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Ⅰ期回腸倒置預防右半結腸切除術后腹瀉的體會

2012-08-15 00:50龍衛林卿篤桔龔志軍
中國醫藥指南 2012年10期
關鍵詞:小腸腸梗阻消化道

龍衛林 卿篤桔 龔志軍

(1 湖南省東安縣人民醫院腫瘤外科,湖南 東安 425900;2 中山大學附屬江門醫院胃腸外科,廣東 江門 529030)

右半結腸切除術后的患者,因切除了回盲瓣,術后常出現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亂,從而引起腹瀉和大便次數增多。我科于2007年6月~2011年5月年采用回腸倒置防治右半結腸切除術后腹瀉,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2~80歲,平均55.7歲;其中回結腸套疊致腸壞死10例,升結腸癌16例,橫結腸近肝曲癌10例,闌尾類癌4例。所有患者均行右半結腸切除手術。

1.2 消化道重建方式

患者行右半結腸切除后,觀察組將遠端回腸約10cm左右切斷并倒置,分別行回腸-回腸及回腸-橫結腸左半做端-端吻合,術中注意保護倒置腸管的血運,勿使倒置腸管系膜扭曲過緊,確保倒置腸管的血運,同時關閉好系膜間隙,預防內疝發生;而對照組直接將遠端回腸與橫結腸左半行端-端吻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

2 結 果

觀察組20例患者中,16例于術后第3天肛門排氣、排便,4例術后出現輕度腹痛、腹脹等不適,予以對癥治療,于第4日肛門排氣、排便后腹痛、腹脹緩解,所有患者開始均排水樣稀便,約6~10次/日,無1例出現吻合口瘺、狹窄及腸梗阻等并發癥,經逐步過度到正常飲食后,術后2個月隨訪20例患者均恢復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對照組20例患者中,5例術后第1天出現肛門排氣、排便,15例于術后第2天出現肛門排氣、排便,均排水樣稀便,約10~16次/日,無1例出現腹痛、腹脹等不適,無1例出現吻合口瘺、狹窄及腸梗阻等并發癥,經逐步過度到正常飲食后,術后2個月隨訪6例患者恢復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其余患者排稀爛便約5~8次/日不等,術后3個月隨訪20例患者基本恢復正常大便。

其中觀察組20例患者術后2個月隨訪均恢復了正常大便(20/20,100%),而對照組20例患者中術后2個月隨訪僅6例恢復了正常大便(6/20,30%),二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右半結腸切除手術范圍包括末段回腸約15cm、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和橫結腸右半部分,約切除了結腸的25%,同時也切除了回盲瓣。而回盲瓣在維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阻止回腸內容物過快進入結腸,以延長食糜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促進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同時又阻止結腸內容物向回腸返流,特別是具有阻止結腸內細菌進入回腸的“細菌柵欄”作用,從而保持小腸的正常內環境[1]。小腸為營養物質、水及無機鹽的消化吸收主要場所,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類[2]。右半結腸切除術因切除了回盲瓣,失去了回盲瓣括約肌的閥門樣作用,食糜過快進入結腸,營養物質、水及無機鹽在小腸內吸收不充分,由于較多的小腸內容物以較快的速度進入左半結腸,同時因腸內容物的質和量的改變刺激左半結腸增強蠕動增加了排便次數和稀便量,甚至出現水瀉或頑固性的腹瀉。

回盲瓣括約肌對維持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因此右半結腸切除術后如何預防小腸內容物過快進入左半結腸、促進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義。本組40例患者在右半結腸切除后,其中,觀察組20例將遠端回腸約10cm左右切斷并倒置,分別與回腸及橫結腸左半做端-端吻合。結果16例于術后第3天肛門排氣、排便,4例術后出現輕度腹痛、腹脹等不適,予以對癥治療,于第4日肛門排氣、排便后腹痛、腹脹緩解,所有患者開始均為水樣稀便,約6~10次/日,無一例出現吻合口瘺、狹窄及腸梗阻等并發癥,經逐步過度到正常飲食后,術后2個月隨訪20例患者均恢復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而對照組20例患者中,5例術后第1天出現肛門排氣、排便,15例于術后第2天出現肛門排氣、排便,均排水樣稀便,約10-16次/日,無一例出現腹痛、腹脹等不適,無一例出現吻合口瘺、狹窄及腸梗阻等并發癥,經逐步過度到正常飲食后,術后2個月隨訪6例患者均恢復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其余患者排稀爛便約5~8次/日不等,術后3個月隨訪20例患者基本恢復正常大便。本研究觀察組20例患者術后2個月隨訪均恢復了正常大便(20/20,100%),而對照組20例患者中術后2個月隨訪僅6例恢復了正常大便(6/20,30%),二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在患者行右半結腸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Ⅰ期回腸倒置手術方式重建:即將殘留小腸遠端的一段長約10cm小腸切斷,倒轉后再行回腸-回腸及回腸-橫結腸端端吻合。該術式主要目的在于利用這段倒置小腸的逆蠕動來延長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即通過減慢運輸時間(延緩食糜排空)來增加小腸的消化吸收能力。本組資料中,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稍遲于對照組患者,并有4例患者術后出現輕度腹痛、腹脹等不適,可能與倒置小腸的逆蠕動有關。一般認為倒轉小腸不宜超過12cm,以免出現腸梗阻表現[4]。

綜上所述,右半結腸切除術后患者Ⅰ期回腸倒置行消化道重建,可有效預防術后腹瀉的發生,近期療效滿意,是一種較理想的手術方法。

[1]郎詩民,胡延澤,鐘麟.重建回盲瓣的臨床應用[J].華西醫學,1998,13(1):82.

[2]向波,韋???回盲部和右半結腸切除后對人體代謝的影響[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與臨床,1999,6(5):321- 323.

[3]吳階平.黃家駟外科學[M].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99-1102.

[4]張東銘.大腸肛門局部解剖與手術學[M].3版.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90.

猜你喜歡
小腸腸梗阻消化道
粘連性腸梗阻,你了解多少
大面積燒傷并發消化道潰瘍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體會
觀察消化內鏡新技術在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中的應用
一例腎移植術后并發麻痹性腸梗阻患者的護理
探討消化道早期癌前病變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治療后的護理干預
一根小腸一頭豬
養好女人小腸經
小腸深處來“探幽”
成人先天性小腸旋轉不良長期誤診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