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溶溪層控夕卡巖型白鎢礦床之成礦與控礦因素

2011-10-19 05:08艾國棟戴塔根陳明輝鮑振襄包覺敏
地質找礦論叢 2011年1期
關鍵詞:白鎢礦變質砂巖

艾國棟,戴塔根,陳明輝,鮑振襄,包覺敏

(1.中南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長沙410083;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四五隊,湖南吉首416007;3.湘西礦產資源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湖南乾州416009)

0 引言

大溶溪白鎢礦床地處湖南省安化縣境礦床賦存于辰山花崗巖體西北側外接觸帶下震旦統南沱砂巖組的熱接觸變質暈(帶)內,為華南地區層控白鎢礦床新層位[1]。礦床規模為大型,產狀穩定,具有較為獨特的成礦特征及控礦因素。

1 區域地質背景

本區位于揚子地體與湘中南地體的結合部位。區內廣泛出露前寒武系和下古生界。前寒武系為厚大的淺變質碎屑巖建造,含火山物質碎屑巖系,具復理石、類復理石沉積建造特征;下古生界為淺海相的碳酸鹽巖-砂頁巖組合。主要容礦地層為下震旦統南沱砂巖組(Z1n),假整合或微不整合于板溪群五強溪組(Pt3w)和南沱冰磧巖組(Z1nt)之間,為典型的含鎢衍生建造。

區域構造主要為EW向香巖溪復背斜,軸部地層為板溪群馬底驛組(Pt3m)。斷裂構造主要為NE-NEE向的唐家田斜沖斷裂和南金沖斷裂,長度50~74 km,傾向 NW,傾角 60°。這兩條斷裂對區域鎢礦化具有控制作用。

辰山花崗巖體產于香巖溪復背斜北翼近軸部與NE-NEE向斷裂復合部位(圖1),呈 EW向展布的橢圓形,巖體為正地形凸起,長約9 km,寬6 km,面積34 km2。巖石以黑云母花崗閃長巖和二云母花崗巖為主,其化學成分屬高鉀鈣堿性系列過鋁質花崗巖[2],亦即S型殼源花崗巖。2件鋯石U-Pb年齡分別為226.5 Ma和224 Ma,表明巖體形成于晚三疊世。在巖體周邊形成寬200~1 000 m的熱接觸變質暈(帶),區域鎢礦床均產于熱接觸變質暈(帶)內。

2 礦床地質特征

2.1 含鎢巖系

圖1 辰山花崗巖地質圖(據湖南省403地質隊)Fig.1 Geologecal map of Chenshan granite

含鎢巖系即鎢的同生富集巖系或稱含鎢建造,它是鎢礦成礦物質的主要來源。本區容礦地層南沱砂巖組具備含鎢建造的地球化學特征。南沱砂巖組厚50.92~60.60 m,平均厚54.28 m。根據巖性、構造和含礦性,可劃分為兩部分。

(1)上部。主要為粉砂質板巖、硅質板巖夾粉砂質灰巖。厚度6.26~10.72 m,巖性(自上而下)為:

④紫灰色、深灰色厚層粉砂質板巖:水平層理(紋)發育,主由顯微鱗片狀絹云母和部分粉砂級石英碎屑組成;厚度2.12~2.61 m。

③紫灰色、深灰色厚層狀硅質板巖:層紋發育,主要由顯微鱗片狀絹云母和隱晶-微晶石英組成;厚度0.44~4.45 m。

②灰白色、淺灰色薄層-中厚層狀粉砂質灰巖:經變質形成大理巖,主要由微晶狀、不規則狀方解石組成;厚度0.20~1.07 m。

①紫灰色、深灰色厚層狀粉砂質板巖:水平層理(紋)發育,主要由顯微鱗片狀絹云母和部分粉砂質石英組成;厚度2.12~2.61 m。本層普遍變為鈣硅質夕卡巖,為礦區的主要含礦層。

(2)中下部。紫灰色、淺灰-灰綠色厚層塊狀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夾變質石英砂巖。主要由石英碎屑和石英集合體組成,膠結物較少,局部見火山塵。夕卡巖礦物不均勻地稀疏分散于碎屑顆粒間,并交代膠結物和碎屑。厚度 42.45~55.80 m。該層巖石普遍夕卡巖化和鎢礦化。

2.2 礦區構造

礦區位于香巖溪復背斜的西段北翼,呈舒緩波狀的向斜構造。地層走向NEE或近 EW,傾向 NNW 或 NNE,向斜軸向 NNW,兩翼傾角較平緩(15°~30°),軸部稍陡。向斜北側和深部被唐家田沖斷層截斷,致使五強溪組直接與震旦系呈斷層接觸。向斜南翼與辰山花崗巖體接觸。

此外,礦區中部出露1條縱貫全區的霏細斑巖脈,其西段貫入五強溪組和南沱砂巖組,東段插入辰山巖體中,屬成礦后脈巖,對礦體未產生明顯的破壞作用。

2.3 礦體地質特征

礦體均賦存于南沱砂巖組內。其中上部夕卡巖型礦體出露地表(圖2),中下部夕卡巖化變質砂巖型礦體則隱伏地下40~80 m(垂深)處,傾斜延深360~460 m。該層礦體在以往的勘查報告中將其劃分為3層平行的礦體,包括上部礦體共4層①。但近年來的探采資料表明,產于砂巖中的礦體基本上為一厚大的透鏡體狀礦體(稱下部礦體),局部或少部分地段由于礦化不均勻而成為“夾石”(或夾層),礦體與圍巖無明顯界線。

資料表明 ,上部礦體長 1 300 m,以 17°~25°的傾角向西延深下插,最大傾斜延深大于860 m,呈穩定的層狀、似層狀產出,礦體形態類型為板狀型。厚度一般1.12~3.10 m,最厚7.82 m,平均2.58 m;w(WO3)=0.33%~ 1.02%,最高單樣6.75%,平均0.78%。厚度變化系數51.47%,品位變化系數93.13%,屬于厚度變化較穩定、品位分布較均勻的礦體。下部礦體長600 m,與上部礦體平行延伸,最大傾斜延深大于770 m,宏觀上呈厚大的透鏡體狀產出,礦體形態類型為近于柱板狀的過渡型。厚度一般 8.24~19.16 m,平均 14.42 m;w(WO3)=0.11%~0.55%,單樣最高 0.86%,平均 0.37%。厚度變化系數75%,品位變化系數108%,屬于厚度變化較穩定(局部較不穩定)、品位分布較均勻的礦體。

2.4 礦石特征

2.4.1 礦石的礦物組成

圖2 大溶溪白鎢礦區地質圖Fig.2 Geologecal map of Darongxi scheelite deposit

礦石礦物為單一的白鎢礦,金屬礦物有少量(或局部富集)磁黃鐵礦、閃鋅礦、黃鐵礦,微量方鉛礦、黃銅礦、毒砂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透輝石、石榴石、透閃石及石英。

據鏡下鑒定,產于上部礦層的白鎢礦常與鈣硅質夕卡巖礦物共生或被其交代,白鎢礦多為他形粒狀,少數為半自形晶板狀晶體,由于受變質礦物交代,部分呈極不規則狀,分布不均勻,一般含量3%~5%,局部富集達10%~15%,粒度一般0.2~0.6 mm。主要分布于夕卡巖礦物顆粒間、硅化石英條帶、貫入石英脈及條帶狀石英微脈間,少量見于近礦圍巖中。而產于下部夕卡巖化、硅化砂巖中的白鎢礦一般較均勻地浸染于膠結物中或碎屑顆粒間。

非金屬礦物主要為鈣硅質夕卡巖礦物。據上部礦體資料,石榴石含量5%~10%,少數達15%,呈脈狀或塊狀,星散浸染狀分布;透輝石含量3%~5%,少數可達25%,多與透閃石、石榴石共生,呈脈狀或條帶狀、團塊狀分布;透閃石較少,大多由透輝石蝕變而成或置換透輝石;石英為粗細晶?;祀s,以粗晶為主,多數集中呈條帶狀、脈狀或團塊狀分布,含量30%~40%。

2.4.2 礦石化學成分

鈣硅質夕卡巖(2件)的w(SiO2)=64.05%,w(Al2O3)=10.81%,w(Fe2O3+FeO)=8.69%,w(CaO)=5.73%;原巖主要為砂質板巖、硅質板巖及含鈣板巖。夕卡巖化變質砂巖(8件)的w(SiO2)=72.93%,w(Al2O3)=10.71%,w(Fe2O3+FeO)=4.45%,w(CaO)=5.35%;原巖主要為石英砂巖。各類礦化巖石都含有一定量的CaO,無疑對白鎢礦的形成是一個有利的因素。

2.4.3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構造依礦石類型而異。夕卡巖型礦石白鎢礦主要分布于條帶狀、脈狀和塊狀石榴石、透輝石、透閃石發育的夕卡巖礦物間,以條帶狀礦石為主,次為細脈狀。夕卡巖化變質砂巖型礦石,白鎢礦主要分布于膠結物中,或嵌布于石英顆粒間以及石英微脈內;宏觀上主要沿不規則的微細裂隙呈細脈狀、細脈浸染狀及浸染狀產出。由于本區白鎢礦石金屬礦物少,載礦巖石和脈石成分多,故所形成的礦石構造多為條帶浸染狀、浸染狀及細脈狀構造。礦石結構主要為他形晶粒狀結構,少量半自形晶結構、板狀晶體結構,此外在變質砂巖中尚見渾圓碎屑狀結構等。

2.4.4 圍巖蝕變

礦床的近礦圍巖蝕變主要是由巖體侵入所產生的夕卡巖化、角巖化、硅化及大理巖化等。

(1)夕卡巖化:系分布最廣且與成礦作用最密切的蝕變類型,以形成大量的石榴石、透輝石、透閃石等夕卡巖礦物為特征,白鎢礦化與夕卡巖礦物密切共生或被其交代。

(2)角巖化:以形成長英質角巖為主。由于碎屑巖在熱接觸變質時比較穩定,因而主要由膠結物類型而定。膠結物為硅質的形成石英巖或長石石英巖;膠結物為泥質的形成黑云母、堇青石、白云母、長石、石英組成的長英質角巖;膠結物為鈣質的形成方解石、綠簾石、角閃石(透閃石)、石榴石組成的長英質角巖。白鎢礦化與新生的變質礦物有關。

(3)硅化:宏觀上常形成石英細脈、微脈,沿巖石節理裂隙充填;微觀上與夕卡巖礦物共生,白鎢礦與石英脈、硅化石英條帶伴生。

(4)大理巖化:上部礦層中的不純灰巖經熱接觸變質作用后常形成大理巖化灰巖、大理巖、透輝石大理巖、透閃石大理巖和石榴石透閃石大理巖等。在含夕卡巖礦物的大理巖中可見到白鎢礦化。

3 成礦控制因素

3.1 地層層位及巖性控礦

大溶溪白鎢礦床主要賦存于下震旦統南沱砂巖組,上覆、下伏地層中僅在斑點狀板巖內偶見分散的白鎢礦化。礦床的空間分布與容礦地層展布一致,南沱砂巖組分布范圍基本上就是礦床范圍;白鎢礦體一旦與巖體接觸即和南沱組砂巖組一起消失。這一特點顯示出容礦地層對成礦的層控特性。

光譜分析結果表明,南沱砂巖組中W元素的質量分數高達61.19×10-6(561件),分別是上覆的南沱冰磧巖組(8.61×10-6,480件)和下伏的五強溪組(13.29×10-6,171件)的 7.1倍和 4.6倍[3],是上部大陸地殼平均值(2.0×10-6,Taylos S R等,1985)的30.6倍。W在區域地層中的高豐度是含鎢巖系(建造)的重要地球化學標志[4]。

研究表明,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強溪組侵蝕面以上的下震旦統南沱砂巖組,在海侵序列下部砂質、粉砂質巖石向泥質或泥灰質巖石的沉積過渡中,在沉積分異、尤其是早期海底伴有火山噴溢的同沉積過程中,富含與W元素親和力強的Mn,Fe及Ca質組分的“富集障”[5],可以通過巖性和巖石組合達到最佳聚礦效果,從而使W元素濃集,形成含鎢建造。

南沱砂巖組上部巖石主要為層狀含鎢砂質板巖、硅質板巖夾不純碳酸鹽巖,中下部石英砂巖中常夾含鈣質砂巖。上部巖石水平層理發育,層狀,成層性良好,由于不同巖性的巖石結合面本身就是構造軟弱面,故在褶皺構造變形過程中易形成層間剝離和層間破碎,加之化學活動性強,可與巖體侵入產生的巖漿氣液發生化學變化,有利于礦液濃度增高,形成層帶狀分布的富鎢礦體;中下部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巖層產生的構造裂隙帶為礦液大范圍運移和沉淀提供了擴容空間,形成厚大的透鏡狀礦體,其成礦機理類似于“構造破碎帶型”礦床。由此可以認為,有利的容礦地層、巖性和巖石組合以及W元素的高豐度必然為白鎢礦床的形成提供極為有利的介質條件和物源條件。

3.2 構造控礦

本區陸殼的形成始于新元古代,定型于加里東期。中生代早期的印支運動是一次重要的構造巖漿事件,導致廣泛的斷裂構造和巖漿活動,使含鎢巖系的礦質活化、轉移,并在有利的構造空間富集成礦。區域的近EW向褶皺和NEE向斷裂對辰山巖體接觸帶鎢礦的空間定位起著顯著的控制作用。

3.2.1 層間斷裂系統的控礦作用

南沱砂巖組成巖后,歷經多次構造運動,產生了褶皺與斷裂構造。從巖石受力后的變形分析,具有不同礦物成分組成的層狀巖石,其層理面本身就是構造脆弱帶,易產生層間剝離構造、層間斷裂以及虛脫空間,有利于礦液的進入和礦質的富集,對形成大溶溪層狀、似層狀白鎢礦體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可以使含礦熱液在遠離侵入體的圍巖中形成穩定的、高品位的鎢礦體。

3.2.2 節理裂隙構造的控礦作用

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在南沱砂巖組中下部的厚層塊狀石英砂巖中,沿其早期形成的一對NE(主要)及NW向節理裂隙及橫張裂隙,發育疏密不等的裂隙帶,并成為礦化的有利空間,尤其在裂隙密集帶及裂隙交叉部位礦化富集。這類裂隙構造的局部產狀特征為“非整合型”的,但總體上被限制在同一巖層內,形成與巖層總體產狀一致的厚大的透鏡狀礦體,產狀也較穩定,是產于南沱砂巖組中下部礦體的主要容礦構造和礦體定位空間。

3.2.3 不整合或假整合構造控礦作用

大溶溪白鎢礦床位于板溪群五強溪組之假整合面(局部表現為不整合面)之上的下震旦統南沱砂巖組內。研究表明,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是機械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有明顯差別的巖石分界面,是明顯的地球化學異常面,含礦溶液在其間流動易于發生分異作用,導致某些礦物的集中[6]。同時,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也是構造的薄弱帶,巖石易于破碎,產生裂隙,成為巖漿侵入和礦液流動的通道和堆積場所。所以,當印支期巖漿熱液侵入活動穿過礦區的該構造層時,白鎢礦體即產在其假整合面(局部為不整合面)及覆于其上的南沱砂巖組碎屑巖及砂泥質、鈣質巖石建造中,尤其是下部礦體則以接近假整合面最為富集。由此可見,大溶溪白鎢礦床的形成與構造活動的假整合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地層不整合接觸面或假整合面是重要的控礦構造類型之一。

3.2.4 巖體產狀與成礦關系

實地調查表明,當辰山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為EW向“整合接觸”(即接觸面與圍巖層面近于平行一致)時,在這類接觸構造附近形成的夕卡巖或礦體則以層狀和透鏡狀為主,產狀與圍巖層理或劈理構造一致,如辰山巖體南側的白沙溪鎢礦、北側的大溶溪鎢礦等都是產于這類接觸構造部位。

3.3 巖漿巖控礦

在各種成礦控制因素中,巖漿巖控礦作用十分重要。大溶溪白鎢礦床的巖漿巖控礦作用主要表現為接觸-熱變質作用。該作用發生在侵入體與圍巖的外接觸帶,主要由巖漿熱力所導致的廣泛變質作用,并在有利的巖性部位由巖漿熱液引起的化學(交代)變質作用形成夕卡巖化與鎢礦化。在空間上礦床(體)的成礦與巖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垂向上約150 m,這可能與該區夕卡巖礦物形成的溫、壓條件相當。而在沒有經過熱接觸變質的圍巖中,尚未發現鎢礦化。原因是:在沒有巖體侵入作用產生的變質帶,尤其是未形成夕卡巖化變質帶的情況下,W在同生富集層中既不形成大量的礦物聚集,更不產生顯著的礦化跡象,在宏觀上與普通巖石幾乎沒有區別。如辰山巖體東北端出露的未經熱接觸變質的南沱砂巖組沒有鎢的礦化便是例證,足見巖體與成礦的關系至關重要。

金屬元素的質量分數高低通常被認為是評價巖體含礦性最直接、最重要的標志。然而,辰山巖體微量元素的平均值顯示[2],巖體中的w(W)=0.8×10-6,w(Sn)=7.62×10-6,w(Bi)=0.73×10-6;明顯低于華南典型鎢礦成礦巖體的質量分數[4](w(W)=33.9×10-6(36件),w(Sn)=59.8×10-6(38件),w(Bi)=33.1×10-6(34件)),屬于非含鎢巖體,它在成礦過程中直接提供成礦物質的能力有限。本區巖漿巖對成礦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現為,在巖體上侵過程中以巨大的熱(動)能使圍巖發生廣泛而強烈的接觸-熱變質,并在貧鎢巖漿侵入含鎢沉積建造時,巖漿中的巨大能量和礦化劑可使圍巖中的W元素活化后進入熱液系統,向巖體外圍相對低能封閉的有利成礦空間遷移-富集,從而產生鎢的礦化并形成白鎢礦床。

4 成礦過程與礦床成因

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控制因素的研究表明,大溶溪白鎢礦床主要沿下震旦統南沱砂巖組外接觸帶成礦,礦床與構造、侵入巖密切相關。在成礦過程中,巖漿巖的作用是主導條件,容礦層位是必備條件,構造則是不可或缺的賦礦空間條件。成礦熱液活動十分廣泛,形成了從高溫到中低溫的一系列蝕變。礦石結構構造表明,除少數保留了原始的沉積特征外,絕大部分的成礦都晚于早期硅酸鹽蝕變礦物并和同期熱液夕卡巖礦物或脈石礦物相伴隨,說明都是由熱液中直接析出或由熱液交代反應沉淀的[7]。

資料表明,巖石的化學性質對鎢礦床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由化學沉積的碳酸鹽巖層和化學與機械混合沉積的含鈣砂巖層有利于含鎢熱液進行滲濾交代,常形成夕卡巖型白鎢礦床。所以說含鈣圍巖是形成白鎢礦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直接決定礦床形成的條件是礦液本身的酸堿度和鈣離子濃度。礦床地質研究及室內模擬實驗的大量資料證明②,白鎢礦是在堿性介質條件下,鈣離子濃度高時形成。

本區白鎢礦化圍巖均含有一定量的鈣質,鈣硅質夕卡巖礦物也可以析出鈣,鈣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故在夕卡巖化過程中為堿性介質條件,隨著鈣硅酸鹽礦物的分解,溶液中鈣離子濃度增高,此時在含鎢的溶液中就可形成白鎢礦[8]。

郭文魁[9]曾把我國巖漿熱液礦床的成礦過程劃分為4個階段,即硅酸鹽階段、氧化物階段、硫化物階段及碳酸鹽階段。大溶溪白鎢礦床也不例外:在早期硅酸鹽階段形成層狀、似層狀夕卡巖和夕卡巖化變質砂巖,鎢礦化不強烈;氧化物階段為鎢的主要成礦階段,其產物一般重疊于夕卡巖之上,少量也可超出夕卡巖范圍而出現于熱變質圍巖中;此后的硫化物階段僅形成少量磁黃鐵礦、閃鋅礦等硫化物;晚期的碳酸鹽階段發育少量方解石脈等,一般不形成白鎢礦化。

雖然大溶溪白鎢礦床產在辰山巖體周邊的熱變質暈范圍內,沿南沱砂巖組形成層狀、似層狀及厚大透鏡體狀礦體,白鎢礦化與夕卡巖的關系密切;但值得注意的是,該礦床與傳統意義上的夕卡巖型礦床有所不同,因為它并不是由花崗巖與碳酸鹽巖交代而成,而是流體沿構造裂隙充填交代碎屑巖、含火山物質碎屑巖并與之相互作用而成,夕卡巖全部產于外接觸帶的地層中,形成夕卡巖的原巖具有明顯的特殊性,而夕卡巖(化)的形成過程和礦物成分與通常所見的鈣質夕卡巖沒有太多的差異。近年來一些夕卡巖的模擬實驗研究表明[10],無論何種熱液,只要含有一定量的Si,Al和 Fe,并有足夠的溫度和壓力,就能與碳酸鹽巖、碎屑巖發生反應生成石榴石、透輝石等夕卡巖礦物;這就是說,夕卡巖的形成并不限于酸性巖漿與碳酸鹽巖的接觸帶,只要溫壓條件適宜,也可形成于非碳酸鹽巖石以及巖體的外接觸帶,大溶溪白鎢礦床即是一例,故有人稱這類礦床為似夕卡巖型白鎢礦床[11]。

研究表明,大溶溪白鎢礦床初始成礦作用發生 于雪峰運動(約800 Ma)之后,鎢在外生作用下,可以“納米級”的重砂礦物形式被搬運,也可以吸附在黏土、有機質和鐵、錳氫氧化物膠體中被帶走,從而沉積并富集在南沱砂巖組中,形成較高的鎢豐度,成為含鎢建造(或含鎢巖系)。后經印支運動發生辰山巖體侵入及對圍巖的接觸-熱變質作用,驅使含鎢巖系中的礦質活化、遷移,在有利的構造空間富集成礦。

總之,產于辰山巖體外接觸帶的大溶溪白鎢礦床,沿下震旦統南沱砂巖組自然延伸,礦床產出明顯受地層層位和巖性的控制,相鄰礦體在地層系統中可以對比,具有層控礦床的基本特征[12]。這套地層具有高豐度成礦元素的地球化學特點,經印支期的接觸-熱變質作用產生夕卡巖(化)而形成白鎢礦化。由于礦床產在侵入體的熱變質暈(帶)范圍內,由熱液活動沿特定地層層位或巖性形成的層狀、似層狀及厚大透鏡體狀礦體,并以與夕卡巖化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和空間關系為特征,故稱之為層控夕卡巖型白鎢礦床。其形成的溫度和壓力范圍為:溫度700~400 ℃,壓力50~100 MPa(模擬石榴石、透輝石形成的溫壓條件[10])。因此,巖體和特定層位是大溶溪白鎢礦床形成的必要條件。

注釋:

①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湖南地質勘探二四五隊(包正相主編).湖南省安化縣大溶溪白鎢礦區評價地質報告.1985.

②楊超群.鎢礦地質研究動向及資源趨勢.湖南地質科技情報,1982(2):2-8.

[1] 包正相.層控白鎢礦床新層位及其地質特征[J].地質論評,1984,30(6)::595-599.

[2] 周曉巖.辰山巖體巖石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大地構造環境意義[J].國土資源導刊,2008(1):37-40.

[3] 包正相.湘西層控白鎢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礦作用[J].礦床地質,1987,6(4):33-42.

[4] 劉英俊,馬東升.鎢的地球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34-135,198-200.

[5] 王發宇.與區域變質作用有關的鎢礦床及控礦因素[J].地質論評,1987,33(5):417-425.

[6] 傅必勤.論湘中地區金礦床的控礦構造[J].湖南地質,1990,9(4):1-8.

[7] 常印佛,劉學圭.關于層控夕卡巖型礦床——以安徽省內下揚子坳陷中的一些礦床為例[J].礦床地質,1983,2(1):11-20.

[8] 南京大學地質學系.地球化學(修訂本)[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309-314.

[9] 郭文魁.某些金屬礦床的原生分帶及其成因[J].地質學報,1963,43(3):7-12.

[10] 章振根.夕卡巖及其主要礦物形成條件[J].地質地球化學,1979(4):21-25.

[11] 朱火齡,李崇佑,林運淮.贛南鎢礦地質[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277-281.

[12] 鮑正襄,萬榕江,包覺敏.湖南安化大溶溪白鎢礦床成礦特征及富集條件[J].江西地質,2000,147:21-25.

猜你喜歡
白鎢礦變質砂巖
CSAMT法在柴北緣砂巖型鈾礦勘查砂體探測中的應用
火星上的漩渦層狀砂巖
Fe-BHA用于白鎢礦的浮選分離
砂巖:黏結在一起的沙子
變質
高鈣白鎢礦分解工業試驗研究
硫磷混酸分解白鎢礦過程中伴生稀土的行為
采用稀土-B復合變質劑提高ZG30MnSi力學性能
賀蘭口砂巖吸水率的研究
氫氧化鈉變質知多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