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我國當前面臨的“封閉”與開放關系問題

2012-12-21 15:56陳祖召
理論導刊 2012年11期
關鍵詞:政治文化

陳祖召

(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貴陽550018)

略論我國當前面臨的“封閉”與開放關系問題

陳祖召

(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貴陽550018)

開放是世界歷史的潮流,也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各種因素影響下,我國的開放事業也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挑戰。具體全面地分析這些問題,探尋有效的應對策略,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開放;“封閉”;必然性;適度張力

開放是世界性的潮流,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v觀中國的歷史,強盛總是和開放相伴,而封閉總是有衰落相隨。30多年前,中國掀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篇,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而封閉保守則沒有出路。盡管歷史潮流引領我們的社會從整體上走向開放,但在某些方面、某些微觀領域,出于現實的顧慮,我們又不能不實行"封閉"。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究竟如何開放,開放與“封閉”,究竟何去何從?這些困難和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我們難免會陷入“進退維谷”的艱難處境。本文擬就此作一分析。

一、當代中國開放的必然性

歷史是一條奔騰的大河,它不會徘徊、停留于某一時點與地點。當它以無可阻遏的動力滾滾向前時,必將會打破陳腐的觀念,改變舊山河,建立新世界。西方哲學家波普爾、索羅斯等人相信人類社會必將出現一個“開放社會”:一個開放的、民主的、理性的具有批判意識的社會。而作為他們的哲學前輩,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更早地以其深邃的目光看到了未來社會的概貌,盡管他們并不稱之為“開放社會”,但它無疑地同樣具有開放性。封閉、保守的民族和國家只能在歷史的廢墟里哀歌,而開放、進取的民族卻能擁有不老的青春,并雄立于歷史的潮頭。古老的中國在悠久的歷史歲月里,既有過輝煌的開放經歷,也有過令人黯然的封閉行舉。如今,歷史進入了新的時代,社會主義的中國已經由幼兒長大。但是,倘若要徹底地抵御“疾病”的侵襲,并擁有傲人的矯健身姿,它就必須徹底地告別自閉,能夠自信坦蕩地面對世界并和世界擁抱。處于歷史關頭的中國由此必然地要和世界發生“親密接觸”,那就是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盵1]117鄧小平于此已經從世界經濟聯系、世界歷史形成的高度來把握開放的必然性了。這種必然性,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認識:

第一,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經途徑。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應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以后的產物。馬克思晚年在研究東方社會的發展道路時,經過理論上的艱辛探索,得出了俄國等東方落后國家可以不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的結論。資本主義社會是典型的商品經濟社會,以市場交換為特征,而跨越“卡夫丁峽谷”后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并不具備資本主義社會之發達的生產力和物質基礎,它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只能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馬克思認為,為了能在世界經濟體系里和資本主義競爭并真正超越之,務必利用資本主義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一切“肯定成就”。列寧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光輝思想,他認為,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第一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則必須吸收資本主義的積極成果,“開發資源、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于一個農民國家來說就更是如此?!盵2]列寧指出,社會主義實現得如何,取決于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機構同資本主義的先進成果結合得好壞。社會主義要勇于吸取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科學文化技術等有生命力的東西。他曾經將此思想表述為一個著名的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盵3]

開放,是順應當代民族歷史日益轉變為世界歷史的潮流。馬克思在論述費爾巴哈時深刻指出,大工業“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4]67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準確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封閉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是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盵4]254-255今日的全球化浪潮已經席卷地球村的每一個角落,中國如果置身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則既不可能也不敢想象。

第二,中國國情的推動。首先,在政治方面,一味照搬蘇聯模式并不能解決中國自身發展的問題。我國建國初期借鑒蘇聯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與管理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弊端日漸明顯,嚴重阻礙了經濟、科技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鄧小平后來指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過去我們搬用別國的模式,結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思想上導致僵化,妨礙人民和基層積極性的發揮?!盵1]237其次,在經濟方面,新中國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根基之上的,當時的國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建設資金不足,技術落后。通過開放,則可以“借雞生蛋”,利用外資以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可以引進先進技術,以縮小我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以提高我國的管理水平;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加快我國經濟建設步伐。

開放,充分利用了時代主題轉換所帶來的機遇。新中國建立之初,就遭到西方敵對勢力的封鎖。迫于生存壓力,反帝、反修、備戰成為開放前的主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對國際局勢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正是由于緩和的國際局勢所創造的良好條件,中國義無反顧地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二、當前中國開放面臨的困難

中國當前的開放是必然的,但并非必然地是一條坦途大道。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它不僅是中國史上更是整個人類史上的偉大壯舉。但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更由于國內存在著諸種矛盾和問題,我們在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的開放事業正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第一,經濟開放面臨的問題。當前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資本的流動與資源配置急劇增速,我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也日益緊密,可以說,中國與世界已經結成了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然而,由于世界經濟風險潛流暗涌,經濟開放既不能確保經濟增長的持續性,也容易使國家受到外部變化的沖擊,從而引發國內的動蕩。中國的經濟開放面臨著以下困難和問題:其一,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有待提升。我國當前的出口產品基本上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科技含量較低。其二,自主創新不足。引進外資和技術固然可以縮小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但是同時也導致一些企業過于依賴引進從而缺乏創造力。其三,地區間開放差距較大,尤其是西部地區需要提升開放度。此外,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開放型經濟還面臨著其他困難,如服務貿易的保護政策、貿易爭端的應對機制和國際經濟風險的防范機制還沒有建立和健全等等。

第二,政治開放面臨的問題。政治開放,也即政治體制改革,對于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鄧小平指出,“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盵1]16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總體而言,依然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當前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阻力與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既得利益者的阻礙。鄧小平早就敏銳地指出“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盵1]164既得利益者是政治改革的最大阻力。其二,權力結構配置不當。中央和地方之集權和分權的矛盾需要得到合理的化解;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一把手”專權現象比較嚴重。其三,人大代表的部分權利未能得到有效發揮?,F實的政治實踐中,人大的立法權有了比較充分的體現,但人民代表的質詢權、監督權和罷免權未能得到有效的運用。其四,黨務、政務需要進一步公開。此外,政治開放還面臨著其他問題。

第三,文化開放面臨的問題。隨著開放水平的提高,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日漸頻繁,文化的開放已經成為文化繁榮的泉源,而封閉和保守則意味著背離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中國的文化是需要開放的,但是文化上的開放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困難:其一,文化霸權主義的進攻。由于文化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西方強勢文化會強烈地誘導我國民眾認同其所謂的“優越性”,進而威脅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安全。其二,文化領域保守勢力的阻礙。其主要表現是排斥外來文化、極度推崇傳統文化,認為從古人那里可以尋找到解決當代中國現實問題的良方。其三,文化上的“全盤西化”主張。這種主張完全否定傳統文化,一味鼓吹藍色文明,給人們正確地認識“開放”制造了思想上的混亂,并對中國形成了現實的威脅,此外,這種主張也為文化保守勢力反對開放提供了借口。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中,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現實地擺在人們的面前,從而形成了當前所面臨的“進退維谷”難題,其要害在于:倘若我們不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則進不能,退亦不得,難免窘迫。

三、保持“封閉”和開放的適度張力

經濟、政治和文化開放中所面臨的問題,就某種含義而言,同時也是它們“封閉”中所面臨的問題。封閉和開放實乃一個矛盾統一體,開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封閉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開放和封閉,相互依存,不能截然分開,開放內在地包含著封閉,而封閉卻先在地預設了開放。開放,固然是既定的大政方針,但是也不能為了“開放”而觸動“底線”,那些牽涉國計民生安危大局的核心領域是必須“封閉”的;“封閉”固然是必要的安保手段,但是封閉的領域絕不能過于寬泛,否則開放將成為空談,我們一定要具有“開放”一切“底線”之外非要害領域的魄力。勇敢地開放,審慎地“封閉”,在二者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是我國開放戰略走向勝利的保證。

第一,經濟領域的開放策略。無疑,在經濟領域我們一方面需要繼續“開放”,以促進自身的有序發展,主要途徑如下:其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二,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完善開放布局。要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開放的同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其三,更好地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在繼續高質量引進外資的同時,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在互利共贏的原則下,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對外直接投資,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其四,切實促進互利共贏的戰略。如支持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等。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適度的“封閉”,也即主動防范風險和維護自身的穩定。為此,可以采取如下舉措:其一,制定適度的服務貿易保護政策。我國自加入世貿組織后,各個服務行業的市場準入壁壘相繼被消除,國際服務業巨頭在華投資規模不斷得到擴大,為了應對它們所帶來的優勢沖擊,我國必須制定適宜的服務貿易保護政策,以進行有差別的保護,譬如,對我國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低端服務業、高新技術服務業及戰略性服務業要給予有效保護,防止因“洋打工”涌入過多,給國內服務業就業者造成壓力;至于涉及國家主權與安全以及國家機密的極少數部門或領域,應嚴禁外資進入。其二,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體系尚很脆弱,倘若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必然會使國內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而健全的監管機制恰似一道“防火墻”,可以“御敵于國門之外”??傊?,為了使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我們既要勇敢地“開放”,又要審慎地“封閉”,誠如丹尼·羅德尼克所言,“開放是一把雙刃劍,要讓開放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我們就必須對之加以精心呵護和護養?!盵5]9

第二,政治領域的開放策略。政治開放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由于政治開放牽涉到政權安全、社會穩定等利害關系,我國適宜在漸進式“開放”的同時,對于政治領域某些堅實的“內核”必須“封閉”,不容松動,否則,有可能重蹈蘇聯之覆轍,葬送中國社會主義的命運。為此必須做到:其一,對于基本原則的堅持。政治開放,在指導思想上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領導核心上,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制度設計上,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6]27在目標取向上,堅持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些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堅實根基,絕對不能動搖,否則政治開放就會偏離正確的航向。其二,對于改革目標的果斷“開放”。政治領域實行開放,方可以吐故納新、除弊興利,從而給我國的政治格局增添活力,并提高人民的滿意度和贏得群眾更廣泛的擁護。為此,首先需要繼續解放思想。要牢記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其次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力戒“人治”,要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特別是中央和地方關系需要從法律上得到規范。再次要革除城鄉二元治理的弊端,逐步實行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要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模式;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最后,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完善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讓權力在陽關下運行等等。

第三,文化領域的開放策略。文化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因素。中國文化開放的目的,就是要吸收各國文明成果,建設先進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繁榮,以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此需要做到:其一,自覺開放,博采文明成果。文化開放的首要基礎在于文化自覺,也即要秉持開放心態,如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盵7]142然而,現實中,“各美其美”已屬不易,“美人之美”更屬難能,因而我國在文化的交往上便存在著“西化”和“保守”雙重“圍城”問題。要破解“文化圍城”的“迷魂陣”,我們需要做到既要堅守自己的文化立場和根基,又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局限和偏見,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如此才可以使中華文化有源頭活水,從而走向現代化,走向繁榮興盛。其二,適度“封閉”,促進文化安全。文化有著意識形態屬性,因此,基于文化安全之考慮,中國的文化不僅要開放,而且要適度“封閉”。開放,可以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文明成果,以哺育和壯實自己,不使自己的文化在“封閉”中歸于沉寂;而封閉卻可以抵御“霸權文化”、“庸俗文化”的侵略,使自己的傳統文化精粹得到繼承和發展。至于“封閉”的手段,則可以采取嚴格審核和限制上映、播放、出版具有滲透意圖的境外文化產品,關閉不健康的境外網絡鏈接等等。這項工作必須結合中國的先進文化建設,必須注意到文化的先進性、現代性,從而在源頭上將“霸權文化”、“庸俗文化”拒于國門之外。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走開放復興之路有著歷史的必然。但是我們不能坐等這種必然性。在面對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時,我們要能夠承擔起歷史主體的責任,善于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矛盾一一化解,如此才能夠將這種必然性盡早地轉化為現實。只有保持“封閉”和開放的適度平衡,我國才能夠解決當前面臨的開放層面的“進退維谷”難題,才能使我國持續穩定地將改革開放事業深入發展下去,進而使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302.

[3]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美]丹尼·羅德尼克.新全球經濟與發展中國家:讓開放起作用[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9.

[6]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

[7]費孝通.學術自述與反思[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142.

D61

A

1002-7408(2012)011-0051-03

陳祖召(1977-),男,湖北廣水人,貴州師范學院經濟與政治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

[責任編輯:宇輝]

猜你喜歡
政治文化
文化與人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不談政治的政治智慧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