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災區“造血”蛻變

2012-07-10 13:19
民生周刊 2012年20期
關鍵詞:石椅造血羌寨

□ 本刊特約記者 劉 海 楊 華

汶川災區“造血”蛻變

□ 本刊特約記者 劉 海 楊 華

四川綿竹的“中國年畫村”——孝德鎮射箭臺村。圖/李巧巧

隨著四川地震災區基礎設施重建的完成,災區百姓逐漸步入正常生活。有的地方憑借其原有的民族技藝實現居家就業;有的依托傳統文化的魅力發展農家旅游;還有的羌族百姓在異地與當地人充分融合,不僅實現了增收,還給當地帶來了濃郁的羌族風,使旅游發展得紅紅火火。重建結束后的第一年,汶川展現給世人的不僅是基礎設施的重建,更是百姓生活的奮進與快樂。

南寶山上“羌寨樂”

作為四川唯一的永久性異地安置區,在成都下屬邛崍市的南寶山,生活著1200多名來自汶川、青川的失地群眾。在經歷了4年前的那場地震后,他們不僅要含淚向故鄉告別,更要堅強地向已經習慣的生活說再見。

南寶鄉木梯村緊臨邛崍市著名的天臺山景區。沿公路盤山而上,峰回路轉之后,一座碉樓躍入眼簾,這就是南寶山安置區的一個安置點,30多戶來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龍溪鄉夕格村的村民生活在這里。

走進安置點,有著濃郁羌族特點的建筑迎面而來。一個并不起眼的羌族小賣部引起了記者的注意。38歲的王志軍是這個小賣部的店主,一棟3層小樓是他們一家5口的安置房。隨著當地旅游的開發,王志軍看好靠近村口的位置,破窗開了店,雖然只賣些小商品,但生意還不錯。

一說起自己的住房,王志軍便興奮地帶著記者上上下下看了個遍。家里的洗衣機、煤氣灶都是在汶川時沒有的;一直舍不得用的羌繡也是搬到新家后才掛出來的。身邊的很多事情都改變了,只有看到一家人離開龍溪鄉時拍的照片,王志軍才似乎又回到了那段時光,想起了過去的家。

王志軍說,來這里安置的時候,每人分了5分自留地和2畝茶園。由于茶園離家遠,他就租給了茶葉合作社,10畝茶園一年可以收3000元租金。家中部分自留地里種了紫薯,行情好的時候一畝收成能賣好幾千元。

在木梯村,過去連茶葉長什么樣都不知道的羌族百姓也開始與茶打起了交道。趁著陽光明媚,幾位老人坐在門前挑揀著剛從山上采來的野茶,挑揀好了就賣給收茶葉的。

村民陳清秀一邊挑揀著剛采回來的茶葉,一邊說:“來到南寶山才知道茶葉,地方政府還專門組織了采茶培訓。一到采茶季節,我們還算有點體力的老人就到山上去采野茶,采完后交給合作社。手腳慢的一天能采二三十元,手腳快的可以采到七八十元?!?/p>

除了村里的茶業專業合作社外,收茶葉的還有像陳學文這樣從夕格村遷移過來的村民。35歲的他,2009年到安置點后,在當地茶廠打了一年工。對茶葉有所了解后,陳學文就自己干起了收茶葉的行當。每年從清明到8月都是采茶的季節,當地組織了幾批茶葉培訓班,使村民學會了采茶。陳學文就在安置點負責收購,再賣給茶廠。

給陳學文、王志軍這些普普通通的汶川人帶來富裕的,并不僅僅是采茶、種紫薯。作為成都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在相關部門的策劃和幫助下,木梯羌寨成了成都市旅游特色村。這兩年,游客中心建起來了,碉樓、羌寨等羌族建筑屹立山上,羌族風味越來越濃。羌紅、羌繡把原本綠茵茵的南寶山妝扮得更加艷麗。逢年過節,隨著羌民族歡快的歌舞,南寶山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敲羊皮鼓、喝咂酒,四面八方的客人感受著來自汶川大山里的真誠祝福。

八千繡娘“繡”藍圖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縣、茂縣等羌族聚居區,隨處可見穿著民族服飾的羌族百姓。他們衣服上的羊角花等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大多為手工刺繡,這些曾作為農村婦女在勞動間隙完成的手工藝品,現在已經成為搶手的旅游紀念品。隨著汶川地震后“羌繡計劃”的實施,羌繡逐漸走俏。當地羌族婦女依托羌繡實現居家就業,“繡”出災后新生活。

羌族是一個勤勞睿智、崇尚美的民族,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了花卉、動物等代表美的圖案,并通過刺繡來裝飾生活,表達對未來的向往。這不僅顯示了羌族人民的聰明才智,也承載了羌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但無情的地震摧毀了他們的家園,隨著一些掌握羌繡重要技法的傳承人的逝去,羌繡一度面臨困境。

四川地震災區開始恢復重建后,為了使更多的失地婦女能夠就業增收、生產自救,同時向外界推廣民族特色制品,四川在阿壩州、北川等羌族聚居區開始實施“羌繡計劃”,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羌族婦女按照幫扶中心的要求參加相關技能和生產培訓,培訓合格后領取繡片在基地或家里繡制,完成后的羌繡作品通過公司對外銷售。

如今,走進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隨處可見在羌繡產業基地內從事羌繡生產的婦女。他們依靠居住的便利,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在公司打工,熟練的繡娘一個月收入近2000元。

在汶川縣銀杏鄉羌繡產業基地,20余位婦女在這里制作羌繡。46歲的張國花已經在這里工作了3個多月。因丈夫在外打工,她便自己在家照顧孩子。重建的新房距離羌繡基地不過數百米,上下班都很方便。忙完農活,張國花就會來到基地和姐妹們一起做刺繡。目前作為初級工的她,每月收入也有近千元。

一邊有專業公司邀請技師指導技藝,一邊有營銷公司幫助銷售,從培訓、生產再到銷售,一條龍的服務讓繡娘們心里很踏實。

專門從事羌繡培訓和銷售的汶川文錦公司,在四川災區的多個羌族聚居地都建有辦事處。辦公室主任顏鳳輝說:“對于愿意從事羌繡的婦女,我們沒有任何門檻,只要愿學會繡,就可以來領繡片?,F在我們已經把文錦做成品牌銷售到國內很多地方,目的就是讓羌繡與市場接軌,拓展銷路,擴大知名度,讓我們的繡娘實現居家就業增收?!?/p>

在“羌繡計劃”實施中,一些羌繡的傳承人也紛紛加入到振興羌繡的行動中,帶領羌繡跨越國門。在汶川縣映秀鎮的“才國汶川藏羌繡”館,店主楊華珍已不僅限于在當地展示其精美的羌繡作品。在她的帶領下,羌繡已經走出阿壩,進入成都,甚至在香港也開設了分店,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羌繡。

羌繡逐漸走俏,眾多游客也慕名而來。在這里,不僅可以一覽羌繡的細膩與獨特的名族風,還可以領略羌寨的神奇和壯觀。4月的四川理縣木卡羌寨,花盛葉茂,風景宜人。38歲的麥小群在午飯后和鄰居一起,曬著太陽,拿著鞋套,在上面繡著羌族的特色花朵。

麥小群告訴記者,地震后,她一家4口人只剩下一畝多地。平時,麥小群在上午太陽還不太曬的時候下地里干農活,下午就守在家里和鄰居一起做羌繡。麥小群的家里掛著她親手制作的3幅羌繡,有熊貓、仙鶴、森林,寄托著一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盡管目前當地旅游開發還相對滯后,但麥小群一家還是看好未來的發展,利用家里的空閑房屋開起了家庭旅館。遇到節假日,家里的兩間客房還不夠用。她更希望自己手中的繡品能夠得到游客的青睞,賣出去后補貼家用?!霸诩依每臻e時間,一個月繡好的成品差不多能賣到一千多塊錢,既能補貼家用,還能讓游客感受我們羌族原汁原味的手藝?!?/p>

如今,在四川的羌族聚居區,很多婦女像麥小群一樣,利用空余時間在家里做羌繡,依托旅游開發擴大銷路。隨著探訪羌寨的游客越來越多,繡娘們也多了幾樣任務,有的為游客在袖口上繡上小小的花朵,有的則是為游客傳授羌繡的針線活。

“羌繡計劃”實施3年多來,四川已開設羌繡培訓班140多期,培訓繡娘1.6萬多人,其中8000多人基本掌握了羌繡技能,投入到羌繡生產中。如同四川災區的重建一樣,羌繡正帶著羌族人民的熱情與智慧,讓更多世人看到了災后的美麗新生活。

旅游扶起“年畫村”

四川地震災區的房屋重建工作是重中之重。曾被地震摧毀的住房,如今已破土重生,既延續了地方特色,也融入了援建方的心血。

在四川綿竹,年畫是其重要的特色名片。住房的外墻、家里的裝飾、過年的貼紙,都留下了年畫的印記。在汶川地震中,許多戶外墻上的年畫被摧毀;即使保留下來的,也是殘缺不全。

如今,損毀的房屋不僅得到重建,以“中國年畫村”——綿竹市孝德鎮射箭臺村為代表的大批村莊又重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作為國家4A級旅游區,綿竹市“年畫村”的村民憑借年畫的魅力,利用新建房屋,把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搞得有聲有色。

左圖:阿壩州的羌族婦女們身著傳統的羌繡服飾在為游人表演歌舞。圖/劉海

右圖:阿壩州從事羌繡的婦女。圖/劉海

在進入“年畫村”必經的一條村道上,一家名為“年畫人家”的土雞館已經開辦2年多了。老板殷坤先在地震后花了近20萬元建起了這個200多平方米的民居房,白墻青瓦,清爽整潔。除3間屋子自用外,其它5、6間都用于搞經營。

從1992年開始,殷坤先就在當地農家樂、餐館當廚師,有著豐富的烹飪經驗。說起自家土雞館的特色,殷坤先很是自豪,“那就是一雞多吃,燒、拌、煮湯,游客都很喜歡?!庇捎诓似酚刑厣?,殷坤先的土雞館多次在活動中被村委會授予獎項,其中一次獲得了“最受歡迎農家餐館”。

隨著“年畫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游客越來越多,家帶店這種經營方式顯然跟不上發展需要了?,F在,殷坤先的小店每天接待能力只有100多人,周末基本客滿,遇到大假、小長假時顧客只能排隊等。今年春節,殷坤先在江蘇打工的兒子回家結婚,看著生意越來越好,就和媳婦商量留下來和家人一起把小店做大。

成都到綿陽的高速公路復線正在“年畫村”修建出口。雖然修路期間生意受了影響,但殷坤先看好未來的發展。他覺得,高速公路通到家門口了,來的人肯定就更多了?!暗嚷沸藓昧?,我就再去租個店面。游客喜歡我們的年畫,我們就做好這個文章;喜歡我們的土雞,我們就做出好味道來吸引游客。這樣生意就不愁了?!?/p>

與“年畫村”同樣發展旅游的,還有北川老縣城旁邊的石椅村。地震后的幾年時間里,石椅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的廢墟到今天的瓜果飄香,從單純的水果種植到旅游服務,如今石椅村已變成風情秀美、堪稱畫里山村的新羌寨。

地震之前,石椅村90多戶人家散布在這片平均海拔1200米的“世外桃源”之中。汶川地震后,“世外桃源”變成廢墟,全村80%的農房、農家樂全部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達600萬元。為了重振“桃源”,地震后,當地村民聯合成立石椅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搞起鄉村旅游,一棟棟充滿羌族特色的建筑以及濃郁的鄉土羌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除了合作聯營搞鄉村旅游外,部分村民還自己搞起了農家樂。村民們說,他們除了以羌寨文化吸引游客以外,當地的桐子李、五星枇杷、獼猴桃等無污染的水果也讓游客產生了巨大興趣。

石椅村黨支部書記王慶保告訴記者:“旅游產業已經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就統一經營的這8戶來說,他們這個羌寨每一年的純利潤在40多萬元左右,今年預計能有五六十萬的純收入?!?/p>

□ 編輯 嚴碧華 □ 美編 王 迪

猜你喜歡
石椅造血羌寨
寒池
倒 影
守約
兜底扶貧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貧戶的個案考察
有趣的羌寨婚禮
聽幾米唱歌
調包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