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強國與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升華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角下的分析

2012-08-15 00:50田旭明沈其新
理論導刊 2012年4期
關鍵詞:凝聚力強國中華民族

田旭明,沈其新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沙410082)

文化強國與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升華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角下的分析

田旭明,沈其新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沙410082)

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角來看,民族凝聚力具有深刻的文化結構意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進一步增強找到了新的著力點。建設文化強國,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精神紐帶完善的重要保障,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增強的內在訴求,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凝聚張力拓展的堅強支撐。

文化強國;中華民族;凝聚力;文化結構

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是維系當代中國穩定發展的內在力量,關系到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是一項歷久彌新的時代課題。2011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特別指出,在當代中國,“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币虼?,“必須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盵1]我們黨提出“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不僅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有利于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升華與可持續發展,對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為理論基點,對建設文化強國與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升華問題略作論析。

一、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結構意蘊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發展的內在力量。民族凝聚力發展與文化內在機制的發展和創新息息相關,文化內在機制的完善必將推動民族凝聚力的增強。眾所周知,文化發展內在機制的完善主要取決于文化內部結構是否合理,而文化結構是否合理又取決于文化內部各個要素是否協調。文化內部要素越和諧,結構運轉就越協調,其聚合而成的合力就越大越牢固,其生命力就越旺盛。因此,我們認為,民族凝聚力在深層次上屬于文化的研究范疇。在現實中,民族凝聚力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實踐,具有深刻的文化結構意蘊。為了更好地闡明這一點,筆者從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角度來分析。

長期以來,關于民族凝聚力要素的構成,相關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和民族學理論視角出發,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即民族凝聚力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語言因素,經濟因素,民族文化與心理因素,民族關系因素,民族國家政治、軍事和法律制度因素。這些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民族凝聚力系統。在當代,隨著近現代科技文化的進步,人類交往的日益密切,地理因素和語言因素在民族凝聚力構成中的作用和影響逐步減弱甚至消失。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構成要素與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的文化結構論具有內在一致性和契合性。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馬克思曾經在批判蒲魯東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時對文化整體構成進行了總體描述,他指出:“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制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藗儼凑兆约旱奈镔|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盵2]在這里,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文化由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制造呢絨、麻布等,屬于物質文化;第二個層次是社會關系,屬于制度文化;第三個層次是原理、觀念等,屬于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是基礎,是滿足人類物質生活需要的那部分文化產品。制度文化是中介,是人類處理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關系的文化產物。精神文化是更高的上層建筑,是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社會意識。按照這一劃分,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構成要素中的經濟因素就隸屬于物質文化,傳統文化因素和共同的心理狀態就隸屬于精神文化,民族關系因素及民族國家政治、軍事和法律制度因素就隸屬于制度文化。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還告訴我們,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整體?!拔镔|文化中滲透著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為物質文化所決定,同時又以一定的精神文化觀念作為存在的前提,并在其中凝結著、沉淀著精神文化的因素,而又反轉過來給以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巨大的影響。精神文化歸根到底為物質文化的發展水平所決定,但又受到制度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并且反作用于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盵3]如此看來,民族凝聚力的三重構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辯證統一關系。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關系,民族凝聚力才成為一個由多層、多側面、多方位組成的有機的整體結構,而這個整體結構能否釋放出最強的功能效應,關鍵取決于其三個要素的組合是否合理,是否與時俱進。只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諧運轉,并肩共行,民族凝聚力才能真正增強。因此,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的文化要素構成論可以看出,民族凝聚力是一種文化實踐。

此外,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認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協調發展,離不開先進政治核心的領導。這個先進政治核心是各個文化要素穩定、和諧發展的支柱,我們稱之為“核心支柱”。正如馬克思在《革命的西班牙》一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只有在中央洪達的政權下,才有可能把保衛民族的迫切問題和任務的解決同西班牙的社會改造、民族精神的解放結合起來,不做到這一點,任何政治機構只要一同實際生活發生微小的抵觸就必然垮臺?!盵4]因此,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必須團結在核心支柱的周圍才能協調發展。具體到民族凝聚力實踐中,亦即民族凝聚力構成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要素必須緊緊圍繞、團結、凝聚在核心支柱周圍。如果沒有核心支柱的引導和凝聚,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便無從發展。從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來看,民族凝聚力的發展就是其基本要素與核心支柱互動發展、協調發展、合理組合的過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凝聚力具有深刻的文化結構意蘊。任何一個民族要實現自身凝聚力的增強,就必須從文化著手。文化強,則民族凝聚力強。

二、建設文化強國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精神紐帶完善的重要保障

中華民族發展的實踐證明,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強弱從其精神紐帶作用的強弱上直接反映出來。在考察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時,必須關注兩大范疇:一是維系各民族實現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二是維系民族內部各社會階級、階層和睦相處、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精神紐帶的第一個功能的衰退將會導致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分裂,而精神紐帶的第二個功能的弱化則會引起下層社會階層的反抗。當前,民族分裂活動仍然存在,祖國統一還未完全實現,臺灣問題仍然是祖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掣肘。此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發展中利益矛盾、貧富差距、道德滑坡現象不容忽視,如果放任自流,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作用將無法保證。在這種背景下,建設文化強國,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建設文化強國,就是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與民族振興、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諧緊密結合起來,把文化覺醒付諸行動,自覺承擔起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歷史重擔,以促進文化的全面發展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數,促進社會科學發展、民族團結和諧以及國家和平統一。具體來說,在物質文化層面,充分認識到物質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科學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生態經濟。在制度文化層面,要加快政治文明的現代化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法律體系的完善,保持社會穩定。在精神文化領域,全面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港澳文化、臺灣文化隸屬于中華文化大家庭,和大陸文化擁有著共同的源頭,因此是中國大陸和港澳、臺灣團結的凝聚劑。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僅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剔除糟粕部分,還要理性審視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吸取其符合人類文明精神主旨的文化成分。我們要通過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增強中華民族全體成員對中華文明的心理認同,從而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民族的經濟實力,保障民族政治的穩定,增強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感召力,有利于民族關系穩定和祖國和平統一,有利于保持社會內部各階層和諧,促進社會穩定,這對完善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精神紐帶具有積極的價值牽引和動力支撐,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精神紐帶完善的重要保障。

三、建設文化強國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增強的內在訴求

聚合力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結構和內在層次。聚合力的形成源于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與基本要素的組合?;疽嘏c核心支柱組合越合理,其聚合而成的合力就越強。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柱是中國共產黨?;疽貜奈镔|文化而言,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主要體現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環??萍汲删?;從制度文化而言,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文明,主要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從精神文化而言,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體現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傳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踐證明,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大小與強弱,取決于民族凝聚力內核構成中核心支柱與各基本要素是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合理調整,內核組合越合理,其聚合而成的合力就越大越鞏固。

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認為,民族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三個要素互相聯系,缺一不可。其中,物質文化是表層要素,是基礎條件;制度文化是中層要素,是中介和調節點;精神文化是深層要素,是更高的上層建筑。民族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核心支柱的引導和凝聚下協調發展,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力就會增強?;仡櫄v史,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由于受“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我們一直未能解決好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的問題,中華民族凝聚力內核構成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文化層次沒能得到合理組合。改革開放以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再到“姓資姓社”的討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最后到“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生態文明的確立;從反對個人崇拜,堅持民主和法治原則到“依法治國”的提出,再到“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到“以德治國”,再到“以人為本,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構成的表層、中層和深層因素都實現了升華。這些升華立足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中國建設的具體實踐,又體現時代精神,反映時代訴求,解決時代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增強了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力。

當前,隨著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當代中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不協調仍然存在。溫家寶曾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種社會制度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文化為其提供指導和奠定基礎?!覈母镩_放30多年來,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主法制的推進,文化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盵5]像近年來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就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物質文化內部的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存在著諸多不和諧因子,像城市化進程中一些生態環境被破壞。此外,“當前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相對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而言是明顯滯后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政治文明建設的滯后性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越來越明顯?!盵6]在這種境遇下,建設文化強國,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諧發展,亦即有利于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三大基本要素的協調發展。

建設文化強國,客觀上要求在推動物質文化發展的基礎上,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保證我國制度文化方向正確,少走彎路,推動民主法制穩步、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制度文化調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協調發展的結合點作用;在推動精神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對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作用。這樣,物質文化發揮了其基礎性支撐作用,制度文化發揮了其調節保障作用,精神文化發揮了其激勵感召作用,我國民族文化內的三大文化層次得到了協調發展,實現了合理組合,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四、建設文化強國是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凝聚張力拓展的堅強支撐

中華民族凝聚力不僅包括內部聚合力,還包括凝聚張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綜合國力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這種凝聚張力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與對外開放的結果?!氨畴x了不同民族或不同類型的文化交流,任何民族文化將會衰退,民族影響力也會由此消失。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有對外開放、對外交流的優良傳統。輝煌的華夏文化圈就是在中華文明對外開放、對外交流的過程中,伴隨著中華民族的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而形成的?!盵7]如中國年、孔子學院在海外的興辦,北京奧運會被世界稱贊為“無與倫比”,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期間“中國信心”在全世界范圍內傳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張力的典型體現。

在全球化時代,一個民族的凝聚張力主要依靠其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不僅包括國家經濟實力,還包括國家政治、軍事力量以及精神力量,也就是文化結構論中的物質力、制度力和精神力。綜合國力就是這個民族國家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最終融合而成的一種總的合力。誠如江澤民所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盵8]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代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中華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我們不能止步于這些。一方面,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題,但是威脅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如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恐怖主義等。另一方面,“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不能忘記,不思進取的消極心理要堅決摒棄。我們要時刻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以文化為核心的國家實力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聚合而成的合力,從而進一步增強當代中國的綜合國力,使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張力得到充分拓展。

實踐告訴我們,要增強當代中國的綜合國力,就必須建設文化強國。而建設文化強國,就必須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必須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盵1]在這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被確定為文化強國的必然路徑。而從文化的發展規律來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最終會慢慢形成文化自強。因此,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途徑。文化自覺就是要對本民族文化有著客觀的認識,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去除文化糟粕。與此同時,要審時度勢,掌握世界文化發展的最新動態,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世界文化體系中,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就是對本民族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發展理念、價值主旨以及發展思路的肯定、堅信與自豪。文化自強就是在本民族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在文化自覺與自信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之路,使全體中華兒女對其產生高度的禮敬與自豪。時代的發展將會證明,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文化強國的目標必然會早日實現,中國的綜合國力將會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凝聚張力將會得到充分地拓展。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1-142.

[3]許蘇民.文化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8-10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83.

[5]溫家寶.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必須深化政治體制等改革.[EB/OL](2011-04-18).N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 t/2011-04/18/content_22381602.htm.

[6]沈其新,鄧學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進一步增強[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7]沈其新,田旭明.中國特色文化軟實力與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J].理論探討,2010,(2).

[8]江澤民.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1998,(19).

G12

A

1002-7408(2012)04-0077-03

2011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化結構論視域下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CX2011B149)。

田旭明(1984-),男,安徽潛山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民族凝聚力;沈其新(1950-),男,長沙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民族凝聚力。

[責任編輯:宇輝]

猜你喜歡
凝聚力強國中華民族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如此凝聚力”
論當代高校青年教師團隊凝聚力的提升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對增強兵團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強國有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論增強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凝聚力引領力機制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