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口品的國內技術含量與國際競爭力評價

2012-03-21 08:19王林輝
江淮論壇 2012年5期
關鍵詞:技術含量制成品專業化

薛 營 王林輝

中國出口品的國內技術含量與國際競爭力評價

薛 營 王林輝

(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長春 130117)

本文通過構建顯示比較優勢指數(RCA)衡量出口品國際競爭力,考察中國出口貿易國際競爭力的變化趨勢,并利用投入產出表以及垂直專業化比率來測算出口品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研究發現,在1985—2009年期間,中國出口品國內技術含量的測算結果顯示其在波動中有上升趨勢,且在總體技術含量中占有較大比重。中國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水平增長表現強勁的上升趨勢。同時,利用脈沖響應函數發現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對工業制成品RCA增長率變化的正向效應顯著。

垂直專業化;國內技術含量;國際競爭力

一、前 言

在新的國際分工背景下,垂直專業化致使國際分工滲透到產品生產環節,同一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可能由不同國家參與。在中國,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加工貿易上。然而,中國在加工貿易的生產環節中卻處于低技術加工組裝階段,其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產品比例仍較低[1]。也有研究認為垂直專業化分工在中國產業中的程度已經得到提高,并逐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對經濟增長、出口貿易增長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具有促進的作用[2][3][4][5]。 目前,關于中國貿易品技術含量的研究主要是通過顯示比較優勢等指標設計分析技術含量的總體情況,分析中國貿易技術結構。大量研究認為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有所改善,但技術含量和高度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發達國家,中高技術領域的發展仍是需要未來中國的重視[6][7][8]。也有研究發現,中國出口如金屬制品等產品的技術含量上升趨勢明顯,但這種走勢更多依賴加工貿易即出口的產品生產主要來自于國外,而國內更多只是來料加工,即并非在國內生產環節提高出口品技術含量[9]。另一方面,研究發現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正在下降,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斷提高,這與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參與國際分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密不可分[2][10][11]。綜合以往研究成果認為,中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已有所提高,但是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技術優勢相比發達國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隨著垂直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對出口品整體技術含量的分析已經無法準確衡量一國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但是,目前關于中國出口品的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的研究相對較少。其中,姚洋、張曄(2008)[12]在Hausmann等人研究技術復雜度指數的基礎上,引入投入產出表,分析了產品國內技術含量的動態變化及其長期趨勢。結果表明,1997年和2002年全國和江蘇省具有相似的技術含量值,而中國出口品的整體技術含量并沒有顯著提高,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卻分別下降14%和23%。同時,廣東省加工貿易“干中學”機制能夠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促進國內技術含量的提升,該省國內技術含量呈現V字型的動態變化。盛斌、馬濤(2008)[4]在姚洋和張曄等研究基礎上對中國工業分行業的國內技術含量做出測算,結果發現,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國內技術含量較高,相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國內技術含量較低。但姚洋等的研究僅對中國1997年和2002年兩個時期的國內技術含量進行了測算,這可能是出于投入產出表發布的限制,因此對中國的國內技術含量無法有效考察其變化規律。

那么,中國參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是不是始終處于低端環節?而由此產生的問題是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是不是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呢?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的提高是否明顯提升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有助于充分認識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為此,本文分析中國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和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水平及二者的關聯性,能夠對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和產業升級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對中國對外貿易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以出口品生產世界份額的相對權重測算出口品的整體技術含量,并通過引入投入產出表,估計垂直專業化比率,然后測算出中國出口品的國內技術含量;其次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中國出口品的國際競爭力;最后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國內技術含量對國際競爭力的作用關系。

二、方法設計與指標構建

(一)衡量國內技術含量的方法與指標

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不斷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且生產大規模出口產品,那么進口中間投入產品的大量使用對中國的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有著怎樣的影響?在這樣的問題下,出口產品的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即產品國內技術含量也就被關注??紤]到一國在國際產品的生產分工問題,研究國內生產環節所包含的技術含量對一國的貿易結構分析更有意義。為此,本文借鑒以往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結合Hummels(2001)[13]的垂直專業化比率問題和姚洋、張曄(2008)[12]測算產品國內技術含量的方法,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剝離中間投入產品對最終產品技術含量的作用,最終測算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其計算公式為:

DTC表示一國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VSR表示垂直專業化比率,在總體技術含量TC中扣除進口中間投入產品的貢獻后即可獲得本文定義的國內技術含量。在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測算出口產品的總體技術含量;二是垂直專業化比率。首先,測算出口產品的總體技術含量。傳統SITC和HS產品分類,對現階段以垂直專業化和產品內分工為主要形式的貿易問題及其技術結構問題已經不適用了。而Lall(2000)[14]對技術含量不同產品的分類也不能滿足于對大量不同類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的有效分析。因此,關于不同類型產品技術含量的研究備受關注,并涌現出許多針對不同產品技術含量或分布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附加值指數、技術復雜程度指數TSI、技術高度指數和技術含量指標。本文在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依賴于生產該產品國家的技術稟賦和生產率水平的假設條件下,參考樊綱等(2006)和杜修立、王維國(2007)的研究方法,出口品的技術含量指標即可表示為:

其中,pwij表示經過標準化后的i國家產品的j世界生產份額,LPi表示i國的勞動生產率(人均GDP),表示國家的數目。

為得到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并消除國家出口規模和貿易依存度等的影響,利用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和出口貿易依存度衡量出口產品的世界生產份額可表示為:

由(2)和(3)式可得到出口產品j的技術含量,進一步可測算出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總體技術含量TC,以各類產品出口份額ESj為權數,一國出口產品總體技術含量可表示為:

其次,測算垂直專業化比率。Hummels等人研究世界貿易垂直專業化的性質和發展,提出估計垂直專業化比率的方法,利用投入產出表即IOtable衡量進口中間投入品對出口的貢獻。本文利用Hummels等人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⑴的研究,測算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比率。

公式(5)表示垂直專門化貿易額,即中國出口產品中來自其他國家所提供的中間產品的比重。M表示進口的中間產品,Y表示總產出,X表示總出口。而為了確定進口的中間產品,要滿足在各個部門中的進口投入品比例是相同的,及中間產品中進口與國內生產的比例也和最終產品中進口與國內生產的比例相同這兩點假設。在該假設的基礎上,令θ表示中間產品中的進口比例,即可推導出θ等于總進口/(總產值⑵+進口-出口)。再引用IOtable中的中間投入品A,即可獲得進口的中間投入品Μ=θ·A。

垂直專業化比率VSR可理解為每一單位出口品中的垂直專業化貿易額,綜上所述,本文定義的垂直專業化比率VSR可表示為:

根據公式(1)至(6),即可得到本文定義的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

(二)衡量國際競爭力的方法與指標

早期研究學者能夠利用某一經濟體的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比重的方法來衡量某一經濟體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而貿易數據獲取相對方便,所以該方法得到一定的應用。但是,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和變化,該方法能夠反映某一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的出口規模,但無法有效反映出某一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占據的優勢地位。為此,本文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RCA(Balassa,1965)衡量在SITC3分類下中國、美國和日本相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公式如下:

該指標能夠反映一個經濟體中某一行業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出口中的地位,強調經濟體各個行業在世界貿易中的國際競爭力。劃分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范圍,一般以小于0.80表示缺乏國際競爭力,0.80-1.25間表示具有平均國際競爭力,1.25-2.50間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大于2.50具有很強國際競爭力⑶。本文即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該評價指標進行分析,考察中國、美國和日本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三、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基于中國出口產品的分析

本文選擇1985—2009年世界91個國家和地區SITC3分類下的出口額度、GDP和中國投入產出表即IOtable作為分析數據,這些數據分別來自UNCOMTRADE數據庫、聯合國統計數據分類和世界銀行以及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在這里還有兩點問題需要說明,一是中國投入產出表僅在適逢“2”、“7”的年份編表發布,“0”、“5”的年份調整和編制延長表,而本文研究的時間區間是1985—2009年,因此,本文必須要利用已經發布的投入產出表適當替代沒有投入產出表的年份,具體做法是利用1990年投入產出表代替1985-1991年的,用1992年的代替1992—1993年的,用1995年的代替1994—1996年的,用1997年的代替 1997-1999年的,用 2000年的代替2000—2001年的,用2002年的代替2002—2003年的,用 2005年的代替 2004—2006年的,用2007年的代替2007—2009年的。盡管利用以上替代方式能夠補充缺失年份的投入產出數據,但是該種替代方式也導致本文研究結果被高估或者低估的可能存在。二是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針對中國出口的貨物貿易問題,不包括服務貿易。而中國投入產出表中的純部門分類在中間投入和產出中都包含服務貿易產品。本文鑒于服務貿易等相關數據的獲取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在本文中涉及的中國出口產品都指貨物貿易的范疇。同時,考慮到中國投入產出表中的部門劃分與UNCOMTRADE數據庫的產品分類不同,所以要利用投入產出表計算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必須按照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分類,將中國出口產品SITC三位碼分類進行整合,以便于計算垂直專業化比率。為此,在分類產品的整合上仍有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可能,才能更準確地估計出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

其中,表1顯示了1985—2009年中國出口產品總額、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貿易額及其垂直專業化比率。從總體來看,除1986年和2009年其余年份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貿易額及出口總額都以不同的增長速度不斷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貿易額在 2008年是4986.00億美元,相比1986年的52.71億美元上升了93.6%??梢?,中國出口產品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中間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由于中國出口總額的快速增長,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比率的變化趨勢不如以上兩者的變化趨勢明顯,而是一直處于波動之中,最高增長率為11.3%。在1985—2009年間,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比率平均水平能達到33.7%。至于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比率的變化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是處于何種水平,在未來仍可深入研究。

綜合以上內容,通過獲取的1985—2009年這一觀測期內中國出口垂直專業化比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本文最終得到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值。圖1和圖2是1985—2009年中國出口產品總體技術含量 (TC)、國內技術含量(DTC)及各自增長率??梢钥闯?,隨著改革開放和技術的發展,中國出口產品的總體技術含量和國內技術含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如1985年中國出口產品總體技術含量和國內技術含量分別為6157和3454,而2001年中國出口產品的總體技術含量和國內技術含量分別達到403758和 276817,主要是由于各類產品的技術含量快速提高的原因。截至 2009年分別為 608381和392668,分別以平均每年約31%和33%的速度增長。在觀測期內,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占總體技術含量的平均比重達到66.2%。而2009年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是1985年的112.7倍。從總體水平來看,盡管2001年的波動較大,但是中國出口產品的總體技術含量和國內技術含量上升趨勢明顯,且變化趨勢類似,但在2002年以后二者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拉大。從增長率看,總體技術含量和國內技術含量的增長率趨勢相似,波動幅度分別在-0.64至2.52和-0.65至2.52之間,其中1985—1988年和2001—2002年期間二者增長較快。綜合說明,中國出口產品的總體技術含量以及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出口貿易的整體水平不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發展速度較快,且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的變化更能夠說明中國出口貿易在國內生產環節中技術水平的進步和發展。

表1 1985—2009年中國出口產品總額(EXPORT)及其垂直專業化貿易額(VS)和比率(VSR)

四、國際競爭力評價:基于中美日的對比分析

為進一步認識中國出口分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和優勢,根據SITC3分類可將產品進行初級的簡單分類,如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兩大類。本文分別對中國、美國和日本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進行了考察。中國對外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初級產品出口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73.7%下降到2009年的5.1%,相反,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斷提高,到2009年接近94.9%。那么,中國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及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的提高是否能有效說明中國的出口產品具有更高的國際競爭力呢?本文根據聯合國產品貿易統計數據庫中不同國家的分類產品數據,根據公式(7)計算了1985—2009年中國、美國和日本出口分類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結果如下圖3和圖4,分別呈現中國、美國和日本出口分類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演變趨勢,并對其進行對比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在1985年和1986年中國出口初級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即RCA值分別達到2.57和2.70,這說明在該時期內中國出口的初級產品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國際競爭力。1987—1989年間該值也在1.25以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是,從總體趨勢上能夠看出,在1985—2009年期間中國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除在1986年和1991年有所提升,其他年份都有所下降,因此中國出口初級產品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且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下降。截止到2009年,中國出口初級產品的RCA值已經下降到0.24,也就是說中國出口的初級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在下降,甚至到了缺乏的地步。從圖3中美國和日本出口初級產品的RCA值也可以看出,美國和日本的RCA值波動相對中國較為平穩,美日兩國的 RCA值分別在 0.68—0.99和0.07—0.19間波動。美國除了在1999—2006年期間的RCA值低于0.80,其出口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表現為缺乏國際競爭力,在其他大多數時間內都處于平均水平。而日本出口初級產品是非常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其RCA值都在0.20以下??偟膩碚f,在1985—1989年期間,中國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遠高于美國和日本,說明這一期間中國的初級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但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出口初級產品的RCA值開始低于美國,并逐漸與日本的RCA值接近,近年中日兩國的初級產品具有相似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圖4顯示出中國、美國和日本出口工業制成品RCA值的變化情況。在此期間,中國出口工業制成品的RCA值在波動中處于上升趨勢,以平均每年5.8%的速度上升。其中,工業制成品的RCA值僅在1991年、1997年、1998年和2009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保持上升趨勢。中國出口工業制成品的RCA值在1985年和1986年分別為0.37和0.49,都低于0.80的水平,說明這兩年中國出口工業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到1990年,中國出口工業制成品的RCA值為1.12,相比1985年的值提高了2倍多。從總體上看,1987年以后,盡管中國出口工業制成品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是,中國出口工業制成品在國際競爭力上仍然僅處于平均水平。對比分析中國、美國和日本的變化,能夠發現中國出口工業制成品的RCA值波動幅度相比美國和日本的波動較大,變化趨勢也較美日兩國明顯,1995年以后甚至一直高于美國,但是仍不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美國和日本的國際競爭力水平盡管演變趨勢相似,美國的整體波動幅度相對日本的變化也較小,平均每年的變化不足0.1%,但是日本出口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相對高于美國,在1985—1989年期間,日本的工業制成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1985年其RCA值達到1.37,1986年為1.27,一直到1989年為1.25。之后開始有所下降,一直處于平均競爭力水平。盡管在這25年期間日本的RCA值有所下將,但仍高于中國和美國,可見,其競爭優勢不可忽視。

綜上所述,根據對中國、美國和日本這三個國家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測算,能夠表明1985年以來中國出口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前者正在下降,而后者呈現螺旋式上升趨勢,可以說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正在從低技術產品向高技術產品轉移。但在國際市場上,盡管中國國際競爭力變化程度要高于美國和日本,但中國相對于美日這樣的發達國家仍然處于劣勢,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五、國內技術含量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認識到,在新的國際貿易形式下,中國的國內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那么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呢?在這里本文要利用脈沖響應函數進一步分析中國國內技術含量對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水平的影響作用。

首先,對觀測期內中國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DTCR)、初級產品RCA增長率(CJR)和工業制成品RCA增長率(GYR)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檢驗變量之間的平穩性和協整關系。應用變量數據的ADF檢驗統計量顯示序列均為平穩序列。而為了檢驗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初級產品RCA增長率和工業制成品的RCA增長率三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對其進行協整檢驗的結果表明,特征根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上變量間存在兩個協整向量,因此,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初級產品RCA增長率和工業制成品的RCA增長率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

其次,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礎上,利用脈沖響應函數考察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沖擊對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RCA增長率的動態影響。為消除變量沖擊先后次序的影響,本文采用廣義脈沖。結果如圖5和圖6,其中,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虛線表示正負2個標準差;橫軸表示沖擊持續的時間;縱軸表示初級產品RCA增長率和工業制成品RCA增長率受到沖擊后的反應程度。依圖5說明,從第1期開始中國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變化對初級產品的RCA增長率變化造成負向影響,最大達到-0.023,之后負向影響在小幅波動中逐漸減少,響應函數曲線開始逐步上升,繼而轉向正向影響,在第4期正向影響最大值達到0.017,在第5期后逐漸收斂于0。在整個作用過程中,從第1期至第3期,中國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的變化對初級產品RCA增長率一直處于負向影響,且負向影響大于正向影響,但差距并不大,可以說中國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的上升會致使初級產品RCA增長率下降。圖6顯示,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的標準差正沖擊到第1期約達0.002,而之后正向作用開始下降,在第4期負向影響達到最大約為-0.001,最后在波動中逐步趨向于0。中國出口產品國內技術含量的提高對工業制成品RCA增長率變化具有正向影響,即能夠促進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的變化引發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各自出口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出現明顯差異,原因何在?本文認為,初級產品本身是自然直接獲取、尚待加工或已簡單加工的產品,在中國初級產品作為資源密集型產品其生產加工過程中投入的技術有限,加工程度較低,獲取利潤率較低,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的變化不一定引起其出口的同向出口波動。相反,中國生產的具備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持續攀升,且隨著垂直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生產技術和資源稟賦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逐步提升了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促進了工業制成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而工業制成品的相對高利潤率也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因此顯示出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波動引發出口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的同向變化。

1.2.2 行為觀察 在護士的觀察下,患者自行皮下注射胰島素,由護士對其操作進行評分。胰島素皮下注射評分標準參照《2011版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指南》,內容涉及胰島素注射的各個環節,包括注射劑量確認、排盡空氣、注射部位選擇、皮膚消毒、進針角度、拔針觀察和污物廢棄等共20個條目,總分100分,<60分為差,60~80分為中,81~100分優;經專家評定,CVI=1.00;Cronbach's α 為 0.81。

六、基本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基本結論

首先,本文利用顯示性優勢比較指數測算中國出口產品的世界生產份額,估計出中國出口產品整體的技術含量,并通過引入投入產出表,估計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比率,在中國出口產品整體技術含量的基礎上扣除進口中間投入品對最終出口產品的影響,最終測算出中國出口產品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即國內技術含量。測算結果顯示,中國出口產品的整體技術含量和國內技術含量在波動中有上升趨勢,且增長較快,分別以平均每年約31%和33%的速度增長,整體技術含量中平均約66.2%是來自國內生產環節。而中國出口產品的垂直專業化比率一直處于波動之中,增長或下降趨勢不明顯。其次,利用顯示性優勢比較指數在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基礎上分別考察中國、美國和日本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變化趨勢。結果表明,中國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不足,出口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在早期低于美日,但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其競爭力正在不斷提高,甚至超過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最后,為考察中國出口分類產品國內技術含量變化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作用,文中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結果表明,國內技術含量增長率的沖擊對出口工業制成品RCA增長率有正向作用,而對初級產品有負向作用,二者持續時間相當,但對于初級產品的負向作用較強,該結果表明了在觀測期內中國的國內技術含量及國際競爭力變動的趨勢。

(二)政策建議

以上研究表明,中國出口產品的國內技術含量有所提高,且出口工業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為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有效提高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提升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本文有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優化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技術結構以提升產品的國內生產環節技術含量。在國際市場上,產品的技術含量直接決定了產品的競爭力,為保證出口貿易的持續和穩定發展需要優化出口產品的技術結構,提高國內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量。優化產品的技術結構時應依據比較優勢原則,優先選擇與自身要素稟賦相適應且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行業或產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中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生產環節。

第二,合理選擇參與國際分工的產業鏈條中的環節或工序,以保證產品生產與資本、勞動及技術等要素環境相適應。伴隨著國際產業分工的不斷演進,世界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地位不斷發生變化。提高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首先應優化布局產業以及參與國際分工的產業鏈條中的環節或工序。中國出口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生產過程垂直專業分工較高,但需要提升技術水平,以及促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進而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提高出口企業要素配置效率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以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中國國內生產原料和勞動力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對于各個企業來說,無論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發展都面臨巨大挑戰。為促進出口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要有效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和經營模式,加強成本管理和提高資源運用效率,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穩定的市場占有率。

第四,提高人力資本質量以適應新技術應用和新管理模式對人才的要求。核心技術的研發,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需要人才的有效供給。要加大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投資力度,通過勞動者的在職培訓、崗前培訓、技能培訓和相關業務培訓等多種途徑,有效提升勞動力的專業素質,促進出口企業人力資本質量快速積累。同時,從根本上提升研發能力和把握核心技術,促進產品生產、研發以及管理和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都達到國際水平。

注釋:

⑴ 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垂直專門化與中美貿易[J].世界經濟,2006,(5)。

⑵這里的總產值數據來自投入產出表。

⑶文東偉,冼國明,馬靜.FDI、產業結構變遷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J].管理世界,2009,(4):96-107。

[1]向錦,康贊亮.我國出口結構的現狀及其優化初探[J].國際貿易問題,2006,(7):15-18.

[2]張小蒂,孫景蔚.基于垂直專業化分工的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世界經濟,2006,(5):12-21.

[3]崔衛,王福重,劉潔.基于投入產出法的中國制造業垂直專門化程度的測算 [J].經濟研究導刊,2007,(9):166-168.

[4]盛斌,馬濤.中國工業部門垂直專業化與國內技術含量的關系研究 [J].世界經濟研究,2008,(8):61-67.

[5]戴翔.中國制成品出口技術含量升級的經濟效應——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0,(9):77-83.

[6]關志雄.從美國市場看中國制造的實力——以信息技術產品為中心[J].國際經濟評論,2002,(8):5-12.

[7]樊綱,關志雄,姚枝仲.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經濟研究,2006,(8):70-80.

[8]杜修立,王維國.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結構及其變遷:1980-2003[J].經濟研究,2007,(7):137-151.

[9]陳曉華,黃先海.中國出口品技術含量變遷的動態研究——來自50國金屬制品1993-2006年出口的證據[J].國際貿易問題,2010,(4):3-12.

[10]文東偉,冼國明,馬靜.FDI、產業結構變遷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J].管理世界,2009,(4):96-107.

[11]齊俊妍.出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視角:中國貿易比較優勢與競爭力重新考察 [J].現代財經,2009,(7):93-97.

[12]姚洋,張曄.中國出口品國內技術含量升級的動態研究——來自全國及江蘇省、廣東省的證據[J].中國社會科學,2008,(2):67-82.

[13]David Hummels,Jun Ishii,Kei-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75-96.

[14]Lall Sanjaya.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 [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2,28:337-369.

(責任編輯 吳曉妹)

F752.62

A

1001-862X(2012)05-0032-009

薛營(1983—),女,吉林長春人,世界經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國別經濟;王林輝(1973—),女,吉林長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

猜你喜歡
技術含量制成品專業化
中國與RCEP 成員國制成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分析
高校圖書館藥物核磁共振技術含量測定文獻信息化研究
有技術含量的欺騙
對幼兒園聽評課專業化的思考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四川省初級加工品和工業制成品對GDP的實證分析
中國-捷克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研究
引導青年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論專業化老年媒體的發展之道
大通高科:技術含量很高的產品不走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