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觀察

2012-01-24 04:00
中外醫療 2012年30期
關鍵詞:母細胞淋巴淋巴瘤

李 權 鹽 城

江蘇省鹽城黃海醫院病理科,江蘇鹽城 224624

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與其它惡性淋巴瘤相比,其發生率較低,是淋巴瘤中一種少見的侵襲性T細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1%~2%,臨床以發熱伴全身淋巴結腫大,體重減輕,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癥為主要癥狀,臨床對其特點及組織學分類和發生等問題了解不多。該文報道該院1998—2011年病理科常規病理和到外院會診的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3例,并結合文獻對其病理學分型、免疫表型和診斷進行探討,目的在于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病理科常規病理和到外院會診的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病3例,所有標本經4%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常規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

1.2 方法

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應用多種抗體標記LCA、EMA、CD3、CD45RA、CD5、CD21,CD23,KI-M4、CD68。 細胞膜和核旁著淺黃色至棕黃色為陽性細胞,陽性細胞數>50%即認為該病例陽性。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

病例1:患者,男性,48歲,體溫38.5℃,無明顯誘因持續發熱2個月余,雙頸部多個淋巴結腫大,大者直徑2.3 cm,腋窩淋巴結亦腫大。血象白細胞3.2,HGB90 g/L,骨髓象未見異常,肝脾不大。取右頸部淋巴結活檢。病例2:患者,男性,54歲,取左頸部淋巴結活檢,癥狀大致與病例1同,區別在于體溫略低,為37.8℃,淋巴結腫大直徑略小,最大為1.8 cm,血象白細胞值為3.6,HGB95 g/L。病例3:患者,女,41歲,活檢部位為左頸部淋巴結,亦有無明顯誘因發熱狀況,達3個多月,體溫達38.8℃,雙頸亦現淋巴結腫大多個,大者直徑與病例2同,然未見腋窩淋巴結腫大,血象白細胞為4.6,HGB85 g/L,骨髓象無異常,肝脾不大。

2.2 臨床分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為B、T細胞兩大類,NHL的臨床分期同霍奇金淋巴瘤(HL):Ⅰ期:病變累及一個區域的淋巴結(I)或累及淋巴結以外的一個器官或部位(Ie)。Ⅱ期:病變累及膈肌一側的兩個或更多區域的淋巴結(Ⅱ)或累及一個區域以上淋巴結伴有淋巴結以外的一個器官或部(Ⅱe)。Ⅲ期:病變累及膈肌兩側的淋巴結區域(Ⅲ)或伴有淋巴結以外的一個器官或部位受累(Ⅲe);或伴有脾臟受(Ⅲs)或上述淋巴結外兩處同時受累(Ⅲs+e)。Ⅳ期:淋巴結外器官或部位彌漫性或播散性受侵犯,累及脾臟以外一個或多個器官(肝、骨髓、肺和皮膚),伴或不伴有淋巴及受累,或孤立性累及淋巴結外或部位,但伴遠隔部位淋巴結受累及。

2.3 臨床表現

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U-TCL)好發于老年男性。起病緩,臨床表現為全身淋巴結腫大,伴發熱,體重減輕,貧血,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癥。

2.4 病理檢查

2.4 .1 巨檢 例 1:送檢淋巴結 1 枚,大小 2.3 cm×2.2 cm×1.6 cm。例2:送檢淋巴結 1枚,大小2.0 cm×2.0 cm×1.8 cm。例 3:送檢淋巴結1枚,大小1.6 cm×1.6 cm×1.2 cm。淋巴結切面均為灰白色實型,質細膩。

2.4 .2 鏡檢 3例鏡下改變基本相似,淋巴結在低倍鏡下結構破壞,僅1例殘存少量淋巴濾泡,被摸下竇及皮髓質內擴張的淋巴竇。破壞區內在高倍鏡下見高度富于血管和異常淋巴細胞侵潤,瘤細胞中等大小,胞漿透明,小靜脈顯著增生、分枝狀,管壁曾厚或玻璃樣變,濾泡和生發中心消失,但濾泡樹突細胞顯著增多,瘤細胞間有數量不等的漿細胞、漿母細胞、B免疫母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上皮樣組織細胞。細細觀察可見異性淋巴細胞,呈小片狀貨巢狀大,核卵圓形或不規則性,染色質細膩,胞漿透明,有1~3個核仁,可見核分裂。這些細胞大多呈小片狀或巢狀分布于皮質內,部分圍繞血管排列。其中例1少部分腫瘤細胞位于擴張的淋巴竇內。

2.4.3 免疫組化 3例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UTCL)的異性淋巴細胞 EMA(+)、CD3(+)、CD45RA(+)、CD5、(+),陽性定位在細胞膜和核旁。濾泡樹突細胞CD21,CD23,KI-M4:(+).組織細胞 CD68 散在(+)。

病理診斷:周圍T細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細胞型。

例1經8周期化療,隨訪5年;例2經6周期化療,隨訪6個月;例3診斷后失訪。例1和例2淋巴結均明顯縮小,無腫瘤復發和轉移,體溫恢復正常。

3 討論

該病就診時常常已為Ⅲ期或Ⅳ期,并大多伴有全身癥狀。41%的T免疫母細胞瘤出現多克隆高丙種球蛋白血癥,在B免疫母細胞瘤一般都看不到。T免疫母細胞淋巴瘤形態上與B免疫母細胞淋巴瘤相比較缺乏鮮明的特點和一致性,瘤細胞常常大小形態不一致,而且各例可能有比較大的差別,T免疫母細胞核圓形,染色質疏松,核仁明顯,核膜較薄,胞漿常缺乏嗜堿性而比較淺染甚至相當寬廣而透明,胞漿內細胞器稀少乃是其超微結構基礎。它雖也是一種外周T細胞,但以其胞體大,核仁明顯(雖不及B免疫母細胞的核仁大)而不同于其他外周T細胞。T免疫母細胞淋巴瘤中往往散在漿細胞,漿細胞是腫瘤中的反應性成分,這也是臨床上常常合并多克隆高丙種球蛋白血癥的基礎。血管免疫母T細胞性淋巴瘤是T免疫母細胞瘤的一種亞型,雖然臨床病理上有許多特點,但因其瘤細胞常常大小形態不一致,而且各例可能有比較大的差別而不易診斷。有些良性病變如種痘后淋巴結炎、病毒性淋巴結炎以及血管免疫母細胞淋巴結腫大病變中,都有免疫母細胞顯著增生,后者10%~20%的病例中可發展為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所以在診斷血管免疫母T細胞性淋巴瘤時都需要注意鑒別,病變成分是否單一性是最重要的鑒別要點。同時借助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

3.1 臨床特點

AU-TCL占淋巴瘤比例不高,僅為0.5%~2%。文獻報道AU-TCL多發生于老年男性,臨床表現為發熱伴全身淋巴結腫大,體重減輕,貧血,皮疹和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癥。該組3例,2例男性,1例女性,臨床突出表現為原因不明的發熱伴淋巴結腫大,起病緩。

3.2 診斷與鑒別診斷

AU-TCL需要與幾種疾病進行鑒別:①淋巴組織反應性增生:該病的形態學診斷有時十分困難,尤其是免疫母細胞彌漫增生,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易被誤診淋巴組織反應性增生。此時通過免疫組化EMA、CD3、CD45RA、CD5染色有助于鑒別。②種痘后淋巴結炎:淋巴結內免疫母細胞彌漫增生的同時往往混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小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漿細胞,細胞成分復雜,缺乏腫瘤的單一性,但此病有種痘病史,且患者多位兒童。③病毒性淋巴結炎:兩者均可表現為T區增生。病毒性淋巴結炎表現為白細胞降低,可在血中查到相應病毒抗體,形態上無異性細胞,可出現活化的免疫母細胞。④血管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好發于60~70歲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突發的疲勞、消瘦及疼痛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頸部表現最為明顯,常呈巨塊狀,部分患者還可伴有肝脾腫大、貧血、血沉增快極多克隆高蛋白血癥。血管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中,淋巴結結構破壞,伴有免疫母細胞顯著增生,10%~20%的病例中可發展為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瘤。副皮質區內大量樹枝狀小血管增生,血管間正常淋巴細胞減少,而轉化淋巴細胞明顯增生,它們包括B細胞系統的免疫母細胞及各級漿細胞,免疫母細胞胞漿嗜派洛寧性,免疫組化多表達B淋巴細胞,CD3、CD45RA、CD5 染色多不表達。

3.3 治療與預后

U-TCL的治療與大部分淋巴瘤相同,即多藥聯合化療。疾病的預后與臨床分期密切相關。該組病例1臨床Ⅰ期患者,經多藥聯合化療隨訪5年無腫瘤復發,提示早期AU-TCL患者經聯合化療有潛在的治愈性。例2臨床Ⅳ期患者,雖經6周期化療,6個月死于肺轉移。該組疾病因病例少,隨訪時間短預后效果尚不能得出結論,需要積累更多病例進一步觀察。

[1]劉彤華.診斷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2]唐雪峰,李甘地,李亞林,等.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研究進展[J].診斷和實驗病理學雜志,2007(1):3.

[3]陽文捷,林金盈.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1例并文獻分析[J].內科學雜志,2005(8):168-169,172.

[4]袁小瑜,陳方,畢丹東.18例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特征與診斷[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6(6):16.

[5]劉翠鶯,李敏,高子芬,等.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7(2):23-26.

猜你喜歡
母細胞淋巴淋巴瘤
成人幕上髓母細胞瘤1例誤診分析
HIV相關淋巴瘤診治進展
綜合護理淋巴消腫療法在降低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率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頂骨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一例
髓外硬膜內軟骨母細胞瘤1例
預防小兒母細胞瘤,10個細節別忽視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豚鼠、大鼠和小鼠內淋巴囊組織學的差異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現
富含脂肪及淋巴組織的冰凍切片制作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