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

2011-08-15 00:49董麗華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年10期
關鍵詞:勝任特征院校

董麗華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

董麗華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文章結合當前國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實際需要,從勝任力的內涵入手,對勝任力的定義、分類、勝任力模型、理論和研究方法,以及當代國內外關于管理領域和教育領域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勝任力特征、高職教師勝任力特征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評述,最后提出了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勝任力研究的必然性。

高職教師;專業;勝任力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出臺,我國高職教育有了迅猛發展。與高職教育規模擴張同步的是高職教師數量的急劇增長,高職教師群體的專業水準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專業教師的選拔、培訓、考核評價基本上是照搬本科院?;蛑袑W校的模式,沒有突出高職教育辦學特色,嚴重影響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如果能以科學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來衡量高職教師,對促進高職教育的科學化和特色化,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及管理水平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谏鲜龇治?,將勝任力的研究引入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探索分析高職專業教師勝任力特征,已然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一、勝任力的內涵

1.勝任力的定義

自1973年David McClelland提出用“勝任力”之后,勝任力在當代心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研究中一度成為熱點課題。綜觀中外學者對勝任力的定義,可將其分為三種不同觀點:特征觀、行為觀和綜合觀。

特征觀的持有者傾向于把勝任力定義為個體的潛在特征,只要是能將績效優異者與績效普通者區分開來,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無論是外顯的還是內隱的個體特征,均可界定為勝任力。如Spencer認為,勝任力包括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動機五個層面的個人潛在特征,其與出色的工作績效息息相關。特征觀定義在學術界遭到爭議。有學者認為,特征觀定義的勝任力涵蓋了與績效優異者相關的全部個體特征、技能、知識和動機等,內容過于復雜,并由此產生操作上和實際應用上的困難。

行為觀持有者認為,勝任力特征是“保證一個人勝任工作的、外顯的行為的維度(dimension)”。行為觀將勝任力看作為履行工作職責時的一系列行為表現,而這些行為表現是與優異績效具有因果關系的。如Woodruffe認為,“個體的相關行為是一種明顯的、能使個體勝任某項工作的行為”。這種觀點認為,通過人的外顯行為可以評測人的勝任力,因而勝任力可以度量,有利于對勝任力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綜合觀持有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應該是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勝任力內涵應是特征觀和行為觀二者的結合。如Ledford認為,勝任力既包括個人特質,即個人獨具的特質,又包括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可以確認的行為以及未來產生績效的可能性。

盡管學術界對勝任力的定義缺乏統一見解。但上述三種觀點均揭示了勝任力具有如下幾個特性:(1)具有識別性。勝任力所包含的個人特質,如知識、技能、動機、價值觀等均能夠測量,可以識別。(2)顯現差異性。勝任力特征能夠區別出優秀者和普通者表現出的顯著差異。(3)具有動態性。勝任力會隨著外界對工作要求的改變而不斷變化。(4)具有針對性。勝任力與情景相關聯,在特定的情景里發揮作用,并且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2.勝任力的分類

目前,學者依據自己的標準對勝任力進行了不同的分類。通常的分類有:Woodruff從勝任力的變化角度將勝任力分為硬性勝任力和軟性勝任力。前者指人們完成預期達到的工作的標準,后者指個人的行為和屬性。

Spencer&Spenser按構成要素劃分,把勝任力分為基礎勝任力與特殊勝任力兩種,又稱為基準性勝任力與鑒別性勝任力。

Nordhaug從環境對工作的影響程度出發,將勝任力分為元勝任力、通用行業勝任力、內部組織勝任力、標準技術勝任力等。

Joseph M.Puddy Metal依據個體在工作中不同的職位,把勝任力區分為工作勝任力、崗位勝任力與職務勝任力。

3.勝任力的模型

勝任力模型是指擔任某一特定的工作任務(崗位或職位)需要具備的主要勝任特征,是針對特定職位要求組合起來的特征維度。最著名的勝任力理論模型是McClelland提出的冰山模型和彭劍峰提出的洋蔥模型。這兩種模型在本質內容上是一樣的,認為勝任力特征最核心、最深層次的部分是動機和特質,也是最不容易改變和發展的。但是洋蔥模型對勝任素質的表述更突出了勝任力特征的層次性。

4.勝任力的研究方法

勝任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為事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專家小組法和測評中心法等。各種研究方法各有其優勢與不足。例如:“行為事件法”可以全面詳細地收集信息,獲取更多細節性的內容,但耗費時間長,花費人力物力較大,故難以收集到足夠的樣本?!皽y評中心法”和“問卷調查法”等方式在收集數據時,目的性強,操作便捷,但難以了解到被試的個人動機、態度等因素。

二、國內外勝任力研究現狀及趨勢

1.管理勝任力研究

勝任力理論及其模型研究與實踐應用最早集中于管理領域。綜合研究成果可發現,管理勝任力可分為兩大類研究:一類是通用勝任力研究。如Spencer建立了包括專業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社區服務人員、經理人員和企業家五大類行業的通用勝任特征模型。美國研究專家應用工作分析方法建立了能夠提供各行各業的基本勝任力模型和網站與數據庫,用以引導社會大眾選擇職業。我國學者王重鳴提出了跨文化背景下基于勝任力的管理發展模型的四個緯度:文化勝任力、成就勝任力、決策勝任力和團隊勝任力。另一類是特定職位的勝任力研究。如Lewis提出了酒店經理勝任力模型十八項勝任力要素。美國和英國針對不同部門、不同級別的公務員開發不同的勝任力模型,之后相繼出現關于財務工作人員勝任力模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的勝任力模型、汽車銷售顧問勝任力模型等相關研究。我國學者陸武波探討了網絡經濟背景下的管理勝任力特征;仲理峰提出了家族式企業高層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時堪、李超平探討了我國通信業高層管理者的勝任力模型等。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用勝任力研究傾向于個人本身擁有的能力和特質,而特定職位的勝任力研究則關注的是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績效及實際行為表現。同時也不難發現,國內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國外理論本土化”,將勝任力理論與中國文化與中國體制相結合,強調理論的實踐應用能力。

2.教育勝任力研究

教育領域的勝任力研究幾乎與企業管理領域勝任力的研究同步展開。圍繞如何在教師的技能素質、個人效能、知識和理解之間取得平衡,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認為勝任力模型應該以“技能”為本,另一種則推崇“素質”為本的勝任力模型。這兩種模型的核心理論基礎分別是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和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理論。也有學者把這兩種傾向的勝任力模型稱為以知識為本的勝任力模型和以人為本的勝任力模型。

(1)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國外對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的研究沿著“素質——技能——素質與技能并重”展開。早在1976年蓋洛普公司研究認為,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包括高尚的品德、愛護兒童、獻身與熱誠、啟發和理解、端正的儀表等方面。Bisschoff and Grobler提出了教育勝任力和協作勝力的二因素模型。2000年以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教學協會先后提出教師用勝任力模型既包含素質特征,又涵蓋了相關的教學技能。Hay McBer認為高校教師應具備專業化、領導、思維、計劃、與他人關系五種勝任特征群16個要素的標準。國內關于中小學教師的研究圍繞教師共有特征(門檻勝任力)和優秀教師勝任特征(鑒別勝任力)展開。1980年劉兆吉研究了120名優秀教師和模范班主任的心理品質。2004年徐建平通過對中小學優秀教師及一般教師關鍵行為特征的分析,建構了教師勝任力模型,包括了優秀教師的勝任力特征和教師共有的勝任力特征兩個部分。此外,有不同學者針對不同課程教師如體育、化學、計算機等方面進行了勝任力的研究。

(2)大學教師勝任特征。國內外學者在研究大學教師勝任力相關問題中,側重于分析優秀教師具備的心理素質,強調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能力。Reily通過對大學生調查,特別提出最好的教師的勝任特征包括對學生很友好、公正誠實、熱情、喜歡教學、有幽默感、在學科上知識淵博等。國內學者王顯、戴良鐵等研究得出,高校教師勝任特征包括創新能力、人際理解力、責任心、關系建立等七個結構維度。

三、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勝任特征研究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對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國外高職教育已有近四十年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更多地傾向實踐經驗和技術操作能力。如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對于專業課教師要求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要求有學位證書),而且強調必須具有本專業的操作技能(相關的技能操作證書)和實踐經驗。國內高職教育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國家教育部《關于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試點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號)規定,“雙師型教師”是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技術職稱,又具有下列條件之一: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或者近五年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的教師。圍繞著“雙師型”師資建設的要求,許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吳澤認為高職專業教師應具備四種職業教育能力:基本教學能力、職業技術教學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技術創新教育能力。但多數文獻都是高職老師的經驗總結,實證性研究方面較少,如張議元、馬建輝、涂云海構建的高職教師勝任力模型中均提到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特征要素,但二者的研究均未將高職的專業教師與基礎課教師加以區分。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國內高職專業教師勝任力問題相關研究比較薄弱,而師資建設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全面科學地構建職業類院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為教師的甄選、培訓、績效評價、薪酬等一系列管理過程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有利于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更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1]仲理峰,時勘.勝任特征研究的新進展[J].南開管理評論,2003,(2).

[2]彭劍鋒,荊小娟.員工素質模型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時勘,王繼承.企業高層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評價的研究[J].心理學報,2002,(3).

[4]徐建平,張厚聚.中小學教師勝任力模型:一項行為事件訪談研究[J].教育研究,2006,(1).

[5]張議元,馬建輝.高職院校教師勝任特征研究[J].文化建設,2006,(9).

[6]涂云海.基于管理學視角的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6).

G718.5

A

1673-0046(2011)10-0025-02

猜你喜歡
勝任特征院校
根據方程特征選解法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軟件工程勝任力培養及實現途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基于勝任力理論模型的冰雪人才培養新策略
抓住特征巧觀察
提升歷史教師勝任力應關注三維素養
基于勝任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方法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