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句子聲調運用之初探

2011-09-26 08:04潘鳴威1申2
關鍵詞:平調音調聲調

潘鳴威1, 鄒 申2

?

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句子聲調運用之初探

潘鳴威, 鄒 申

(1.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 上海200083; 2.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上海200083)

以Brazil音調系統中對聲調的研究作為基本框架,研究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口語中的句子聲調使用特征。發現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在各類句子聲調的使用上沒有顯著性差異,總體上較偏向運用平調,顯得表達過程中起伏不大;有時會對某些具有起伏聲調的句子使用其他的聲調,顯示了其對聲調與某些句子類型間的關聯意識不夠。對其中存在的原因作了探討,并指出了今后研究聲調與話語或是非言語之間交互作用的方向。

句子聲調; 句子類型; 英語口語

二語音系,特別是聲調的相關研究是國際上英語口語研究的主要焦點之一。已有大量的研究都以英語話語音調的功能及其交際意義為重點,對本族語者的英語聲調進行系統研究。然而在我國,很少的研究聚焦于英語學習者在口頭表達中聲調的運用情況。本研究以文獻[7-8]音調系統中對聲調的研究作為基本框架,初探性地研究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口語中的句子聲調使用特征,并對不同句子聲調的使用情況作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一、文獻回顧

在英語音調研究中,Brazil曾對音調系統提出了4個研究維度,如表1所示。這一系統試圖從根本上去反映在自然狀態下,話語所具有的語用功能以及即興功能。正如McCarthy所指出,“這一音調研究系統不僅可使我們對話語音調的4個方面分門別類地分析研究,同時也可深究說話人在話語發生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的音調調節情況”。除了將這一音調系統的研究框架應用于本族語的音調研究外,大量的研究人員也已經開始運用這一框架去研究各種區域性的英語變體,如研究馬來西亞英語、新加坡英語和意大利英語等等?;谝陨峡紤],本研究認為,如果需要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聲調上的使用情況,則其分類亦可完全借鑒該框架中有關聲調的分類。因此,本研究中依照該系統中對聲調分為:升調、降調、平調、升降調及降升調。

表1 話語音調系統

Tab.1 Phonetics framework[13]

注:由于相應的漢語翻譯還未在學術界達成一致,因此這里仍沿用英語原文的方式引述。

在這5種聲調中有4種是可用來區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其中升調和降升調用于體現已知信息,而降調和升降調用于展現未知信息。根據Brazil的解釋,用于體現已知信息的降升調和升調的區別在于前者無需將說話雙方對已知信息的范圍再擴大,而后者則表明說話雙方的已知信息或許只有部分重合,有必要將雙方所知的信息再次激活。相反,用于展現未知信息的降調和升降調的區別,在于前者說明說話雙方已經對信息的未知內容正在擴大,而后者則表明新的信息已經添加。第五種聲調——平調,則有幾種不同的功能。其中主要的功能是游離于以上對于已知或未知信息的處理,屬于無需處理前兩種情況。Halliday指出,平調只不過是一種日常行為語調形式。其他的4種聲調往往具有某些特定的交際意義,但是相比較而言,平調就其對意義表達的促進作用顯得十分有限。

通過研究話語音調,特別是對于聲調的研究,可從不同聲調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來研究學習者口語性方面的表現。Chun從音調在不同維度上的切分出發將其分為了“語法功能”、“態度功能”、“語篇功能”以及“社會語言功能”。本研究在音調的切分上以句子層面的聲調作為關注重點,因而著重對以上分類中語法功能和態度功能進行分析。音調語法功能的研究說明某些音調本身與語法結構相關。比如,一般疑問句往往使用升調,而在特殊疑問句則使用降調。對于音調態度功能的研究則說明了某些語調在傳遞信息過程中本身具有表明說話人態度的含義。Couper-Kuhlen在講到這一方面的重要性時就提出,“語言學家的任務并非是判斷聲調與態度之間有沒有關系,而是去探究其中有多大的關系”。從具體功能上,Cruttenden的研究指出,說話人如果在陳述句中使用了升調,則往往隱含一種“態度不明”(non-committal)或是“抱怨”(grumbling)的態度。本研究的這一指標將從不同聲調的頻數和相應的交際功能展開,以此來描述學習者使用不同聲調句子的宏觀與微觀層面的表現。

二、研究設計及研究問題

(一) 研究設計及工具

首先,自行建立了學習者口語語料庫。在建庫前充分考慮了所選語料樣本的代表性,其中包括學生的水平和地域分布。根據學生是否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CET 4和CET 6)和所在學校是全國重點還是地方院校,選取口語語料。通過CET 6筆試的同學歸入高水平組(A組);通過CET 4筆試但未通過CET 6筆試的同學,歸入中水平組(B組);未通過CET 4筆試的同學歸入低水平組(C組)。在院校選擇上,盡量做到地區平衡、分布多樣,共選取了7所院校(4所為全國重點高校,3所為地方高校)。在重點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各收集各組的語料樣本25個,總計150個。每個樣本為約5分鐘的小組討論(學生較為熟悉的校園生活話題等),每組2~4位學生不等(共約500名學生)。這樣,本庫的庫容約為750分鐘左右的口語語料,經轉寫,本庫約為10萬字詞。

為統計學生口語中的聲調,先使用多模態標注工具ELAN軟件(3.7.1)(http://www.lat-mpi.eu/tools/ elan免費下載)對此進行標注。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標注是基于轉寫文本中以句子為單位的聲調判斷和標注。為保證標注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首先對標注人員培訓,然后進行試標注,再由研究人員先后兩次檢查核對。標注完成后,將標注文件導出并通過WordSmith(5.0)軟件對各水平組學生的各類聲調頻數加以提取,由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比較。

(二) 研究問題

基于以上的研究設計,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1)從總體上看,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口語中各類句子聲調的使用上有何特征,其使用各類句子聲調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如何。(2)各水平組學生在各類句子聲調的使用上是否存在異同。

三、研究發現

表2列出了全樣本中各類句子聲調的使用情況。從均值來看,學生用得最多的是平調,平均每個樣本中平調的使用頻數達到18.08次之多。居第二位的是降調,均值為14.05次。升調與升降調的平均頻數基本相當,分別為4.54次和4.23次。學生使用最少的聲調是降升調,平均在每樣本中的使用頻數不到1次。此外還可發現,每種聲調的最小值均為0次。換言之,在每種聲調中都可以找到其頻數為零的樣本,即使是平均使用頻數最高的平調也不例外。

表3列出了各組聲調指標的描述統計量。A組在降調、降升調以及平調的使用上均居于首位,C組在升調和升降調上排名第一,B組則基本游離在各聲調指標上的中間位置。

表2 全樣本聲調指標的描述統計量和組間方差齊性檢驗

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entence tones and Levene statistics across the proficiency groups

表3 各組聲調指標的描述統計量

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entence tones in each proficiency group

為檢驗各組在各類聲調使用上是否存在差異,運用方差齊性檢驗,發現各組在不同的聲調指標上均為方差齊性(>0.05,見表2),因此組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繼而對5種聲調逐一分析。

首先是降調。如表2所示,降調是使用頻數較高的一種聲調。如圖1所示,雖然降調的總頻數較高,直方圖的分布顯示出右偏,說明較少使用這一聲調的樣本數也較多。以句子類型而言,有很多句子在一般的情況下需要使用降調來完成。本研究通過檢索發現學生會在大多的特殊疑問句中使用降調。然而,在提取了學生所有使用降調的句子并通過幾級的檢索后卻發現,學生在某些應使用別的聲調的句子上也使用了降調。如圖2所示,作為一般情況下應該使用升調的一般疑問句,學生卻在聲調上選擇使用了降調,也有學生還在征詢說話對象意見或是展開話輪的時候也使用了降調。

圖1 降調的頻數直方圖

第二,降升調。降升調是所有聲調指標中使用頻數最低的一項。從圖3中也可發現,在所有150個樣本中有接近80個樣本無任何降升調的發生,這足以說明很大比例的學生基本上未使用該種聲調。提取使用降升調的句子后可發現,學生使用降升調的一個特征是在句子的尾部帶有附加信息,表示征詢他人的意見?;谶@一特征,本研究反過來去檢索類似于尾部帶有附加信息的句子,觀察學生在這些句子聲調上的使用情況。卻發現從這些具有附加信息句子聲調的運用來看,學生對其中一部分使用了其他的聲調來完成(圖4)。

圖3 降升調的頻數直方圖

圖4 附加疑問句聲調使用情況的部分索引行

第三,平調。無論是從全樣本中的平調頻數,還是從各組在不同聲調上使用平調的比例來看,平調是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句子聲調(其均值占所有升調的43.35%)。從圖5的直方圖中可發現,平調的使用基本呈正態分布,這也說明學生不僅較多地使用該聲調,且其頻數也有著較為平衡的分布。通過對平調使用情況的多次檢索,可得出學生使用平調時兩大特征。一是平調的過多使用。學生在大量疑問句的聲調選擇上較多地使用了平調。二是學生在部分遲疑或填充語上使用平調,如en等表示停頓的詞。

圖5 平調的頻數直方圖

第四,升調。如表2所示,升調正好位于中間的排名,但與排名第四的升降調接近。這說明,總體上學生對升調的使用也較少。從圖6也可看出,絕大多數樣本在升調使用的頻數上向零趨近,整體顯示出右偏,表明大多樣本較少使用該聲調。通過檢索,發現學生在一般疑問句的聲調運用上較為理想。

圖6 升調的頻數直方圖

第五,升降調。升降調的絕對頻數和在樣本間的分布(見下頁圖7)均與升調的情況接近,這也說明總體上學生不常用升降調。從句類而言,升降調常見于兩種句子中。一種是具有疑問性質的選擇疑問句,另一種則是具有多個并列結構的陳述句。如果是選擇性的疑問句,那么句子的前半部分往往采取升調,而在后半部分使用降調。同樣,如果一個陳述句是并列性的展示性內容,那么除了并列結構的最后一項應采用降調以外,前面的各項一般均應以升調完成。然而,通過檢索發現,在為數不多的升降調的句子中,只有少量的選擇性疑問句和并列性陳述句。

圖7 升降調的頻數直方圖

四、討論

句子的聲調是反映英語口語語音起伏變化的重要指標。以下的討論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從聲調頻數之間的對比和豐富性所反映的使用情況,二是從句子結構與不同聲調之間的關系所反映的使用情況。就前者而言,如果起伏很小,則在英語口語的交際過程中會無助于交際的開展,會給人冷淡無味的感受。而后者的主要依據是句子類型與聲調的相關性,如果學生在某個類型句子上錯誤地使用了某一聲調,那么就交際的有效性而言也會受到影響??傮w上本研究認為,學生的英語口語無明顯的起伏變化,在聲調的使用上正確與不妥平分秋色,并且不同水平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再來看各種聲調的使用。首先是平調。研究發現,學生在平調上的使用占到所有聲調的近50%,有過多使用的趨勢。其中可能存在兩個原因。其一,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充分意識到自身作為討論成員的身份。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本研究在收集數據前已經告知學生討論的內容,因而其在小組討論時往往急于將自己準備好的內容脫口而出,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大多數的句子以沒有聲調起伏的平調來完成。這與劉芹在研究中國大學生口語水平的評估結果基本一致。其二,大量平調的出現與學生本身的母語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漢語就音律切分而言,屬于音節節拍語言(syllable-timed language),字與字之間在音律切分上的時間是等長的。因此,學生會通過母語向英語的遷移將每個孤立的單詞運用同一種聲調,繼而造成平調的結果。那么,如果這些單詞組成句子,這些句子在學習者的英語口語中也會變為平調。研究發現了一些只有獨個單詞表示遲疑或是停頓的表達,且在這些表達中學生往往會使用平調。Goh在對新加坡英語的調查中也發現,以漢語為背景的新加坡人在其英語口語中存在遲疑性表達發生平調的現象,并且也將其歸因于漢語語音系統對英語口語輸出的影響。

接著討論降調和升調。這兩種聲調作為音律上相反的聲調,應該在頻數的分布上基本平衡。然而,學生對降調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多于升調,并且在句子類型和聲調的選擇之間存在偏差。在升調的使用上,學生基本可在一般疑問句上使用升調,但有時也會用升調去處理特殊疑問句。誠然,降調的大量使用與本族語者基本相當,這無可厚非。但學生在升調上的過少使用主要是由于其對何種句子,特別是疑問句變體應使用何種聲調把握不足。需指出的是,學生對疑問句的變體,尤其是以陳述句語序作為一般疑問句的變體的語調仍使用降調來完成。

最后討論升降調和降升調。以往相關研究認為,附加疑問句較多使用降升調,而選擇疑問句和具有信息展開功能的并列結構陳述句較多使用升降調。本研究發現,學生使用降升調極少。這與學生在英語口語輸出中缺乏附加疑問句或是附加信息的句子不無關聯。當然,相關研究也發現在英語本族語者和香港英語學習者中,這種聲調也較為鮮見,因此本研究的發現也可以理解。然而,升降調作為英語中常見的句子聲調,在本研究發現中所占的比例較小。本研究認為學生的展示性并列句較少,并且一般不會使用信息量大的并列結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需要表達一定的信息量,學生也往往會選擇若干個小的短句來完成。

五、結束語

本研究以Brazil對于聲調的分類為研究框架,結合聲調與句子類型的關系,著重描述了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聲調的使用情況。研究發現,總體上學生較多使用平調,并且各水平程度之間的學生在各聲調的使用上無顯著性差異。本研究任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學生對小組討論任務的認識不夠,沒有將自己的角色納入到小組討論中去,造成語調平緩,無明顯起伏。第二,學生對某些語調與句子類型之間關系的掌握比較理想,但是仍存在混淆的現象。這主要體現在處理各種疑問句及其變體的聲調處理上。第三,學生在內容層面受到內容表達的限制,對具有一定意義生成功能的句型使用相對較少。這直接導致該類型句子的相應聲調也較為鮮見。本研究只是初探性地研究了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的聲調,還未對學生如何用其他手段來交互性地實現交際目的展開進一步的研究。這些聲調與其言語內容以及非言語的行為等都是今后聚焦學習者英語口語聲調研究的切入點。

[1] Leather J. Second language speech research: An intro- duc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99, (S1): 1-56.

[2] Cauldwell R T. Streaming Speech: Listening and Pronunciation for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M]. Birmingham: Speech In Action, 2002.

[3] Coulthard M, Montgomery M, Eds. Studies in Dis- course Analysis[C]. London: Longman, 1981.

[4] Coulthard M, Brazil D. The place of intonation in the description of interaction[C]//In D. Tannen Ed. Analy- zing Discourse: Text and Talk.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1: 94-112.

[5] Hewings M, Ed. Papers in Discourse Intonation[C]. Birmingham: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1990.

[6] Sinclair J, Brazil D. Teacher Talk[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7] Brazil D. The Communicative Value of Intonation[M]. Birmingham: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1985.

[8] Brazil D. The Communicative Role of Intonation in Englis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9] Mc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 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14.

[10] Hewings M. Problems of intonation in classroom inte- raction[J]. Guidelines, 1986, (1): 45-51.

[11] Goh C.The level tone in Singapore English[J].English Today, 1998, 14(1): 50-53.

[12] Goh C. A discourse approach to the description of into- nation in Singapore English[C]//In A. Brown D D & L E Ling, Eds.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ingapore: Resea- rch on Pronunciation. Singapore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35-45.

[13] Hewings M, Caldwell T t. Foreword[C]//In Brazil D, Ed. The Communicative Role of Intonation in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vii.

[14] Halliday M A K. A Course in Spoken English: Into- n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15] Chun M D. Discourse Intonation in L2: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Practice[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2: 15-45.

[16] Pierrehumbert J. The Phonology and Phonetics of English Intonation[D]. USA: Unpublished Ph.D thesis, MIT, 1980.

[17] Pierrehumbert J, Hirschberg J. The Meaning of Into- national contou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C]//In Cohen P, Morgan J, Pollack M, Eds. 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1990: 271-311.

[18] Crystal D. The English Tone of Voice[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5.

[19] Crystal 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 O’Connor J D, Arnold, G F. Intonation of Colloquial English: A Practical Handbook (2nd edition)[M]. Lon- don: Longman, 1973.

[21] Couper-Kuhlen E. 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Prosody [M]. London and Tuebingen: Edward Arnold and Nie- meyer, 1986: 173-174.

[22] Cruttenden A. Intonation (2nd e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3] Bolinger D L. Pitch accent and sentence rhythm[C]//In Abe & Kanekiyo, Eds. Forms of English.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38-180.

[24] Bolinger D L. Two Kinds of Vowels, Two Kinds of Rhythm[M]. Bloomington IA: University of Indiana, 1981.

[25] 劉芹. 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研究[J]. 現代外語, 2008, (1): 83-89.

[26] Platt J, Webber H, Ho M L. The New Englishes[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27] Cheng W, Greaves C, Warren M. A Corpus-driven Study of Discourse Intonation[M]. Amsterdam/Phila- 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8.

A Tentative Study on Chinese College EFL Learners’ Employment of Sentence Tones in Spoken English

PAN Mingwei, ZOU Shen

(1.,,,; 2.,,,)

With the categorization of tones in the phonetics framework proposed by Brazil (1985, 1997) as the rationale, the present study tentatively investigates the features of tones at the sentence level by Chinese college EFL learners. The study finds that regarding the employment of sentence ton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earners of various proficiencies. On the whole, learners tend to overuse level tone, revealing there is not much acoustic fluctuation in their expression. In addition, they are also likely to misuse the sentence tones for some particular sentence patterns, an indicator that their awareness of linking sentence patterns with tones needs enhancing. The study makes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studyin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one and verbal or nonverbal channels for further research.

;;

H310.42

A

1009-895X(2011)01-0024-06

2010-12-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資助項目(09CYY017)

潘鳴威(198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料庫語言學,語言測試。E-mail: ernestpan@163.com

猜你喜歡
平調音調聲調
非遺傳承視角下菏澤大平調傳承人才“四位一體”培養研究
聲調歌
拼音寶寶扛聲調
菏澤大平調的傳承及保護策略研究*
坐著轎車學聲調
單韻母扛聲調
聽力障礙幼兒音調異常矯治的實施建議
劉濤《音調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來關于孔子的論爭·序》
RCM維修管理模式在平調系統設備維修中的應用
大平調的繼承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