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新解釋

2011-11-06 03:41
科學中國人 2011年18期
關鍵詞:干涉儀以太邁克爾

葉 波

對邁克爾遜
——莫雷實驗的新解釋

葉 波

在物理學史上,邁克爾遜——莫雷試驗是一個轉折點。邁克爾遜為了證明以太的存在精心設計了一個用光的干涉來探測以太漂移的試驗。

人們認為,我們周圍的空間中存在著一種稱為以太的物質,它是光的媒介。光行差現象證明了以太相對太陽靜止,地球以30公里/秒的速度在以太中運動。為了能捕捉到這種以太漂移,邁克爾遜把干涉儀固定在地球上,他認為干涉儀兩條干涉臂上的光除了以光速在干涉臂上運動外,還會隨地球一起以30公里/秒的速度在以太中運動。他根據以太對光來說是流體和干涉儀試驗中的具體參數,計算出在試驗過程中,只要將干涉儀轉動90度,屏幕上光的干涉條紋會移動0.4個條紋。但試驗的結果是干涉條紋沒有任何移動,后經多次重復試驗結果仍然相同,后來把這個沒有條紋移動的現象稱為“零結果”。并認為這一結果否定了以太漂移,否定了“以太風”。以太風不存在,以太當然也就不存在了。

試驗結果在當時物理學界激起軒然大波。被開爾文稱為當時物理學上空兩朵烏云之一。

否定了以太也就是否定了電磁理論所要求的菲涅耳的靜止以太說,這就使電磁學的基礎受到了沖擊。零結果使洛侖茲極為困惑,一再追問:“在邁克爾遜先生的實驗中,迄今還會有一些仍被看漏的地方嗎?”在這種無可奈何的背景下,為了挽救以太理論,他提出了長度收縮假設。

洛侖茲設想,觀察者相對于以太以一定速度運動時,長度在運動方向上發生收縮(,而在運動垂直方向上不發生收縮。這就剛好抵消了不同方向上光速差異造成的干涉條紋的移動,于是洛侖茲就在不拋棄以太概念的前提下解釋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

莫雷和密勒在開爾文的敦促下,為了檢驗洛侖茲的收縮假設,于1904年做了一套鋼制的不等臂干涉儀進行試驗。它做工精細,調節方便,光路達64米,靈敏度有了新的提高。然而,實驗結果比1887年邁克爾遜和莫雷所得更接近于零。由于不等臂干涉儀能測量到洛侖茲收縮(干涉條紋會移動),這就是說,洛侖茲收縮假設沒有得到實驗的證實,而是被試驗所否定。

為了挽救以太,長度收縮說是唯一的嗎?不是,還有一種更好的理論,那就是波動介質變硬說。

人們普遍認為:固體永遠是固體,流體永遠是流體。但是這個成見對波的傳播來說并不成立。

波實際上是由一種往復振動形成的。往復振動時,介質的受力是交變的,當交變力的頻率太快,介質向一個方向受力運動后,幾乎馬上又要受同樣大的力向相反方向運動,介質因慣性的緣故根本就來不及作這樣的運動。于是,流體介質的微粒象固體分子一樣只在平衡位置振動而傳播波。此時傳播波的地方的介質的流動性自動消失了,或者說此時傳播波的地方的介質變硬了。所謂的“硬”,實際上是指介質分子活動范圍小到和固體分子活動范圍一樣。波在流體介質中的傳播就變成像在固體中傳播一樣。由于波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要比在液體中快得多,所以只要波的頻率足夠大,波在流體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就可以和在固體介質中一樣快。這就是波動介質變硬說。

假設波在正半周的平均作用力是不變的,在此力作用下介質作初速為0的勻加速運動。其移動的距離(等效于在交變力作用下移動的距離):

通常情況下,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1450米/秒,但20多年前人們驚奇地發現,當超聲波頻率達到幾個特(1特=1012)赫茲時,它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竟增加了2倍多。

聲波在冰中的速度約為3160米/秒,這正好是1450米/秒的2倍多。也就是說,頻率達到幾個特的超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象低頻超聲波在固體冰中的傳播速度一樣。于是我們可以認為水對頻率達到幾個T的超聲波傳播的地方變得象冰一樣硬。

要注意的是:波動介質變硬說是介質在傳播波而且波的頻率很高的時候表現出的類似固體的一種性質。它不是因為分子間吸引力大而將分子束縛在一起形成固體而變硬,波動介質變硬僅僅對頻率很高的波才適用。同時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變硬,只是在波傳播的地方變硬。

由于真空中的以太是傳播光的介質,真空中的以太和水一樣,是一種流體;光和聲音都是波;光的頻率又非常之高,頻率最小的紅光都超過了400特。因此,有理由認為光在真空中以太中的傳播類似于頻率達到幾個特超聲波在水中的傳播,因為它們的物理本質是一樣的。我們就順理成章地得到這樣一個推論:真空中以太對光傳播的地方好象固體一樣。

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邁克爾遜是根據以太對光來說是流體的前題來設計他的試驗的,以太對光的傳播好象固體一樣就說明他的前題是錯誤的,這個試驗的所有的具體計算也都是錯誤的。

如果以太對光的傳播的地方好象固體一樣,對邁克爾遜——莫雷試驗的零結果就可以重新作出如下解釋。

從邁克爾遜干涉儀中半反鏡中發出的光,是在半反鏡中傳播后射出的,半反鏡無疑是固體;對從半反鏡中射出而進入干涉臂中以太的光來說,傳播此光的以太又象固體一樣。這樣一來,半反鏡和相連的傳光以太就分別是固體和類似于固體,從而它們好象是兩種固體連結在一起。而半反鏡又是同地球固聯在一起,相當于地球和傳播此光的以太也是連結在一起。于是,對從半反鏡中所發出的光而言,地球和傳播此光的“類固體”的以太之間沒有相對運動,沒有以太漂移,也就沒有以太風。光在邁克爾遜干涉儀的水平臂和垂直臂的相同路程上花的時間相同,沒有光程差。將邁克爾遜干涉儀轉動90度,干涉條紋當然不會有任何移動,試驗出現的零結果也就是必然的了?;蛘吆唵蔚卣f,真空中的以太對光而言是沒有以太風的,即使以太對地球而言有以太風,但邁克爾遜——莫雷試驗是用光來探測以太風的,這個試驗當然是測不到以太風的零結果。

邁克爾遜——莫雷試驗令人信服地和漂亮地證明了真空中的以太對光傳播的地方好象固體一樣。這就是說以太的確是傳播光的介質,以太在傳播頻率很高的光時能“變硬”,也就是證明了以太具有慣性。我們在這里就找到了以太是一種有慣性的物質的確鑿證據。所以邁克爾遜——莫雷試驗正好證明了以太是一種有慣性的物質,而不是否定它。

波動介質變硬現象由于非常罕見而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迄今為止僅僅發現頻率很高的超聲波在水中傳播這樣一個實例。以致這一現象一百多年來沒有被人們發現,即使是現在仍然鮮為人知。但它確實用牛頓的波動理論推翻了人們對邁克爾遜——莫雷試驗零結果的原有解釋,推翻了人們否定以太的結論,這可是一次舉足輕重的撥亂反正。

波動介質變硬說認為介質在頻率很低的波時是流體,只有在波的頻率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表現出類似固體的性質。不同頻率的超聲波在水中的傳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光是頻率很高的電磁波,它表現出了類似固體的性質。那么對頻率很低的電磁波來說,以太應是一種流體。由于波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要比在液體中快得多,因此低頻電磁波的速度應就比光速小,人們已經有試驗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波動介質變硬說是能用試驗證明的。更深入的論述請見《電磁波速度與其頻率的曲線關系》一文。

猜你喜歡
干涉儀以太邁克爾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基于改進的邁克爾遜干涉儀對熱變形特性的研究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基于活躍節點庫的以太坊加密流量識別方法
以太萬物理論概述
非對稱干涉儀技術及工程實現
車易鏈:做汽車業的“以太坊”
大光程差高魯棒性擺臂角鏡干涉儀設計與實現
基于最優模糊的均勻圓陣干涉儀測向算法
A Study on the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