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教科經”辦學模式主動為“三農”服務

2011-08-15 00:44黑龍江李志軍
職業技術 2011年8期
關鍵詞:教科客商大豆

黑龍江 李志軍

應用“教科經”辦學模式主動為“三農”服務

黑龍江 李志軍

本文總結了學校應用“教科經”模式在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及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效果。從而尋找適合本地區農村人才培養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辦學模式。使職業教育能夠真正地為三農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教科經”辦學模式;職業教育;農村

“教科經”辦學模式是在教育——科學技術——經濟發展這個有機的鏈條當中,體現為教育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是科學技術發展、普及和科技創新的基礎,是拉動和牽動地方經濟與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和社會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綜合國力形成的基礎。我校多年來致力于此項職業教育改革研究探索,希望在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中尋找一條新的辦學模式。

一、努力探索新型辦學模式,發揮為“三農”服務優勢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于2000年創立了“學校+公司+農戶+客商”的生產經營模式,在中國教育報上進行了經驗介紹,并且按照黑龍江省教育廳的要求參加了中國職業教育成果展覽。自2002年6月10日,我校開始從事中國中部經濟地帶暨高緯高寒地區農村教育整體改革“教科經”辦學模式探索應用,相關研究受到黑龍江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處和國家教育部有關專家認可。

正是由新型的辦學模式支撐才使學校能夠有精力、有能力為“三農”服務,并起著龍頭和導向作用,在農村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充分實現人力資源共享,通過科技培訓全面發揮專業骨干教師能力水平,不但只能在黑板上種田,而要真正接受廣大種植戶的評價考驗,編寫出了適合我區農業生態特點的地方性教材應用于農民培訓中,從而實現了既提高了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又提高了種植戶的種田水平的雙盈結果,加強校內專業班的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去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素質,又通過技術咨詢、生產指導培訓及項目推廣等服務方式去引導從業人員轉變觀念,重視現代化科學技術成果的重要性,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塑造新型農民形象助一臂之力。

二、發揮“教育”的優勢,培養新型農民

針對入世以來對我區農業及農產品的挑戰和沖擊,轉變我區種植作物單一,生產水平較低,機械化水平不高,多數處于分片種植,而且品種混雜嚴重。一些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技術成果不能廣泛的推廣應用;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民生產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不高的實際情況,自2000年以來,始終堅持“科普之冬”送科技下鄉活動,結合各鄉鎮、村屯實際,培養一批覺悟高,懂科技,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共培訓農民15000余人次,每次培訓,在教學時間、授課內容、師資配置及培訓對象都作以詳細安排。并在有代表性的村(屯)設立農業試驗、示范區,以學校農科所為依托,以項目為載體,有針對性地實施培訓,反過來通過學員輻射到農戶,加速了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速度。通過幫扶,張地營子鄉農民吳德良大豆平均畝產300斤,比常年最高產量提高10%。坤河鄉的王長順大豆平均畝產400斤,創坤河鄉歷年大豆畝產最高記錄。新生鄉農民曹廣勝原來以種地為主,收效不佳,通過培訓活動,現在種、養結合,除種好大田外,還養肉牛22頭,小尾寒羊47頭,每年純收入2-3萬元。類似這樣的典型人物還有很多,舉不勝數。如果我區種植100萬畝耕地的農民全部接受指導,在畝產300斤的基礎上增產5%,每斤1.2元計算,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1600萬元。

三、發揮“科技優勢”實施農業良種化工程

實施農業良種化工程,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種植,提高我區大宗農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我區大宗農產品一直維持著粗放低檔農產品多,優質的農產品少;傳統大路貨多而名特優新農產品少的生產格局。為了提高我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自2000年以來,承擔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大豆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先后協助審定,黑河27號高油大豆,合豐42號高油大豆,黑河30號大豆品種,大豆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10萬畝,年增純收入400萬元。真正實現了開展一個項目、應用一種技術、形成一種模式、致富一方農民的思路。

學校依托校辦北疆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大豆、小麥、玉米優良品種的篩選,繁育工作,選育出北疆1號大豆、應用于西峰山、新生、二站等第六積溫區種植受到普遍認可。推廣墾鑒豆12號、北疆2號大豆,應用于坤河、愛輝、四加子、幸福、張地營子、上馬廠等第四、五積溫區種植,受到種植戶認可。

四、實施“學校+公司+農戶+客商”的生產經營

2000年,我校創建了“學校+公司+農戶+客商”的辦學模式,深得上級主管部門及廣大農民的認可。此模式的核心是利用所掌握的科技信息技術,尋找農產品銷售市場(客商),將客商與農戶由定單合同直接對接。同時學校職能部門將掌握的科技信息技術傳授給農戶,要求農戶按學校制定的標準化操作規程進行經營管理;學校、公司、農戶、客商通過科技信息技術和經濟利益有效連接,增加學校、農戶、客商的各自效益。我校率先引進了農業部招標品種——高蛋白大豆“東農44號”填補了我區第五積溫帶下限大豆良種的空白,并在張地營子鄉三個村,馬廠鄉兩個村建立了早熟優質繁育基地。產量比當地品種提高10%左右;每年秋收結束,比市場普通大豆高0.05元/斤的價格,均被南部各市縣種子公司及南方客商做為種子及出口品種以訂單形式全部收購,這樣既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又為山區更換了良種,通過訂單農業,使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的農民真正地進入了市場,實現了千家萬戶的農業小生產與國內外大市場的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了產業化經營。

總之,學校要在專業建設上下功夫,加強和辦好農類專業,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注重適用,加強實踐性教學,大力推廣成熟的科技成果,把學校真正辦成傳播文化知識,農業科技示范、應用、推廣的基地,把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以當地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為目標,以職業學校為龍頭,以鄉鎮中學為載體,把科學技術輻射到千家萬戶。使教育經濟連成一體,并通過政府統籌,把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組織起來,從而形成辦學育人、科技推廣、產業開發的網絡。緊緊圍繞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主導產業發展的實際,推廣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技術,通過基地實踐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把當地的產業帶動起來,同時還要面向農民建立起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校內搞示范,校外搞輻射,產教結合,校企合一的新型辦學模式。

【注】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FFB090557,子課題項目“中職學校農科專業“教科經”辦學模式探索”。

(編輯 呂智飛)

(作者單位:黑河市愛輝區職業技術學校)

猜你喜歡
教科客商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點蜂緣蝽
從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看我國糧食安全
嚴搖愷
——教科雙馨鑄豐碑
巴西大豆播種順利
大豆的營養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銅川市印臺區教科體系統“五個再一遍”推動掃黑除惡問題整改
展氏菜行
第四屆世界客商大會在梅州開幕
這一瓶
厘清思路巧統籌 專業行政兩兼顧—以學校德育主任工作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