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希望現象的奇跡和暴力
——論比昂遜與《超越人力》

2011-10-16 00:57黃鳳祝德國
藝苑 2011年1期
關鍵詞:亞斯牧師奇跡

文/黃鳳?!镜聡?/p>

作為希望現象的奇跡和暴力
——論比昂遜與《超越人力》

文/黃鳳?!镜聡?/p>

《超越人力》(Beyond Our Power)第一部(1883)和第二部(1895)是比昂遜(Bj?rnstjerne Bj?rnson,1832-1910)兩部有爭議的戲劇,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在《超越人力》第一部中,商牧師(Adolf Sang)為幫助病人脫離病痛,用信仰和祈禱來啟動奇跡。比昂遜對迷信奇跡提出了批判。他認為,基督教的信仰不應建立在迷信沒有法則的奇跡上,而應建立在信仰上帝的律法和進化上。在《超越人力》第二部中,商氏孿生兄妹艾理亞斯(Elias Sang)和拉契兒(Rachel Sang)的故事展現了現代階級斗爭。劇本中,比昂遜表露出對拉契兒慈善主義的同情以及對艾理亞斯暴力主張的批判。由此,他要告訴讀者和觀眾的是:在奇跡不能出現的年代,痛苦帶給人們的總是絕望,而絕望啟發暴力,并期待以暴力來創造奇跡。于是,社會暴力帶來了革命,使一部分人改變了命運,然而,卻無法徹底改變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態,使其擺脫貧困或痛苦。因此,奇跡和暴力改變不了社會,只有慈善事業和社會進化才能帶來人類的幸福。通過《超越人力》,比昂遜將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斗爭搬上舞臺,使資本家、工人、革命者和尼采的主人道德一一出籠,從而,和盤托出他對“主義”的批判。

《超越人力》;奇跡;暴力

《超越人力》(1)第一部和第二部是最能顯示比昂遜(Bj?rnstjerne Bj?rnson 1832-1910)(2)宗教、政治、社會意識和信仰的戲劇作品。該作品的第一部是比昂遜1883年完成的,直至1894年才在挪威進行首演,而后又于1899年在巴黎和丹麥相繼被搬上舞臺。距離比昂遜第一部作品完筆十二年,即1895年,《超越人力》第二部方才問世。比昂遜通過這兩部同名且在內容上具承繼關系的戲劇展現了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兩代人救世意識的轉變和異同,讀者和觀眾由此可窺見作家曾在精神世界歷經的信仰危機,以及他逐步成為宗教批判者與和平救世者的心靈歷程。

一、奇跡與信仰

在《超越人力》第一部中,故事主要圍繞商牧師(Adolf Sang)和商太太(Klara Sang)展開。商牧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對基督神力的堅定信仰,使他成為聞名遠近的上帝使者。對他來說,幫助他人是義不容辭的事情,也是見證上帝存在的事業。在他的幫助下,病患者得以康復,植物世界和動物世界因此繁榮,甚至由于他的祈禱,人對自然災害的恐懼也會消失。而他只有對自己的太太無動于衷。商太太因為精神緊張,患有失眠和癱瘓,但商牧師從未嘗試過用祈禱和冥想啟動奇跡來為她治療。這是一個聰明的做法,因為商太太對奇跡存在懷疑,對丈夫的作風也抱著批判的態度[1](P27),而這種態度會妨害奇跡的出現。商太太批評丈夫說:“他缺乏真實感——他只看到他所要看到的事物,卻從來看不見人性中存在的惡”。用她的話說,“他看到了,卻有意地忽略它”[2](P31-32)。在商太太的妹妹從美國趕來探望姐姐期間,商牧師終于決定用祈禱促成奇跡出現來治療太太的病。這個計劃吸引了許多好奇的教徒和神職人員前來觀看。在此,比昂遜將故事推向了高峰——眾人在信仰和懷疑、害怕和希望、好奇和嚴肅相互摻雜的復雜心理狀態下靜觀奇跡的出現,而商太太終于在眾目睽睽之下站起來走到房中間。商牧師喜出望外地擁抱站起來的太太,可是,這一刻,人力和神力的交匯卻無法支撐奇跡的顯現,故事在這里完滿地結束——商太太死在丈夫的懷中;商牧師把太太攤在地上,重復地呼喊著:“本來不應當是這樣的!”緊接著,他也跟著倒了下去。商氏夫婦就這樣在奇跡的失敗中莫名殞命。

“水變成酒”和“病人在耶穌的召喚下康復”都是《新約》中描繪的奇跡?;浇塘x是否應建立在奇跡的信仰上,是一個可爭議的問題。在天主教中,一個人成為圣人的標準是看他是否能促成奇跡出現。若能證實某“圣人候選人”曾經顯靈,并促成某些奇跡,教會便會授予他“圣人”的稱號。而比昂遜認為,基督教的信仰不應建立在相信奇跡和迷信奇跡上,而應建立在信仰上帝的律法和進化上。世俗生活是比昂遜意識關注的中心,但是上帝在他的世界觀中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3)。在《超越人力》第二部中,比昂遜借艾理亞斯(Elias)之口說出他對上帝的理解:上帝代表宇宙間永恒的秩序,對人而言,這種秩序意味著正義。在戰爭中,人不能置正義而不顧,人必須犧牲自己,去摧毀邪惡的戰爭[3](P13)??v觀全劇,比昂遜將社會改革看作戰爭。

二、暴力與救世

《超越人力》第二部(4),敘述的是商牧師去世后,商氏孿生兄妹哥哥艾理亞斯(Elias Sang)和妹妹拉契兒(Rachel Sang)的故事。這出戲與第一部基本上是各自獨立的,情節上并不相互依賴和關聯,只是在救世理念上是貫通的,且受到基督教救世意識的規范。

基督教和猶太教都認為人與生俱來就帶有原罪,但是商牧師卻堅信和肯定人善良的一面——他為了拯救別人,不惜犧牲自己,甚至超越自身能力之外祈望信仰為他人帶來奇跡,并幫助他們脫離一切的病痛[4]。第二部中的主人公商氏孿生兄妹受到了父親救世意識的影響:拉契兒把姨媽留給她的遺產用來辦慈善醫院,而艾理亞斯則把遺產用以周濟窮人,不過,他要拯救的不是個別的窮人或病人,而是貧困的眾生。艾理亞斯獻身于社會政治活動,熱衷為窮苦大眾爭取利益。他在革命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中,延續著如他父親對宗教的那般狂熱態度。起初,艾理亞斯和勞工牧師布雷德(Bratt)一起為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組織罷工,為窮困的產業工人爭取利益。慢慢地,他變得越來越激進,以至于達到令拉契兒和布雷德都為他擔心的程度。在這貧困的小鎮上,大家都祈望著有一天奇跡會降臨。但在罷工的斗爭中,饑餓把窮人推向絕望。他們除了體驗死亡以外,根本尋找不到其他任何能脫離這個貧窮世界的力量。社會改革是大眾價值規范的實踐。在批判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第十一條提綱時,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析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5]在《超越人力》第二部中,艾理亞斯不要做馬克思所說的那種僅是解析世界的哲學家,而要做革命的實踐者,并要用暴力改變這個世界和創造奇跡。

1831年到1871年這個時期的無產階級深信:他們的任務是與資本家合作完成1789年革命未完成的工作,即從里昂起義到巴黎公社這一時期的歷史任務。但資本家從來沒有這種誤解——從法國大革命以來,資本家就開始反對無產階級的社會權利。被凡爾賽宮臨時政府和普魯士軍隊聯手毀滅的巴黎公社(1871)徹底結束了無產者的這種幻覺[6](P27-28)。在巴黎公社消失后的第二十四年,比昂遜創作了《超越人力》的第二部作品——一部有關現代階級斗爭的戲劇。我相信,這并非偶然。

《超越人力》第二部從一個女工和她孩子的葬禮開始,揭示了和平爭斗的絕望。罷工的斗爭使工人的生活更加絕望。資本家不妥協,而工人沒有工資,生活便難以為繼。女工馬倫(Mullen)在饑餓與絕望的迫使下殺死自己的兩個孩子后自殺。比昂遜在劇中寫道,“先殺孩子,再自殺,真像希臘悲劇里的美狄亞?!盵3](P2)馬倫之死,激化了艾理亞斯的意識。馬倫死前說:“若沒有人敢于殉身,他們(資本家)永遠不把我們當一回事”[3](P11)。艾理亞斯接受了馬倫的這種觀念:犧牲自己去摧毀邪惡的戰爭[3](P11)。于是,他變成“恐怖分子”,在資本家會議上扮成服務生,引爆了事先在會議廳地下室中埋下的炸藥,與資本家們同歸與盡。

比昂遜在《超越人力》中宣揚的是救世思想。他主張采用非暴力的手段為正義犧牲自我,試圖通過戲劇作品來感化大眾。在《超越人力》第二部中,他表露出對拉契兒慈善主義的同情和對艾理亞斯暴力主張的批判,并將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斗爭搬上舞臺,使資本家、工人、革命者和尼采的主人道德一一出籠,和盤托出他對“主義”的批判。

歐洲的工業革命為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問題:資本家和工人的沖突日益嚴重,并逐漸演變成武力斗爭。比昂遜反對用暴力解決勞資問題。他認為,社會進化和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在劇中,比昂遜指出,在斗爭中,資本家、工人或激進分子不會得到利益,只有拉契兒式的社會活動才是未來的希望。

因此,在《超越人力》第二部劇終時,比昂遜借拉契兒之口說:“總得有人先放開襟懷,學會原諒他人”[3](P65)。拉契兒希望未被她哥哥炸死的最后一個資本家霍格(Holger)(他曾經把自己的房產捐給拉契兒作為慈善醫院的用地)學會原諒工人,并請求他去探望工人。這是拉契兒的寄望,其實也是比昂遜對資本家的懇求。

三、救世主義的失敗

比昂遜一生為兩個理想(關于人類幸福)而奮斗:追求世界和平和致力于建立歐洲民族聯盟。19世紀,在處于分裂狀態的歐洲世界,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諸多國家之間不斷發生戰爭。而這些國家其實均屬于同一日爾曼族。比昂遜主張泛日爾曼主義,認為歐洲民族聯盟不應建立在武力征服上,而應以自愿加盟為原則[3](P14)。

《超越人力》劇照

比昂遜在第二部作品中,已痛切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斗爭和階級剝削,但他卻無力提出解決社會壓迫和斗爭的具體方案。在作品中,他雖然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殘酷,但他所處的生活環境以及堅持啟蒙主義的意識心態,使得他的創作墮入虛無縹緲的信仰中,即希望借助宗教神明的道德力量來改變這個世界。因此,他不可能塑造出能領導群眾、消滅剝削的英雄人物。

比昂遜認為,不講究宣傳的文學作品,常常是最誠懇和認真的。一個作家愈是嚷著要精神解放,其作品愈是流于煽動。在比昂遜的意識中,文學創作不可無顧道德良心,而善惡的觀念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他認為,在人的生命中,善的成分比惡的多些,所以,人類才有指望。比昂遜把文學作品看作意識形態戰爭的武器,認為作家在正義感的引導下前進,并憑藉這個信念來引導戰爭。因此,他在評論莎士比亞時說:“對他而言,世界是座大戰場,他仗著詩人的正義感、仗著無限的生命潛力以及自己崇高無比的生命信念來引導這場戰爭?!盵7](P23)比昂遜同時相信,人類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鼓舞,通過直覺(潛意識)、意識和想象力被不斷推進向前。想象力是進步的力量,人類可以藉此預測前進的方向。

自以為是的現代人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擺脫對資產的依賴。然而,它是人類千百年來生活的憑藉,人類終歸是無法擺脫對它的依賴的。在這點上,比昂遜始終主張財產私有制,反對社會主義財產公有制。

四、結語

在《超越人力》第一部中,商牧師為幫助病人脫離病痛,用祈禱和信仰來啟動奇跡,而比昂遜對迷信奇跡提出了批判。他認為,基督教的信仰不應建立在相信沒有法則的奇跡上,而應建立在信仰上帝的律法和進化上。

在《超越人力》第二部中,商氏兄妹艾理亞斯和拉契兒的故事展現了現代階級斗爭。劇本中,比昂遜通過對拉契兒慈善主義的同情以及對艾理亞斯暴力主張的批判告訴讀者和觀眾:在奇跡不能出現的年代,痛苦帶給人們的總是絕望,而絕望啟發暴力,并期待以暴力來創造奇跡。于是,社會暴力帶來了革命,使一部分人改變了命運,然而,卻無法徹底改變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態,使其擺脫貧困或痛苦。因此,奇跡和暴力改變不了社會,只有慈善事業和社會進化才能帶來人類的幸福。

希望,能使人暫時脫離困難和痛苦。希望的第一個現象,是希望存在一個高于人類和超越人力的神力(上帝),作為救苦解難的最高機制。這種祈望想通過信仰和禱告來啟發奇跡,是一種和平與迷信的生活實踐。

自從尼采宣布上帝已經死亡之后,他提出:人應主宰自己的命運,摧毀基督教的信仰,重新評估一切價值。人作為超人,完全有能力自己創造奇跡。法國大革命和巴黎公社顯示了群眾暴力的力量,雖不是禱告,卻代替了上帝,成為創造奇跡的力量。當時工人的呼聲從巴黎公社、德國的工人暴動一直響徹俄國的十月革命,就是人民信仰暴力能創造奇跡的結果。

比昂遜將希望分成三個層次,即迷信、革命和救世的仁慈。迷信用禱告無法啟動奇跡;暴力和革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而慈善主義和人道主義,必須依靠資本的力量才能貫徹。然而,資本主義追求的是最大的利潤,所以,依靠人善良的意愿來拯救世界只能是一種夢想。因此,慈善主義同樣無法帶來社會的奇跡。

《超越人力》第一部敘述的是信仰啟動奇跡的失敗以及人迷信奇跡的失敗,由此,作者對基督教神秘主義信仰提出質疑,而對基督教救世主義充滿祈望?!冻饺肆Α返诙渴亲髡邔ι鐣┝Φ姆穸?,即對恐怖主義行動提出質疑,藉此說明用暴力催生奇跡終究是失敗的。作者自認是一個啟蒙和理性主義者,肯定慈善主義是救世的唯一希望。但他的觀點并沒有得到同時代人的認同:資本家和工人都不會同意他的主張,勞資斗爭也不會因慈善事業和社會進步而結束。

比昂遜是190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但是他的作品,在他逝世一百年后今天的國際環境中,并不為人所重視,研究他作品的人也不多。以德國為例:在德國大多數書店中,除了他的詩集外,看不到他的其他作品;在德國的圖書館里,有關他的書也不容易找到;在德國網站上,只能買到1913年出版的《超越人力》的德文譯本和重印1913年該作品第一部的英文譯本。在中國,《超越人力》唯有第二部得到了譯介。比昂遜如果知道的話,定會感到寂寞。

注釋:

(1)在190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中,沒有提及這兩部作品。參看:成爾憲,頒獎辭,《諾貝爾文學獎文集》,第2頁。

(2)比昂遜(Bj?rnstjerne Bj?rnson,1832-1910)出生于挪威克維尼,父親是一位牧師。他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基督教教育,1849年在奧斯陸開始學習寫作,19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10年逝世于巴黎。

(3)參考:Bj?rnson, Beyond Our Power,P18。

(4)第一部寫關于現代階級斗爭的戲劇。

[1] childlike faith.Bj?rnson.Beyond Our Power.

[2] he lacks the sense of reality.Bj?rnson . Beyond Our Power.

[3] 比昂遜.超越人力//諾貝爾文學獎文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

[4] Bj?rnson, Ueber die Kraft I,Erster Akt,Erster Auftritt.

[5]關于費爾巴哈第十一條提綱//馬克思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本雅明.巴黎,19世紀的首都[M].劉北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 比昂遜.致答辭//諾貝爾文學獎文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

[8] Bj?rnstjerne Bj?rnson;1913: Ueber die Kraft.

黃鳳祝,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猜你喜歡
亞斯牧師奇跡
詩的驚訝、神秘或奇跡
誰是真牧師
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攝影作品
什么構成了奇跡
奇跡并不存在
閱讀理解Ⅰ
牧師與會友
奇跡
勸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