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的意義

2011-05-14 17:16葛劍雄
中國新聞周刊 2011年5期
關鍵詞:公歷紀年農歷

葛劍雄

追尋遠去的先人

春節尋根問祖的背后,是民間對自我身份的追索、是對宗族親友的探尋、是對教化傳統的綿延、是社會重構的表現??

中國人在正月初一這天過了兩千余年的春節,如今,人們開始重新為春節尋覓信仰

民間至今將春節稱為“大年”,言下之意,法律意義上的新年——公歷1月1日只是“小年”,真正的年非農歷正月初一莫屬。

這自然是傳統使然。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2年)開始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此中國人都是在農歷正月初一過新年的,只有四次例外,即王莽初始元年至地皇四年(公元8~24年)、魏明帝青龍五年至景初三年(237~239年)改以十二月為歲首,武則天載初元年至圣歷二年(690~699年)、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曾以十一月為歲首。而在太初元年之前,夏歷、殷歷和周歷的歲首都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當年起又以十月為歲首。也就是說,從公元前102年開始,中國人有二千余年時間都是在農歷正月初一過年的。直到中華民國成立,才改用公歷,以每年1月1日為新年之始。由于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宣統皇帝尚未退位,北京和北方仍奉清朝正朔,那天稱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全國范圍廢舊歷新年到1913年才實行。但民間舊俗難改,民國2年7月袁世凱下令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放假一天,自次年開始施行。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公歷紀年,確定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本來,新年首先是一個政治性節日。中國歷來重視紀年,新年是一年的開始,也是皇帝每一紀年之始。新年的慶祝是對除舊布新、國泰民安、國運昌隆的祈求,要舉行一系列重要活動,如元旦大朝會,各地上報戶口、收成、治安等政績,祭天,祭太廟等,新皇帝繼位后一般也要到下一個新年才改年號,中央到地方各級衙門節前要封印封門,停止辦公,節后才開封啟印正式上班。新年也是財政年度的開始,或者是以新年為統計標準的。國家法定紀年變了,春節已不具有政治意義。

但春節的信仰意義卻沒有隨著政治意義的消失而改變,盡管一次次受到“破舊立新”“移風易俗”和新文化的沖擊,特別是文化革命的致命打擊,卻在民間不絕如縷,改革開放以來還在逐漸恢復。

春節的傳統信仰集中于兩個方面,即敬天和崇祖。

歷代帝王以天子自居,相信君權神授,受命于天,得天命方能得天下,治天下也離不開天的保佑。在諸神中,天的地位最高,在一年最重要的節日中祭天是最重要的活動。民間沒有祭天的資格,但同樣敬天,并祈求天的庇佑。不過天不會降臨平民百姓家中,而是派不同的神執掌不同職能。對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灶神(灶君、灶王爺)——平時守在鍋灶旁,掌一家禍福。每年臘月二十三,這位保護神兼監察官要回天上述職,所以要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送灶(神)。貢品中必須有粘性的糖,以便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財源茂盛是普遍需要,據說年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接財神自然越早越好。還有門神,為使他忠于職守,新年前要將新的門神貼在大門上。

如果說敬天的活動多少帶有敬畏和功利的心態,崇祖則主要是慎終追遠的傳統。先民一直認為人死后是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即使有人相信死后會重新投胎,但他們的靈魂依然會回來。所以對祖先的祭祀和貢獻是經常性的,季節性的,而最隆重的一次是新年前后的祭祖——家庭的和宗族的。在農業社會,新年正處于秋收以后的農閑季節,既有充分的時間與人力準備和操辦,也有豐盛的酒水食品作為祭品。由于祖先的靈魂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才能回來,家庭的全部成員必須在除夕前聚集,一起祭拜。否則不僅是對祖先的不敬不孝,還可能得不到諸神庇佑,甚至招致上天的懲罰。相比之下,合家團聚以及節日的吃喝玩樂還是其次的。這就是游子無論貧富貴賤,都急于在除夕前趕回故鄉的原因。萬不得已在外過年的人,也必須遙祭祖先,但總彌補不了不能合家祭祖的缺憾。

當祭祖被當作封建迷信破除后,春節只剩下家人團聚和吃喝玩樂。隨著生活的改善,平時都能吃喝玩樂,過年已沒有什么吸引力。一旦外出務工者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和運輸的發達和高速交通的普及,合家團聚將失去魅力,春節也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春節還會有信仰意義嗎?如果有,還是敬天崇祖嗎?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全國、全世界各地回家過“大年”,似乎已經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各自不同的回家目的,顯然并非全部出于對傳統新年的信仰。這不能不使我們憂慮,也值得我們期待?!?/p>

猜你喜歡
公歷紀年農歷
燕云十六州地區遼代紀年墓研究
閏的故事
霜降
寒露
“年”的別稱
對時間的再認識
過 年
新月歷
農歷新年精選“淘”特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