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社會轉型視角下的圖書館“第三空間”——兼論舟山公共館發展舉措

2012-08-15 00:43張繼敏
關鍵詞:第三空間社會轉型新區

張繼敏

(中共舟山市委黨校圖書館,浙江 舟山 316000)

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而社會矛盾日益突顯的新形勢下,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訴求和社會需求,推動圖書館從重視業務功能向重視社會功能轉變,只有吸引各階層的讀者走入圖書館,學習、休閑、娛樂、解壓、溝通,使圖書館在新的社會轉型期充當人與人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橋梁和精神文化市場的功能,才能助推這個社會更加健康、和諧、穩定的發展。

一、社會轉型與圖書館轉型

關于“社會轉型”的含義,在我國社會學學者的論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種是體制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一種是社會結構變動,即結構轉換和觀念轉變;一種是社會形態變遷,從傳統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變遷和發展[1]。

人類社會本就是一部社會轉型的發展史,必然帶來政治、經濟、文化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圖書館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在20世紀末信息技術和社會轉型的沖擊下,經歷了從傳統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復合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轉型發展。但回顧其發展歷史,轉型主要集中在業務層面,重視業務功能多于重視社會功能,導致圖書館的“公共性”、“教育性”逐漸萎縮,曾經有段時間圖書館門可羅雀,使得圖書館作為處于依賴財政的社會公共事業中的弱勢部門,其價值體系受到質疑[2],圖書館急需尋找新的轉型方向。

二、“第三空間”與圖書館轉型

“第三空間”,是美國都市社會學家雷·歐登伯格在他撰寫的《絕好的地方》一書中提出的。第三空間是一個公共交流的地方,沒有職場的等級意識,也沒有家庭的角色束縛,人們可以自由地釋放自我[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圖書館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各業務流程的現代化轉型,基礎設施從建筑到設備,基本實現了現代化,服務手段和資源建設也實現了數字化,使得圖書館從里到外、從硬到軟來了個徹底的轉型和提升。但是,偏重于業務上轉型的圖書館和社會轉型之間并沒有達到最好的契合,通俗的講圖書館只有從業務轉型向功能轉型發展,要與服務、共享、參與等社會性民主性的轉型相結合,并達到其知識傳遞、教育平等、民主搖籃的價值體系,在功能上達到第三空間的社會功能,那么圖書館的轉型才達到了最佳的社會狀態。

國際圖書館協會在2009年年會時就提出了“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這樣一個主題。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和專業人事的努力,終于越來越成為共識,特別是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更是把圖書館打造成一個城市的第三空間作為發展的目標。那么圖書館怎樣體現第三空間的功能呢?

三、圖書館“第三空間”的功能

圖書館從公元前3000年建立以來,一直以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功能而存在。過去的30年,“圖書館將走向滅亡”、“圖書館將遭遇遺體解剖說”,還有一些互聯網企業“數字圖書館計劃”的入侵,這些都沒有動搖圖書館作為人與圖書館、人與人互動空間存在的價值,反而在20世紀末興起了一場新館建設熱。這正是圖書館在完成基礎設施和現代化轉型后,順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趨勢,在管理知識的傳統上向第三空間功能的轉型,這些功能的轉型主要體現在圖書館的體驗功能、知識共享功能、文化共同體的功能、社會創新功能的實現。也正是這些新功能帶動了圖書館特別是公共館新一輪的建設和發展。

(一)體驗功能

互聯網和搜索引擎,使圖書館處于知識管理和信息服務的被替代地位;數字出版業、在線圖書和智能手機,不僅沖擊著以紙質文獻為主的圖書館也讓人們被數字化隔離。對于一個社會轉型期的讀者來說,他對圖書館的需求也不只局限于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質量,更多的是一種體驗功能。

人性化、和諧舒適的環境,現代化的設備和個性化的服務,給讀者以心靈的棲息,一種享受閱讀的體驗;音視頻資料、展覽、講座、網絡沖浪,給讀者帶來一種視聽體驗;建立實習基地、義工服務、休閑場所,營造一種自由、便利的參與體驗;文化沙龍、公益活動、讀書日、演講比賽等創造公共交流氛圍,推進人與知識、人與人之間、各階層之間相互溝通和包容,充當社會的交流體驗、情緒釋放的平臺??傊?,圖書館在功能和服務上越寬松,越豐富,越享受,就可以給讀者帶來越多的體驗空間。

(二)知識共享功能

現代圖書館不僅要有全開放的圖書資料及電子閱覽室,全免費的使用門檻,整理有序的信息資源,專業的信息咨詢師,到位的需求服務,更重要的是要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知識,圖書館不應是一個置身社會之外的公共空間,他要成為本地區人們獲取知識,探索、創新,共享和交流信息的最好空間。比如:意大利都靈市圖書館為配合城市產業轉型,提出了本館的發展目標——提供適應知識企業成長的信息服務[4]。

所以,圖書館在收集整理序化共享知識時,還要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結合,特別是與本地區的發展和特色結合,并且不斷拓展學習和教育空間,成為人與知識,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共享空間,成為本地社會文化建設和城市精神的體現者和助推者。

(三)文化共同體的功能

圖書館應該與社會上的各類文教機構合作,如美術館、博物館、文藝團體、科協、技協等加強合作,成為文化共同體?,F在國內很多大中城市公共館,像深圳圖書館、廣東省科技圖書館,都通過一系列的專題講座、技術培訓、藝術沙龍、音樂電影節、展覽、科普長廊、公益性圖書交換平臺、全民閱讀活動等項目,一則聚集了圖書館的人氣,二則豐富了市民的文化藝術生活,更重要的是把本來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在圖書館這個空間集中展現出來,成為共同發展的文化空間。他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充分展示了圖書館作為城市第三空間的作用。

(四)社會創新功能

圖書館營造城市的第三空間,最終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獲取和利用好知識,并且在這樣一個自由、寬松、便利的知識共享空間創新進取。歷史上的很多偉人和文人,像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李大釗、沈從文、冼星海、莫言,他們取得推動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成就都與圖書館分不開。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內有一個由藝術家策劃的表演藝術圖書館,不僅提供與表演相關的資源,而且提供表演空間,邀請社會人士組織相應的活動。它承擔了圖書館與社會之間橋梁的角色[5]。圖書館要打破條框,開放、自由才能推動社會創新。

四、公共圖書館打造舟山群島新區“第三空間”的舉措

隨著“舟山群島新區”寫入國家的“十二五”規劃,舟山未來的發展要以新加坡、香港等地和幾個國家級新區為標桿[6]。城市要發展,文化精神也應成為軟實力。新區把城市展覽館、市文化館(美術館)、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匯成海洋文化藝術中心,為新區的文化建設搭建了一個功能集中而完善的公共空間。其中,市圖書館新館共有四層,將有20萬冊新書可以24小時自助借閱,舒適的學習閱讀環境和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將成為新區兼容社會職能、公共信息職能、教育職能、公益職能、文化職能的多功能圖書館。

新館的開放也將是圖書館溶入到城市文化精神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職能的大好時機。而要充分體現這一點,必須把圖書館作為社會第三空間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概要的說,對于公共圖書館,舒適的體驗空間、豐富的知識產品、優質的服務、結合區域發展的項目創新是公共圖書館打造第三空間的關鍵。

(一)從軟硬件著手,打造公共圖書館“第三空間”的物理環境

在文化氛圍上,以寧靜典雅吸引讀者;在功能布局上,以讀者服務需要為先導,同時滿足必要的生活和辦公需求;在設備設施上,與人體舒適度、便捷性相符合,同時保證采光、通風、照明等物理環境及可變性,充分滿足讀者對圖書館體驗享受的需要,讓讀者在一個美麗舒適的空間,平等、自由、便利地緩解工作壓力,享受閱讀、交流帶來的人文享受環境。

幾年前,筆者曾被杭州圖書館優美而完善的環境設施所打動,有一種讀者在自家書房里的感覺,更被其館長褚樹青的一句話而感動:“我無權拒絕他們(指乞丐和拾荒者)入內讀書,但您有權利選擇離開”。這種人人平等的圖書館精神,正是一個城市人文環境的體現。

(二)從知識內容著手,打造公共圖書館“第三空間”的共享環境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平臺,也是最應該體現公共性和共享性的場所。為此,應縮短文獻加工周期,按需調整文獻結構,全免費服務;運用現代化手段,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等,拓展數字化知識共享結構;豐富文化產品,利用多功能廳打造教育和交流互動空間;海洋文化中心四個館,做到資源共享、聯合互動,共同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傳承的資源共享環境;結合新區發展,充分利用圖書館豐富的知識結構,開拓創新圖書館信息知識深加工服務項目產品。

(三)從服務質量著手,打造公共圖書館“第三空間”的社會環境

現代圖書館要有“平民圖書館,市民大書房”、“平等、免費、無障礙”的公共服務理念,圖書館第三空間的營造需要人性化的管理和個性化的服務作保障。首先,完善制度,維護圖書館共享環境的正常秩序;其次,提高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和服務能力;第三,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形式、手段的創新;第四,增加對未成年人、老年人、農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對象化服務,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比如可以開設盲人閱讀區、兒童閱覽室、工友之家;第五,針對高級用戶開展個性化服務,如參考咨詢、信息專題服務、個人研究室等;第六,營造公益性活動平臺,比如開展公益講座、公益培訓、建立圖書交換中心、愛心捐書點等?,F在每個家庭都有很多閑置圖書,特別是一些孩子的教科輔導書,完全可以利用交換中心或愛心捐獻實現輪流使用。通過與義工組織和行業協會的聯系,很多公益活動并不需要投入多少經費就可以開展。

新區建設蒸蒸日上,我市的精神文化市場也將隨著新區海洋文化中心四館的開放,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新區城市文化的內涵和人氣也將隨之增加。同時,也給圖書館轉型帶來了契機,而這種轉型不能只滿足于業務管理和知識管理,不能滿足于表象和口號,圖書館轉型必須與社會轉型相契合,我們必須全力打造圖書館“第三空間”,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走進文化中心,將圖書館精神溶入到城市文化精神和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職能的大工程中去,使得圖書館在社會轉型和新區建設兩大環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建設新區海上花園城,助推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社會轉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33149.htm.

[2]周佳寧,劉宇.社會轉型視角下的我國圖書館轉型研究[J].圖書館情報工作,2010(3):40-43.

[3]牛紅艷.圖書館營造“第三空間”的實踐探索[J].圖書館情報工作,2012(3):92-95.

[4]吳建中.拓展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空間的功能[J].公共圖書館,2011(1):3-5.

[5]吳小林.圖書館成為“第三空間”[N].人民日報,2009-09-02(13).

[6]莊啟旻.“舟山群島新區”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草案)[N].舟山日報,2011-03-06(1).

猜你喜歡
第三空間社會轉型新區
雄安新區設立五周年座談會召開
雄安新區的期許
關于雄安新區,總書記最關注什么
《雙城記》
《偷自行車的人》與《小武》分析比較
戰后臺灣如何從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第三空間
寧波三門灣新區
從空間批評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