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村域經濟發展的特征和制約因素及政策建議

2011-04-16 02:56夏顯力廖允成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1年3期
關鍵詞:村域純收入陜西省

李 陽,夏顯力,廖允成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a.經濟管理學院,b.農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以來,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就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村域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也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喬家君基于對國內外文獻的相關梳理,總結了村域經濟發展特點和研究動向,指出村域經濟的自主發展能力、經濟發展環境、經濟結構及其動態分化、村域經濟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以及不同尺度村域經濟模式的總結與比較等幾個領域需要重點關注[1]。謝海軍對遼寧省農村的面板數據作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人力資本、農民人均純收入、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財政投入均會對地區農村經濟增長產生影響[2]。韓正清、王斌等分別就農村金融發展與村域經濟之間的關系作了實證性的研究,得出了農村正規金融貸款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的結論[3,4]。朱玉春對公共服務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間做了回歸分析,認為農村基礎教育、電力、道路、水利和通訊設施對陜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顯著影響[5]。張明陽分析了農機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水庫總庫容量、農村用電量、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六個因素對浙江省村域經濟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業電氣化水平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機械化水平的影響[6]。還有學者就農業勞動力配置、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農村基礎教育和財政支農投入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作了理論和實踐分析,認為農村非農勞動力對農村經濟增長有顯著的影響,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效的財政支農資金都對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由此可見,由于地域環境條件的差異,影響村域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為此,以陜西省為例,在對陜西省村域經濟發展現狀與特征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對影響陜西省村域經濟發展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取了影響陜西村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提出了促進陜西省村域經濟發展的具體策略。

1 陜西省村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特征

1.1 村域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有效拉動下,在“一村一品,萬村推進”工程和“農民增收七大工程”的強力推動下,陜西省村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全面增長,勞務收入和政策性補貼貢獻突出,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農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截止2009年底,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38元,比2008年增長9.6%,高于全國平均增長增速。糧食總產量達到1200.2萬t,比2008年增長4.2%,連續第6年獲得豐收;水果面積發展到101.13萬hm2,比2008年增加8.27萬hm2,總產量1150萬t,比2008年增長7.8%;畜牧業、設施農業保持了快速發展。全省基本形成了陜北以羊、薯、雜糧、果、大棚菜為主,陜南以瘦肉型豬、中藥材、桑蠶、土特產、綠色食品為主,關中以果業、小麥、玉米、蔬菜、畜牧業、園林花卉為主的農業生產格局。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2168個,一鄉一業示范鄉鎮100個,一縣一業建設縣區11個,四區一帶建設縣區16個。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從業農戶80多萬戶,從業人員200多萬人,產業涉及糧、果、畜、菜、手工藝、農產品加工等。

1.2 村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

(1)“一村一品”成為村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近年來,陜西省圍繞蘋果、設施蔬菜、獼猴桃、棗、茶、蠶、藥、菌、漁、豬、牛、羊、傳統手工業等特色產業,確定了“一村一品”為村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有力促進了陜西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增收。截止2007年全省已有1000多個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其中種植業類670多個,畜牧業類300多個,加工、手工藝、旅游觀光等非農產業類50多個。這些村從事主導產業生產的農戶已占70%以上,來自主導產業的收入已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

(2)村域經濟正在經歷轉型,但總體經濟實力仍然偏弱。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推進下,陜西村域經濟正在經歷轉型,具體表現為農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步伐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加快發展,以農業為主的收入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全省農民收入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如此,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陜西省村域經濟總體實力仍然偏弱,發展差距仍呈拉大趨勢。從農民人均純收入絕對額看,2007年,陜西省比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495元,2008年差距拉大到1625元,2009年進一步拉大為1715元。從農民人均純收入構成看,2008年陜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136元,其中家庭經營收入1684元,占53%以上,而發達地區的浙江省農民收入構成中工資收入已占到60%以上。從貧困人口分布及數量看,陜西省有50個國定貧困縣、27個省定貧困縣,2008年底貧困人口373萬,占全國貧困人口4007萬的9.3%;全國貧困人口占農業人口的比重為4.2%,陜西省為12%,高出全國近8個百分點。

(3)村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持續擴大。陜西南北狹長,地域差異明顯。陜南大部分屬于自然條件特別惡劣的秦巴山區,陜北屬于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和革命老區,與地勢平坦的關中地區相比,這兩類地區村域經濟發展都難以擺脫“先天性”缺陷;加上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后天性”差距,使得全省三大片區農村發展差距持續擴大。截止2009年底,最高的西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12元,是最低的漢中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倍。而1999年西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漢中市的1.67倍。從單個村域的比較看,村與村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更為突出。2008年,省內經濟最強村寶雞市東嶺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0元,是寶雞市西部山區最窮村后排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余倍。

2 影響陜西村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分析

2.1 分析方法

目前在因素分析中,灰色關聯度分析是相關分析法中的一種,主要是對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提供量化的度量,適合動態歷程分析,對數據的要求較低且計算量小,故本文選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來分析影響陜西省村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如果樣本數據列反映出兩因素變化的態勢基本一致,則它們之間的關聯度較大;反之,關聯度較小。

(1)確定分析序列:參考數列X0和比較數列Xi。

(2)無量綱化處理:綜合比較無量綱化各方法優劣,本文選取均值化法(見下式)對X0和Xi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3)求差序列Δ0i(k)、最大差Δ(max)和最小差Δ(min)。

(4)計算灰色關聯系數。

其中,ξ0i(k)即為灰色關聯系數,Δ(min)為最小差值,Δ(max)為最大差值,Δ0i(k)為其他差值(包括最小差值和最大差值),ρ為分辨系數,多取0.1-0.5,本文取ρ=0.5。

(5)計算關聯度。

其中,r0i即為比較數列i對于參考數列的灰色關聯度。

(6)依關聯度排序。對各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的關聯度排序,關聯度越大,說明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變化的態勢越一致,即比較序列因素的變化對參考序列影響程度較大。

2.2 影響因子的選取

影響和制約村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既有長期的歷史原因,又有現實的資源稟賦條件,也與制度和體制有關。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陜西省區域特點,篩選出勞動力、農村基礎教育、城鄉結構、農業總產值、農村居民通信工具持有量、農村金融、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投資等8個因素,作為對村域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①勞動力以鄉村從業人員數量來表示,主要度量勞動力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②農村基礎教育一般用區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由于數據缺失,本文根據前人所作研究以鄉村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來代替人均受教育年限,用以衡量農村基礎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力;③城鄉結構以城鎮化率來衡量,以區域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來表示,并參考各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數據;④考慮到本文研究對象為村域,且陜西農村經濟發展主要以農業為主,故以農業總產值來衡量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⑤農村居民通信工具持有量鑒于統計數據的限制,選用本地電話用戶來表示;⑥由于農村金融中對農村經

濟影響較大的部分主要為貸款,故本文選擇城鄉居民貸款余額作為影響因子;⑦由于農業機械化是體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方面,故本文選取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表示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⑧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村域經濟的基本條件和經濟轉型的前提,故本文選取農村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作為影響因子。由于提高農民收入是村域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目標,故本文以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衡量村域經濟的發展水平。

2.3 實證分析

2.3.1樣本說明與數據獲取 陜西地處黃河流域中游和長江支流漢江上游,由于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條件的差異,境內形成在地理、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各有優勢、各具特色,但發展很不平衡的關中、陜南、陜北三大經濟區域。故本文選擇在陜南、陜北、關中三個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洋縣、富縣、周至作為研究對象。洋縣地處秦嶺,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兼顧山區村落和市場村落的特點,是典型的旅游型經濟發展模式。富縣地處陜北鄂爾多斯盆地,蘋果生產基地,同時又是石油三級儲量區,勘探潛力巨大,屬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周至地處關中,緊挨“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西安市,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唯一的獼猴桃標準化管理示范縣,屬典型的現代農業型經濟發展模式。

2.3.2計量結果 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表1的數據,取ρ=0.5,得到灰色關聯度系數(表2)。

表1 影響洋縣、富縣、周至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因素數值表

表2 洋縣、富縣、周至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村經濟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

2.3.3結果分析

(1)從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影響村域經濟諸因素的關聯度排序來看,關系最緊密的是城鄉居民貸款余額,其后依次是城鎮化率、鄉村從業人員數、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最后是本地電話用戶、農業總產值、農村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

這說明正規金融貸款是影響洋縣村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增加有效支農資金投入,是促進洋縣村域經濟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其次發展勞務經濟和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促進洋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A設施建設雖然是農村尤其是山區農村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洋縣村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石。但是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對洋縣村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這恰恰反映了長期以來洋縣農村基本建設投資過于疲軟。

(2)從富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影響村域經濟諸因素的關聯度來看,排序第一且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城鎮化率,其次是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普通中學在校學生人數,再次是本地電話用戶數、城鄉居民儲蓄貸款余額,最后是鄉村從業人員人數、農業總產值、農村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

這說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不僅擴大了全縣農村資源的人均占有量,而且有助于擴大城鎮內需,進一步帶動村域經濟的發展。另外,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而且可以釋放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并有力促進他們向非農產業轉移。此外,農村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與富縣村域經濟發展的關系較為密切,這反映了富縣力抓農村基礎教育的政策已經發揮了成效,農村基礎教育對村域經濟發展已經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同時,本地電話用戶數、農村金融對資源型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3)從周至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影響村域經濟諸因素的關聯度來看,排序第一且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農業總產值,其次是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城鄉居民貸款余額,再次是城鎮化率、本地電話用戶、農村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最后是鄉村從業人員數、農村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

周至村域經濟發展與農業總產值關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是周至縣的現代農業比較發達,農業產業的高端化、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業成為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主要驅動力;同時,研究結論也進一步表明,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和加大農村信貸支持力度,也是加快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推手。但是,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對村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仍然不顯著,這和洋縣、富縣的結果趨于一致。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由于地域環境條件的差異,影響村域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7]。但就陜西而言,城鄉居民貸款余額、城鎮化率、農業總產值是影響村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農機總動力、電話用戶、農村普通中學在校生人數、鄉村從業人員數4個因素對陜西村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區域上呈現明顯差異。農村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對陜西村域經濟發展影響最不顯著。這是因為縣域財政收入用于農村基本建設投資的資金總量不足且大量外流,其中大部分投資僅靠縣、鄉、村和農民籌措,造成了農村基本建設投資的乏力和低效[8]。

3 政策建議

3.1 加快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以縣域金融機構為依托,通過貸款政策引導支農信貸的投放,并對信貸資金進行地區間調劑;二是對農村信用社實行優惠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有效增加支農資金投入;三是成立縣域農村信用社資金清算中心,建設農信社接入大額支付和同城票據交換系統,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推進農村地區征信系統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3.2 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步伐,引導農民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

根據《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綱要的通知》,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步伐。①加強縣域城鄉一體化規劃編制,指導縣域城鎮化科學發展。②統籌城鎮建設用地,擴大城鎮發展空間。③深化投融資和公用事業改革,加大縣域城鎮建設力度。④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⑤大力支持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推動縣域城鎮化發展[9]。⑥加快城鎮戶籍制度、用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鎮化的體制障礙,鼓勵有條件的鄉鎮企業異地搬遷,引導新辦企業進入城鎮,推動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3.3 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主要措施是:①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建立多層次、多功能、多元化基層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對農機化資金投入、農機科研、農機服務、農機生產企業的廣泛參與給予保證[10]。②認真落實國家對農機購置實行直接補貼的政策,適當擴大補貼機具種類和實施范圍,并對農民購置農業機械給予擴大補貼。③培育發展農機服務市場,扶持發展專業的農機服務公司,定期進行農機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同時組織農技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素質。

3.4 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

主要措施是:①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科研投入體系,增加支農投資中用于農業科研的比重,增加農業科研投入。②以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依托,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形成農業科技“核心示范-區內帶動-區外輻射”的示范推廣格局。

3.5 加強農村人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要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①要扭轉村域經濟發展中重物質投入輕人力資源投入的傳統觀念,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視作一項準公共服務,納入公共財政框架,加大對農民教育的投資力度,提高農民的思想開放程度和學習主動性。②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專項基金,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鼓勵農民創業。③圍繞農業現代化和進城務工農民工的職業需求,定期定點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④以縣級人力資源市場為依托建立農村人才市場,并聯合人才市場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定期向農村發布用人信息。

3.6 加大農村基本建設投資,消除村域經濟發展中的“短板效應”

主要措施是:①建立完善的農村基本建設投資資金使用和監督制度,依靠立法,確保市級以上農村基本建設投資資金到位率。②統一資金來源渠道,明確部門分工,避免重復投資和各部門相互推卸責任。③放活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市場,引導民間資金投入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④建立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對水、電、路等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基本建設采用政府投資為主,私人投資為輔,對電信、煤氣等部分準公共物品投資采取市場供給為主的方式。

[1] 喬家君.村域經濟研究的國際進展[J].人文地理,2010(2):24-30.

[2] 謝海軍,翟印禮.農村經濟增長的面板數據模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7):90-92.

[3] 韓正清.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討,2009(4):86-90.

[4] 王斌,杜英娜,于樹會等.河北省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4):304-306.

[5] 朱玉春,唐娟麗.公共服務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商業研究,2009(5):197-200.

[6] 張明陽,謝志仁等.浙江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自科版),2004,27(2):103-106.

[7] 朱玉春,黃增健.陜西省農村經濟發展地區差異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7):2999-3000,3022.

[8] 林毅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啟動農村市場[J].農業經濟問題,2000(7):2-3.

[9] 陜西省人民政府.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綱要的通知>[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ebabb3a 580216fc700afd39.html,2009-03-27/2010-11-22.

[10]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go.cn/zwgk/2006-09/05/content_378438.htm,2006-08-28/2010-11-22.

猜你喜歡
村域純收入陜西省
基于村域尺度的鄉村發展類型及對策研究
◆201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超14600元
陜西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實踐與思考
聚焦兩會
陜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
陜西省閱讀文化節
村域尺度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調查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應立足村域資源
村域城鎮化水平測度及格局特征
農民增收實現“十連快”城鄉居民收入比連續4年下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