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州洱源縣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2011-08-15 00:44程劍民何春梅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洱源洱源縣試點縣

程劍民 何春梅 張 澍

(中共大理州委黨校,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州洱源縣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程劍民 何春梅 張 澍

(中共大理州委黨校,云南 大理 671000)

洱海是大理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其水質的優劣取決于它的發源地洱源縣的地表水水質。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和實事表明:洱源縣近年來所采取的一系列環保措施,對于化解地方發展經濟與保護治理環境的矛盾,對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榮有著現實意義。

洱源縣;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困難和問題;對策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強調要“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再到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升華。十七大報告提出要“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洱海是大理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保護和治理好洱海是全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爸魏戎挝?,治污先治源”,洱源縣是洱海的發源地,洱海地表水入湖量的70%來自洱源縣,保護好洱源縣的水環境質量就是保護洱海的水質。洱源是全省的農業循環經濟試點縣,又是大理州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2008年7月,洱源縣正式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確定為全州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2009年6月,國家環保部又將洱源縣列為全國第二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之一。加快推進以環境保護治理和生態建設為重點的生態縣建設,是保護治理洱海的重要舉措,是洱源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抓手,事關整個流域乃至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洱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洱源建設成為全國的生態文明示范縣。

一、洱源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1、多形式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在洱源縣電視臺和《洱源通訊》上開設生態文明專欄,投入30萬元制作永久性宣傳牌200塊、“12369”環保熱線舉報宣傳牌500塊,發放《致全縣人民一封信》6萬份,《洱海清·大理興》掛歷10萬張,印制《洱源縣農戶生態文明責任書》6萬份,覆蓋了洱海流域六鎮鄉的所有農戶和西片三鎮鄉的部分農戶,新制作洱海保護及洱源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宣傳展板36塊,印制《洱源凈·洱海清·大理興》、《大美之域·綠色之邦·和諧之源》宣傳畫冊、折頁共1000冊,攝制了電視專題片。在全縣中小學校開設每周1—2節的生態文明建設課程,普及生態文明新知識,宣傳生態文明新觀念,推廣生態文明新風尚。把每年1月作為“保護洱?!獫崈簟ぞG化家園”活動月,在全縣開展生態文明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定期不定期到村組舉辦培訓班,以專家授課、領導宣講、播放專題片等形式,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通過不懈努力,“洱源凈、洱海清、大理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是洱源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是洱源發展目標的最終追求、是洱源加快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最佳機遇,已成為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

2、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生態環境監察工作涉及農、林、水、礦、漁、牧等眾多部門,洱源縣建立了“以環保部門為主體、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協調監管機制,堅持定期不定期開展環境監管抽查,建立企業環保檔案,做到一企一檔,對環境監管的重點部位重點督查,對重點片區實行領導分片包干,明確責任,對違法排污行為實行嚴管重罰,嚴厲打擊洱海源頭環境違法行為;突出對農業農村面源、湖泊、河道污染的督察和檢查工作,把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工作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完善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治理機制,整治生態環境。

3、抓重點項目建設。堅持以洱海保護治理為核心,全力保障各個項目的論證、儲備、申報、實施。整合各部門項目資金,優先安排到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項目中來,把著眼長遠和立足當前有機地統一起來,舉全縣之力,統籌規劃,抓住關鍵,周密組織,精心實施,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一是重點集鎮污水收集及處理工程:鄧川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工程;右所鎮西片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二是鄉村環保工程:60座小型垃圾焚燒設施建設;沿湖沿河40個自然村農戶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洱源縣以治污水為重點,開展50個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按照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多形式建設農戶污水收集處理設施。三是濕地生態修復、河道治理及內源污染控制:東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西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永安江河道綜合整治項目等。通過各個項目的實施,全縣上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意識明顯提高,形成了人人參與保護洱海、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環?;A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有力地推動了洱海源頭的保護治理和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工作。

4、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支撐初具雛形。一是生態農業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適量減少了大蒜種植面積,擴大了蠶豆、油菜、啤大麥、烤煙等農作物面積。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力度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有計劃地向第二、第三產業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乳畜業轉移。已建成優質高效生態的水稻基地10萬畝、烤煙基地3.5萬畝、核桃基地38.6萬畝、梅果基地9.4萬畝,發展生態乳牛71250頭,農民收入穩步提高。二是生態工業健康發展。鄧川工業園區軟硬件建設進一步加強,煉鐵和焦石兩個礦產品加工區建設明顯加快,“一園三區”的科學布局逐步展開;按照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的要求,堅持嚴把企業準入關,積極推廣中水回用節水技術,提高生產過程中資源再利用、再循環水平。第二輪工業發展“倍增計劃”穩步實施,重點工業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三是生態旅游迅速升溫。以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堅持“一手抓保護、一手抓開發”,啟動了西湖景區建設項目和下山口度假村改擴建項目,大理地熱國景區功能不斷完善,以西湖、茈碧湖生態文化旅游和縣城、下山口溫泉度假旅游為主的洱源生態旅游迅速升溫,全縣旅游總量越來越大,客源越來越廣,旅游產業的龍頭作用日益凸顯,拉動了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

5、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得到夯實。一是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及上游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縣城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二期工程、五個小流域治理工程等一批重點生態保護治理項目進展順利。二是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進一步得到控制,經估算每年減少施用化肥3758噸、農藥33噸,洱海流域6鎮鄉沼氣池、垃圾池、堆糞池、衛生旱廁、衛生廄等環保設施不斷增多。三是加大海西海前置庫濕地保護治理的力度,茈碧湖和海西海的水質進一步改善,達到Ⅱ類標準。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流域重點企業排污整治力度不斷加大。四是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以及城鄉綠化、農村能源建設工作取得新進展。

二、洱源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從目前的情況看,洱源縣自身的經濟實力無法支撐城市建設,城市建設的資金主要靠省州財政的支持。在全縣的經濟結構中,農業依然占據很大比重,但僅是農業大縣而非農業強縣;近年來工業發展速度加快,但工業體系尚不健全,工業行業和企業單一,缺乏高新技術產品,多為資源粗加工,產值較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低,雖然發展速度快,但總體水平仍不高;第三產業增加值總量偏低,三產增長速度較遲緩,尚需提升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2、洱海源頭環境保護治理及生態建設的形勢依然嚴峻。洱海水源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隨著全縣“三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人口不斷增加,洱海源頭的污染負荷日漸增大。隨著洱源縣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與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點縣的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目前的環境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如污水集中處理、垃圾處理基本只覆蓋了縣城及鄧川等主要城鎮,但廣大的農村尚未建立起系統、規范的收集、處理系統,城鄉統籌方面相對滯后;綠化、美化的區域面積仍然較低;工業區環保設施未能及時配套、農村飲用水工程不足等都成為生態縣建設中的障礙;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所需要的設備和監控手段落后,急待建立與生態建設相適應的指標監控體系,及時跟蹤生態縣建設進展,并加強對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和監控能力建設。環境保護任務重與基礎設施滯后的矛盾,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傳統思維與科學保護治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洱海水源保護治理的形勢仍然嚴峻。

3、洱海保護治理任務重,項目資金缺口大。洱源縣作為洱海的源頭,縣委、縣人民政府始終把保護洱海水源作為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第一位的任務來抓。但由于洱海保護治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時間緊、任務重、投入大,實施難度大,“十一五”期間,洱海源頭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項目總投資需9.2億元,然而,就現實需求而言,洱海保護工程投入大與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解決項目資金的缺口問題。

4、產業支撐體系不強。產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撐,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但由于洱源縣特殊的地理位置,產業發展受到的限制較大,與大理州其他縣市相比,因為環保門檻高,很多廠礦企業難以下嫁洱源。洱源縣能夠支撐的產業多為綠色、環保的機械裝配和農副產品加工業,資源粗加工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競爭力不強,尚未形成大而強的產業支撐體系。

5、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但目前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還不夠強,科學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尚未完全形成。

三、加強洱源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1、樹立良好的生態發展觀念。大自然提供給人類可資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大理來說,一是牢固樹立洱海是大理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湖的理念;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長期堅持的一項發展策略;樹立熱愛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發展的理念。二是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三是樹立珍愛和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四是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資源和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競爭力的理念。

2、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洱源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縣域經濟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生態文明就談不上全縣的生態文明。為此,應當按照三治、四化、五改的建設標準,扎實推進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叭巍保阂皇侵挝鬯?,對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收集率75%,處理率達80%。二是治垃圾,全面建立“農戶交費,政府補助,袋裝收集,定時清運”的新型農村管理模式,群眾的交費率達95%以上,垃圾及時清運處置率達95%以上。三是治亂:村內無亂搭亂建、柴草亂垛、土石亂堆、糞便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排、禽畜亂放現象,做到制度管人?!八幕保河袡C農業綠色化:結合各村實際情況,開辦有機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開展生態種植試驗示范,以點帶面,引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實現生態種植,提高農產品品質,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量,減少面源污染,提質增效,實現促農增收。村莊庭院生態化:要有近期和遠期建設規劃,以“村莊綠化好、庭院生態好”為目標,主要入村道路應有行道樹,村內宅邊、村莊周圍、路旁等適宜樹木生長的地方植樹、種草(花)率達95%,農戶庭院內要種樹植草(花),綠化率達95%。道路房屋整潔化:以建設布局合理、村容整潔、美觀適用、人畜分居、村內外道路硬化,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墻體刷白,白族風格繪畫,實現青瓦白墻、舊房形象好。村風民俗和諧化:婚喪嫁娶等樹立文明新風,要有制度,由老協等群團組織監督實施,實現“十無”(無賭、無毒、無艾滋病、無邪教人員、無迷信活動、無非法生育、無群體斗毆、無刑事犯罪、無盜竊、無群眾越級上訪),構建團結民主、友愛互助、文明進步、富裕平安的新型農村?!拔甯摹保阂皇歉乃?。飲用水安全達標率95%以上。二是改廁。90%以上的農戶有無害化處理的衛生廁,村中至少建成一個公廁,實現管理有序,清潔衛生。三是改廄。90%以上的農戶有衛生廄,保證人畜分離,并且改廄戶戶均有畜禽糞水回用池。四是改廚。90%以上農戶廚房窗明幾凈,衛生整潔,確保飲食安全、衛生。五是改“柴”。改革農村能源利用現狀,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沼氣、太陽能,沼氣利用率達80%以上,太陽能普及率達80%以上,洗澡間普及率達50%以上。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道路、水利和城鎮化建設是建設生態文明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洱源縣各級各部門必須進一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論證、儲備、申報和建設工作。力爭到2015年在全縣建成一個干支結合、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縣鄉村兼顧的公路網;全縣水利設施縱橫交錯,安全有序,小城鎮建設布局井井有條;全縣城鎮化率達到40%,城鎮人口達到10萬人。

4、完善生態建設考核機制。洱源開展洱海源頭保護治理和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所發展的產業環保要求嚴、準入門檻高,發展較其他地區受到的限制更多,在招商引資、發展工業方面處于劣勢。造成在同等條件下經濟發展的速度與其他縣市差距拉大,如果采用與其他地區同樣的標準進行考核,將對洱源縣各級干部群眾保護洱海源頭、建設生態文明試點縣的積極性造成影響。因此,有必需建立和完善有別于大理州其他縣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機制,提高干部群眾參與保護洱海源頭、建設生態文明試點縣的積極性。

5、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從目前的發展看,洱源與省內先進縣市的距離在拉大,甚至低于全省的平均發展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洱源縣生態保護的重負遠遠大于其他縣域,而洱源縣又堅持不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GDP增長之路。洱源縣為洱海保護喪失了很多的發展機遇,在一定時期內,將給發展帶來制約。洱源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保護洱海環境,促進洱海周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增加了生態保護成本,使全縣的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群眾收入以及就業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響。因此,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應盡快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和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保護的反哺機制,使洱源縣在洱海源頭保護治理和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中所作的犧牲能得到更加合理的補償。

6、生態項目資金給予傾斜。由于洱源縣僅是全省、全州眾多縣市里的一個縣,在項目、資金的爭取中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始終處于劣勢。若能有更多符合實際的資金、項目向洱源縣傾斜,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發展方面多給予扶持,將有利于推動洱源縣洱海源頭保護治理和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的步伐,為洱海治理保護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7、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要正確處理洱海保護與工業發展的關系,調整優化工業空間布局,以工業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洱源縣域工業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要繼續鞏固發展壯大乳制品和梅果加工為主的優勢生物資源加工業,以農用車裝配為主的機械制造業,以鈦礦開發為主的礦冶業,開發好小水電、風力發電,積極扶持發展在產業中起龍頭和支撐作用、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不斷引導企業創好品牌,樹立名牌意識,壯大工業經濟總量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努力把洱源縣建設成為中國西南最大的乳制品生產加工基地,全國重要的梅子生產加工基地,云南省重要的農用車裝配出口基地,全國重要的鈦礦精深加工基地,加快鄧川工業園區煉鐵和焦石兩個礦產品加工區建設步伐,力爭2012年全縣工業總產達40億元,到2015年突破50億元大關,鄧川工業園區工業產值突破40億元;要認真抓好節能減排降耗工作,確保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明顯下降,達到要求。

8、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生態文明社會的基礎。生態農業建設有助于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和轉化,有助于最后建成生態文明社會。因為農業生產過程,不僅僅是經濟的再生產過程,而且還是自然的再生產過程,因此,生態農業可以利用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在內的可更新資源,通過農作物、林木、牧草等植物和魚類、家畜、家禽、野獸和鳥類等動物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部分地改善和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為此,要突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三條主線,依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經濟學原理,使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以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逐步達到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統一;努力推進農業由數量速度型向結構效益型、由資源外延型向產品系列開發型轉變。

9、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生態旅游是生態文明的載體,生態文明是生態旅游的靈魂。洱源縣發展生態旅游要充分挖掘、整合自然生態資源和白族文化資源,以洱源的高原水鄉原生態淡水風貌為基礎環境,以人類最宜居氣候和條件為前提,以豐富地熱為特色,以瑰麗的人文自然資源為精華,以生態水鄉、生態溫泉、生態休閑、生態美食、生態美俗、生態和諧為內涵,通過一大批骨干項目為支撐,以強化灌輸生態文明理念為手段,把洱源打造成為中國溫泉養生度假勝地、中國最大的溫泉主題公園、亞洲馳名的溫泉旅游目的地,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旅游開發中,建立保護與開發相互促進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模式。一是提高洱源旅游的知名度。二是實現由一般產業型向支柱產業型轉變,由觀光游覽與康體療養相結合轉變。三是突出建筑風格的民族特色、風味餐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服飾的傳統特色。四是實施湖泊與溫泉結合、農業與生態結合、賓館與民居結合、自然與人文相結合。五是抓好源頭,抓好客源,抓好建設,抓好管理,抓好特色。

X24

A

1671-2994(2011)03-0127-04

2011-04-02

程劍民(1956- ),男,四川南充人,中共大理州委黨校哲學副教授、副調研員。研究方向:哲學史。

何春梅(1965- ),女,云南大理人,中共大理州委黨校行政管理學副教授、教務科科長。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人事行政。

張 澍(1968- ),男,云南鶴慶人,中共大理州委黨校經濟學助教。研究方向:金融經濟、農村經濟。

責任編輯:劉建文

猜你喜歡
洱源洱源縣試點縣
32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公布
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之思考
遇見最美洱源
夢里水鄉
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政策實施制約及推廣
放開農村二孩生育的經驗與前瞻
洱源“雀之靈”的故鄉綻放上海
洱源5.5級地震前后地磁場變化異常特征分析
河南省出臺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督查暫行辦法
鳳起之城——洱源縣鳳羽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