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選題策略研討之問題與主題

2012-04-29 10:43唐麗
廣西教育·D版 2012年3期
關鍵詞:茶文化活動老師

唐麗: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以小學生的直接經驗與真實生活為核心的實踐課程,其真正主體是學生,因此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創設各種利于學生實踐的環境,而毋須過于在乎小學生的“作品”或“成果”的質量高低。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學生實踐了沒有,經歷了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問題,又是如何想方設法解決這些問題的;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何種體驗;學生在實踐中怎樣與他人交往與合作;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是否出現了個性化的、創造性的表現……

我們關注過程,反對追求活動形式的多樣化或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我們關注過程,要求每個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根據活動主題的需要,完整地運用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獲得實際的感受和認知。在實施活動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及時了解小學生開展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啟發其思路,補充其知識,適當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小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和創新,而不是將他們的研究活動引向某一特定的結論。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許多教師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已有經驗強加給學生,這種做法是特別需要我們注意避免的。小學生的研究活動可以有多種結論,也可能沒有結論,或結論隨著研究的深入而變化。

為此,我們就綜合實踐活動如何優化教學中的選題策略,請大家結合幾節研究課的課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區的張琪、梁秀燕等三位教師上了三節研究課——編者注)談談自己的實踐經歷和看法。我們的研討因您而精彩!

張琪:

這學期我校師生研究活動的主題之一是《飲食有學問》。初涉主題時我想,這個主題包含的內容很多,要想在一個學期內做完、做透很難,只能在“飲食”范疇中尋找一個小主題。于是我問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學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東西”,沒有太多新意。后來我想,只有從“有學問”入手,才可能讓學生知道飲食也是需要學問的,而不是隨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時偶然談起國家在部分學校試點開展京劇課程實驗,弘揚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國粹,我忽然聯想到了我這個飲食主題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國的國粹,它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而現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飲料,對茶了解不夠……于是我決定,就研究“中國茶文化”!我把活動內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內涵和活動的方法上,目的是:通過開展“中國茶文化”主題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從中選擇研究的小主題和研究方法,學會根據活動主題選擇研究方法,培養并增強學生的研究、探究意識,發展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因為學生對“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課前先布置學生去了解一些與茶相關的知識,開始上課后,則主要是營造氛圍,讓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這節課上,我用課件展示茶的起源、歷史、種類、詩詞、茶道等內容,讓學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蘊;結合我校的研究課題“整合課程資源,提高綜合實踐活動實效性的實驗與研究”,我聘請了一位一職校的茶藝老師來給同學們講解“茶文化”,讓學生從專業老師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之中;接下來又讓學生觀看了一職校學生的現場茶藝表演,學生通過辨茶葉、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動,充分感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環節中反映出的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對學生也是無聲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種研究方法(調查、采訪、參觀、觀察、實驗等)潤物無聲地“滲透”在活動當中。比如引導學生在了解茶的歷史時告訴學生可以用上網收集資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對于茶的認識時老師以身示范運用了現場調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動課,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茶文化,甚至聽課的老師都參與到了課堂當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魅力。

這節課我沒有讓學生定下自己喜歡的小主題。我想,他們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還不夠深,盲目確定活動主題,對今后的研究活動或許會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我讓學生課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國的茶文化,以便為下節課更好地確定自己喜歡的小主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唐麗:

張琪老師《走近中國茶文化》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她的教學風格,有創意。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們都不同程度地關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關于“中國茶文化”問題的討論。我作為聽課人,也不自覺地跟進活動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與茶發酵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品茶”的講究有哪些,包括觀色、聞香、品味、逸情等,我認為也應該屬于“品”的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課堂所述“三品”的定論;等等。這些想法都是和我個人對茶的認識和了解需求相關的。我想,學生也應該和我的感受一樣,不同的只是提問題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樣罷了。

所以,我建議張琪老師從學生課前、課中的親身體驗入手,從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入手,提煉出幾個核心問題,順勢引導學生進入確立主題的研究過程。

唐芳:

我提出兩個問題供大家思考。第一,為什么要從問題到主題?我認為,主題來源于問題。但學生產生的問題,往往是“原始狀態”的問題,表現為多、雜、亂、不成系統等特點,其中有些問題過于深奧、不具備研究的條件,有些問題又太過淺顯而不具備研究的價值。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清問題間的關系,將提出的問題整理、篩選、歸納,進而轉化為活動的主題。第二,學生面對的是問題還是主題?我想,主題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概括性,僅依據主題是無法了解活動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確定主題后,我們還需要對主題進行分解,將主題還原為具體而生動的問題,進而明確在主題活動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題是對問題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對問題的替代或放棄。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原始問題具有濃厚的興趣,是他投入活動熱情的驅動力,而圍繞問題的研究會使活動的過程、活動的匯報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認為學生面對的應該始終是一個個具體的相互關聯的問題。

張琪老師的課有一點很好,就是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去充分感受中國的茶文化。學生在課前雖然已經去了解過茶,但是像張琪老師這樣創設如此濃郁的茶文化的課堂氛圍,如果我是學生,也會對茶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的。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順了。雖然張琪老師沒有在課堂上讓學生去確定小組研究的小主題,也可能連學生小組都沒有分好,但這正好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在課后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再去調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確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題,這樣更利于學生以后展開研究過程。

唐麗:

我贊同唐芳老師的意見。我們都知道,綜合實踐活動從問題到主題,再由主題細化到學生可以或可能解決的問題,是一個連續且復雜的過程。今天,對于張琪老師教學的五年級學生來說,有關身邊茶文化的問題討論從深度、廣度兩個方面都還可以增進。而且,從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要跟進幾個連續的課時指導來說,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貫穿始終,方可保證實踐操作貼近學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羅斌:

從張老師的《走近中國茶文化》一課中,我感覺到老師對方法的指導尤其有效。從開課的現場調查“同學們有多少平日是喝可樂的?有多少是喝茶的?”這一環節,就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了“調查法”的運用與效果;接下來請出一職校的茶藝師時又提醒學生在請指導老師時要有針對性;說到去一職校參觀時,“參觀”的方法就出來了;接下來利用茶藝師沖泡出來的茶湯引導學生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等來“觀察”;最后借給恩師敬茶的機會“現場采訪”。一堂課下來,學生對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觀、感性的認識。水到渠成的方法給予,真是太妙了,這遠比讓學生憑空去回憶來得實在!

再提一個建議。課后張老師可不可以讓學生歸納總結一下:這節綜合實踐活動,咱們都運用了哪些方法?為什么選擇這些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更適合的方法?等等。這些追問,是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擴大活動空間以實現更為有效的學習的。

梁秀燕:

綜合實踐活動經過課改幾年的實踐嘗試,關于如何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深層次地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實踐探究活動更具科學性、開放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鍛煉,研究水平不斷提高。

這幾年,我校通過運用樹狀圖尋找活動探究的問題以形成活動小主題,學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學生的研究成果還申報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今天我想通過在景行小學的教學嘗試,將一種尋找主題的方法傳遞給更多的學生。

以往大家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學生的活動主題有些來自于學?;蛘呤抢蠋?,有些來自于學生的興趣和對生活的觀察。而在實際探究活動中,有些學生由于生活經驗豐富,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題;但也有一些學生因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題,一片茫然。

我這次上的五年級《走進動物王國》綜合實踐活動課,首先通過播放地球上形形色色動物的課件,與學生進行簡單交流,激發學生研究與動物有關的問題的興趣;接著,為了讓學生明確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給學生介紹了一種確立探究小主題的方法——樹狀圖;然后引導學生運用樹狀圖的研究方法,去確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研究的問題。我們知道,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而樹狀圖的優勢恰在于它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差異程度,在眾多的問題中,找到一個“自己可以具體操作”的點——問題,同時還可以生成許多后續研究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實踐探究活動。這就是說,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而且這樣的事是學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學生由被動探究變成了主動探究,這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要達到的目的!課的最后,我播放了一個課件——科學DV《小魚的槳》的錄像,讓學生了解一個課題研究的完整過程,而我們今天所上的這節課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談到主題與問題,這幾年我們通??吹降氖?,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上,學生都會先提出一個個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問題。我這次的開題課上,景行小學的同學們就提出了許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課時有限,我決定把“把問題提煉成主題”這一教學環節安排到下一次課完成。比如要將“對小魚各部分魚鰭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提煉成研究主題“小魚的‘槳”,學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認真思考的,而且學生在文字表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差異。下一次課,我將通過我的引導,讓研究同類動物的同學自由組成一個個小組,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煉有趣的主題。

這次課,我達成了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已基本掌握了運用樹狀圖尋找、確定研究問題的方法。我力求讓每個學生經歷全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關于樹狀圖,我突出其兩個用法:可以個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個問題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組合作使用,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所做的樹狀圖)

羅斌:

梁老師用“樹狀圖”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我認為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積極作用的。發散思維是體現創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習多角度且有條理地去思考,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既是學會了一種思考的方法,又是培養了一種思維的習慣。且不說問題出來以后他們將如何去解決,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以后,會對他們今后積極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謝謝梁老師,給了孩子們“學會思考”的一把鑰匙!

李瑜:

梁老師這節課,讓學生學會運用樹狀圖確定活動主題,這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思路。出示的主題DV《小魚的漿》,讓學生感受到了主題的生成和解決的完整過程。我想,如果每一個學生都能用這樣的方法去進行綜合實踐,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貝:

單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確定階段來看,老師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為,老師在這個階段只要將學生的興趣集中到同一個話題就好,然后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研究。其實不然。要使學生用觀察的眼睛去記錄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不容易,因為學生的觀察要有習慣,這種習慣是需要老師長期培養的;學生將觀察轉化成問題也是需要老師幫忙梳理的,這種梳理形成習慣以后才能形成一種思維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師像無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會什么都懂,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師一直都有種誤區,認為上綜合實踐課的老師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會學生如何研究。從這些課上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老師也非什么都能,他們只是有了學生沒有的一個“法寶”,那就是“方法”。這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綜合實踐課的教師就是要給予學生這個“漁”。學生通過這個“漁”,可以真正獲得他們想要的“魚”。

主題的確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是當然的,但是也要教會學生如何把問題集中;如果問題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們研究,也不利于老師指導。主題確定是研究的開題部分,這部分在課上都有關于方法的指導,可以看出老師們都很重視將“漁”授給學生,只不過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這點是我感受比較深的。

張巧丹:

幾節展示課,令我豁然開朗:綜合實踐課程的特點,就是綜合性(就內容和主題來源來說)和實踐性(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在經歷做、考察、調查、實驗、感受、探究、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的方法指導給學生今后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并且他們的指導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講解方式,而是適時穿插在學生發表意見的過程當中,教師適時地加以歸納、點撥,非常自然。

但我想針對梁老師的課,提出我的一點疑惑:教師已經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建構了研究的范圍,學生也能基本理解,學生立即可以根據以前的生活經驗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小主題,這樣會不會過渡得更自然些呢?在這里我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是為了降低坡度讓學生能更好地運用“樹狀圖”,但是老師的問題又不夠清楚,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猜測有待商榷。建議:如果老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據板書“習性、食性、身體結構、運動”等加以引導會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議,希望跟各位老師探討!

梁秀燕:

我讓學生說可以從哪些方面了解動物,目的是挖掘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介紹樹狀圖解決了一個難點,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對動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讓學生先用老師所想研究的動物來說一說,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樹狀圖。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二是為學生選擇自己想研究的動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借鑒;三是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

唐麗:

聽課研討中有不同的聲音,反映出老師們都在思考。不錯,我也有與你一樣的意見,對于某一動物研究范圍的選擇,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參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體學生都必須這樣多角度、多方面地發散思考。讓每個學生量力而行,逐步實現舉一反三,這樣也許更符合學習的規律。

謝慧敏:

從現場課來看,上課老師給我們帶來的都是精心準備的課。課堂上有設計、有創生、有引導,也有協作。老師們不再把綜合實踐課上成一種知識梳理的單一模式教學,而是對原有的課堂結構進行大膽的創新和改進,置全體學生于聽、品、評、議的熱烈環境中。我突然覺得,綜合實踐的課堂已經變成了一個很大很大的課堂,綜合實踐的學習也變成了一種方法、思維、文化、積累相互融匯的過程。三位老師或大方、或優雅、或干練的氣質風格,給我們帶來了三種不同觀感的課。第一節張琪老師的課,讓人感覺清新恣意、灑脫自然;第二節吳秋蓉老師的課,扎實細膩、有疏有導;第三節梁秀燕老師的課,給我們帶來了科學理性、沉著睿智的感受。

左燕:

聽了三位老師的課以及唐老師等專家的點評,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學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我平日的教學中,學生通常會提出不少沒有意義或者不能馬上解決的問題,我想知道,該如何界定問題是否有研究的“價值”呢?或許我們會想,應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當下流行等方面,但在這樣一個課改的浪潮中,我們不是也在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尊重他們的想法,適合他們的水平嗎?那么我們又如何來判定他們提出的問題對學生自己來說是否有價值、是否適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說說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將問題轉化為主題。說實話,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但我卻無法用言語把它描述清楚,也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細閱讀了唐老師推薦的《焦點透析:問題與主題》后,我有了明確的概念:主題源于問題,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題再還原成生動的問題,以明確在主題活動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關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來參考。這不僅是我在綜合實踐課中的困惑,其他學科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確實是充分體現了“綜合性”!可這是不是真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問題”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寶貴建議。

唐麗:

對于主題與問題的操作模式,興許要左老師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摸索,僅僅靠某次的學習和討論遠遠不夠,希望下次的活動能聽到你解決問題的新體驗。

我想補充強調的是,問題與主題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源頭與概括的關系。很多時候對于小學生來說問題即主題,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強。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老師的指導。老師不能把學生的問題成人化或予以系統化的提升,否則會脫離學生思維的軌道。老師應該幫助學生明確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問題或主題等等,而這一切都要基于學生充分、生動的生活體驗,要適合學生的基礎和年齡特征。也許,我們不能硬性規定學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據學生問題的共同點,經過討論、協商,幫助學生提升主題,明確研究方向。

在看課的過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選定活動主題的教學指導策略,與老師們分享:①在主題選擇的準備階段,尊重學生的興趣,聯系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經驗顯得尤其重要。②主題研究的生活價值和直接經驗與知識累積的意義,可以成為引導學生發現并選定小主題的切入口。③教師應多考慮各種教學資源的調用,包括人、設備、基地條件等。④不做主題選定單方面的引導,要同時關注相關活動方法的提示、演繹和歸納。⑤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需求,要有體現引導的重點措施。

順便提供兩位老師的教學感悟案例,希望能對大家今后的教學有所啟發。

賴春艷老師的教學感悟

我們都知道,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要立足于學生的興趣,貼近生活。我認為,在這基礎上,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開展活動的現有條件,比如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實踐任務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么,他們克服這些困難的能力如何,等等。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到活動的可操作性。所以,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應設定在全體學生綜合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使他們都能“跳一跳,摘個桃”。如果學生操作起來困難重重,自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參與面及活動收獲。

記得剛開始上三年級綜合實踐課,為確定活動主題,我以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來了解學生們感興趣的活動。那節課上,學生們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動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對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興趣,就以這為主題,分組進行活動去收集資料吧。課上,我還告訴同學們,收集相關信息的途徑有很多,可以看書、查資料,可以問父母或別人,可以上網搜索相關內容,還可以看電視,等等。但是,反饋上來的結果很不理想。我分析其中原因:三年級的學生閱讀量還不是很大,想詢問老師、家長吧,他們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內),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訪哪些部門;想從書報刊上找資料吧,學生手頭的書籍少,學校圖書室的藏書不多,學校離市圖書館又遠,去一次不容易,再說,不少家長還擔心孩子的安全會阻攔其行動……以上不利因素都會使我們的活動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變這種現狀,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條件”來開展實踐活動吧!我校的“有利條件”是:校園后面有好幾座小山坡,山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植物。于是我帶領學生們到山坡上去觀察、欣賞各種植物的形狀、顏色,采集各種植物的葉、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過程中,我再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種類植物的根、葉、花、果實等的特點,把采集到的標本制作成各種作品如葉畫、豆畫等,展示出來供大家交流、賞玩。后來,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這一條件來開展實踐活動呢?同學們對此也很贊同,于是我們又以“食品與生活”為主題開展了一次菜市場價格調查、設計科學營養食譜、實踐買菜等學習當家理財的系列活動。這一系列活動貼近學生生活,且比較容易操作,同學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他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是真實的、直接的,有樂趣、有啟發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由此我想:可供我們開展綜合實踐的空間如此廣闊,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利用校本和社區資源,來選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

羅斌老師的教學感悟

剛開始上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我跟學生們呆在教室里,就著教科書上的問題一個一個討論,如上語文閱讀課一般。后來發現,這樣做實在是滑稽之極,如此豐富的內容,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這一屋檐下“暢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簡直愧對開發這門學科的智者們?;顒诱n就是要“動”,既要動手又要動腦。

于是,我們選擇性地確定了幾個主題,讓學生自由組合成立學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研究,然后課堂交流反饋他們的研究成果。這樣做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未能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我反思,這是由于我沒起到老師的監督、參與和指導作用。放手讓學生去干,可不是讓他們去“自生自滅”,老師作為一個指導者,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過有的時候作用顯著些,例如指導他們選項研究,幫助他們解決立項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難題;有的時候作用則顯得弱些,如當學生進入資料采集點后就是他們展示自我能力、豐富人生閱歷的階段,這時的老師,理當“退居二線”。

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我開始在“動”上下工夫,改革“教學設計”。例如我上《吃的文化》這個系列活動課時,嘗試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教學:[①]活動準備階段。以博采眾長為目的,我與學生們去走訪各種飲食場所,讓他們通過看、聞、嘗、問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②]分類整理資料階段。通過多種方式如出剪報、寫日記、畫美食冊、做調查表等,讓學生們動口交流心得,資源共享,豐富資料儲備。[③]確定主題研究階段?;顒有〗M商討確定研究主題后,我與同學們一塊篩選他們手中的資料,重點指導他們開動腦筋進行深入研究。[④]成果匯報階段。各小組確定匯報方式后,我在演練的過程中提一些建設性意見。在成果匯報課上,讓學生們大膽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現自我風采,體驗成功的快樂。[⑤]活動延伸階段。通過開展“廚藝比拼”大賽,建議學校開展“美食節”等后續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做研究的興趣,真正讓他們在“動”中學,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上完這一次課后,我反復琢磨,總結出幾條經驗:第一,開展活動不僅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老師也應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因為,老師的參與會讓學生感到他們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隨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們去重視、去認真體驗的事;老師的指導還可以使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學生借鑒老師已有的經驗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體驗。第二,對學生的一些有創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師應即時予以贊賞,讓他們的自信迅速轉化為行動,促使他們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學”循環。但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教師應抓住機會嘗試用“挫折教育”讓學生品味人生,鼓勵他們勇于面對失敗,培養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質,為他們筑起自己的人生之塔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課后要有反思。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每一次活動結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與所失,做到“無則加勉,有則改之”,讓反思為下一次課的進步爭取更多成功的機會。第四,讓評價體系貫穿于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自評、互評及師生共評甚至家長參評等評價方式,可以為完善活動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幫助。

總之,綜合實踐課確實向老師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要讓它成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為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喜歡的學科,老師們的意識及實際操作方法是必須講究的,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動”,要讓學生在“動”中體驗,在“動”中獲取真知。

(責編 白聰敏)

猜你喜歡
茶文化活動老師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辦案經”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老師,節日快樂!
老師的見面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