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渡時期的繆斯空間——析轉型時期《小說月報》上所刊登的詩歌

2012-08-15 00:42趙井春王巨川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小說月報舊體詩詩學

趙井春,王巨川

(1.遵義師范學院中文系,貴州遵義563002;2.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000)

《小說月報》是中國早期文學期刊中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刊物。先后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它以1921年為界,前11年以刊登文言章回小說、舊體詩詞為主,兼顧戲劇作品和用文言翻譯的西洋小說和劇本。其中,多為供人游戲消遣的言情小說和即興小說。自12卷1期開始,由沈雁冰接任主編,進行全面改革,成為新文學運動中重要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代表刊物,開始刊登新文學作品,同時也取消了舊體詩詞發表的權利轉而發表新詩。談起《小說月報》,學界一般對它在“小說界革命”后對中國小說現代性進程的影響,以及1921年改革后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等方面關注較多;而對其前后兩個階段刊登詩歌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小說月報》對近現代新舊詩學過渡、分化方面的影響關注不多。相對于《小說月報》上的詩歌研究的忽略,特別是1921年前刊登的古典詩詞,目前研究者把它歸結為古典詩學的“余韻”和“遺骸”,是持一種批判態度的。這種思維體現出現代詩史上“為‘典律’(canon)所排斥的‘他者’”問題。[1]在《小說月報》存在的前后21年中,它經歷了從民初到五四時期中國文化轉型的重要時期,從文學生產和傳播的公共空間視域中來看,它成為考察清末到民初這一時期新舊詩學交織過程的生動案例。

從古典詩學到新詩學的形塑歷程中,我們看到,這一過程經歷了詩學轉型的猶疑、彷徨、探索和追求,中國現代詩學生成的復雜形態都在《小說月報》上留下了深深印痕。從文學演進歷史來看,民國初期的社會正處于新舊交替的嬗變時期,文學觀念新舊雜糅,創作風格日漸更替,古典詩學不甘退出歷史舞臺與新詩學的蓬勃興起正形成兩股共存的互為斗爭的力量,這種時代的變化與新舊的較量在《小說月報》這一空間上明顯地呈現出來。1921年之后“對這個具有十多年歷史的文藝刊物進行了全面的革新,沉重地打擊了封建舊文學,促進了新文學的發展?!盵2]因此,從《小說月報》的整體發展來看,“無論從它所處的時代、編輯的主張和風格、欄目內容的設置,還是從它在中國文學現代化過程中所不容低估的作用來看,1910年—1920年的《小說月報》都是一份過渡時期的過渡性文學雜志。過渡,是這份雜志的性質和總特征?!盵3]

作為一個在社會文化轉型時期的商業性大型刊物,編輯者的個人喜好、文學趣味、思想形態與社會變革的要求共同作用于《小說月報》對新、舊詩學的選擇,促使其在新舊文化變革過程中不但見證了新與舊互為交織的復雜形態,而且一直是參與其中?!缎≌f月報》自創刊伊始無疑是以追求商業利潤為目的,但作為當時最大的商業刊物,在變動不羈的過渡時代中,既有對全體受眾的閱讀趨從,也有對社會文化地位的時代性要求??傮w來看,主持《小說月報》的主編更替多位,較為重要的是王蘊章、惲鐵樵和沈雁冰三個人,他們對刊物的發展脈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小說月報》創辦初期由王蘊章(字莼農,號西神)負責,在創刊號上他親自撰寫了《征文通告》,明確宣稱“本報以趨譯名作,續述舊聞,灌輸新理,增進常識為宗旨”。應該說,這種辦報主張在當時的變革時代與其它刊物并無太大區別,或者說以小說為主體的刊物在清末民初時期還不及早期的《繡像小說》有影響力。但是,筆者發現,作為以“小說”命名的刊物,在1910年至1920年間刊登的舊體詩詞使這一刊物獨具特色。自“小說界革命”以來,小說的地位與日俱增,然而以“小說”命名的雜志上刊登舊體詩詞在當時還是絕無僅有的,即便后期的《小說?!泛汀缎≌f大觀》上有舊體詩詞刊登的情況也是因為與《小說月報》有著密切的關系。[4]這正是因為王蘊章本人對于詩詞創作的熱情使然,他在辦刊過程中還積極參加上海的各種詩詞社團活動,如1915年成立于上海的舂音詞社,王蘊章即是成員之一。[5]同時他又是當時最大的革命團體南社成員,與南社諸詩人交游甚廣,并有詞作在《南社叢刻》中收錄。當時他在古典詩學日漸衰微的時候,也不免發出了“韻事消沉”[6]的慨嘆。他后來在《十年說夢圖自敘》中說:“將以作無聲之詩史,訴遙怨于靈修也?!庇终f:“昔王筠之集,不止一官;白傅之詩,亦分五本。而溯叢書于笠澤,雪纂為勞;擬酬和于西昆,風流末歇。珠非紀事,自成乙乙之穿;竹可編年,聊引鳥鳥之唱。蓋自庚戌歲為涵芬樓草創《小說月報》,中間離合不常,一為前馬,再使續貂,聿至今茲,適屆十稔?!盵7]這段話表明了王蘊章本人對古典詩學的一種態度,同時也為自己能夠使古典詩學在自己的手中得到“再使續貂”頗有得意。所以,《小說月報》自創刊即開辟“文苑”欄目刊登舊體詩詞,與主編王蘊章的個人喜好和文學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正是王蘊章在《小說月報》創刊伊始就極力刊登舊體詩詞,因此在三卷四期由惲鐵樵接編后,雖然對《小說月報》的欄目進行了調整,卻一直都沒有取消“文苑”欄目,惲鐵樵在《本社特別廣告》中也指出:本刊“內容側重文學,詩、古文、詞,諸體咸備”,[8]說明他對詩詞的重視,因為自他開始,“文苑”欄目中的詩詞刊登數量有了明顯增多,這也看出他對舊式文人和當時清朝遺老們閱讀口味的迎合,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中對古典詩詞閱讀的需求。1917年,王蘊章重新接任《小說月報》,此時,他發現自己已處于新舊對抗的渦流之中。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小說月報》的傳統面貌與格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變化和文化的轉型局面讓他左右為難,是隨著社會變革使之成為進步青年喜歡的新文學刊物,還是放棄創刊時的文化宗旨,迎合媚俗之風成為消閑文學的居所,乃當時的關鍵問題。最終,王蘊章還是選擇了改革。

在《小說月報》的改革方面,王蘊章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1920年《小說月報》的內容、欄目方面,他做了大幅的調整,專門請茅盾開辟“小說新潮”欄“專收西洋新文藝家的著作”,并且全部采用白話規范翻譯;“編輯余譚”則“略仿西洋editorial的體例,評論現代文學,發表本社同仁對于創造中國新文藝的意見?!盵9]自十一卷開始,《小說月報》的內容就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提倡新文學,后來干脆將原來的“說叢”欄廢除,“小說新潮”欄也取消,而代之以“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這樣的新欄目,并在第十一卷十期刊登了“本社啟示”:“自本號起,將‘說叢’一欄刪除,一律采用‘小說新潮’欄之最新譯著小說,以應文學之潮流……”因此,這一時期的《小說月報》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新”、“舊”文學涇渭分明的格局,這也反映出新舊兩種文學的嬗變,傳統文學不甘心退出原有的歷史角色與新文學蓬勃發展正作為兩股并存的力量而進行著的一場較量。另外,“《小說月報》從舊到新的內在邏輯,正是我們從晚清民初探索文學現代性的有力證據,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五四’之于中國現代文學的神話地位?!盵10]

1921年,《小說月報》在“應文學之潮流”的推動下正式改版,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新文學刊物。茅盾后來曾描述說:“十年之久的一個頑固派堡壘終于打開缺口而決定了它的最終結局,即第十二卷起的全部革新”。[11]改版后基本取消了原刊的大部分欄目,包括“文苑”、“彈詞”等詩詞欄,改為刊登新文學的小說和翻譯文學,成為新文學陣營中重要的刊物。對于詩歌而言,它繼承了改革前的風格,陸續刊登了一些在當時已經成為主流的白話新詩。

在《小說月報》上集中發表詩作的詩人基本分為三類:一類是倡導革命的南社成員,如柳亞子、高天梅、徐仲可等人;一類是以清朝遺老自居的詩人,如鄭孝胥、陳三立、陳衍、馮煦、王國維、程子大、況周頤等人;第三類是改版后的新詩人,如胡懷琛、葉圣陶、梁宗岱、馮雪峰、王統照、徐志摩、俞平伯、徐玉諾、朱自清、朱湘、李金發、沈從文、戴望舒等人。這三類詩人的創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小說月報》也因此成為古典詩學向現代詩學轉換的過程鏈條和新舊詩學的歷史存在空間。

在《小說月報》的過渡形塑中,首先是詩歌體裁的變化,即從古典詩到白話新詩的轉換。一般來說,我們大多認為晚清以來的古典詩詞已經成為一株干枯的大樹,毫無生機可言,然樹干雖枯而根未死,只要有適合的土壤它便又會郁郁蔥蔥地生長起來,《小說月報》便是舊體詩發展歷程中的一塊土壤?!缎≌f月報》自1910年創刊開始,就設有“文苑”欄目發表傳統舊體詩詞,一直到1921年改革之后才取消,進而開始發表新詩。改革前發表舊體詩詞有一千余首,改革后發表新詩七十六首,數量懸殊。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編輯的喜好和刊物的定位決定的。

《小說月報》的第一任主編王蘊章本人就是古典詩詞創作的高手,并且,民初時期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充斥著新思想、新文化的呼聲,包括傳統詩壇也有大批的詩人倡導新詩學,身處當時詩詞創作核心位置的王蘊章看到舉世趨新,不免感嘆“韻事銷沉”,“亟欲推廣詩詞創作?!币虼?,他在主編《小說月報》之后,便極力發表舊體詩詞。張暉在討論《小說月報》舊體詩詞時認為,正是由于他對傳統文化具有一種“崇高”的文化使命感,所以對詩詞創作的倡導也就不遺余力,這一點我們在《小說月報》改革前發表的舊體詩詞數量上就可以得出確證,這對民初舊體詩詞的延續與發展,客觀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改革以后的《小說月報》先后由沈雁冰、鄭振鐸、葉圣陶等人擔任主編。他們都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倡導新文化的文學理念,同時積極創作大量的新詩作品?!缎≌f月報》經過近半年的新舊交雜、轉換過程,在十二卷一期的時候完全變成新文學的刊物,風格自此面貌全新。在12卷1期的《改革宣言》中即申明編輯方針:旨在創造中國之新文藝,內容和形式上“謀更新而擴充之,將於譯述西洋名家小說而外,兼介紹世界文學界潮流之趨向,討論中國文學革進之方法?!笨锔镄潞螬o設有“論評”﹑“研究”﹑“譯叢”﹑“創作”﹑“特載”﹑“雜載”等欄目。發表的稿件大部分為“文學研究會”會員撰寫或翻譯,他們認為“文藝之進步全賴有不囿于傳統思想之創造精神”。[12]在這樣的觀念作用下,《小說月報》改革后摒棄所有舊文學形式——新詩取代舊體詩詞也就是必然的了。

《小說月報》詩歌主題隨著社會文化的調整、轉變也不斷地變化,從早期詩人個體的感懷、詠物與酬唱到對時政和民瘼的關懷轉換。這一點也是《小說月報》上的詩歌在新舊文化交鋒過程中新舊詩學轉型的意義所在,凸顯出刊物與詩人對社會關注和責任的擔當。早期《小說月報》發表的詩詞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詠史、憑吊、詠菊、嘆柳之類的詩詞,詩人們互相唱和、抒發心臆,懷念過去的歲月。如壺盦《詠史》、子言《詠史》、鹿潭《冬柳四首》、芬陀《楊柳詩三十律》、洗蕉老人《金菊對芙蓉》、泊園《和樊山賞菊韻》、晦聞《白菊花》等詩作隨手可拾,大都表現出一種“遺民”的失落心態。另一類是面對國家動蕩和文化衰微而發出的無奈、悲憫之情。前一類詩從形式內容上來看,與古典同類題材并無不同,但仔細閱讀后筆者發現,在詩人精神層面中卻表現出強烈的反差,詩作中充滿了感傷和悲悼的情緒。中國文人自古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在民族的憂患和國家的危難中,更加激發了知識分子內心的愛國主義民族意識,他們的詩歌中將這種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海年的《十月廿八日發長沙書感五首呈仲可》中云:

老至翻為客,愁來況別家。故園殘菊秀,前路片帆斜。欹枕聽寒雁,推篷起宿雅。中年多感慨,何況道途賒。

放眼江天迥,神州大舞臺。海疆正多故,鄉國況逢災。兇歲人多暴,殘黎瘠可哀。安危何所繋,須仗出群材。

需要注意的是,《小說月報》在11卷開始進入半改革時期,也就是新舊的過渡時期。在第5期上發表了三首譯詩和三首白話詩。其中胡懷琛的《燕子》、《明月》很有意思,代表了當時舊體詩人的部分心理?!堆嘧印芬辉娙缦拢?/p>

一絲絲的雨兒,一陣陣的風,

一個兩個燕子,飛到西,飛到東。

我怎不能變個燕子,自由自在的飛去?

燕子說:你自己束縛了自己,怎能望人家解放你?

這首詩的作者胡懷琛隨詩有個注解,他說:“新體詩我本來懷疑,我早做過好幾篇文章說明了,但是我也要親自做過,方知道他的內容是怎樣,原不敢毫無研究,一味亂說,這一首便是我試做的成績了。我做過之后,知道新體詩決不易做,不是脫不了詞曲的舊套,便是變了白話文,都不能叫新體詩。像我上面一首,前半段還是新體詩,后半段便是白話文了。再有天然音節,也是很難。譬如前面一首,第一行里的一個‘兒’字,似乎可以不要,豈知不要他便不諧。因為‘兒’字上的‘雨’字和‘兒’字下的‘一’字,同是一聲,讀快了便分不清,讀慢些又覺得吃力,所以用個‘兒’字分開,讀了‘雨’字之后,稍停的時候,順便讀個‘兒’字,毫不費力,且覺得自然好聽,這也是天然音節的一斑,不懂這個,新體詩便做不好?!盵13]明眼看來,這首詩與胡適的《兩只燕子》非常相似,但從新詩的角度來看,又比胡適的詩有著相對自由的形式,情理并茂。茅盾認為這首詩即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同時他也說:“應該承認他在彼時彼地提出的對新詩三條意見,不但是當時新詩人所要解決的問題,甚至在六十年后的今日,也還沒有完全徹底解決?!盵14]

自12卷1號開始,《小說月報》上完全刊登新文學作品,詩歌的主題又為之一變,在清新自然的白話語言中,詩歌更多地開始關注個體的存在和民眾的疾苦。新文學的“創作是在向多方面發展了,題材的范圍是擴大得多了,作家的視線從狹小的學校生活以及私生活的小小波浪移轉到廣大的社會的動態?!盵15]表現在《小說月報》上的新詩中,有如徐玉諾的《火災》一詩:“沒有恐怖——沒有哭聲/因為處女們和母親/早已踐踏得像束亂稻草一般/死在火焰中了?!泵鑼懥撕幽戏嘶紝θ嗣裨斐傻耐纯?。這首詩與葉紹鈞的同名小說《火災》[16]一起,成為河南匪患的代名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再如周仿溪的《眷顧》:

死神寄居在土匪的槍管里,

小鼠一般探首管外,

眼睜睜望著我,而且啪啪振它的兩翼說:

“不要恐怖,不要愁悶了,我隨時——

無論白晝或黑夜——

都可以飛快的眷顧著你呢!”[17]

周仿溪以冷峻的口吻講述了身處匪患之中的民生疾苦。另外,他還有一篇史詩性的組詩《炮火之花》[18],共7題47節200余行,其篇幅之大,氣勢之恢弘,在當時新詩創作中可謂少有。詩中抒寫了被兵匪蹂躪之后的河南城鄉一幕幕凄慘悲涼的景象:“暴風急雨般的槍聲寂了之后,/什么都毀滅了,/卻留下一幅傷心的紅色圖畫。/……/一攤攤涂地的鮮血,/一個個躺著的死尸,/都腌芥似的浸浴著我的凄慘的心。/……/兩歲的幼兒,/活潑潑地笑喜喜地,/拿著小竹竿,/挖著爸爸的血攤玩……/小孩子拍著尸身,/叫著不答應的媽媽……”(《破城之后》);“懶洋洋的蠅兒,/群飛集在溝涯邊的彈殼上,‘聽呵?。薮赖南墐?,/秋姑娘喊索你的生命呢?。氵€在貪食人們的血臭!’”(《戰后》)在對人們身處災難深淵的憐憫和兵匪的憤恨中,詩人并沒有僅僅停留于此,而是將矛頭直指造成這一災難的統治者——北洋軍閥:“軍閥是銜著屠刀的屠夫,/小百姓不過是躺在殺床上四肢受縛的瘦豬。/……/軍閥們是賭賽勝負的頑童,/小百姓不過是競走場上的不幸的嫩芽;/……/軍閥是鐵鑄的榨油機,/小百姓不過是烈火炒過的芝麻;……”在組詩的主要部分《炮火之花》的最后一節,詩人代表渴望和平、渴望能過上正常生活的普通百姓對反動軍閥制造的戰亂發出憤怒的控訴、嚴正的聲討:

炮火之花呀!

你就是悲凄之花吧!

你就是罪惡之花吧!

你開放之地,

便是毀滅之神的宮殿。

我要拿我詛咒惡魅的詛咒,

詛咒你赤紅的炮火之花呀!

另外,與之相關主題的詩歌還有朱湘的《死》、梁宗岱的《恐怖》、《苦水》、朱自清的《毀滅》、蹇先艾的《舊痕》等詩。

改革前后的《小說月報》在詩歌受眾的方面發生了變化,即早期的古典詩詞的閱讀對象大都是傳統文人,而后期的新詩閱讀對象卻是新文學的追隨者和普通民眾。作為商務印書館的重要期刊,除了追求商業利潤而不得不做一些迎合各種類型的人群欣賞外,它盡可能地跟隨社會變革的步伐,從而一方面保證了其期刊地位,又為“商務”增加了知名度。通過不同體裁的作品,《小說月報》可以說是網羅了眾多的閱讀群體,一直保持其大型刊物的地位。

《小說月報》自始至終都有著內在的承傳線索,比如惲鐵樵創辦的“本社函件撮錄”欄目及其對讀者群體的重視,不但被《新青年》采用,而且在改革后的《小說月報》中也得到了繼續推廣。另外,《小說月報》在創辦伊始便內蘊著一種啟蒙的理想,即“輸入新理”以啟發民智,而這種啟蒙思想在改革后被編輯者們更加強化與深入,他們“深信一國之文藝為一國國民性之反映,亦惟能表見國民性之文藝能有真價值”。[19]與這種傳承邏輯關系共存的,是改革前后的《小說月報》在本質上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它們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時代的不同性質的文學方向:改革前的《小說月報》是“舊”文學的社會刊物,這一點我們在其所設立的欄目即可見一斑,如圖畫、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譯業、新智識、文苑等欄目以及發表南社詩人和清末遺老等人的詩詞作品,以此迎合傳統文人的閱讀品味。而改革后的《小說月報》代表的是新文化的陣地,不但原有欄目進行完全的更新,而且作品內容也完全摒棄舊式言情小說和舊體詩詞,轉而發表白話長短篇小說和新詩,同時介紹先進的西方文學思潮和文藝方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會刊。

眾所周知,所有的文學作品在創作之初都會有一個假定的讀者群,也就是作者思想的接受者,由對象的不同決定了陳述語氣和內容的不同。在中國文學史上由受眾產生的變化而影響文學創作主要有幾個階段,第一次是中唐至宋代完成的貴族文化向士人文化的過渡,第二次是晚明至近代完成的士人文化向市民文化的過渡。作為第二次過渡完成時期的《小說月報》就不可避免地體現出一些屬于它的“過渡性”特征。每一次文化轉型的前期是一個由雅到俗的過程,由于讀者群體的膨脹所產生的文化稀釋必然要求在短時期內出現一定的“較低定位”,而隨后出現的一定會是由俗到雅的復歸,因為此時整體的文化素質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如第十卷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題蓴農同年十年說夢圖》,而在第三號全部篇幅均為《題鄭齋感逝詩》所覆蓋。由此可見,這些作品主要用于文人之間的應酬,生活在這個群體中的人大多物質生活無憂,精神狀態孱弱而焦灼,被一種欲有所為而無路可走的陰云籠罩而漸趨沒落的氣息日顯。

而改革后的《小說月報》在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會刊之后,刊物本身就又有了一層擔當——啟蒙民眾。因此,此時的刊物發表的各種文學體例便呈現出一種社會的關懷,不論是小說也好,還是詩歌的作品,都以激勵青年救國的斗志和啟蒙民眾的思想為核心。

綜上所述,《小說月報》作為五四時期的大型刊物,在時代變革的旋流中積極承擔了媒介的應有作用,并通過其自身的痛苦形塑,見證了古典詩學的轉型過程,為今天重新審視中國現代詩歌在古典詩學的圍困中的孕育、成長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個案。

[1] 陳建華.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初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1.

[2]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68.

[3] 謝曉霞.過渡時期的雜志:1910年—1920年的〈小說月報〉[J].寧夏大學學報,2002,(4):38.

[4] 張暉.新時代與舊文學—以民初〈小說月報〉刊登的詩詞為中心[J].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4):46.

[5] 周延祈.吳興周夢坡先生年譜.近代中國史料叢刊[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6] 王蘊章.蘭言小箋跋,《南社叢刻》·《文錄》[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42.

[7] 王蘊章.十年說夢圖自敘,《南社叢刻》·21集《文錄》[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536.

[8] 惲鐵樵.本社特別廣告[J].小說月報3卷第7號,87.

[9] 本月刊刷新內容增辟“小說新潮欄”預告[J].小說月報,十卷十二號,96.

[10] 季進.承傳與斷裂:《小說月報》[J].美文,2006,(6):83.

[11] 茅盾.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和革新《小說月報〉前后》[M].商務印書館,1987.

[12] 《小說月報》12卷1期,45.

[13] 《小說月報》第11卷第5號,79頁.

[14]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5] 茅盾.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M].上海:良友印刷公司,1935.

[16] 《小說月報》第14卷第1號.

[17] 《小說月報》第14卷第8號,36.

[18] 《小說月報》“非戰文學”專號,1924.8.

[19] 《小說月報·改革宣言》12卷1期,98.

猜你喜歡
小說月報舊體詩詩學
老舍的舊體詩
重返舊體詩世界的魯迅
背詩學寫話
舊體詩詞的現代走向
打的
生日禮物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尚存葆的個人檔案》被兩家選刊轉載
小說《這條河也留不住你嗎》被轉載
試論當代語境下段維的舊體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