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萬國公報》的出版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012-08-15 00:49郭延坡
關鍵詞:萬國傳教士公報

郭延坡

在我國出版史上,近代意義上的報刊的出現,是從外國傳教士和教會的出版活動開始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報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就是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1815年創辦的。據統計,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到19世紀末,外國人在中國先后創辦了170多種中外文報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教會或傳教士創辦的。這些報刊雖然是以傳播基督教教義為直接目的,但客觀上也為當時的中國社會介紹西方人文和自然科學新知、啟迪民智、推動中國社會變革起到了巨大作用,1868年創刊的《萬國公報》尤為個中翹楚。

《萬國公報》是清末外國傳教士所辦的中文報刊中歷史最長、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一種報刊,它的創辦和編輯活動自始至終是與林樂知這個名字分不開的。

林樂知(1836-1907),清末舊上海著名教育家、報人。原名Young John Allen,是美國基督教衛斯理宗的支派監理會的傳教士,1836年生于美國佐治亞州,1860年受美國監理會的派遣,攜妻女來到上海傳教。林樂知到中國后,學習中國文化,取中國名言“一物不知,儒者知恥”之意,更名林樂知,字榮章。林樂知在中國開展傳教活動的同時,還積極從事翻譯和文化教育出版工作。他先后在清政府主辦的上海廣方言館任教習,在江南制造局內設的翻譯館擔任翻譯等職務,由于工作努力,被清政府授予五品頂戴官銜。1882年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1887年加入同文書會。林樂知在中國投入主要精力從事教育和報刊編輯活動,并積極著書撰文,介紹西方先進科技和制度文明,對于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中國現代化的播種人”。

林樂知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活動就是創辦并主編《萬國公報》?!度f國公報》前后共刊行34年,分為三個階段,即《教會新報》階段、前《萬國公報》階段、后《萬國公報》階段。

《萬國公報》的前身是 《教會新報》(The Church News),1868年9月由林樂知創刊于上海,周刊,每期約6000多字,目的是宣傳宗教教義,交流信息,信徒之間相互聯絡,“稗中國十八省教會中人,同氣連枝,共相親愛”?!督虝聢蟆冯m然也刊登一些各國消息、國內趣聞、科技知識等,但它的內容主要以宗教教務為主,發行范圍也主要限于傳教士較活躍的地區,讀者主要是教徒,因而期刊銷售量一直上不去,最初兩卷僅發行100余份,平均也不到200份,影響力不大。

1874年,《教會新報》出至301期時林樂知將其改名《萬國公報》(Globe Magazine),仍為周刊,其辦報宗旨和刊物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側重傳教演變為側重刊登政治時事內容,開始跳出宗教圈子,對晚清社會政治密切關注,并且試圖對中國各階層民眾及官吏、知識分子有目的地施加影響。林樂知十分自信地稱《萬國公報》:“既可邀王公巨卿之賞識,并可以入名門閨秀之清鑒,且可以助大商富賈之利益,更可以佐各匠農工之取資,益人實非淺鮮,豈徒《新報》云爾哉!”

林樂知之所以將《教會新報》改名為《萬國公報》,并且刊物性質發生實質性轉變,實際上是其傳教策略發生轉變的結果,也是他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后的選擇。

近代基督教傳教士初入中國傳教,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如何應對以儒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基督教的拒斥。在這一點上,基督教新教各派相對于保守的天主教來說,采取了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多試圖通過將儒家文化與基督教思想結合起來,達到傳播基督教的目的。林樂知到中國后,一方面在傳教中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來闡釋基督教教義,將孔子和耶穌等同起來,林樂知曾師從當時一位名儒王韜學習中國文化;另一方面,林樂知認為,傳統的中國人保守落后愚昧,缺乏對現代科技知識的了解,只有讓他們學習現代科技知識,了解文明國家的政治和歷史,才能接受基督教。林樂知熱心教育,創辦中西書院,以及創辦主持《萬國公報》,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

在傳教過程中,林樂知認識到,單純的基督教教義的宣傳在中國不會有太大的市場,許多中國人對西方科技知識、政治文化制度等卻很有興趣。于是,他采取“以學輔教”、“以政論教”的傳教方式,把單純的基督教教義說教變為主要介紹西方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制度以及現代科技知識。同時極力宣傳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文明都是源于基督教,企圖使中國人在接受西學、西政的過程中接受基督教。他自己在談到創辦 《萬國公報》的緣由時曾總結到:“西方之政原于教,西方之教本與愛,新舊二約詳哉言之。論政而原于教,論教而推暨于人,論報而悉衷于道,論西方而專著于東方,殷殷素報,難自誣也?!边@種以學輔教、以政論教的間接傳教方式,鮮明的體現在改版后的《萬國公報》中。

1882年林樂知創辦中西書院,自任院監。1883年,《萬國公報》出版至750期,因為林樂知忙于中西書院的事務而???,這是前《萬國公報》階段,從1874年至1883年共9年的時間,共出版450卷。

1887年,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amson)在上海發起創辦基督教出版機構“同文書會”,主要成員是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傳教士、外國駐華公使及駐滬領事、上海工部局官員、商人(洋行經理)等,林樂知作為重要成員參加該會。1888年,同文書會商定《萬國公報》恢復出版,于是《萬國公報》在1889 年復刊,英文名改為《The Review of the Times》。1889年復刊后第一期《萬國公報》林樂知的《答序跋語》中說:“近西國官紳士商于上海立有同文書會,擺印一切有益中國書籍,俾廣流傳。又擬復輯《公報》,以廣見聞,同人集議于來年正月始?!?/p>

1890年韋廉臣病故后,同文書會由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主持,1892年改名為“廣學會”,成為清末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基督教出版機構,先后出版過《萬國公報》(1889~1907)、《中西教會報》(1891~1917,1912 年后稱 《教會公報》)、《大同報》(1904~1917)等多種期刊以及《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五大洲女俗通考》等一大批產生廣泛影響的書籍。

復刊后的《萬國公報》由周刊變為月刊,也不再是林樂知個人主辦的刊物,而成為同文書會(廣學會)的機關刊物,但仍由林樂知主持。除林樂知外,參與編輯事務的還有其他英美傳教士韋廉臣、慕維廉、李提摩太、艾約瑟、丁韙良、花之安等傳教士,華人編輯則有沈毓桂、蔡爾康等。

1907年5月,林樂知在上海去世,12月,《萬國公報》???,這一階段是后《萬國公報》階段,從1889年至1907年共19年,出版227期。

《萬國公報》是清末在華傳教士創辦的報刊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是晚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重要載體之一,被當時人譽為“西學新知之總薈”。尤其是1889年復刊后的《萬國公報》,月平均發行量維持在4千份左右,最高時全年達到5.4萬多份,是當時發行量最高的報刊,在清末的知識分子、維新人士和中央及地方要員中產生廣泛的影響。據記載,康有為26歲時曾“購《萬國公報》,大攻西學書,聲、光、化、電、重學及各國史志,…新知深思,妙悟精理,俯讀仰思,日新大進”;李鴻章、張之洞等維新派官員長期訂閱《萬國公報》;光緒皇帝曾購買廣學會出版的書籍89種和全套《萬國公報》;日本天皇也是《萬國公報》的熱心讀者,長期由上海的日本領事館訂購轉寄;孫中山給李鴻章的上書《上李傅相書》也是在《萬國公報》上公開發表的,可見這份刊物的影響力之廣。

《萬國公報》對晚清社會發生巨大影響,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宣傳傳播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和新思想;二是批評時政,鼓吹變法圖強。

首先,出于“以學輔教”的目的,《萬國公報》自創刊以來便不遺余力地宣傳傳播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新知識。西方的物理、化學、數學、天文、地理、生物、醫學、制造、鐵路、輪舟、郵政、農業、漁業、開礦等新理論、新技術,《萬國公報》都加以翻譯介紹。歐洲的一些發生重大影響的近代科學家,如牛頓、達爾文、哥白尼等,《萬國公報》亦刊出他們的傳記加以介紹。在社會科學知識方面,《萬國公報》宣傳的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民主制度和社會民俗的介紹,更是當時變法維新人士現代政治知識的重要來源?!度f國公報》非常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包括英國的議會制、美國的總統制、三權分立制度、美國的憲法條文等,并比較西方各國民主制度的異同;在民主思想方面,《萬國公報》第188冊(1904年9月)刊登的《歐美十八周進化紀略》一文,介紹了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丹(伏爾泰)、虜騷(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民主思想,使中國人第一次了解到了“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權”等先進的政治思想和概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學說介紹到中國的也是 《萬國公報》。1899年2月—5月出版的《萬國公報》第121期—124期,連載李提摩太翻譯的《大同學》一文,第121期中說道:“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實過于君相之范圍一國?!边@里引述的“馬克思之言”就是《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話,今譯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钡?23期中又說:“試稽近代學派,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家,如德國之馬客傯,主于資本者也?!边@里所說的“馬客傯”即馬克思,所謂“安民新學”即是指社會主義學說,所謂“主于資本者”即是指馬克思的《資本論》。從總體來看,《萬國公報》在甲午戰爭之前多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甲午戰爭之后則重點轉移到西方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方面。

其次,批評時政,宣傳變法圖強,也是《萬國公報》的重要內容。

早在前 《萬國公報》階段,1875年10月2日第356卷中刊載了林樂知的《中西關系論略》,林在此文中指出中國是天下最弱最貧之國,并通過中西對比來分析中國貧弱的原因:“中國墨守成規,不知善變,此弱與貧之由來也?!闭J為中國的貧弱是因泥古守舊造成的,因而變法就成了當務之急。1881年-1882年《萬國公報》以連載的方式,發表《近事要務》《近事要務衍義》等文章,提出了一系列變法主張,如廣集益以振國脈、繼制作以媲前圣、廣善法以助不及、籌新法以備兇荒、通有無以便民用、求外賢以助不及、究格致以得新界、設報館以博見聞、廣土產以圖富強、通水路以便往來、立學會以興大利、擇善法以知所從、習西語以便翻譯、立信局以便民生等等,這些文章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1889年復刊后,《萬國公報》更是不遺余力地點評時政、鼓吹維新變法,發表了大量文章,對清末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憲政改革、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等重大事件都有評論。特別是甲午戰爭期間,《萬國公報》發表大量文章,報道戰況,對比分析中日兩國政治軍事形勢,通過分析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的原因,提出“不變法不足以救中國”的口號。從1889年到1898年戊戌政變時止,《萬國公報》上發表鼓吹變法的文章多達數百篇,使之成為影響當時清廷上層官員和維新人物思想的最成功的報刊。將戊戌變法時期維新人士提出的變法主張和《萬國公報》上的文章比較就可以發現,維新人士提出的修路、開礦、勸工、惠商、保護專利、通上下情、改科舉、興學堂等很多政策建議,幾乎都是首先在《萬國公報》及其他傳教士的文章著作中提出來的??梢哉f,雖然最早提出變法主張的并不是《萬國公報》,但正是由于《萬國公報》的積極鼓動,變法圖強才成為清末的社會潮流。

另外,《萬國公報》的刊行,在我國報刊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借助它的廣泛影響,諸如報刊主筆制、獨立的編輯方針和明確的期刊宗旨等等西方先進的報刊辦刊制度、規程和理念也在中國落地生根。這些先進辦刊理念都對后來的報刊發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康有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也是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第一份報紙,就叫《萬國公報》,后來才改名為《中外紀聞》,可見林樂知和廣學會的《萬國公報》對其影響之深。有論者指出:“及至《萬國公報》創刊,傳教士將其所知悉之西方報業思想、知識與報刊體例,透過是報傳播于中土,中國報業之現代化,于茲肇始?!?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

林樂知及其創辦并主持的《萬國公報》,可以說是清末中西文化交流碰撞過程中,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活動的一個代表。這些新教傳教士在中國從事教育和創辦報刊等活動,介紹西方科技文化知識,傳播現代文明,從根本目的上說是為了傳播基督教,但是從結果上看,他們所希冀的基督教文化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局面實際上并未真正實現,而其服務傳教目的的西方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新聞出版等先進的文化卻得到廣泛的傳播,對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巨大推動作用,這說明先進文化自有其獨立的傳播規律和生命力。

猜你喜歡
萬國傳教士公報
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速讀
春節700萬國人出境游
民航空管2018年運行統計公報
馬萬國作品
圖解十八屆六中全會公報
“萬國茶幫”拜媽祖
從公報解讀2014
60歲再創業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傳教士與近代西方列強的侵華戰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