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為的自在
——朱以撒論

2011-10-16 00:57張家壯
藝苑 2011年1期
關鍵詞:散文

文/張家壯

難為的自在
——朱以撒論

文/張家壯

朱以撒是以心持身且以心應世者,心性簡凈而胸懷瑩豁。本乎此,便有了他在生活中的通脫超然,也有了他為文、為學時的自在真誠。

簡凈素樸;自在生活;自在書寫

我喜歡清澈的東西,我追求簡單?!尅に顾_賓斯基[1]

以文字為朱以撒寫照,是我久有的愿望,但我顧慮極深。我不屬于那類手握點睛之筆的人,倘不能“傳神”,該當如何?膚廓不切的漫論,于人于己都不免是一種難堪??追蜃印盎疾恢恕钡慕陶d里,不正提醒我們知人之難嗎?對朱以撒進行闡釋的困難,由我看來,主要因了他精神世界的豐富,以及其對藝術生活乃至生活的藝術度越常規的認知、表達方式。無論是讀其書(書法)、誦其文,抑或是面接其人,總能在世俗感知習慣之外獲得別樣的啟迪。如果以一種慣常的思維讀解朱以撒,那不免是要失敗的。我并不自信就能走進哪怕是走近朱以撒,但我仍想試著描繪他,描繪那個我由其日常、由其作品中認識的朱以撒——那富于魅力的性情里,對我正有著難以言說的誘惑力呢!

2009年歲末的一天,朱以撒住進了瀕臨閩江的“觀邸”新居。這個新居所,顯然讓朱以撒感覺愜意,他在《閑筆》那篇散文中說:“從我居室的多個角度,可以看到大片的水域,終日濕漉。我不滿足于高處遠眺,還是走下樓去,臨水迎風。一切都松弛下來,如水輕柔……”[2](P40)。行至水窮而坐看云起,字里行間滿是怡悅之情。觀邸中的居戶并不都像朱以撒那樣,樂于將自己化入這片杳渺空闊的境域里,“相看兩不厭”。朱以撒由梅海園遷到這里,多半因了此處宜于坐品寧靜,很可以免去一些鬧市交響的傾軋。這個地方的舒閑和易、簡凈豁然,也確乎像是朱以撒的秉性。那么,就“無事此靜坐”吧!

王摩詰說“晚年惟好靜”,而朱以撒的“好靜”,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他拜訪海上書家洪丕謨的那一幕里,便由洪氏一眼識得:“他(朱以撒)靜如處子?!盵3](P1)。那時的朱以撒還不到三十歲吧!同樣見諸長者之記述,在俞元桂先生一篇題作“我與以撒”的文章中,再次寫到了朱以撒的溫厚沉靜。[4](P120-123)接下來的印象,你完全可以經由他自己每年所發表的那一篇篇有如自我寫真的散文里獲得:從他觸筆處流溢而出的情緒特征,從那里頭包蘊著的心理內容,乃至是從文章的節奏形式,你都不難想見朱以撒其人的從容恬豁。試嘗鼎一臠:

黃昏對我來說是最輕松的時刻,用不了多久,暮色來臨,夜色來臨,一切就盡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過的身心舒展。黃昏前的勞作,總是使人精神緊張以至倦怠,迎受不斷撲來的世務。只有黃昏到來之際,勞作宣告結束,像落日一樣卸去重負,安然地緩緩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這時,會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寧,這是安息的前奏。不過,當這個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濃度時,在遠離秀色南方的這塊土地上,黃昏時帶給我的還有一絲淡淡的惋惜。

——《古寺黃昏》[5](P104-105)

這是一些再簡單不過的文字,也是用再簡單不過的方式組織起來的,興到為之,若不構思。當此之際,用以結構這文字的正是朱以撒的心情意緒。不務求奇崛,也沒有刻意要典雅,俗常的“黃昏”,經了他“情緒”的輕輕點染,倒讓人覺得靄若春云。有人以為朱以撒的寫作“殫精竭慮”,僅由這一點上說,就像不是那么一回事?!皻椌邞]”,在過去容或有之,但似乎已不是他現在的寫作狀態。他曾說到過自己的寫散文,是“以遣興自適為懷——有興致時,我就信筆寫一點”[6](P366),又說一個人的散文“更貼切的是能寫出自己的情調來”[7](P315)。朱以撒使自己與他人相區別的,正在他的“自己的情調”,一種融合了內容與形式的沉靜而閑適的情調。在不同的作品里,不管朱以撒面對或選擇的是怎樣的題材,他樂于捕捉的差不多總是對象所提供的氣息、韻味或是氛圍,而凡諸種種,又無不統一于他的情緒的心理的過程。朱以撒散文最堪玩味處,我以為正是體現在對筆底對象之“意味”的情緒性把握上。這“情緒性”,并非淺層次的審美直觀,而是融合了理致的本體感悟,因而在“情緒性”的背后,朱以撒散文自然而然地也就處處閃耀著智性的光芒。

關于朱以撒的散文,這里并不打算專門展開更細致的論說——自從《蘭亭情結》一文于1995年《散文》第十期頭條刊出之后,這位聲譽已隆的書法家便又開始在散文創作上長時間吸引著人們深情的關注,十余年來,援筆而論者可謂多矣!而以“典雅”、“沉靜”、“厚重”等充盈著古典意蘊的詞匯來解釋朱以撒散文的基本格調,也一直是最普遍而少有爭議的。這大約正是朱以撒散文讓人心儀的地方。但使我心儀的,遠不止于由散文呈露出來的文字里的意蘊,更在他那將傳統精神融入日常的有如他的散文一般的整個生活方式。

就像寫散文崇尚隨性自然、喜歡從古典傳統中采擷資源一樣,日常生活里,朱以撒對簡約素樸的生活情調總有著濃厚的興味。在一次報社記者的訪談中,他就說:“日常生活說起來十分簡單。首先我要完成學校的課程,余下的時間看看書、臨臨帖、寫寫書法文章、寫寫散文,一日里有所側重?;蛘叩酵獾赜螝v,感受一些陌生的情調。還有不多的應酬?!蝗障聛?,簡單帶來了悠閑樂趣?!盵8]處身在夸父逐日似熱烈奔競的今天,朱以撒卻如此屬意于平常,從不諱言自己日常生活的簡單乃至是對簡單的偏嗜。他像晚明文人那樣,將親近山水景物作為生活的重要內容。朱以撒的散文集,無論是早些的《古典幽夢》、《俯仰之間》,亦或是近時的《紙上思量》,你信手翻開,無不記錄著他游覽山水的經歷,透露其樂賞山水的心態。因而,剪修得過于齊整的江濱園林有時候也還不能使他饜足,這時,朱以撒會帶上幾個學生,往城市的近郊,感受野性一點的生機,看那些飄落下來的紅葉、黃葉?!斑@是多么有意味的飄落,更沒有必要被勤快的笤帚掃起。草坪上多一些落葉,蕭疏清曠就出現了?!盵2](P40)這一類游賞,范圍雖小,不比古人的裹糧遠游、長途跋涉,但回歸自然,享受山水,心境卻絲毫不遜于長距離的游歷。生活情境如同山水,俯仰之間,而天人合一,當此之際,朱以撒與他所迷戀的古風之間,庶幾會有一種化合之感吧!

我想起了沈從文的一句話:“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卻絕不是所謂道德君子的感情?!盵9](P116)這像也合于朱以撒。在朱以撒,人生態度即是審美的。正因為此,你總能在他身上感受到深植傳統文化所釋放出的精神魅力。也正因為此,即令是在課堂,面對著學生,朱以撒所關注的仍然是“審美情趣”,絕不讓道德說教凌駕于審美情感之上而攪擾了他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事實往往是,朱以撒的審美情感統攝著他的道德情感、倫理意識。你有理由相信,一個人,他熱愛從山水自然中討消息,那的的確確會是進德之一途,這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得“江山之助”。且看他于《向上心情》中所寫:

我的體力未必過于同行者,速度也不快,只是不愿意停下,漸漸就升到了高處。我對陌生的高處有一種好奇,它們是以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存在的呢?這一點,只有親見才能解懸,也就不能吝惜自己的腳力。這使我向上的心情里充滿喜悅和期待,從未怨艾山勢陡峭山徑狹隘?!切┢降氐膶こG榫w如薄霧般退去,而那種如朝陽升起時的豁亮,突然充滿了胸腔。我看到許多迎著秋風搖曳的植物,由于土壤貧瘠,沙石顆粒中不管是灌木還是葛藤,顯出崢嶸兀傲品相。

……

登頂之后,人才松了一口氣。許多無名山嶺,頂峰的確無瑰奇風光可睹,只是山風清冽,氣息清幽,異于平地。齊魯大地已經卸去了萬千重負,現在,是無數的青青麥苗,探出了土層,對于越發堅硬的秋風和未來的霜雪,迎了上去?!捎谡驹谶@個高度,俯視下方,清晰朦朧,常態異態,都已得到充分享用。

這無疑是對我持有的向上心情良好的獎賞。[10]

引得有點多了,但這確是一段值得深味的文字。在朱以撒的“向上心情”里,是一往浩然的氣象,整個登頂的過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堅持”的難能可貴。朱以撒反復向讀者暗示,正因了“堅持”,才有他之后的漸臻佳境。這又豈止是樂賞山水而已,人格的養護也在山水審美的求索中自然達成,這是美與善亦即藝術與德性的合一。

還是上面我們曾提到的俞元桂先生,這位對朱以撒而言有著知遇之恩的長者還這樣評價過朱以撒:“這個沉默寡言的年青人,其內心竟如此深沉而熱烈?!盵4](P121)我不禁驚詫于他眼光的犀利,這真可謂是會心之評。時至今日,你由朱以撒的“向上心情”里,不仍能強烈感受到其人的一顆始終熱烈的心嗎?篤靜而不枯索,熱烈卻不張揚,中國傳統“士”的精神走向與執著的生命力,在朱以撒這里表現得極為完備。至此,你當能明白,好靜在朱以撒,絕非耽空守寂之謂,恰恰相反,他是一個善于在靜中得力的人。

明末大儒劉宗周說:“學者靜中既得力,又有一段讀書之功,自然遇事能應?!盵11](P1575)我想蕺山先生這里所謂遇事而“能應”,大概并不指俗常處事的圓滑善變,其言下首肯的當是知識者臨事時的那份持重以及依乎本心的堅執吧!談朱以撒,不能不說的,我以為就還有這“應事”一層。

拙于應事——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這么看朱以撒的。后來漸漸覺得這當中不免有些誤解。在我所認為的“拙”里,其實有很大程度是他的“有所不為”,如他自己所說,“我凡事化繁為簡,以簡了斷,不喜懸念、牽扯?!盵8]朱以撒不喜與人周旋,尤其不屑為經營時人所謂之“人脈”而作鄉愿式的交游。他甘愿自處于鈍、自處于淡,這樣一來,倒可以不為權使、不為艷遷了。朱以撒的可貴,就在未必不通世故,卻仍能亢爽無累,一派斬截潔凈。也因而朱以撒盡管為此攤上了孤傲不群的名聲,但較之許多渾身都在鬧場中波流茅靡而不能自主者,他卻得以保有一個遠為完整的個人世界,從而也就保有了他在審美活動中感覺的純粹與清晰。這種純粹與清晰的感覺狀態,大概正是許多從事創作的人所希冀卻又難于達到的。人在日間的閑言語說多了,閑人客見多了,都不免是在對“感覺”造成某種戕害,使之日漸混沌模糊,以至對象世界在創作者眼中再難洞然,清晰把握更幾乎變成不可能。正如杜甫詩里所詠,需“于事少凝滯”方能“秉心識本源”吧!朱以撒也正是這樣的不滯于事,一片通脫,以是而轉入藝術實踐,才有氣象的闊大。我由此首先想到的是近來朱以撒引發了熱議的當代書家批評。

當代書家批評因了對象的當代性而不易措手,也因了對象的當代性而極易衍成書法界關注的“事件”。由乎此,每一次批評下來,其展現的就不單是批評主體關于書家品鑒的精神與氣脈,里頭還包含著當事者處事的姿態,亦即上面所說的遇事如何應的問題——在這里,我正有心透過朱以撒關于當代書家的批評來談他“應事”的風范。

閱讀過朱以撒關于當代書家系列批評的讀者們不難發現,朱以撒從事的是一種本體論批評,他不以收集書家生平資料的考據“傳記式”批評為尚,眼光注視的是作品,只在作品中分析其意義,作品之外的因素則很少去考慮。是的,唯有作品才是書法活動確立不移的中心,“注意書法家有什么用?要注意他們的作品”[12],“再也沒有什么比作品更能說明問題的了”[13]。由《書法報》“當代中青年女書家十批評書”到“蘭亭諸子批評榜”再到“直擊名作”諸批評專欄,你突出地感到,朱以撒確乎善于就作品展開細讀并由此來勾勒書家的創作個性。朱以撒的細讀往往包含兩個方面:作品的外部構成——以筆墨技巧為中心,以及作品激起的審美感情,它的內在意味。在這些批評里,朱以撒總能對一件作品,甚至是一件作品中某個細小的局部,作出詳細的不惜篇幅的分析品鑒。古人嘗有言曰:“天地間有大法手,有正法眼,大法手作者是正法眼觀者?!盵14]朱以撒正是立足于自己創作能力的深厚基礎之上,憑借著對技巧以及技巧與審美意味的關系足夠深入的理會而辨其美惡。建基于此,目光自是如鏡一般洞然!

……其單字具有動態,前傾后傾,卻如同擺積木,明顯安放得刻意,看上去就難以成篇,猶如一架長龍破碎后鱗甲四散?!坪踔皇且怨P尖行,在紙上刮動,根本就沒有入紙?!`書可用瘦若枯禾來形容,沒有豐盈的血肉、筋脈,以至瘦而弱,可與褚遂良細而不弱作比較來觀之?!绻f審美感覺,亦如同古道西風、枯藤老樹、破屋殘照,頹廢感深重。[15]

此評從細部入手,由“形”入“味”地展開,其燭照之微,真可謂有繭絲牛毛之精,這一類的例子在朱以撒的批評文字里俯拾即是。你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字勁練,見解深刻,往往道他人所未道、所不敢道,這就是朱以撒的批評風格。爽朗的文風背后,是作者真誠的態度,用他自己的話講,是“不裝飾也不掩飾”。清人方東樹說:“君子取人貴恕,及論學術,則不得不嚴。大聲疾呼,人猶不應,況于騎墻兩可,輕行浮彈以掣鯨魚、褒衣博帶以趣敵場、菖陽甘草以救沉寒大熱之疾乎?”[16](P50)今天我們許多的所謂“批評”,“輕行浮彈”者在在可見,那里頭浮光掠影、避實就虛的毛病已經太深,而朱以撒的方式正可提示我們該怎樣去認真,批評才能有一點切實的意義!

同樣值得注意的還包括:進入批評對象時,朱以撒從不自以為超然,倒是隨時在審視自己看取對象的眼光:

此前讀到一篇評劉云泉書法的文章,滿紙錦繡,可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且見解差距如此之遙。那么,究竟有沒有一個常規的標準和依憑?如果沒有,那就只有各自言說,留待諸位評判了。[15]

書法作品流通于社會渠道,有抑必有揚,決非一個人可以定音。[13]

不錯,正如其它任何一種批評,書法批評要完全客觀是不可能的。沒有誰敢宣稱自己對作品的評說已無可挑剔。對此,朱以撒有清醒的認識。但倘若你以為朱以撒就此否認了批評該有的標準與依憑,且自棄其標準與依憑,那又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誤會。朱以撒的審慎之后,自有其自信在,“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1),正是他在從事批評時引以為座右銘的。唯其有此內心自覺,他才可能突破批評為世俗心理所囿的瓶頸,一改過去習見的批評范式與敘述方式,從而激活書法批評疲弱已久的生命力。

至此,你不妨把圍繞朱以撒所寫一系列批評的那些議論找來看看。你會發現,某些武斷而過甚其辭的論調,是怎樣讓情緒糾結遮蔽了理性思考:不是作一些連表面公正都不顧的恣意攻擊,便是莫須有地歪曲朱以撒批評的所謂“用心”。這當然不是說朱以撒的批評全無可斟酌之處,也不是說反對其批評者旨在存心找碴。只是辯解立場如果未經自覺的反省與檢討,就不可能平心靜氣地辨別其得失。輕薄與輕率的做法,終究只會與批評的精神背道而馳,是難以真正實現“爭鳴”的價值的。我無意于夸大批評雙方的對立與緊張。對立與緊張在朱以撒那壓根兒就不存在——“行批評之職事”時,朱以撒何嘗想要與誰過不去,又何嘗想要“打倒”誰?(2)因而,也如他日常生活的化復雜為簡單,面對時或有之的無端責難,朱以撒從未想要辯駁一番,盡管不少讀者一度這么期待著?!叭吮恢r而辯者,由自信自修未至。茍其自信之真,何必與人辯?茍其自修之力,何暇與人辯?”[17]果然較起真來,那只會不勝其紛紜吧!就像陳簡齋說的,“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并來?”[18](P133)一個人行事,怎會只有贊譽沒有批評,又怎能只要贊譽不要批評?

嘆賞也好,攻訐也罷,不如全都放下。

也是的,別人說什么、怎樣期待,與朱以撒又有何相關呢?朱以撒簡凈亢爽的心性氣質,使他不可能糾纏于他人的毀譽。他本不是那種在意別人眼色的人,也從不以談吐取悅于人。那些直言不諱的批評文字其實正是植根于他清澈的理性與自由的心靈。所謂“忠實孚于中而剛毅發乎外”,明乎此,你便不難理會,朱以撒的文風何以能誠切不浮而有一股正大光明之氣流溢在筆楮間。不單是前舉當代書家批評系列,《賈先生》、《主席最好》等也都一再以其坦白率真感染了他的讀者,給書法批評界帶來一種真正逆俗的震驚與感動。

因而很可以說,朱以撒不僅是一個自在的生活者,也是一個自在的書寫者。而這“自在”在今天,在你我,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得到的吧!

談朱以撒,總讓我想起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狀“飄逸”的那一段:

而我就是那試圖“期之”的識者,終不免“欲得愈分”。畢竟,生活中、作品里的朱以撒,比我筆下的遠要生動!

注釋:

(1)吳宓語,引自朱以撒《追尋的意義》,《光明日報》2010年12月3日。

(2)《書法報》2009年10月21日“蘭亭諸子”批評版《程風子:偏離書寫的常道》一文刊出后,有作者以“朱以撒要打倒程風子?”為題撰文予以反駁。

[1]朱以撒.紙上思量·無序[M]//紙上思量.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2]朱以撒.閑筆[J].福建文學,2010(4).

[3]洪丕謨.記青年書法家朱以撒[M]//朱以撒書唐詩小楷.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

[4]俞元桂.晚晴漫步.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

[5]朱以撒.古典幽夢[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6]朱以撒.俯仰之間[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7]朱以撒.紙上思量[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8]毛羽.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朱以撒談書法批評[N].書法報,2010-06-16.

[9]沈從文.從文自傳[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10]人民日報副刊,2010-01-06.

[11]黃宗羲.明儒學案(卷62)[M].沈芝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朱以撒訪談[N].書法導報,2006-08-23.

[13]朱以撒.蘭亭諸子批評榜之劉洪洋[EB/OL].書法藝術網.(2008-09-18).http://www.sfrx.cn/articles.php?id=1752.

[14]何喬遠.課士錄序[G]//鏡山先生全集(卷42).日本內閣文庫本.

[15]朱以撒.劉云泉,陰之盛 陽之衰[N].書法報,2010-05-26.

[16]方東樹.昭昧詹言[M].汪紹楹,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17]何喬遠.傅廣文傳[G]//鏡山先生全集(卷56).日本內閣文庫本.

[18]陳與義.中弁道中[G]//錢鐘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9]司空圖.詩品集解[G]//郭紹虞,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張家壯,文學博士,福建師大文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散文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散文二題
桃紅又是一年春(同題散文兩篇)
散文短章
我與風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精品獎(30名)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評論獎(10名)
散文的樣子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