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生代的陸地霸主
——恐龍

2011-09-27 01:31
生物進化 2011年1期
關鍵詞:顧氏羽毛恐龍

中生代的陸地霸主
——恐龍

毫無疑問,恐龍是中生代陸地世界的絕對主角。有關于它們的故事也最為人們所樂道,大量的書籍、影視節目也以恐龍為題材,刺激著人們的神經??铸埵堑厍蛏鼩v史上曾經一度獲得過空前成功的一類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存活了1.65億年之久(2.3億年前到6千5百萬年前),并且在此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它們都是最大的、最豐富和分布最廣泛的陸地動物。

按照腰帶(骨盆)的類型,恐龍可以分為蜥臀類和鳥臀類兩大類,前者又可區分出植食性的蜥腳類和肉食性的獸腳類。蜥腳類個體巨大,四足行走,脖子和尾巴很長,腦袋很小,主要生活在湖沼地區,過著兩棲生活。我國發現的蜥腳類恐龍有川滇地區的祿豐龍(Lu fe ng o sa u rus)、四川盆地的馬門溪龍(Ma me n ch isa uru s)、天山龍(Tiensh anno sau ru)、秀足龍(Eu h elo p us)和山東的盤足龍(He lo pu s)。蜥腳類的一些種類是地球上最龐大的陸生動物,如梁龍(Diplo d ocu s),其身體總長可達26米,產自非洲東部的腕龍體長22米,體高6米多,體重近80噸。

獸腳類的前肢變小,后肢強壯有利,牙齒鋒利,是兇猛的肉食動物。凡事都有例外,最近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竟然發現了屬于獸腳類的切齒龍卻以植物為食,這一發現豐富了我們對獸腳類恐龍生活習性的認識。晚白堊世的霸王龍(Tyra n o sa u ru s)可以說是獸腳類恐龍最著名的代表,它們的體長達17米,牙尖齒利,堪稱肉食性恐龍中的王者,這類恐龍在我國新疆和山東等地均有發現。此外我國的獸腳類恐龍還有產自四川盆地的四川龍(S ze ch ua n o sa u rus)和峨嵋龍(O me isa u ru s)。

鳥臀類恐龍大都是兩足行走,因骨盆結構和站立姿勢與鳥類的相似,故名。鳥臀類在白堊紀最為繁盛,有鳥腳龍、劍龍、甲龍和角龍四個大類。鳥腳類中有鸚鵡嘴龍(P sitta co sa u ru s)和鴨嘴龍(Ha d ro sa u ru s);劍龍和甲龍都身披骨板構成的重甲,用以防御捕獵者的襲擊,劍龍最早出現在晚侏羅世,于早白堊世滅絕,它們的生態位被甲龍所取代,后者一直延續到晚白堊世;角龍自白堊紀后期開始出現,一直繁盛到白堊紀末,是滅絕最晚的一類恐龍。

恐龍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在隨后的1.65億年里它們牢牢占據陸生動物群的老大位置。產自阿根廷的始盜龍(E o ra pto r)和黑瑞龍科(Herrerasauridae)似乎是真正的獸腳亞目的食肉恐龍。

始盜是體長僅1米左右的小型動物,它的前肢不到后肢的一半長,說明它是兩足行走的,其前肢有三指,可抓握,這一特征與其他特征將它們與獸腳亞目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始盜龍的發現表明了恐龍是從同一共同祖先快速分異產生的,這個祖先體型小,出現在三疊紀早期的中喀尼階。與始盜龍同時的還有產自阿根廷的黑瑞龍(He rre ra sa u rus),以及南十字龍(S ta urikosa uru s)、皮薩諾龍(P isa n o sa u rus)和產自北美的腔骨龍(C o e lo-p h ysis),它們的體型比始盜龍更加龐大。其中,南十字龍和黑瑞龍屬于同一個科——黑瑞龍科。對這些早期恐龍所處的動物群的研究表明,它們都僅僅是所屬動物群的一小部分。

三疊紀末,地球上又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這次事件雖然沒有二疊紀末那次那么慘烈,也沒有白堊紀末那次那么著名,但對生命世界還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對海洋生物來說是慘痛的:牙形石滅絕,除魚龍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動物都消失了。腕足動物和腹足動物等無脊椎動物受到巨大沖擊。在海洋中,22%的屬及大約一半的種消失了。許多早期恐龍也均滅絕,而那些發達一些的恐龍卻幸存了。無論如何,這次滅絕事件為恐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在此后的1500萬年中,恐龍成為了地球上最主要、種類最多和數量最大的動物類群。

在中國大地上,除了少數幾個省市之外,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都曾經發現過恐龍的遺跡。在中國已經發現并命名了近兩百種恐龍,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發現恐龍屬種數量最多的國家。從早侏羅世到晚白堊世,在中國發現的化石構成了一部近乎完整的恐龍演化史。兩大目,五大類,數十個科的恐龍,都能在中國找到代表。得益于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恐龍學者的努力,在《自然》、《科學》等國際學術期刊上,中國發表數量最多、影響最大、被引用最頻繁的當屬恐龍研究領域。從遼寧雙河屯到甘肅劉家峽,從新疆七彩灣到山東諸城“恐龍澗”,從河南汝陽到云南祿豐,從內蒙古二連浩特到四川自貢,一個個恐龍化石寶庫向我們講述著曾經滄海的龍國往事,令人不由得心生神往之情。

在古生物學研究領域,材料為王,誰掌握了化石材料,誰就可以號令天下。我們在此不談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恐龍化石群的諸城“恐龍澗”,也不談目前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自貢,而是要說說那些長有羽毛的神奇恐龍。

羽毛是鳥類的象征,是飛翔的象征,雖然早在14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學說,并于1861年在德國南部的索倫霍芬發現了第一只所謂的“長羽毛恐龍”始祖鳥。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觀點并沒有獲得太多的認可。直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隨著與鳥類具有許多相似特征的恐爪龍被發現和對恐龍系統發育的詳細研究,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鳥類不僅起源于恐龍,而且本身就是恐龍不可分割的一個分支。此后,鳥類起源于恐龍這一理論影響越來越大,化石證據也越來越多,已成為主流學派。

從1990年代至今,中國古生物學家在遼西及其相鄰地區發現了許多保存良好的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在這些恐龍化石中,有些還只是具有很原始的羽毛類型,有的已經擁有和鳥類相媲美的羽毛,還有一些保存了許多以前未知的鳥類骨骼的特征。這些都在說明:在恐龍演化的某個階段,它們產生了羽毛!這些發現連結了恐龍與鳥類的關系,并導致更多羽毛與飛行的演化假說。據統計,截至2010年世界各地總共發現了多達28種長有羽毛的恐龍。

奇異遼寧龍(Lia o n in g o sa u ru s p a ra d o xu s)

遼寧龍是早白堊世一種獨特的甲龍類恐龍。正模標本是一組完整的幼年個體骨骼,發現于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這組幼年骨骼呈關節未脫落的天然狀態,約有34厘米長,是甲龍下目已知最小型的成員。遼寧龍與其他甲龍下目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下頜仍保存有外孔洞,可能仍保存有眶前孔。另一個獨特的地方是它有其他甲龍下目所沒有的腹部裝甲,甲板呈六角形及菱形。

赫氏近鳥龍(An ch io rn is h u xle yi)

赫氏近鳥龍是一種帶羽毛的恐龍,化石發現于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的侏羅紀髫髻山組,距今約1.6億年。赫氏近鳥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較以往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帶毛恐龍”要早約2000萬至3000萬年,比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鳥類要早約幾百萬年至1000萬年。在赫氏近鳥龍化石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后肢和尾部都分布著奇特的飛羽。更奇特的是,赫氏近鳥龍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這種完全被羽的特征在滅絕物種中尚無報道。赫氏近鳥龍的發現進一步縮短了初鳥類、傷齒龍類和馳龍類之間的形態差距。最新研究顯示,赫氏近鳥龍形似雞,嘴似啄木鳥,頭頂有一簇紅褐色的羽毛,翅膀黑白相間,翼間黑色;腿上也長滿了長長的羽毛,這些羽毛一直延伸到腳趾附近,好像另外一對翅膀,同樣是黑白相間。赫氏近鳥龍羽毛可能不是用來飛翔,而是用來吸引異性,恐嚇敵人,甚至驅趕獵物。

顧氏小盜龍(Microra p to r gu i)

顧氏小盜龍的化石產于遼寧省朝陽市太平房鎮,時代為白堊紀早期。顧氏小盜龍屬于馳龍科,正型標本全長僅約77厘米,軀干相對較短,僅為后肢長的44%—50%,尾比身體長。2003年一經發表,顧氏小盜龍立即成為恐龍家族的明星。顧氏小盜龍的發現為關于鳥類飛行起源之謎的“樹棲起源說”和“地棲起源說”的爭議添加了新的砝碼,研究者認為顧氏小盜龍為“樹棲起源滑翔說”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證據。

中華龍鳥(S in o sa u ro p te ryx)

產地:遼寧省北票市的尖山溝

時代:早白堊世,約1.246億-122億年前

中華龍鳥意為“中國的有翼蜥蜴”,是目前所發現擁有化石化羽毛痕跡的恐龍中,年代最早而且最原始的,也是遼寧省熱河群發現的第一塊恐龍化石。中華龍鳥是最小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正模標本是個接近成年個體,身長約68厘米。中華龍鳥可能是美頜龍的近親,但四肢比例較短。中華龍鳥有64節尾椎,具有獸腳類恐龍中最長比例的尾巴。在化石標本的胃部曾發現過完整的蜥蜴顱骨和哺乳類的頜部,表明中華龍鳥能以行動迅速的小型動物為食。中華龍鳥的身體與尾巴羽毛,可分為深色、淡色兩種區塊,借由與現代鳥類羽毛中的黑色素體作比對,推測中華龍鳥的深色羽毛,在生前應該呈現粟色或紅棕色。

猜你喜歡
顧氏羽毛恐龍
“顧氏外科”師承教育融于中醫外科學住培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魯迅全集》注釋一誤
泛川派華陽顧氏古琴藝術的傳承
讓羽毛變成“無價之寶”
清代醫家顧世澄生平及《瘍醫大全》探微
羽毛項鏈
吹羽毛
恐龍笨笨
恐龍跑的快嗎?
恐龍大逃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