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的勝芳鎮

2011-08-15 00:49河北
遼河 2011年10期
關鍵詞:民俗文化古鎮生活

河北/安 海

一個人是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正所謂地因人名。試想,如果不是蘇洵當年將南方的荷花和水稻移植到勝芳,勝芳還是如今的勝芳嗎?恐怕勝芳的名字都得改寫。但在勝芳,我卻沒有看到水域廣闊、菱荷飄香的白洋淀東淀,我也沒有看到“水則帆檣林立,陸則車馬喧闐”的勝芳碼頭。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日,勝芳依然是以巍然高聳的文昌閣和斗拱飛檐的古牌坊首先迎接了我。文昌閣建于明正德年間,是歷代文人祈愿前程的祭拜之地,牌坊建于明末清初,寄托的應該是勝芳人安居樂業的世俗愿望。如今的文昌閣和牌坊雖然是易地重建,其功用或寄托或許可能有所改變,但其自身所擔負浸潤的那種文化因子卻藉此得以傳承下來。

我想起去年冬天在文昌閣旁的荷塘邊,看到枯黃的殘荷極其藝術地挺立或佝僂著腰身,背景是灰黑色的冰,像極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又像是一幅別致的現代派畫作。我曾用“冰上的舞蹈”來為這幅圖畫命名。而如今,冬日的朔風已去,荷塘內綠水微漾,水草搖曳,但荷跡還是難覓,或許是正在水底蓄勢待發吧。

我們一行幾十個人就這樣繞過文昌閣,穿過古牌坊,向勝芳的縱深緩緩地行進。一條南北向的街道,整齊、規矩,兩旁是青磚青瓦褐色門窗的仿古民居,兩排高低、樣式相同的宮燈高踞在街道兩旁的褐色燈桿上,由近而遠看過去,像是兩隊古代衛士舉著華燈在迎接我們,讓我們感覺恍若回到古代。臨街的房屋多是商鋪,房楣處都有統一規整的招牌,充滿著一種古意,但招牌的內容卻完全是現代的東西,有婚紗攝影、美容美發、針炙理療,也有摩托修理和網通營業廳,它們在時時提醒著我們,使我們的尋古不至于迷失。

張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是勝芳古鎮保存較好的兩處古民居。張宅主人張鎰,清代附生,多年為官,后辭官在天津開發實業,成為富甲一方的豪紳。民國初年,回到家鄉勝芳,賑災辦學,并建造了這所宅院。大院分東西兩院,東院有西洋建筑之風,西院則為中國傳統格式。王宅主人王子堅,亦清末人士,家產富足,對建筑情有獨鐘。據說此大院從設計到施工都是從天津請的工程技術人員,耗資白銀三萬兩,由此可見此宅院之風光奢華。大院原包括四個小院,目前僅存東西兩院,東院為中西合璧風格,西院則為中國傳統的清式建筑樣式。如今,百年時光已過,我們依然可以從其布局的精巧、設計的獨特、精美的磚雕、挺撥的腰身上想象其當年的風光。

說起勝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北宋時期,文學家蘇洵將南方的水稻和荷花移植到這里,使這里廣闊的水域呈現出一種稻荷飄香的景象,被文人墨客形容為“勝水荷香”“勝水流芳”,勝芳之名由此得以確立。由于其豐富廣闊的水域及位于京、津、保定之間的獨到位置,勝芳成為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水旱碼頭。但歷史上的勝芳,卻地處在我國民族戰爭的交鋒地帶,因而這種交通的便利并沒有轉化為地方經濟的持久繁榮。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北方局勢平穩,這座著名的水旱碼頭才煥發出青春的光彩。相傳乾隆皇帝曾三次親臨勝芳,留下了“南游蘇杭,北游勝芳”的美譽。到了清末民初,勝芳這種交通上的優勢進一步得以展現,成為勾通京、津、保的商品轉運集散地,一時間商鋪林立,市井繁華。那時,勝芳光鋪面就有四百多家,成規模的四合院七十多座,成為直隸六大重鎮之一。在這里有1892年開辦的郵局,1903年開設的石油公司、1906年建成的學堂、1919年開業的書局、1921年開設的照相館……我想,現存的張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只是勝芳當年繁華景象的一點濃縮或見證吧。

如果說,勝芳這些曾經的繁華更多是通過文字材料和人員解說并依賴于我們的想象而存在的話,那么在勝芳民俗博物館,我們則儼然回到了那個繁華的年代。在這個建館已五十多年的兩層建筑內,各類文物、實物、影象資料有序陳列,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儼然成為一部古勝芳的鮮活歷史大書。這部大書中,既有乾隆皇帝題詩碑的拓片,又有勝芳“三宗寶”的真實照片;既有勝芳人民生產生活的照片,又有當地漁民的打魚工具,農耕生產的扇車、推車、水壓機,以及當地百姓的生活習俗用品,如首飾、煙袋、枕頭、鞋帽、紡車等;既有繁華的勝芳碼頭影像,又有見證清末勝芳商業的票據甚至商號的牌匾;還有勝芳音樂花會的實物資料,像踩高蹺的用具,挎鼓會的挎鼓及會旗、服飾,南北音樂會的樂器,以及勝芳人的民間藝術如布藝、根雕、剪紙、編器、書畫、陶瓷……真是星羅棋布,幾乎囊括了勝芳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博物館的一樓天井,則是一個微縮的勝芳古鎮沙盤。站在沙盤邊,我真切感受到了一個水域遼闊、民風淳樸的勝芳古鎮,一個雖地處北方卻勝似江南水鄉的美麗古鎮,我也才明白了為什么連乾隆皇帝都對她贊不絕口。博物館的燈光明暗交映,一些光束懶散地投射在沙盤上,投射在“勝芳古鎮”“上空”,使我一度神思恍惚,以為自己是穿過了時空隧道,只身行走在古勝芳的大街小巷中,恍若成了一個幸福的古勝芳人。

然而,古勝芳卻并沒收留我,轉瞬間我便隨著大家走出勝芳博物館,來到了勝芳古鎮的大街上。大街上的明亮春光一下子刺痛了我的眼,讓我多少有點不適應。我知道,雖然古勝芳不會收留我的身體,但卻會收留我的心。站在勝芳古鎮的大街上,我還是我,但我已不是原來的我了。一條勝芳河穿鎮而過,岸邊是仿古的二層吊腳樓,一串串大紅燈籠就依次閃爍在了樓宇間,閃爍在了河面上,形成了一副水物相映的迷人景觀,讓人像是到了江南的秦淮河畔。我跟隨著大家的腳步在勝芳古鎮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徘徊。大街上,車輛交錯,小巷中,人來人往,店鋪里,買賣交易。不時有人騎著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穿插往返,好一派悠閑的世俗生活圖景。我們這些人的到來,多少與這幅圖景有些不和諧。我們的手里,大都提著相機,不停地拍著照。我們的眼睛,也多有一種饑渴的神情,似乎想在浮光掠影中能夠刺穿一些什么、洞悉一些什么。我們多像是一群異域的游魚,突然之間闖入到一條陌生而平靜的河流之中,使這條河流睜大了他們有些奇怪的眼睛,短暫地改變了他的平靜,而生發出一些水泡,波折出幾絲漣漪。

我站在勝芳古鎮街道的一角,長時間地注視著這種鮮活而生動的街景。在我看來,古鎮的人們安祥平和,他們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們的到來并沒有過多攪動起這條河流的平靜。這令我想到一些聲名顯赫的江南古鎮,像周莊、同里、西塘……在那里,悠閑已被驅逐,空間已被摩肩接踵的游客所占據。那里的商鋪,出售著全國各地蜂擁而來的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那里的居民,頭腦已被“旅游經濟”所填滿,目光盯著的只是游客的腰包。甚至,由于環境的惡化,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已經漸行漸遠。我還想到三晉大地上的一些古鎮,那些古鎮已經可以和博物館直接劃上等號,建筑依在,但大多已人去屋空,成為簡單的陳列館,那些與建筑息息相關水乳相融的民風民俗已無奈地退出人們的視野。我還想起家鄉暖泉古鎮的一份招商規劃書,在那份計劃投資數億的招商書中,居民搬遷被赫然列于文首。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古鎮古村曾經比比皆是,但在社會發展中許多都遭到破壞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近些年來,一些幸存的古鎮還在遭受著發展名義下的破壞,這是令人無奈而心痛的。其實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關鍵是要擁有一種正確的理念。古鎮的保護實質上不單單只是建筑的保護,而是包括一種民風民俗在內的綜合保護。建筑文化只是民俗文化的一種物化形式,它與民間的許多非物質文化是相融在一起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民俗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其產生、發展都是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它實質上就是百姓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他們的一種精神生活。我不知道脫離了百姓生活的民俗文化到底能夠走多遠,無可否認的是,這種根植于百姓生活的民俗如果真的脫離了百姓的現實生活,那它實質上已經死亡。

而勝芳古鎮呢?站在古鎮的街道上,看著熙熙攘攘的人流,聽著嘈嘈雜雜的市聲,我的心底漾起了一絲欣慰。雖然,目前來勝芳尋古的人不少,但卻似乎并沒有影響到古鎮的平靜生活。這人流這市聲的主體還是勝芳的百姓,店鋪中、商戶里也少有泛濫的旅游紀念品,而是出售著與勝芳百姓息息相關的商品,這足可以說明勝芳古鎮百姓的生活還是一種原生態的生活。勝芳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歷史上曾有七十二道花會之稱,現在還存在二十多道花會。令人欣慰的是,這些花會至今也還保持著鮮活的狀態。每年的正月,勝芳的家家戶戶都會將精心制作的花燈掛出來,挎鼓會、武術會、秧歌會、高蹺會、小車會……也會紛紛走上街頭,各顯神通??上У氖?,我沒能看到這一勝景,但欣慰的是這次勝芳之行,我還是看到了勝芳的同仁武術會。在勝芳古鎮一處普通的院落中,二十多個孩子放學后聚集到這里,免費學習武術。據悉,在勝芳無論是文會還是武會,收徒都不收錢,完全是義務的,而且這些武術會純粹都是民間組織,就相融于百姓普通的生活中。武會的組織者是將武會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來打理,這是很令人敬佩的。我又想起了去年冬天在勝芳三宗寶之一的戲樓聽勝芳南音樂會的情景,那些年齡不一的民間音樂家們,通過管、笙等民間樂器,演奏出一曲曲直逼人靈魂的古老樂曲。勝芳南音樂會比納西古樂還早一千多年,其傳承均為口傳心授,少有變異。平時除參與當地喪事民俗活動外,每年還要出廟會演奏三次,并主辦勝芳“琉璃佛”(即冰燈大會)。元宵燈會期間,該會是唯一可以參加“擺會”的音樂會。

站在勝芳古鎮的街道上,我想,我的上述那些擔心或者對勝芳是多余的。勝芳如今還依然是一個民俗文化保存較好的古鎮,那些艷麗的民俗文化之花依然開放在民間生活的土壤上,而非陳列在博物館里的塑料假花。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著名民俗學家馮驥才、烏丙安曾表示,民俗文化應當回歸百姓生活,存根于民間。而勝芳古鎮民俗文化這種鮮活的狀態是令人欣慰的?;蛟S,勝芳古鎮與其它古鎮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其它地方的許多古鎮,大多是將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看待,作為一種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手段,說到底是一種生錢的工具。勝芳則不同,現在的勝芳經濟發達,它對古鎮保護的投入,完全是一種經濟對文化的反哺,功利的成分要少許多,因此這或許更有利于勝芳古鎮的良性發展。我想,因水而生、因水而名的勝芳古鎮所做的這一切不僅僅是一種保護,更是一種傳承?;蛟S,未來的勝芳古鎮也會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但我卻希望它能繼續協調好旅游與發展保護的關系,讓它眩目多彩的民俗文化依然盛開在百姓世俗生活的沃土上,盛開在百姓精神生活的原野上。

據悉,勝芳古鎮現在正打算治理中亭河,在古鎮南建設人工湖,恢復過去白洋淀東淀“蘆葦茂密,菱荷飄香”的勝景?;蛟S,當我們下次來勝芳的時候,便會領略到這種水鄉美景。我想,當年蘇洵將南方的菱荷移植到勝芳時,他的關注點應該更在于改善民生,他會想到伴隨著這種水鄉美景滋生的還會有如此艷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嗎?蘇洵一生雖有政治抱負,但卻并不熱衷于名利,因此才會托病不肯上京“試策論”。在他的心里,是否向往一種百姓寧靜安樂的世俗生活呢?而如果他重回勝芳,看著美麗的花燈花會,聽著勝芳南音樂會的天籟之音,感受著勝芳人的平和美好的世俗生活,他會如何作想呢?他會不會像我一樣流連徜徉于勝芳的大街小巷中,忘記了今夕何夕恍若一勝芳人呢?我喜歡這個原生態的喧囂的世俗的古老而鮮活的勝芳古鎮。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古鎮生活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同里古鎮
生活感悟
千年古鎮
西塘古鎮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光福古鎮
無厘頭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