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型社會背景下社會管理創新研究

2012-03-31 17:54朱添錦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0期
關鍵詞:創新型群眾管理

朱添錦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 寧德分校,福建 寧德 352100)

“創新”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比特于1912年首次在經濟領域提出的。創新型社會是指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創新合力,是整個社會所具有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建設“創新型”社會也被提上議事日程。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省部級領導干部會議上提出“要加強創新型社會建設,積極推進社會管理的創新”。[1]創新型社會要求我們進行社會管理的創新,對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進行完善,為創新型社會建設提供更好的土壤和平臺,產生更為理想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市值效應”。

一、社會管理創新的意義

美國著名公共行政學專家羅伯特·登哈特從“公共服務、民主進程、責任使命、人本思想、公民權力”等方面概括了社會管理的基本內容。在我國進行創新型社會建設的今天,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具有重要意義。社會創新包括經濟創新、政治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多個方面。[2]

首先,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是進行政治體制創新的內在需要。創新型社會建設的重點在于社會管理體制的高效。從政治體制創新上看,當前的重點在于如何在保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對我國政權的組織結構、及運行機制進行有效的調整,使之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與創新,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政治體制改革要求社會管理更加透明化、公開化、民主化、高效化,而長期以來我國行政體制繁冗、低效、且不均衡,有效的監督與運行機制還沒有得到充分保證,為創新型社會的政治體制創新帶來了瓶頸。而進行社會管理的創新,將能夠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需求出發,更加有效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建設更高效的行政運行體制。其次,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創新的必然途徑。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實施多年,但是從經濟體制上還存在著許多計劃經濟的特點,行政對市場經濟干預過多,公平化的市場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都為新型社會管理體制的創建提出新的課題。應通過社會管理的創新,使社會管理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高效的社會環境。再次,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是加快社會科技創新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創新相對于發達國家較為滯后,科技創新水平較低。而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社會結構、組織結構、人員結構能夠符合科技創新的要求,要求全社會形成一種創新意識,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進行社會管理的創新,將更好地理順社會管理中服務與管理的關系,使社會管理服務于科技創新。最后,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是進行社會文化創新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文化傳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各種文化意識形態對人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而通過社會管理創新,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與日俱增的文化領域的需求,使人民群眾通過高效、有序的社會管理,感受到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創新的力量,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對社會文化領域創新的需要。

二、社會管理創新的措施

(一)發揮黨的群眾工作優勢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在新時期,加強黨和群眾的魚水關系,是進行社會管理創新的充要條件。首先,要加強黨對全社會思想意識領域的引導。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與社會的轉型時期,各類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嚴重影響著社會管理體制的正常運行。在社會意識日益多元化、人民群眾需要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必須積極推進黨的自身建設,大力開展宣傳工作,主動占領輿論平臺,引導社會輿論導向,使群眾更深刻地認識到黨的先進性,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思想領域的航標,才能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內在動力。其次,要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要密切加強與群眾的聯系,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把握群眾工作的精髓,使社會管理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管理的創新。要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加強權力監督,使黨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用政黨的政治吸引力引導社會管理的創新。

(二)轉變政府職能

首先,政府要由“管理型”向“復合型”轉變。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高度平等、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與靈活有效的政府宏觀調控必須達到最優化組合,政府要從社會的“監管者”,轉變為社會的服務者,大力進行行政改革,建立民主、服務、公平、法治、責任、廉潔、高效的復合政府模式,使得社會管理機制更加集約化、高效化,更加科學合理。政府應保障“民生、民權、民利、民安”,用實際行動創建社會主義新型社會管理的和諧氛圍。[2]其次,政府要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存在著社會管理“缺位與越位”的現象,在社會公共管理領域過于大包大攬,使社會管理的創新缺乏活力。社會管理創新要求必須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而要削弱政府的“微觀”干預能力,政府基本上從常規社會事務中退出,將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管好社會公共性事務,徹底解決“越位”與“缺位”的問題,使政府職能得到合理分權,對社會管理起到主導作用。同時,政府的社會公共權力的行使必須受到法律與全社會群眾的監督與約束,使得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各種特權現象將得到基本消除,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得到進一步改善,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國家權力機關和司法機構,人大、政協和司法的體制改革,有效形成權力的制約和平衡機制。

(三)拓展社會管理創新的主體

首先,要把群眾引入社會管理創新的主體中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進行社會管理創新,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性組織的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市場體制、社會體制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社會利益主體的人民群眾長期以來沒有被納入社會管理與決策體系,使得社會管理出現偏差。因此,政府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必須能夠 “還權于民”,使社會管理決策更加科學、合理,才能兼顧各方利益,形成一個多元化的管理格局,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帶來新鮮的活力。其次,要創新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美國管理學家羅斯曼提出的“社區發展”理論強調“只有讓民眾更廣泛參與到社區管理中,積極進行社區建設,才能增強民眾的社區歸屬感?!倍覈壳霸谏鐣芾矸矫婷媾R的主要問題就是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力度不強,沒有一個良好的平臺使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管理中。因此,必須廣泛依托廣大農村、社區、企業等最基層的組織,廣泛采取各種新方法、新手段,增強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創新社會管理主體。最后,積極拓展人民群眾的社會管理領域。政府在未來的發展中只起到基本的“社會資源配置”作用,大力拓寬群眾進行社會管理的渠道,發展群眾性自治組織,積極構建“屬地管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職責明確、社區服務”的社區與農村管理體制。政府可為農村、社區及“第三方”社會管理機構提供一定的財力與物力補助,使這些團體更好地為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公益性事業服務,增強社會管理主體的實力。

[1]梁貴春,邢延霞.我國社會管理創新研究[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2(6).

[2]劉剛.人民性:社會管理創新的邏輯起點[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2(1).

猜你喜歡
創新型群眾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多讓群眾咧嘴笑
巴斯夫推出創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術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