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活動特征

2012-11-02 07:22唐文清張清志劉宇平潘忠習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2012年4期
關鍵詞:龍門山測站斷裂帶

唐文清,張清志,劉宇平,潘忠習,李 軍,楊 成

(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81)

2008年5月發生的四川汶川8.0級強烈地震波及我國大部分地區,造成了巨大破壞。隨著地震能量的釋放,區域地殼的運動學、動力學平衡被打破。作為發震構造的龍門山斷裂帶,地震錯動顯著、地表破裂長,斷裂帶運動特征地震后發生明顯的改變。

GPS監測能提供高精度、大范圍和實時的地殼運動定量數據,使得在短時間內獲取現代地殼運動形變成為可能[1,2]。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在龍門山斷裂帶的GPS監測起始于1991年,地震前進行了多期觀測,積累了豐富的觀測數據。汶川地震后,借助于“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形變GPS監測”項目,在龍門山斷裂帶增設了GPS監測站,龍門山斷裂帶的監測由斷裂帶細化到分段及次級斷裂。

通過對2009~2011年三期GPS測站監測及數據處理,得到了龍門山斷裂帶2009~2010年、2010~2011年、2009~2011年歐亞框架下區域地殼運動速度場,反映了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活動特征。同時通過橫穿龍門山斷裂帶前山斷裂、中央斷裂、后山斷裂剖面GPS測站運動速度大小和方向變化的分析,具體探討地震后斷裂帶各分段及次級斷裂的運動特征,對震后龍門山斷裂帶的構造運動形變特征及區域地球動力學、運動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龍門山斷裂帶地質背景

龍門山斷裂帶位于青藏高原東緣中部,地處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間,是由一系列壓性、壓扭性斷裂及褶皺組成的逆沖斷裂帶[3],控制著區域現代地形、地貌和地震活動[4~6]。龍門山斷裂帶是活動強烈的青藏塊體與活動較弱的華南塊體擠壓拼接的交匯部位之一[7,8],體現了青藏高原對華南地塊擠壓的構造特征和四川盆地作為前陸盆地的演化過程[9,10]。龍門山斷裂帶同時也是我國南北地震帶的組成部分[11],汶川地震發生在此斷裂。

圖1 龍門山斷裂帶構造略圖Fig.1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龍門山斷裂帶南起瀘定、天全,與北西向的鮮水河斷裂相聚,沿四川盆地西緣呈北東-南西向延伸,經寶興、都江堰、江油、廣元進入陜西,與昆侖-秦嶺東西向構造帶成斜角相交(圖1)。在橫向上分為西支、中央和東支3條斷裂。根據出露位置和形成時間順序,習慣上以主中央斷裂為界,將龍門山斷裂分為前山和后山斷裂,自西向東依次稱為后山斷裂、中央斷裂、前山斷裂。后山斷裂在地貌上處于龍門山的最高部位,占據了龍門山的主脊線,印支期以來為擠壓逆沖性質;中央斷裂位于后山與前山斷裂之間,在斷裂兩側發育一系列與之平行的次級斷層,剖面上呈疊瓦狀,顯示明顯的壓性特征;前山斷裂位于四川盆地西側,組合比較復雜,常呈斷續左行雁列,擠壓形變特征比較明顯,沉積盆地被逆掩于斷裂之下。各主干斷裂總體走向為NE向,傾向北西;主干斷裂由多條次級斷裂組成,而次級斷裂又由若干更次級的斷裂構成。龍門山斷裂在縱向上由幾個不同的段落組成,劃分為北、中、南三段。每一段包括大斷裂的次一級斷裂。龍門山斷裂北段指白龍江以北四川廣元至陜西勉縣、寧強一段。此段包括后山斷裂的青川-平武斷裂、中央斷裂的北川-廣元朝天驛斷裂、前山斷裂的馬角壩斷裂。龍門山斷裂中-南段,是龍門山極具構造特色的部分,在次級斷裂中,以青川-茂汶斷裂、北川-保興斷裂、江油-灌縣斷裂規模較大。龍門山斷裂中段包括了后山斷裂的汶川-茂汶斷裂、中央斷裂的映秀-北川斷裂、前山斷裂的灌縣-江油斷裂;斷裂南段包括了龍門山后山斷裂的耿達-隴東斷裂、龍門山中央斷裂的鹽井-五龍斷裂、龍門山前山斷裂的南段大川-雙石斷裂。

龍門山斷裂帶歷史悠久且具有多期活動[12]。擠壓運動始于晚三疊世,從侏羅紀到第四紀一直在活動,主要斷裂現在仍在活動。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擠壓特征。地質研究顯示,新生代和第四紀以來東北段活動減弱,而龍門山斷裂中段和西南段晚第四紀以來仍在活動。

2 水平運動速度場及測站速度剖面

汶川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高精度GPS監測已進行了三期(2009、2010、2011年)。數據處理采用GAMIT/GLOBK軟件。首先,用GAMIT進行單日解算,得到測站坐標、位置軌道和地球定向參數等的松弛解;然后,用GLOBK進行多時段綜合解算,以獲得GPS網平差結果,并計算重復度及評估數據質量;最后,選定參考框架,得出歐亞框架下的測站運動速度。測站運動速度場相對精度為10-8~10-9,絕對精度為mm/yr,能滿足地殼運動形變研究的需要。通過計算,分別得到了地震后2009~2010年、2010~2011年度以及2009~2011年的歐亞框架下測站運動速度場(圖2,圖3,圖4)。

圖2 2009~2010年歐亞框架下測站運動速度場Fig.2 Velocity field of the GPS stations in Eurasian reference frame(2009-2010)

圖3 2010~2011年歐亞框架下GPS測站運動速度場Fig.3 Velocity field of the GPS stations in Eurasian reference frame(2010-2011)

圖4 2009~2011年歐亞框架下GPS測站運動速度場Fig.4 Velocity field of the GPS stations in Eurasian reference frame(2009-2011)

為了更好地研究龍門山斷裂帶的震后構造活動特征,截取了橫穿斷裂帶的4條剖面(A-A′、B-B′、C-C′、D-D′)(圖4)。以 2009 ~2011年歐亞框架下測站運動速度場作為研究基礎,分別做出龍門山斷裂南段(XJS-BXB-BXN-SLZ-HYX)(A-A′剖面)、中南段(ZGL-SWP-DJY-DJS)(B-B′剖面)、中北段(MXB-BCX-BCD-TJP)(C-C′剖面)、北段(BKZDTN-CTX-GYD)(D-D′剖面)橫穿前山斷裂、中央斷裂、后山斷裂的測站運動速度剖面圖(圖5,圖6,圖7,圖8)。各剖面反映了經過不同構造部位的測站運動速度大小、方向變化特征。

圖5 龍門山斷裂帶南段測站速度剖面(A-A′)Fig.5 Velocity section A-A′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圖6 龍門山斷裂帶中南段測站速度剖面(B-B′)Fig.6 Velocity section B-B′in the south-central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圖7 龍門山斷裂帶中北段測站速度剖面(C-C′)Fig.7 Velocity section C-C′in the north-central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圖8 龍門山斷裂帶北段測站速度剖面(D-D′)Fig.8 Velocity section D-D′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3 分析及討論

GPS監測獲得的地殼運動速度場清晰地揭示了地震后上部地殼構造運動變形特征。從汶川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2009~2010年、2010~2011年度的歐亞框架下測站運動速度場以及地震后2009~2011年運動速度場(圖2,圖3,圖4)可以看出:總體上看,龍門山斷裂帶GPS測站運動方向為SE向,由西到東,測站運動方向逐漸變大,測站運動方向逐漸由SEE向變為SE向,作順時旋轉;龍門山斷裂帶GPS測站運動速度西側大,東側小,西側的運動速度明顯高于東側,說明西側的川青地塊活動大于東側的華南地塊。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兩側GPS測站速度及方向的變化反映出龍門山斷裂帶的總體性質為右旋擠壓走滑,與地震前斷裂帶運動特征相似。

具體到逐個GPS測站,龍門山斷裂帶及周圍區域內測站運動速度大小、方向變化較大,顯得較為零亂。GPS測站運動大小、方向變化各年度表現不同。2009~2010年度變化較大,斷裂帶東側GPS測站甚至出現了反向運動。2010~2011年度則稍好;2009~2011年測站運動場表現得較有規律。這些特征表明:龍門山斷裂帶受汶川地震及其余震的影響大。早期的東側GPS出現的測站反向運動,為地震發生、應力釋放后的彈性回返。隨著應力釋放以及被地震打破的運動學、動力學平衡的逐漸恢復,逐漸表現出原來的特征。

龍門山斷裂帶作為重要的分界斷裂,其活動大小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地震地質研究表明,龍門山斷裂的晚更新世以來(萬年尺度)的活動強度相對較低,整個龍門山斷裂帶的滑動速率不超過2~3 mm/yr[13];用地質方法得出的龍門山斷裂中南段滑動速度1 ~2 mm/yr、地貌法得出的 1 ~5mm/yr[12];地震前GPS研究得出龍門山斷裂帶的總體運動不大,龍門山斷裂的擠壓縮短速率只有(6.7土3.0)mm/yr[14]、0 ~7 mm/yr[15]、斷裂帶為 2.3 mm/yr,北段 為 1.54mm/yr,中 段 為 2.77mm/yr,南 段 為5.23mm/yr,性質主要表現為擠壓走滑斷裂帶[16,17]。

龍門山斷裂帶各段橫穿次級斷裂的GPS測站剖面運動速度、方向變化(圖5,圖6,圖7,圖8)可以反映出震后龍門山斷裂帶運動特征。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整體運動速度明顯變大,達到10~20mm/yr左右,性質為右旋擠壓走滑,與地震前相似。由西向東,各剖面測站速度總體上逐漸變小。測站剖面速度突變處卻不同,龍門山斷裂帶的北段、中北段以及南段,都以后山斷裂的運動速度差最大,表明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以后山斷裂的運動為主;在離震中較近的龍門山中南段則以前山斷裂的運動為主,究其原因,可能與龍門山中南段處為地震震中有一定的關系。剖面測站運動方向變化大,龍門山斷裂帶的南段及中南段由西向東,剖面測站運動方向逐漸變大;斷裂帶的北段,剖面測站運動方向卻逐漸變小;而處于兩者之間的斷裂帶的中北段,變化特征不明顯。一定程度表明斷裂性質為南段及中南段為右旋走滑擠壓特征。龍門山斷裂帶呈現出這種剖面測站運動方向差異變化特征,可能與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地震后應力釋放而北段運動受到阻擋有關。

4 結論

(1)龍門山斷裂帶所在地區地震前后區域地殼運動總體趨勢沒變,作順時旋轉;斷裂帶西側GPS測站運動速度變大,東側測站運動速度變小,西側運動速度大于東側。

(2)龍門山斷裂帶的斷裂性質地震前后都為右旋走滑擠壓;斷裂帶運動速率受汶川地震影響較大,地震后運動速率較地震前有顯著的增加。

(3)地震后龍門山斷裂帶各段次級斷裂活動,中南段以前山斷裂的運動為主,其它各段以后山斷裂的運動為主。

(4)龍門山斷裂帶地震后表現出的運動特征,主要是受汶川地震的影響。由于動力學、運動學平衡被打破,早期龍門山斷裂帶東側彈性回返,表現為低速反向運動;龍門山斷裂帶西側震后松弛為拉張區,運動速度加大,由于地震的影響的不同,使得的斷裂帶運動特征發生改變。隨著應力應變的釋放,在區域構造作用下,又進行與地震前相似的地殼運動形變。

[1]馬宗晉,張進,任金衛,等.全球GPS矢量場的分區描述及規律性分析[J].地質學報,2006,80(8):1089-1100.

[2]張培震,王琪,馬宗晉.中國大陸現今構造變形的GPS速度場與活動地塊[J].地學前緣,2002,9(2):430-441.

[3]林茂炳,茍宗海.四川龍門山造山帶造動帶造山模式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4]鄧起東,陳社發,趙小麟.龍門山及其鄰區的構造和地震活動及動力學[J].地震地質,1994,16(4):389-403.

[5]唐文清,孫志明.四川松潘弓嘎嶺-漳臘盆地新構造運動[J].特提斯地質,1999,23:103-107.

[6]趙小麟,鄧起東,陳社發,等.龍門山逆斷裂帶中段的構造地貌學研究[J].地震地質,1994,16(4):422-428.

[7]陳社發,鄧起東,趙小麟.龍門山中段推覆構造帶及相關構造的演化歷史和變形機制(一)[J].地震地質,1994,16(4):404-412.

[8]許志琴,侯立瑋,王宗秀.中國松潘一甘孜造山帶的造山過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9]BURCHFIEL B C,CHEN Z L,LIU Y P et al.Tectonics of the Longmenshan and adjacent regions[J].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Review,1995,8:661-735.

[10]CHEN SHEFA,WILSON C J L et al.Active faulting and movement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Min Shan and Longmen Mountains,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4,9(12):24,025-24,038.

[11]張培震.青藏高原東緣川西地區的現今構造變形、應變分配與深部動力過程.中國科學(D 輯)[J],2008,38(9):1-15.

[12]唐榮昌,韓渭賓主編.四川活動斷裂與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67-138.

[13]張培震,聞學澤,徐錫偉,等.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孕育和發生的多單元組合模式[J].2009,54(7):944-953.

[14]王琪,張培震,牛之俊,等.中國大陸現今地殼運動和構造變形[J].中國科學(D 輯),2001,31(7):529-536.

[15]陳智梁,張選陽,沈鳳,等.中國西南地區地殼運動的GPS監測[J].科學通報,1999,44(8):851-854.

[16]唐文清,劉宇平,陳智梁,等.龍門山斷裂構造帶 GPS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4,24(3):57-60.

[17]唐文清,陳智梁,劉宇平,等.鮮水河、龍門山斷裂交匯區現今構造 GPS 研究[J].地質通報,2005,24(12):1169-1172.

猜你喜歡
龍門山測站斷裂帶
龍門山·臥云臺
GNSS鐘差估計中的兩種測站選取策略分析
龍門山居圖
冷凍斷裂帶儲層預測研究
依蘭—伊通斷裂帶黑龍江段構造運動特征
全球GPS測站垂向周年變化統計改正模型的建立
測站分布對GPS解算ERP的影響分析
等待白雪的龍門山(外一章)
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克-夏斷裂帶構造特征新認識
郯廬斷裂帶及兩側地區強震異常特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