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學生朋輩心理互助體系建設探索

2012-10-15 03:37鄭書婭
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2年2期
關鍵詞:綜述

鄭書婭

摘要:朋輩心理輔導(peercounseling)作為一種新興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受到廣泛的關注。本文希望通過對朋輩心理輔導這一模式的文件綜述,探討其現有的工作成效及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狀況,并對浙江醫藥高等??茖W校(以下簡稱“我?!保╅_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成效;綜述;借鑒參考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為了促成大學生心理水平的健康發展,完善人格,國家教育部發文要求高校設立學生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心理輔導教師、設立專項經費,等等,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關規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在近幾年也進行了多個領域的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大陸地區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起步晚,起點低,專業咨詢師匱乏,一個學校往往只有1~2個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生多師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輔導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僅靠一名專職教師和兼職咨詢師上幾節選修課和進行輔導,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無法滿足學校的實際需要。同時,有關研究表明,多數學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最先向朋友傾訴和尋求幫助,很少想到專業助人機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也說明了這一點,報告顯示:當大學生有了心理問題時,首先選擇的是向朋友傾訴(79.8%),其次是向母親(45.5%)、同學(38.6%)、戀人(30.9%)、父親(22.5%)、同齡親屬(15.8%)傾訴,選擇向心理咨詢師傾訴的僅占3.2%。[1]

學校心理咨詢面對的實際困境以及學生群體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思考更加有效的學校心理咨詢模式。自2003年開始,有學者引入美國、臺灣以及香港地區的成功經驗,撰文介紹“朋輩心理輔導”的相關概念,[2]部分高校著手將心理咨詢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在校園內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模式的積極探索,改變以往學生只能作為咨詢對象、心理咨詢只是少數專業心理咨詢師才能開展的助人活動的狀況,讓學生成為心理咨詢工作的主體與原動力。

希望通過對近幾年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成效的文獻綜述,從人員選拔、培訓、體制建設、活動開展以及學生回饋等方面進行整理,為我校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二、朋輩心理輔導的涵義、特點

1.朋輩心理輔導的涵義

朋輩心理輔導(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紀6年代美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是指受訓和督導過的學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同學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盡量少或者不給建議,提供傾聽、支持及其它幫助的過程。它可以理解為非專業心理工作者作為幫助者在從事一種類似于心理咨詢的幫助活動,因此,有時它又被稱為“準專業心理咨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從中文翻譯的字面理解,“朋輩”含有“朋友”和“同輩”的意思,其中“同輩”是指同年齡者或年齡相當者,他們通常享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具有年齡相近、性別相同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由于人們之間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多半發生在朋友和同輩身上,因而朋輩心理咨詢對社會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心理幫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2.朋輩心理輔導的特點

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實質是一種非專業或者半專業的心理助人活動,和專業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相比,在目標、要求、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半專業性。朋輩心理輔導員經過比較嚴格的培訓和督導,理解和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技術,朋輩心理輔導雖不能完全比擬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但卻比一般的人際互動更具專業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輩心理輔導具有半專業性。

(2)自發性和義務性。朋輩心理輔導是一種利他行為,朋輩輔導員通過協助同齡大學生增強自我價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認同感,并不借此獲得經濟報酬。這種朋輩之間互幫互助的行為自發產生,具有義務性。

(3)簡單有效和直接干預。在朋輩心理輔導中,咨詢員與受助者之間通常享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具有年齡相近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彼此容易接納,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且雙方空間距離接近、交往頻繁,提供安慰、鼓勵、勸導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對當事人的言行進行直接的監督和干預。

(4)覆蓋面廣。在專業心理輔導中,一般的專兼職咨詢師依據其個人能力所能幫助的學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動機學生中的少數部分。咨詢師無法主動接觸學生,不能直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苦惱和困擾。而朋輩心理輔導員卻可以和學生們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適時發現有需求的學生,給予有效的幫助。

因此,相對于專業心理咨詢服務而言,朋輩心理輔導具有更廣的受益群體,更加靈活多樣,對于一般心理問題的輔導有時比專業咨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成效

近幾年來,朋輩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陸高校在實踐朋輩心理輔導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經驗,并對朋輩輔導的實效性進行了相關研究。

1.朋輩心理輔導對輔導雙方的成效研究

(1)朋輩心理輔導對朋輩輔導員的成效研究。國內相關研究表明,在決定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之前,選拔合適的學生擔任朋輩輔導員、制定有效的培訓體系對選拔出來的學生進行系統培訓,是科學、有序地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輩心理輔導的首要受益群體是參加培訓的朋輩輔導員,鐘向陽、胡浩民等對華南地區某高校39名大學生參與朋輩輔導培訓的研究表明,經過為期六周的系統培訓,參與學生對朋輩輔導的認識和適任程度得到顯著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在一般癥狀上,參與學生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執等因子的得分培訓后顯著低于培訓前。[4]王海榮、崔建華、葉琳等對93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效果檢測、[5]伍翔研究了開設朋輩心理咨詢課程對66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6]上述研究均表明,對于參與朋輩輔導的學生而言,輔導前和輔導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經過培訓,學生朋輩輔導員可以從事一定的朋輩輔導工作。同時,培訓對于提高大學生自我調節、人際交往、情緒調節、適應環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與人格完善,對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園文化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朋輩心理輔導對受輔導學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對朋輩輔導員進入輔導領域后,對受輔導學生所產生的效果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何樹德將敘事治療和朋輩輔導相結合考查朋輩敘事教學的效果,結果發現以學生朋輩帶領的方式開展敘事教學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輩群體的亞文化使得輔導雙方有更多的共同體驗和相近的價值觀。相對于教師輔導,小組的興奮性更強,參與學生報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艷、王爍等推行了高年級輔導低年級的一對一同輩互助制度,并對此進行實效分析。對大一168名受助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認為朋輩輔導員很好地幫助自己度過入學階段、得到學習方法上的建議和幫助、變得更加開朗、擴大了交范圍的分別約占到受調查人數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輩互助群體的相似性,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活動有助于受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適應階段,朋輩互助的咨詢模式可以幫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時地適應大學生生活,有力地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

2.朋輩心理輔導人員選拔、培訓體系的研究

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相關人員總結出適合從事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咨詢員需要具備的特質是:耐心、溫暖、風趣和親切;不喜歡咨詢員具有的特質是:缺乏了解、缺乏興趣、攻擊性、追根究底、權威性、不親切、道德取向和優越感。[8]朋輩輔導員的選拔大多通過自愿報名——相關測試——面試——錄用的程序來進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報名的學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長報告,以了解報名者的成長歷程,作為選拔的參考。

在建立朋輩輔導員培訓體系方面,許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訓目標的朋輩心理輔導培訓有著不同的內容與體系,綜合了解,一般均會包含以下幾點:一是對心理咨詢以及朋輩心理咨詢基本概念與定位的知識傳授;二是朋輩輔導員個人成長與自我發展的輔導;三是心理咨詢基本流派以及朋輩心理咨詢技能的學習;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機的識別與轉介。培訓均采用團體活動為主、課程講授為輔的形式,綜合運用團體游戲、小組討論、個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訓的時長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時。朋輩心理輔導的培訓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授課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積極分享,容易為學生所所接受,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四、浙江醫藥高等??茖W校朋輩心理輔導現狀

1.我校朋輩心理輔導活動開展情況介紹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學生朋輩輔導主要集中于學生社團組織——心理協會和班級心理委員這兩個層面的工作。

(1)班級心理委員工作開展。班級心理委員作為本土化朋輩心理輔導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積極的推進。自2006年以來,我校堅持在全校班級設立1~2名班級心理委員,并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展針對班級心理委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經過4年來的努力,校內各班均保證有一名心理委員,并定期召開心理委員例會與培訓、上交班級心理記錄,心理委員與輔導教師的溝通也促成了幾例特殊案例的關注與會談。應該說心理委員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級心理預防體系。

(2)學生社團組織——心理協會活動開展。作為學生自發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校心理協會承擔著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開展工作。通過電影觀摩、講座組織、特色活動演練等形式,面向全校師生宣傳心理衛生知識,傳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2.現有朋輩輔導模式存在的不足

嚴格意義上的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在我校并未獲得建立,現有的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和學生社團組織主要承擔的任務是辨識精神異?,F象和危機事件,以及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它們雖不是定義中的朋輩心理輔導,但卻是對朋輩心理輔導體系的一種補充?,F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實際困難是:目前班級心理委員培訓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員集中授課為主,參與人數較多,能夠統一集中接受培訓的時間較難協調,課程內容設置比較單一,培訓方式也主要以講授和知識講解為主,對于心理輔導的態度和技能等知識的要求較高、專業化程度較深的能力培養來說,缺少培訓課時和培訓人員;其次,系部二級網絡管理、運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機干預和異常精神狀態的識別相對滯后;另外,學校教師心理咨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訓、管理、督導和咨詢等工作的開展顯得力不從心。盡管有著較多的困境,我校對半專業化的朋輩心理輔導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比如在首屆大學生心理文化節開展的“心理聊吧”活動以及成立朋輩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員帶領學生舉行的團體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并對首批朋輩輔導員進行了九次心理課程的集中培訓,對于參加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輩心理輔導的進一步探索

盡管對于朋輩心理輔導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爭議,但從相關研究來看,朋輩心理輔導這一新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學生健康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學校也可以運用這一模式,及時發現需關注的學生,做到早發現、早了解、早預防,最大限度地減輕學校、社會、家庭的損失和痛苦。同時,我們也發現朋輩心理輔導制度的開展不僅需要設立一個完善的體系和制度,也應對于朋輩輔導員的選拔、培訓和督導過程形成相應的體系,才能科學、有效、專業地運轉。王嫣、周賢等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輩心理輔導服務工作的三個途徑.該途徑也可視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朋輩心理輔導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新模式,其對于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鑒意義在于:一是如何進一步發揮朋輩心理教育和朋輩心理互助的功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組織和進一步的培訓和督導;二是選拔一批有志于從事且適合從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學生,進行朋輩心理咨詢工作,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和督導,使之成為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補充。

五結語

朋輩心理輔導以其貼近學生群體、符合學生咨詢需求特點的特性,正越來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的關注。相關實證研究也表明,制定一個科學、嚴謹、專業的選拔、培訓體系,是能夠培養出一批具備一定咨詢素質的學生朋輩輔導員的,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發揮積極而正面的作用,相關研究得出的體系建構機制可以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胡偉,胡峰.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在高校中的運用[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

[2]孫炳海,孫昕怡.朋輩心理咨詢模式述評[J].教育評論,2003,(6).

[3]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4]鐘向陽等.高校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體系的實效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7,(8).

[5]王海榮等.高校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效果檢測與評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5).

[6]伍翔.朋輩心理咨詢課程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5).

[7]何樹德.朋輩敘事教學:加速大學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8]胡遠超,趙山.心理委員制度:朋輩咨詢在我國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8,3-10(1).

[9]李輝等.學校朋輩心理咨詢員的選拔、培訓與評估[J].云南電大學報,2007,3-9(1).

[10]王嫣等.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模式與效果探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29(12).

猜你喜歡
綜述
銀行網絡間風險傳染研究綜述
SAPHO綜合征1例報道并文獻綜述
我國工業遺產檔案研究綜述
基于遷移學習模型的小樣本學習綜述
關于港口物流服務質量的文獻綜述
知識追蹤綜述
共指消解技術綜述
面向自動問答的機器閱讀理解綜述
我國中學校本課程建設實踐發展路徑研究綜述
我國中學校本課程建設實踐發展路徑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