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不興,國將不國

2011-05-14 17:16
中國新聞周刊 2011年37期
關鍵詞:教化財富政府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議,決定向10月中旬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交《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不管未來通過的文件將會提出哪些繁榮和發展文化的具體政策、措施,至少,這個時候把文化作為一個重大問題來對待,列入最高層面的政治議事日程,乃是十分必要的。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非常健全的治國綱領,《論語·子路篇》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p>

孔子去魯入衛,沿途看到衛國人丁興旺,不由贊嘆:衛國真是人口繁庶啊。根據弟子冉有的發問回答說:一個邦國人口繁庶,治國者就應當致力于創造條件,發展經濟,讓人民富裕起來。不過,治國當然不能僅止于此:人民富裕起來之后,還應當建立健全教化體系,讓人成為真正的人。

按照中國圣賢的文化觀念,“文”就是生命與生活之形式,禮儀、道德、倫理、法律都屬于此范疇,思想、學術、文學、藝術、建筑等則是這些形式之抽象表達?!拔拿鳌本褪蔷哂薪∪问降纳c生活秩序。文明者,人以文而明也。人無文則暗昧,也即野蠻?!拔幕闭?,裁人以文,以文定命,以文化人。文化就是教化,就是讓自然人成為社會人,這樣的人才是文明的,他知道如何合宜與其他人交往、合作。因此,文化是社會秩序的根基。

反過來,如果沒有文化,人就被自我生存的本能驅動而不顧他人的存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這類沒有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最可能的情形就是相互傷害。在這些人中間也就很難形成健全的社會秩序。也就是說,沒有文化,就沒有秩序。

不幸的是,這樣的古老治國智慧,都快被當代中國人遺忘了。

過去三十年間,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中國人的財富也普遍大幅度增加。其動因有二:第一,民眾的經營才能在長期受到壓制之后,得以猛烈地釋放,所有民眾把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到財富生產中;第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經濟增長,各級官員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就是經濟增長業績,也即GDP增長速度。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最大限度地動員人力、土地、金融、生態等資源,實現經濟短期內快速增長。

但是,至少從本世紀初開始,伴隨著財政迅速增加,社會陷入普遍的焦慮、惶惑之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一些地方的政府濫用權力,引發官民緊張;同時,社會內部,精英與大眾之間、貧富之間也出現緊張。到今天,這種緊張不斷加劇。

為什么財富沒有帶來安寧、秩序,反而帶來焦慮、混亂?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匱乏。這在現實中的表現,舉其大者如下:在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中,經濟增長掛帥,文化退居其次。政府即便從事文化建設,也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不過是招商引資的一件漂亮行頭而已。也正因此,現在的文化通常是偽文化,甚至是反文化。而在一般文化領域中,最為重要的是,教育體系傳播的價值也存在扭曲之處。還有,為了經濟增長,各級政府也不惜毀壞文化,比如,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被拆毀。

文化的匱乏必然導致國民價值觀的混亂,進而導致道德倫理的潰散。比如,人人以金錢為最高價值,以財富為人生成功唯一標準。這樣,人們相互之間以欲望相見,也就無從建立正常的信任、合作關系,而必然扭曲為相互猜疑、傷害的關系。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與官民沖突事件,表層上有制度原因,深層的原因則是文化的嚴重匱乏與價值的扭曲。

痛定思痛,文化建設已經到了再也不能拖延的時候了。文化不興,則財富的積累過程不僅無助于社會的繁榮,反而會變成瓦解社會、激化沖突的因素。當下中國需要文化的自覺。這個自覺應當有兩層含義:一是相對于物質主義的文化自覺,也即意識到文化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其二,相對于西方的中國文化之自覺,中國人之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認同的自覺。惟有具此文化自覺,文化建設才可上正道。

那么,應該如何進行文化建設?政府應當發揮適當的作用,但最為重要的是,政府放松管制,讓社會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文化創造、傳播和教化的潛力。最高明的文化是人民的自我教化。應當說,今天,社會部分人群已經產生了文化的自覺,并積極地投入于文化建設之中。但現實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制度限制和障礙,只有政府解除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和障礙,中國文化才能走上復興之路。

猜你喜歡
教化財富政府
乘教化之風,行自主之路
第十三屆新財富最佳投行
秋夜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新財富500富人榜
不走絕路
完形填空三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