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區一體化裝備保障組織形式

2012-10-08 07:29吳亞男王樹禮陳康柱
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 2012年3期
關鍵詞:戰區軍民部隊

吳亞男,李 雄,王樹禮,陳康柱

(1.65301部隊,長春130028;2.裝甲兵工程學院裝備指揮與管理系,北京100072;3.裝甲兵工程學院訓練部,北京100072)

戰區部隊傳統型裝備保障組織形式,由于缺乏一體化的“大保障”體制,難以形成一體化保障力量結構,諸軍兵種、各層次各專業、軍民之間往往自成體系、多頭對上、分體運行,存在“小而全、大而全”和“煙囪林立”的現象,整體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盤活,綜合保障能力相對不高。戰區一體化裝備保障組織形式,是相對于以往分散型裝備保障而言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其內涵是:以一體化聯合作戰為需求牽引,以提高戰區部隊體系保障能力為根本目的,打破軍地、軍兵種、專業之間的壁壘,把戰區各種裝備保障力量整合凝聚成一個相互聯系緊密、運轉協調、互為推進的保障系統,實現戰區裝備保障要素的高度融合和裝備保障資源的有序流動。它強調將分散在戰區各地的相關供應商,分散在戰區各軍兵種、各層次和各專業的保障力量、預備役保障力量與地方技術力量連接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形成從地方到軍隊、從工廠到部隊保障單元的一體化保障力量。戰區裝備保障體系是一個由多系統、多部門、多種類、多專業組成的綜合體,保障力量內外協同關系復雜,要發揮整體保障效能,必須大力推行一體化裝備保障組織形式,建立綜合保障網絡體系,使軍隊與地方、各軍兵種、各專業之間形成一個有機的保障整體,并對各種保障力量實行集中使用、統一指揮,使其協調一致地完成裝備保障任務。

1 諸軍兵種一體,三軍聯合保障

調整優化裝備保障體制,建立三軍聯合的裝備保障體系和機制,是武器裝備發展和未來作戰的客觀要求。在這一方面,外軍已進行了相應改革[1],如:原本為三軍獨立保障的英國軍隊,在2000年5月采用鐵的手腕,一步到位地建立了統專一體的大聯勤體制,成為三軍聯合保障程度最高的軍隊;俄軍于1997年提出統一建立國家武裝力量保障系統的構想,強調將軍隊各軍種、內衛部隊、民防部隊、邊防部隊、鐵道部隊、聯勤通信部隊的保障力量合并起來,建立大保障系統,對所有武裝力量實施聯合保障。戰區要實現更高層次的總體運籌,在更大范圍內抽調各軍兵種相關的精銳保障力量,在作戰區域迅速聚合成強大的保障能量,必須突出諸軍兵種一體,確保實現三軍聯合保障。為此,應借鑒外軍有益做法,根據我軍未來作戰裝備維修保障的實際需要,形成具有我軍特色、諸軍兵種一體的戰區聯合保障體制。

1.1 建立統一的裝備指揮機構,形成三軍聯合保障的組織基礎

一體化聯合作戰需要聯合保障,聯合保障需要有聯合裝備指揮機構,這不僅是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對戰區裝備指揮的要求,也是戰區實施三軍一體化保障的重要保證。為了消除臨戰建立聯合裝備指揮機構因缺少平時的溝通、協調、配合和聯合保障演練,難以實施及時、準確、有效的聯合裝備保障組織指揮的不利影響,應注重建立戰區聯合裝備指揮機構,通過平時的運行,理順指揮關系,打牢戰時集中統一指揮的組織基礎。

建立統一的裝備指揮機構,應做到以下4點。一是面向聯合、要素齊全。建立戰區聯合裝備指揮機構要堅持“平戰結合、三軍聯合”的原則,調整完善裝備部門的現行編制結構,增設適應聯合裝備指揮要求的必需要素。二是職能分明、關系協調。從整體上對裝備保障各級各類組織和機構的職能進行科學設計,保證其既能全面覆蓋,又協調統一;搞好各層次、各部門、各專業系統職能的有機銜接,既避免重復、交叉,又能相互制約,使各種縱向和橫向的關系簡明,便于操作。三是指揮靈活、運轉高效。根據組織機構的縱向職能分工,合理確定保障指揮和管理層次,保證指揮靈活和高效運轉。四是信息主導、網絡連接。利用信息化技術,在縱向、橫向上用信息網絡連接各機構、各部門,實現裝備保障系統的信息化、網絡化運行。

1.2 按照軍兵種裝備保障對象屬性,科學組織裝備保障力量

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將是多元力量在多維戰場空間采取多種行動樣式的整體作戰。對于這種一體化的作戰系統,裝備保障僅僅依靠單一軍兵種力量不但難以維持,而且與作戰體系不配套,容易造成裝備保障工作不順、各自為戰、顧此失彼、多層重疊。為此,應打破軍兵種界限,針對戰區所屬通用裝備和專用裝備的不同屬性,對三軍裝備保障力量實施優化組合,完善統一指揮下的統分結合、有統有分、分合適宜的裝備保障體系。

一是進一步強化戰區通用裝備統一保障、統一指揮,實現陸軍兵種之間裝備保障力量的綜合一體。未來信息化戰場上,陸軍各兵種作戰行動更趨“聯動化”,參戰部隊合成度更高,內部結合更緊密,協同作戰能力更強。由此,戰區裝備保障需要調整結構,實現通用裝備統一保障、統一指揮,做到各兵種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聯動化”的保障行動為戰役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進一步強化戰區專用裝備分別保障、統一協調,實現諸軍種裝備保障力量的綜合一體。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軍種間高度聯合,組成多軍種聯合一體化軍隊。為此,戰區裝備保障結構也將隨之變化,組建諸軍種裝備保障綜合一體化力量,將成為該領域變革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諸軍種裝備保障綜合一體化形式,耦合戰區所屬不同軍種裝備保障力量作用,增強裝備保障對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的適應性。

1.3 區分裝備系統與后勤系統職權,形成面向三軍聯合保障的儲備結構

在搞好后裝聯保的同時,還應科學區分戰區保障領域裝備系統與后勤系統的職能和責權,合理調整物流結構與流程。軍事物流機構配置要與國家物流機構的宏觀配置相互協調,互為補充;要統籌考慮三軍儲備需求,科學劃分部門從屬關系,充分論證裝備部門與后勤部門的主管范圍,優化組合現有倉儲資源,形成縱深梯次配置、戰略戰役比重適當、重點物資質優量足的戰儲結構和布局,確保主要方向作戰需要。在儲備總量上,要在科學預測未來戰爭作戰部隊規模、戰爭形態和戰爭持續時間等因素的基礎上,對戰區所需物資總量進行科學預算,突出用于信息化裝備保障消耗的物資,突出保障區域由社會籌措困難的物資,突出應急作戰和處理突發事件的物資,從而形成確保實施戰區一體化保障的高效儲備結構。

2 各層次各專業一體,縱橫聯動保障

各層次上下一體、各專業橫向一體,已成為各國軍隊保障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例如:美軍將軍、師保障部所屬的修理、補給、運輸、衛生等單功能保障營改編為多功能的綜合體,使其規模濃縮,保障能力顯增;美軍軍支援司令部下設若干個保障大隊,保障大隊下轄若干個保障營。這些保障力量在承擔裝備保障任務時,往往以“積木”形式編組,確保裝備保障工作的高效率[2]?!胺e木”形式編組,已被近期局部戰爭實踐證明能提高裝備保障效率。為了使裝備保障編組始終適應作戰任務的需要,推進我軍面向未來作戰的武器裝備“大保障”改革,必須確保戰區前沿、淺近縱深和縱深各層次的裝備保障力量及各專業力量數量足夠、配置合理、上下結合、橫向融合,形成各層次各專業一體的縱橫聯動保障體制。

2.1 各層次保障實體一體

未來信息化戰爭是一體化聯合作戰,作戰力量多元復雜,作戰形式往往表現為非線性作戰,戰爭的突發性和戰場的不確定性都要求戰區保障力量的編配和部署上能夠高效綜合,保障行動上能夠靈活多樣。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需要,必須高度重視各層次綜合一體,優化戰區裝備保障組織結構。

一是把一線部隊裝備保障力量建成要點式的保障實體。由于駐守前沿的一線部隊可能首先遭受敵人打擊,裝備保障的點多面廣,任務艱巨,在保障體系的構建上,要根據作戰地區地形和任務,以前沿一線部隊所屬裝備保障力量為主建成要點式的保障實體,在上級裝備保障力量的支援下,主要完成戰爭爆發初期的裝備保障任務。

二是在戰場淺近縱深內構建保障中轉站。未來信息化戰爭中,要在戰場淺近縱深內,以戰役軍團裝備保障力量為骨干,根據作戰態勢和作戰地區地形情況,以戰場洞庫、坑道為基礎,集中裝備保障一線部隊難以修復的戰損裝備,加強一線部隊持續保障能力和信息技術修理能力,為一線部隊建立保障依托。通過構建保障中轉站,可使戰區裝備保障網形成前后方的有機聯系,對一線部隊的定點保障得以實現,既緩解前方的保障任務壓力,又使后方保障能力適當“前置”,提高保障的及時性。

三是把縱深機動部隊保障力量建成快速高效保障實體。要以戰區所屬的修理工廠、器材倉庫和地方支前力量為依托,建立保障中心,搶修戰損裝備,補充器材的攜、運行量。對來不及補充的,應利用部隊集結調整間隙相機補充,或定點交付,或攔路發放,或集中接收受損裝備,為作戰部隊源源不斷地提供保障。

2.2 各專業力量“模塊”融合

未來作戰中,為了實施聚焦式保障,形成整體保障合力,需要推進“模塊化”保障,對戰區各種裝備保障專業力量進行優化組合。這種“模塊化”的編成,在運用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一方面是編成數量上的靈活性,即戰區部隊裝備保障力量可以根據需要增減類型及數量;另一方面是隸屬關系上的靈活性,即對這種“模塊化”的保障力量,可以根據情況需要,方便地“拆卸”,靈活地“組裝”。

實施各專業力量“模塊”融合,一要對多元裝備保障力量進行組合,以增大綜合保障能力;二要對各專業職能的裝備保障力量進行組合,以形成綜合保障能力;三要對分散部署的裝備保障力量進行組合,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形成聚焦效應,達成統一保障的目標;四要按不同的保障任務對各種裝備保障力量進行臨時組合,形成不同規模、不同功能的保障實體,以確保完成各種保障任務。為此,戰區平時就要組建這一類型的裝備保障力量,同時要進行一專多能訓練和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適應性訓練和綜合保障演練。

圖1為“模塊”編組示意圖。從保障力量的來源構成上看,應搞好戰區各軍兵種通用和專用裝備保障力量的優化組合;從保障力量屬性上看,裝備指揮力量、專業保障力量、輔助保障力量等要綜合配套,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裝備保障力量體系;從保障力量部署形式上看,應堅持區域部署與基地部署相結合,固定部署與機動部署相結合,前沿部署與縱深部署相結合,分散式部署與集中式部署相結合,在空間上把各種保障力量組合成一個整體,以形成綜合保障實力;從保障力量的專業構成上看,儲備、供應、修理等專業力量以及各種武器裝備的專用保障力量也要綜合配套,以形成最佳組合,發揮最大的保障效能。

圖1 “模塊”編組示意圖

3 軍民一體,軍地綜合保障

現代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作戰強度高,裝備戰損多,裝備保障任務重。通過軍民一體,實現軍地綜合保障,已成為各國軍隊的必然選擇。海灣戰爭中,美軍雇用了26個民間應急承包商單位實施戰場裝備維修保障,使裝備完好率保持了較高水平。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一體化承包商保障機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承包商為美國軍方提供了電腦、網絡、運輸、通訊設備和實戰模擬等技術服務,對一些科技含量高、維護修理難度大的裝備提供“從工廠到戰場”的一切支持。如:“掠奪者”無人駕駛飛機70%的維護保養工作都由承包商承擔;由承包商組成的“阿帕奇系統”保障隊也為“阿帕奇”系列直升機精確快速的維護保養和修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2]。近年來,美軍依托承包商圓滿完成戰時裝備保障任務的經驗,可為我軍提供借鑒。隨著我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尤其是大量高新技術裝備列裝,戰區裝備保障能力與保障需求的缺口越來越大,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如何構建軍民兼容、軍地融合的綜合保障體制問題。

3.1 建立寓軍于民、平戰結合的“大保障”體系

未來信息化作戰,強調現役部隊與預備役部隊、民兵和地方支前力量融合、集成式行動,注重按照任務和作戰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實施綜合一體化行動,形成整體合力。裝備保障同樣強調軍民力量結構的重組優化、組織融合、集成式實施保障活動,從而形成整體保障力。戰區軍民綜合保障必須從戰役全局通盤考慮,使戰區通用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裝備研制、維修技術服務、裝備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軍民一體化。要通過對裝備保障所需的信息、技術、物資、人才、資金等要素的整合,打破軍地之間的壁壘,構建以信息流、技術流、物資流、人才流和資金流為核心的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體系[3]。

在宏觀體制和組織基礎上,要將戰區裝備保障活動深深融入到整個國家科技工業體系之中。強化全方位軍民一體化建設的意識,按照現代“大保障”的思路,從自辦實體、自我保障,轉變為依托市場、依托社會力量組織保障上來,做到凡是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納入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體系的就不另起爐灶。應逐步打破軍民界限,形成軍民融合的總承包商—分承包商—零部件協作商的國家科技工業組織體系。應按照“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模塊化”的要求,形成系統互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無縫隙式裝備保障體系[4]。

在技術基礎上,要制定和實施戰區裝備保障軍民通用技術標準。實施軍民通用技術標準可分2個層次逐步推進:第1個層次是先使軍民兩用技術的技術標準逐步統一,鼓勵和引導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第2個層次是使國家現有軍用技術標準與民用技術標準逐步統一。通過這2個層次工作的推進,在裝備保障領域最終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

在體系構成上,強調充分利用戰區社會技術資源條件,建立一體化裝備保障組織形式。要面向社會,引入競爭機制,逐步走開軍地通用裝備、設備和維修器材社會化保障的新路子。一方面充分利用軍隊和地方已有的飛機廠、艦船廠、車輛廠、農機廠、修理機構和通用器材庫等,在重要的作戰方向、交通主干線、重要水系區域,合理確定戰區裝備保障基地布局;另一方面混合編組軍地保障力量,將地方技術人員、專家和部隊保障人員混合編組為固定修理機構、野戰機動搶修所、巡回搶救搶修隊等裝備保障力量,完善戰區裝備保障體系。合理區分裝備性質和維修級別、維修任務,科學實行軍地一體保障。要借助社會維修力量,搞好軍地通用裝備保障;對裝備數量少、技術含量高的高新技術裝備,要依托地方裝備科研部門、軍工企業,隨時研究和解決保障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重點完成大中修任務,最大限度地將民用技術潛力轉化為裝備保障能力。這種軍隊和地方合組的裝備保障體系構成如圖2所示。

圖2 軍地一體裝備保障體系構成

3.2 完善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機制

信息化作戰裝備保障活動,專業復雜,技術性強,僅靠軍隊力量往往難以完成裝備保障任務,民兵與地方支前保障力量地位將更加突出,作用將更加明顯[5]。堅持以軍隊自身力量為骨干,以人民群眾為基礎,以戰區經濟技術潛力為后盾,廣泛動員地方保障力量,建立戰區軍民一體的裝備保障體系,必須以配套的機制作為保障。

一是完善軍民一體化保障運行機制和協調機制。應圍繞軍隊核心保障能力建設,科學劃分戰區軍民綜合保障相關組織和機構的職責,消除管理模糊區或盲區[6];理順工作關系,實行軍地統一的戰區軍用產品生產管理、物資籌措供應、運輸指揮管理和技術人才交流使用等;加強戰區平時與戰時軍地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資源統籌、配置和使用的協調,制定軍地協作制度和規范,協調處理一體化保障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二是完善軍民一體化平戰轉換機制。應按照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快速轉換的要求,制定戰區一體化快速保障方案,包括轉換的時機、原則、模式、方法和要求等;認真搞好裝備保障潛力的調查,特別是在加強高新技術領域的動員潛力調查基礎上,要盡快建立戰區戰時裝備保障潛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擬制在科技密集的科研機構、工廠及電子、通信等行業的戰區裝備保障動員和儲備預案,建立征集法規制度,明確征召的時機、范圍、程序和組織領導等有關問題,并圍繞裝備維修保障潛力平戰轉換、高新技術對口支援分隊建設、支前裝備保障動員預案等內容展開演練,為戰時實施快速高效的戰區裝備保障動員奠定良好基礎。

[1]張連松,劉晶.從軍兵種自我保障到三軍聯合保障[J].軍事歷史研究,2004(4):38-42.

[2]黃益嘉.信息化戰爭裝備維修保障[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138-172.

[3]鄒小軍,吳鳴.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的基本構想[J].國防科技工業,2009(8):41-43.

[4]李雄,方劍,安洪偉,等.新時期武器裝備建設新觀念研究[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07,21(1):6-10.

[5]張英志.高新武器裝備軍民一體化保障模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5.

[6]Barry W H.Depot Maintenance:Actions Needed to Identify and Establish Core Capability at Military Depots[R].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 nting Office,2004.

猜你喜歡
戰區軍民部隊
俄部隊軍演
三張捐款收據見證軍民魚水情
兒在部隊又立功
拆彈部隊 勇者之盾
老部隊
關于構建戰區聯合作戰后勤聚合保障體系的思考
西部戰區戰歌
軍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軍民共贏
讓軍民融合之花絢麗綻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