與首要性的同時,更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增進個人利益、把握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間的張力與實現融合的最佳結合點?!?0〕陳英則也認為,雖然計劃經濟模式下的集體主義已不適合市場經濟的需要,但這并不等于要放棄集體主義作為社會價值主導方向,而是要讓它回歸于其本質規定——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兼顧。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提供了保證兩者利益兼顧的有效運行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產生于集體與個人利益雙向統一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原則,強調一種雙向權利和義務的運行機制,體現為雙向統一的結構關系?!?1〕任玙、許華鋒也認為,集體主義是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目標的保證,但應與時俱進對原有的集體主義進行揚棄:第一,堅持和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有機統一;第二,通過個人正當利益的引導和調控來實現集體利益;第三,堅持集體主義的道德走向同時應正視與多種經濟成分相伴隨的多種價值觀;第四,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2〕吳潛濤也認為,要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要求,批判地繼承計劃經濟時代提倡的集體主義,合理地對其進行體系結構的調整和內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體主義。具體指出新的集體主義應具有如下主要特點:其一,強調集體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集體成員的正當個人利益;其二,要體現道德要求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其三,要體現踐行道德義務與謀求切身利益的統一?!?3〕

王巖、鄭易平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集體主義既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整體主義,也不是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個人主義,而是對兩者的整合與超越。個人與社會是一個互相作用、互為前提的關系,而集體主義則為雙方的互動提供了紐帶?!?4〕王巖認為,從市場經濟的基本特點和價值要求出發來建構集體主義,是我們理解集體主義基本價值規范的一個重要出發點。集體主義功利原則實現了功利與公正的科學統一。在集體主義功利原則指導下,價值主體克服了異化勞動造成的功利與道德的割裂和獨立,從而實現了經濟自為與道德自律的統一、“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5〕楊通進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集體、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新特點,表現為:1.個人與集體關系的多向性;2.個人與集體關系的契約化;3.集體的工具性特征日趨明顯;4.有機集體正在形成。他認為集體利益是集體中的所有個人的個人利益的總和減去這些個人的私人利益的總和所得的差,即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中的普遍性因素的總和,集體利益是普遍化了的個人利益。他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稱為“市場集體主義”,認為市場集體主義是追求功利的集體主義,但它所追求的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帶有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市場集體主義也是追求正義的集體主義,其正義原則為:個人與集體有維護和增進對方利益的義務,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不能游離于對方之外。市場集體主義將致力于的正義制度安排為:在這種制度結構中,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將自動導致集體利益的增加,而人們增進公共利益的行為也將最有效地促進個人利益的實現?!?6〕

五、集體主義的類型及其發展

集體主義存在哪些類型,集體主義曾經歷或正經歷著怎樣的變遷或發展?唐志龍認為,“集體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在社會區分為階級、階層和集團的情況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 “集體”,相應地也有各個集體的“集體主義”。并從歷史角度將集體主義分為三種類型:原始群體主義、階級整體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 (無產階級集體主義)?!?7〕陳桐生則認為,當前我們面臨著三種集體主義倫理——傳統文化中的宗法集體主義倫理殘余、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倫理、契約關系下的集體主義倫理。應以傳統文化中的宗法集體倫理優秀因素來協調工作之外的家庭、鄰居、熟人及其他人際關系,以社會主義集體倫理作為道德建設的指導和思想,以契約倫理來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之間的勞動關系與分配關系。認為若能很好地協調這幾種集體倫理的關系,就可以形成一種新型的集體主義倫理?!?8〕錢廣榮則認為,所謂的“契約的集體主義”實則是一種法律觀,若將其視為一種道德原則,則無疑夸大了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系,混淆了兩者之間的界限。集體與集體觀念都是歷史范疇,不同的歷史時代存在不同的集體和集體觀念,不可將歷史上的集體觀念與今天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混為一談?!?9〕王京躍認為 20世紀末期我國理論界的三種集體主義理論模式為:其一代表倫理學界和意識形態領域主導的集體主義理論即“傳統集體主義”,以 “服從”為特征;其二追求道德原則與市場機制相統一的集體主義理論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以”,“契約”為特征;其三,探索現實社會道德應當的集體主義理論即“新集體主義”,以“互利”為特征。他也不贊成將契約的自由意志上升為“契約集體倫理觀”或將其作為道德原則加以闡釋,因為這必將導致個人主義的多元化傾向,而且“契約”關系是行為規范的法制形式,并不符合道德原則的特征。他贊成“互利”集體主義,認為它反映了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價值目標、實現手段和制約機制等方面,對個體價值的形成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力與現實的支配力?!?0〕

劉英杰、賈中海認為,集體主義是一個開放的歷史范疇,必須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重新闡釋和界定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倫理價值觀應當是由個體本位、群體至上與制度正義三個范疇有機統一、相互約束限制構成的新集體主義?!?1〕盧坤也認為,應對集體主義進行重構,并指出重構的理論語境有:首先,必須立足在“真實的集體”的歷史分析語境上,尋求馬克思主義的語境支持。其次,必須通過批判現實語境,奪回個人主義對個體自由、權利的話語權。并進一步提出,當代“社群主義”為集體主義重構提供了與西方倫理學進行對話的路徑。一方面,集體主義應關注社群主義重建“公共性”的努力。另一方面,集體主義重構不應避諱而應吸收社群主義所提出的多樣性、對話、參與以及追求美德等觀念?!?2〕邵士慶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集體主義建構,分為作為經濟制度的集體主義、作為政治原則的集體主義和作為道德原則的集體主義。概括地說,集體主義總體上追求的是經濟繁榮、政治文明、道德高尚的和諧社會?!?3〕

站在歷史角度上,翁其銀認為集體主義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的個人主義對原始社會的集體主義萌芽進行了第一次否定,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集體意識在夾縫中成長,當工人階級的集體意識上升為完整意義上的集體主義,這就構成了對以資產階級為典型剝削階級的個人主義的第二次否定。當前社會主義改革則是第二次否定的繼續,是在新的基礎上對集體主義的提高和發揚。經濟體制改革不是要否定集體主義,而是要否定平均主義,增強企業的活力,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4〕李穎進一步認為,從整體主義、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和道德原則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它們分別植根于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由此產生的社會關系基礎上。它們之間存在深刻的歷史聯系:批判繼承關系,體現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規律。集體主義是目前最高層次的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5〕戴茂堂、李家蓮則明確指出,集體主義發展過程的實質就是人自身的發展過程和人的本質的生成過程,即人對人的本質的不斷追求、不斷創造、不斷實現和不斷完善的過程?!?6〕

六、集體主義的貫徹實踐

在堅持和貫徹集體主義的實踐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應堅持哪些原則,采取哪些措施?學者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討。龍靜云考察了在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過程中曾存在的“片面化”、“空想化”等重大失誤,并得出三點啟示:1.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集體的性質,發展完善社會主義集體,充實社會主義集體對人民群眾的真實性。2.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保護集體成員的正當個人利益,為真正實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協調發展,互相增進而創造條件。3.把先進性的要求同廣泛性的要求結合起來?!?7〕劉大軍也認為,當前要使集體主義價值觀體系更好地起到主導和統帥地位,就必須做到:劃分階段、分層次、按領域、有重點。指出在多元并存的價值觀面前,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并發揮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體系的主導地位和統帥作用?!?8〕聶存虎則認為,新集體主義價值觀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其應有的主導價值觀作用,就必須將和諧的理念貫注于集體主義價值觀中。集體主義并非是指集體利益一定優先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一定要服從集體利益,而是指我們要為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集體而奮斗,為實現共產主義這一“真實集體”而努力。集體主義作為主導價值觀也并非要在一切領域發揮主導作用,而是要起總的方向上的引導作用、多元價值觀念中的協調作用?!?9〕鄧彥認為,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作為一種一元的價值導向,是多樣化的個人價值取向的總體指針,它既不取消個人選擇的自主權,也不把個性歸一化。它既把個人價值取向統一在自己的標準和尺度之下,又不否認個人多樣化價值取向的獨特意義和價值。集體主義實現這兩方面的統一,就為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提供了必要條件?!?0〕

葛晨虹認為,社會公正原則是貫徹集體主義原則的內在機制,集體主義的社會公正包涵著三個相聯互補的原則:平等原則、付出獲得對等原則、補差原則?!?1〕林泰認為,弘揚集體主義關鍵是搞好“真正的集體”即“真正的共同體”的建設。從歷史的眼光來看,“真正的集體”的建設狀況,是一個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公有制改革的完善、人民民主制度的逐步健全而不斷前進的歷史過程。如何在集體事業中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個性、特長和創造性,關心每個人的正當利益,使人們能夠在實現集體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的價值,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在集體主義的宣傳教育中,應很好地宣傳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所要求的個人發展觀和自由觀,倡導融入集體合力的豐富個性和自覺創造精神?!?2〕針對新時期集體主義教育的外部環境壓力和內部教育缺陷,李義豐認為走出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困境的出路有:1.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正確理解集體主義內涵。2.教育方式的改革創新,注重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的設計與思考。3.教育環境的優化協調,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強大的集體教育合力?!?3〕朱玉玲、楊亞敏認為,加強集體主義的實踐應采取四個方面的對策: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為其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證;2.強化利益引導機制,為其實踐提供動力;3.優化調控主體,提高建立真實集體的自覺性;4.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促進其實踐不斷深化?!?4〕

綜上可見,建國以來學界結合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對“集體主義”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大量富有啟發性的理論成果,它們為今后對“集體主義”作更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礎。

〔1〕西門文仲.集體主義和強求一律之間的根本區別是什么?反對強求一律,是否會削弱集體主義教育?〔J〕.人民教育, 1956,(11).

〔2〕郭笙.關于集體主義與集體教育 〔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58,(1).

〔3〕龔樂進.略論集體主義 〔J〕.哲學研究,1990,(1).

〔4〕張博穎.私營企業與集體主義道德要求——關于當代中國倫理問題的一個個案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6,(5).

〔5〕〔9〕唐凱麟.集體主義和社會公正論綱 〔J〕.道德與文明,2004,(4).

〔6〕李光遠.個人自由與集體主義 〔J〕.高校理論戰線,2008,(7).

〔7〕劉林元.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靈魂 〔J〕.江海學刊,2008,(6).

〔8〕李連科.論共產主義道德中集體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 〔J〕.社會科學戰線,1982,(2).

〔10〕聶文軍,張群穎.論集體主義道德的補償規范與現實的利益補償制度 〔J〕.道德與文明,2006,(1).

〔11〕張博穎.集體主義:面臨困境還是機遇 〔J〕.道德與文明,2005,(2).

〔12〕徐俊忠.馬克思集體主義理論特質探要 〔J〕.現代哲學,1990,(4).

〔13〕張曉東.集體主義原則的經濟學表述 〔J〕.云南社會科學,2000,(4).

〔14〕盧坤,孫利萍.關于集體主義問題的思考 〔J〕.探索,2004,(6).

〔15〕吳育林.唯物史觀語境中的集體和集體主義 〔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8).

〔16〕耿步健.關于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歷史考察與再認識 〔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雙月刊),2007,(5).

〔17〕劉榮榮.集體與集體主義辨析 〔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12(2).

〔18〕王國榮.集體主義是人的價值的實現 〔J〕.社會科學,1981,(4).

〔19〕尹繼佐.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中的主體性理論 〔J〕.社會科學,1986,(2).

〔20〕羅若山.也談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中的主體性理論——兼論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內涵的變化 〔J〕.社會科學,1986,(5).

〔21〕張曉紅.試論集體主義的科學內涵與本質特征 〔J〕.江西社會科學,1990,(3).

〔22〕李志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集體和集體主義 〔J〕.社會主義研究,2004,(2).

〔23〕葛晨虹.要不要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 〔J〕.高校理論戰線,1993,(5).

〔24〕李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價值觀念 〔J〕.高校理論戰線,1995,(7).

〔25〕毛鴻銓.賦予集體主義新的時代內容 〔J〕.黨政論壇,1995,(9).

〔26〕趙甲明,杜增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5).

〔27〕張連克.論集體主義、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J〕.理論探討,1995,(1).

〔28〕唐志龍.新時期人生價值取向的主旋律:弘揚集體主義原則 〔J〕.社會科學,1996,(4).

〔29〕韓東屏.市場經濟中的集體主義問題 〔J〕.江漢論壇,1998,(9).

〔30〕周艷.重新詮釋集體主義原則 〔J〕.探索,2004,(3).

〔31〕陳英.論當代青年價值觀的“兩難”與集體主義的回歸 〔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6,(2).

〔32〕任玙,許華鋒.集體主義:新經濟模式社會道德原則必然導向 〔J〕.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4).

〔33〕吳潛濤.價值觀多樣化勢態與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導向 〔J〕.道德與文明,1999,(4).

〔34〕王巖,鄭易平.當代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變遷與新型集體主義建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4,(3).

〔35〕王巖.試論集體主義的基本價值規范 〔J〕.道德與文明,2004,(3).

〔36〕楊通進.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 〔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2).

〔37〕羅國杰.堅持集體主義還是“提倡個人主義”?〔J〕.求是,1996,(14).

〔38〕陳桐生.中國集體主義的歷史與現狀 〔J〕.現代哲學,1999,(4).

〔39〕錢廣榮.怎樣看“中國集體主義”?——與陳桐生先生商榷 〔J〕.現代哲學,2000,(4).

〔40〕王京躍.論 21世紀集體主義道德原則 〔J〕.求實,2001,(6).

〔41〕劉英杰,賈中海.市場經濟與新集體主義 〔J〕.理論探討,2000,(2).

〔42〕盧坤.從個體倫理到“集體與個體”二維倫理——論當代集體主義道德建構路徑 〔J〕.哲學研究,2005,(3).

〔43〕邵士慶.集體主義的終極生成 〔J〕.理論與改革,2010,(1).

〔44〕翁其銀.論經濟體制改革與集體主義 〔J〕.江西社會科學,1985,(5).

〔45〕李穎.論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邏輯演進 〔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8).

〔46〕戴茂堂,李家蓮.“集體主義”的道德闡釋 〔J〕.求索,2008,(5).

〔47〕龍靜云.建國以后三十年我國堅持集體主義的經驗教訓及其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 37(1).

〔48〕劉大軍.論集體主義價值觀體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9,(4).

〔49〕聶存虎.對社會轉型期集體主義價值觀重新建構的幾點反思 〔J〕.探索,2007,(3).

〔50〕鄧彥.和諧社會與集體主義價值原則 〔J〕.江西社會科學,2007,(4).

〔51〕葛晨虹.集體主義與社會公正 〔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3).

〔52〕林泰.我們今天怎樣弘揚集體主義精神 〔J〕.求是,2002,(10).

〔53〕李義豐.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J〕.高教探索,2010,(6).

〔54〕朱玉玲,楊亞敏.加強集體主義原則實踐的主要對策 〔J〕.內蒙古社會科學 (漢文版),2003,(3).

(本文責任編輯 劉昌果)

2011—02—09

王福益,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陜西西安 710049

猜你喜歡
集體利益個人利益集體主義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濟理論的思考
《大魚海棠》個人與集體利益的價值沖突
集體主義話語權的重構
社會質量理論視角下鄉村社區治理中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為馬克思的集體主義辯護
漫畫哲理
當代集體主義的現實困境及其主體性重塑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