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伍爾夫的瘋癲與意識流創作

2011-08-15 00:42
文教資料 2011年35期
關鍵詞:弗吉尼亞意識流伍爾夫

李 蕾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旅游商貿系,河南 鄭州 450052)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二十世紀意識流小說的杰出代表,也是英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小說家和批評家。伍爾夫一生創作豐富,成就巨大,主要成果有小說、理論和隨筆散文等,包括5卷論文與評論集、2部傳記、2部倡導自由意志的小冊子、1卷日記選集,還有9部長篇小說與1卷短篇小說。伍爾夫一生致力于小說的改革與探索,追求藝術的創新與突破,摒棄傳統文學的敘述手法和表現手段,而將創作的焦點轉向人物的內心精神,捕捉“重要的瞬間”和“生存的關鍵時刻”,力爭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開創了文學史上的意識流新紀元。因此,她被尊稱為意識流小說大師。本文以伍爾夫的瘋癲為切入點,解析其瘋癲影響下的意識流創作。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活從一開始就受到瘋病的恐嚇。父親萊斯利比較神經質,太敏感,很容易激動過度,以致不能承受一個故事的不幸結局。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太好,1888年就因過度操勞而突然病倒,隨后連接兩次復發,癥狀是失眠癥和他所謂的“震顫性昏厥”。尤其是經歷了第二次的喪妻之痛后,他放任自己沉浸在悲慟之中,使孩子們不僅感受著失去母親的悲傷,還承擔著父親情緒崩潰的負擔。與伍爾夫同父異母的姐姐勞拉自幼就患有瘋病,卻與弟弟妹妹們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直至最后被送到精神病院。表哥斯蒂芬因頭部受傷引發瘋病,卻喜歡上了伍爾夫同母異父的姐姐斯特拉,并屢屢上門瘋狂追求。伍爾夫的瘋癲是否與家族的基因缺陷有關系,已難以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家族的瘋病頻發,以及瘋病下的成長環境在伍爾夫的心中種下了瘋癲的種子?!皬囊婚_始,她就讓人感到她是難以捉摸的、怪癖的,而且容易出問題”。[1]

家庭成員的相繼去世導致了伍爾夫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崩潰。伍爾夫的第一次精神崩潰發生在十三歲母親去世后,兩年后她再次犯病,背景是同母異父的姐姐斯特拉因家事過度操勞而患病身亡,父親的去世使伍爾夫再次精神崩潰,并試圖自殺。

早年的性虐待嚴重地損害著伍爾夫的身心,給她以后的生活帶來不可抹去的陰影。少年時期的伍爾夫受到了兩位異父兄長的性侵犯,伍爾夫在《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寫道:“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條不幸的小魚與一只巨大而騷動的鯊魚關在同一個水槽里?!毙珠L的侵犯使伍爾夫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沒有真正開始就已經被毀掉了。她在性愛方面顯得比常人要羞怯得多,甚至于極端冷淡和自衛式恐慌,以被動地保護自己。她的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對她后來的心理健康及其創作毫無疑問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弗吉尼亞發病時,習慣性地產生幻聽,她總是聽到一些可怕的聲音。倫納德在日記中記錄下了伍爾夫產生幻聽的經歷。這一點,瓦奈薩在給克萊夫的信中也有所提及。[2]最不可思議的是,伍爾夫13歲精神崩潰時有夢見自己成為上帝的荒誕經歷;在一次精神崩潰后,躺在床上的伍爾夫也聽見小鳥們在用希臘語唱歌,想象著愛德華七世躲在杜鵑花叢里說著骯臟的話。

對自己藝術的擔心也加重了伍爾夫的焦慮。當小說即將完成時,伍爾夫就容易陷入劇烈的神經緊張狀態。1910年創作《美琳布羅西婭》(Melymbrosia)時,伍爾夫病倒了,又一次瀕臨瘋狂:“很快她又感到頭疼、失眠、精神躁狂、對食物的強烈反感,所有的舊癥狀都以它們最惡劣的形式出現了?!保?]1913年在《遠航》(The Voyage Out)確定出版后,伍爾夫再次陷入了焦慮中,夜里總是失眠,擔心她的藝術“會不會是愚蠢的,冷酷的笑聲會不會把它撕成碎片?!保?]最終服下一瓶安眠藥,被及時發現才得以幸免。就在《遠航》出版的前一天,伍爾夫住進了療養院。

疾病為伍爾夫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同時也形成了伍爾夫的意識流創作風格。伍爾夫在日記中也認為自己并不擁有“寫真”的天賦。誠然,伍爾夫的經歷和個性決定了她更適合于意識流創作。

類似精神疾病的人,他們思維處于空間之中,他們做什么事,說什么話都經過空間思維的瞬間處理,思維聯想過程呈現異常的跳躍性。免疫較弱的很快在空間思維之中發生鏈式反應,形成自我毀滅的混淆系統,導致精神疾病,而那些免疫力超強的人卻能因此擺脫社會規則的束縛,從而具有超凡的能力。同時因受疾病的影響,人往往會變得特別敏銳、沖動、熱情和富有創造力。在伍爾夫的作品中,時間常常被壓縮成了一個點,或者至多也只是一天。她打亂與雜糅各種印象,在空間上拼湊與延伸,使意識的流動占據了主導地位。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頻頻變換視角,快速跳躍透視對象,使小說內容如同電影的蒙太奇鏡頭一樣閃爍不定,令人眼花繚亂,它們表現了生活本身的細碎和人生印象的紛呈。

伍爾夫對于“物質主義者”為我們留下的卷帙浩繁的作品表示“既令人欽佩,又叫人失望”,因為物質主義者讓讀者感覺“他們關心的是軀體而不是心靈”。當他們在極力地梳理情節,緊湊結構時,卻忽視了他們塑造的人物是多么生硬粗糙?!八麄儗懥诵o關緊要的事情;他們浪費了無比的技巧和無窮的精力,去使瑣屑的、暫時的東西變成貌似真實的、持久的東西”。[5]

伍爾夫強調作家用個人意志進行創作,而不是沿襲傳統的以情節為核心的模式。伍爾夫突出強調認為人物的內心活動?!鞍岩粋€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內心活動考察一下吧。心靈接納了成千上萬個印象——瑣屑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深深地銘刻在心頭的印象。它們來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計其數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當這些原子墜落下來,構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側重點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間不在于此而在于彼?!屛覀儼凑漳切┰蛹娂妷嬄涞饺藗冃撵`上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來追蹤這種模式,不論從表面上看來它們是多么不連貫、多么不一致;按照這種模式,每一個情景和細節都會在思想意識中留下痕跡”。[6]伍爾夫勇敢地開創著她所堅信的人物內心描寫形式,本著真誠的態度去極力再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做一個她所崇尚的“精神主義者”。

在意識流創作方面,伍爾夫碩果累累。1922年出版的《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是伍爾夫第一部開始采用意識流手法的實驗作品,接下來的十年中,伍爾夫又陸續創作了《達洛衛夫人》(Mrs.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海浪》(The Waves)等意識流代表作,這些小說奠定了她作為意識流小說杰出代表的固若金湯的地位。

伍爾夫所要表現的正是心靈所接納的萬千印象,不是程式化的外部生活,也不是線性的人生發展軌跡,而是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同時,伍爾夫的小說中蘊藏著一種女性所特有的感性美,對自然界中的光影、色彩和波動都有著最為細膩感受和描繪,特別強調人物心靈對它們的印象,外部印象與人物心靈相應生輝,具有通感的性質,成為其小說的一大亮點。

對于伍爾夫的敏感與細膩,以及超常的想象力,蕭易在《伍爾夫傳》的譯序里寫道:“伍爾夫是個極度神經質的人,正是由于這種氣質以及附屬于這種氣質的想象力,使得她在藝術領域內的發展成為可能,孰論幸于不幸,她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稟賦,得天獨厚到了在現實生活中為此飽受折磨的地步?!保?]對于這種飽受折磨的得天獨厚,伍爾夫也表示認同:“當健康的光輝微弱時,那未曾發現的國度,就顯露了出來,那靈魂中的荒原和沙漠……那古老的虧根深蒂固的橡樹,被疾病連根拔起,它帶來的精神變化,是何等巨大,何等驚人啊?!比说乃枷?,仿佛經歷了一場“使沙漠變成沃土、使野蠻人得到教化”的世界大戰。[8]

疾病使得伍爾夫對特定瞬間的理解力達到異乎尋常的敏銳程度,并使她能夠在旁人只看見千篇一律事物的地方看見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東西。在旁人看見一種思想的地方,她會尋到和摸索得到雙重思想、雙重人格;在旁人看見一種品格的地方,她可以從中挖掘出另一種相反品格的存在。一切原本顯得簡單而明了的東西在她的世界里卻成為復雜而且多樣的。她善于從每一個聲音里聽出兩種爭辯的聲音,善于在每一個表情里看到沮喪和即刻變為相反表情的預兆,在每個手勢里同時捕捉到信心和猶豫。

她的想象力被裝上了加速器,卻沒有剎車;它迅疾地向前奔涌,和現實分道揚鑣,有以下描寫為證。這是一段伍爾夫聽到女仆應答要上布丁時對它的聯想?!耙环N高聳的巧克力,頂上覆蓋著炫目的白糖城堡,以結晶的當歸旗瓣為雉堞和頂冠,在它的腳下起伏著透明果子凍的洶涌大海,點綴著乳脂狀的泡沫,飾以天曉得的甜食,這些甜食被做成了船只、美人魚,海豚和涅瑞伊德們的模樣……”。[9]

英國心理學家菲利克斯·波斯特(Felix Post)經過十年的研究發現:精神病是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異常表現,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病態。然而,創造性才華和病態心理這兩個人類心理活動上的極端,卻有著某種聯系。天才中多有精神瘋狂癥,而精神瘋狂癥又時常能激發靈感和創造性。

德國著名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認為,平常人的智力始終是為意欲服務的,他們隸屬于現實的生活,他們看到的世界就是大家眼中的世界,其余的部分消失不見。而天才的智力卻可以克服關系的局限,超越意欲,“純粹、清晰、客觀”地反映外部世界,因此出現所謂的才思泉涌、靈光乍現。(遠古時期,人們對這種暫時獲得自由的智力所產生的想象力驚異不已,故產生了“神力說”理論,即天賦的才性來源于神的感召和神力的驅遣。)

天才的智力不再盲目的服從于意欲,全力做意欲的向導和守護者,而是與自己的意欲或者說與自己的個人分離的?!叭绻H司哂腥种囊庥腿种坏闹橇?,那么,具有天才的人則擁有三分之二的智力和三分之一的意欲”。[10]天才的智力過剩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甚至還會“對意欲活動起到干擾甚至破壞的作用”,[11]表現出違背常理的荒唐、古怪、愚蠢甚至錯誤。

極高的認識力同時成為他們的情感的放大鏡,感情強烈而炙熱,易于激動而無法平靜;同時,超常的智力又是一個顯微鏡,對常人易于平常的事情卻會令他們陷入強烈的情緒中,帶來情感較大的起伏和波動,以及情緒的快速變化和反復無常。因此,他們常常被憂郁籠罩,或是歇斯底里的瘋癲。[12]

總之,超越平凡的卓越注定要以其獨特性為根基,而游離于平庸之上的偉大注定要以瘋癲為代價。伍爾夫的丈夫倫納德·伍爾夫寫道:“弗吉尼亞是一種不同的美……當她為心理焦慮、心理緊張所縈繞,她的表情,甚至她的臉的形狀,都會以超常的速度急劇地改變,她仍然是美麗的,只是她的焦慮與痛苦使得其美麗本身帶有痛苦的特征?!睅е巴纯嗟奶卣鳌?,弗吉尼亞的創作也是美的,美得讓人驚嘆,美得讓人拍案。獨特的個性特點和非同尋常的精神體驗,造就了瘋癲的弗吉尼亞·伍爾夫,也成就了二十世紀意識流文學的大師弗吉尼亞·伍爾夫。

[1][英]貝爾.伍爾夫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27.

[2]同上:217.

[3]同上:171.

[4]同上:214.

[5][英]弗吉尼亞·伍爾夫著.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6.

[6]同上,P8-9.

[7][英]貝爾.伍爾夫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2.

[8]瞿世鏡選編.伍爾夫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462.

[9][英]貝爾.伍爾夫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57-158.

[10][德]叔本華.叔本華思想隨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11]同上:11.

[12][德]叔本華.叔本華思想隨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猜你喜歡
弗吉尼亞意識流伍爾夫
中國古代“飛翔”意象審美意識流變史建構
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倫敦風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國“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
當邊緣遇上意識流——寫在呂紅《美國情人》發表十周年之際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論英美文學的意識流文本的現代批判
弗吉尼亞·伍爾芙《到燈塔去》的成長主題解讀
伍爾夫《黛洛維夫人》的意識流技巧
弗吉尼亞就是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