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為何推崇巴別爾

2012-07-22 05:55劉思伯
博覽群書 2012年6期
關鍵詞:巴別人性魯迅

○劉思伯

卡夫卡曾說,只有山峰才能看見山峰,互相之間可以致意。所以我想魯迅先生當初正是看到了巴別爾及其小說的獨特價值,才如此推介引進到中國的。他們對現實苦難、人性善惡、存在境遇等的共同關注,對文體、語言、畫面場景的探索與實踐,都在隱秘之處暗暗地合流。我們會銘記魯迅、銘記巴別爾,銘記他們帶給我們有關文學的、歷史的、生命的、人性的多重震撼和奇跡!

本刊曾于2012年第4期刊登夏夜清撰寫的《我愛巴別爾》,讀者可以對讀,加深了解。

談及伊薩克·巴別爾,在中國恐怕會有很多人感到陌生,他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雖曾名揚世界,但在斯大林大清洗中被捕殺害,其人其文的光彩也便隨之隱沒,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了。然而,作為俄國猶太作家,伊薩克·巴別爾得到了高爾基、愛倫堡、羅曼·羅蘭、托馬斯·曼、布萊希特、海明威、博爾赫斯等眾多世界級優秀作家的推崇和贊賞?!稓W洲人》雜志評選世界百名最佳小說家巴別爾位列第一名,他的短篇杰作《鹽》是博爾赫斯珍愛的作品。隨著蘇聯文學的解凍,其代表作《騎兵軍》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西方廣為流傳。當今歐美學界,眾多的研究者和作家對巴別爾的喜愛與日俱增,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斷走向深入,“巴別爾學”日益成為學界熱點,甚至成為一門“顯學”。而在中國,巴別爾則一直不溫不火,不似高爾基、海明威等為廣大讀者所熟知。

在中國,魯迅是最早推介巴別爾及其作品的人。1930年6月9日在《致李霽野》的信中,魯迅提到自己曾讀過巴別爾的自傳;1933年,魯迅在編譯“同路人”短篇集《豎琴》的后記中曾提到巴別爾,說他是一名“有著世界的聲名”的作家,并稱其小說是世界級小說。事實上,通過魯迅的藏書我們可判斷出他是讀過日譯本巴別爾小說的。巴別爾的中國之旅就這樣在魯迅這兒起航。不久之后,周揚第一個翻譯了巴別爾短篇小說《路》,并將其收錄到同名小說集中,經過魯迅、周揚等人的介紹和評價,巴別爾才逐漸被更多的中國人知曉和關注。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的魯迅,以其巔峰性的文學造詣影響著數代學人和作家,他對小說、繪畫、雕塑等藝術更有著獨到的眼光和非常高的鑒賞力,很多收藏和預見在歷史長河中經過淘洗褪去俗世的浮華和塵埃,逐漸顯現出其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巴別爾的小說應該算是其中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神異的尋在”。在本文中,我想做的就是試圖找出魯迅喜歡推崇其創作的緣由,同時,在兩人的思想觀念、藝術探求、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參照對比中,分析出其共同的藝術指向和精神之流?,F在很難推斷是巴別爾蘊蓄著巨大能量的文本還是其特異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更吸引魯迅,恐怕二者兼而有之。

冷酷與溫情并存的真實圖景

1920年,26歲的巴別爾在高爾基“到人間去”的召喚下,以戰地記者基里爾·柳托夫的身份隨布瓊尼統率的蘇聯紅軍第一騎兵進攻波蘭,歷時三個月的戰爭使巴別爾目擊了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慘烈的大規模騎兵會戰。根據這次征戰的特殊經歷和體驗,他創作了享譽世界的短篇小說集《騎兵軍》。

這本小說集由36個短篇小說組成,主要講述的就是1920年的蘇維埃紅軍中哥薩克騎兵進攻波蘭的戰事,其中的人名、地名等在他的日記中都真實存在。這種慘烈逼真的、講述式的戰爭描寫,帶給每個尚存溫度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魯迅當年看到這樣的文字恐怕也是深受觸動吧。這本書把“生與死,血與痛,勇敢與蠻橫,仇恨與殘忍,信仰與迷狂,卑鄙與聰明,善良與軟弱審美化,把人性中最野蠻的與最不可思議的東西寫得如此精練和正當正常,如此令人目瞪口呆,如此難以置信卻又難以不信,這是很不尋常的”。(王蒙,《莎樂美、潘金蓮和巴別爾的騎兵軍》,《讀書》,2005年3月)的確,這是一本將文明與暴力、生存與死亡、人性的善惡美丑通通揭示出來的書,也是一部充滿野性和暴力、具有獸性生命力的哥薩克騎兵的歷史。他們一方面燒殺搶掠、胡作非為,另一方面又個個視死如歸,一諾千金,對戰馬和戰友有深厚的感情。生命的激烈與飛揚在血染的筆墨中濃重書寫出來。

當魯迅觀察中國人時,用博大的心靈感受著外部世界時,他為中國及其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沉默”而感到震痛。在中國“人+畜生性”和外國“人+獸性”的對比中,在《騎兵軍》的哥薩克書寫中,魯迅無疑是極力推崇、并希望中國人也可以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熱力,在他的文學世界里,我們可以看到噴薄而出的那種對原始生命強力的熱切呼喚。在“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的生存選擇中,魯迅想要開拓的正是前者這樣一條民族奮起之路,麻木愚昧的國人和充滿“僵尸的樂觀”的中國書里缺乏的也是這樣生命的溫度。在巴比爾的哥薩克敘述中,在鮮明的對比下,魯迅內心的隱痛和想要在中國人的血液里注入蠻人血液的渴望愈加強烈。

巴別爾在高度濃縮的筆致中,展現出復雜戰爭背后的政治、文化、種族和人性的糾葛。魯迅早在他的《摩羅詩力說》中就對有剛性、有力度的作家作品進行推崇,如拜倫、雪萊、普希金、萊蒙托夫、密茨凱維支、裴多菲等。相比之下,巴別爾以高度濃縮的語言蘊含著戰爭、人性的巨大強度和張力,更是魯迅所推崇的?!棒斞柑貏e關注一個個體的人在社會變革中應該是什么樣子,當時中國也正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民國的建立,國民黨的傾倒,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抗爭以及日本的入侵,在這樣一個大動蕩的背景下,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應該是什么樣子?魯迅沒有像胡適那樣思考國家應該是什么方向,社會結構是什么樣,魯迅沒有想這些問題,更多考慮的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應該怎么樣表現。這是他翻譯大量西方小說對他自己的一個影響”。(《孫郁談魯迅的知識結構》,新浪“網上大講堂”實錄,2007年6月4日)

巴別爾在冷酷的不動聲色的筆調中,巧妙地將多重因素無痕跡地糅合在一起,像結晶的“鹽”抑或是打磨過的鉆石?!爸袊男≌f家除魯迅外,沒有誰能像巴別爾那樣折射出如此豐富的內涵”。(孫郁,《尋找精神的出路——

猜你喜歡
巴別人性魯迅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魯迅,好可愛一爹
人性的偏見地圖
儀式感
生死巴別爾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孔乙己
巴別爾在1927
阿迅一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