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善論”與“原罪論”之人性超越比較

2012-12-23 12:47杜以向
理論導刊 2012年8期
關鍵詞:告子性善論原罪

杜以向

(陜西科技大學 外國語與傳播學院,西安710021)

“性善論”與“原罪論”之人性超越比較

杜以向

(陜西科技大學 外國語與傳播學院,西安710021)

人性論是一切倫理的起點。中國傳統文化的“性善論”和基督教的“原罪論”對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影響深遠。本文對二者在善惡的概念和來源、人性超越的途徑和社會教化的方式等方面異同作了系統的比較分析,并指出了兩者之間可以互為補充的關系。

人性;“性善論”;“原罪論”;人性超越;比較

引言

人性即人的自然屬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一個民族的人性論,會深深滲透進人們的思想意識,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對本民族的個人道德、社會倫理觀念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探討中西民族之間不同的人性論,對認識中西民族之間的道德倫理差異有著重要意義。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傳統的人性論以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論”為核心,而西方基督教國家的人性論則以基督教的“原罪”觀念為核心。中國傳統的人性論主要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献油ㄟ^觀察,發現人人天生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而這些使人向善的源頭,其本質就是后來儒家大力提倡的“仁、義、禮、智”,因此他認為,人性的善是人生來就有的,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內心之中。他還進一步指出,向善是人的本性,正如“就下”是水的自然傾向一樣:“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種人性本善的思想,經后繼儒家的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性論的主流?;浇趟枷牒诵牡娜诵哉搫t是“原罪論”。罪,在神學上表示人類對神的背離,人類選擇了受造物而不是造物主作為終極關切或執著獻身的對象,直接造成了人神關系的隔絕,這正是原罪的涵義所在,而其它道德上的種種罪過或惡行都是由此而來。根據《圣經·創世紀》上的說法,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并為之造了夏娃相伴,但他們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而犯下了原罪。罪又由亞當一人進入世界,傳至后代,眾人因此都遺傳了他的罪性,因此每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罪中,“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保_馬書)由于原罪,導致了“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從此無法不再犯罪,從而生活在罪之中無力自拔,所以人只能做惡,只有不斷向神懺悔及贖罪,人性才能得到凈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西民族不同的人性論,導致了各自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實踐的差異。

一、“人性論”與善惡來源

現實中人們表現出來的人性,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性善或者單純的性惡,往往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因此,不管是“性善論”,還是“原罪論”,都必須首先解釋現實中善惡共存這一現象。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人天生具有“仁、義、禮、智”的道德品質,這是使人向善的萌芽。但這并不必然地使人為善,因為人還要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有利的教育會使人性之善成長壯大,而不利的環境則可能會使人性之善遭到扭曲甚至摧毀。孟子形象地用水做比喻解釋了這一現象:“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以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酥拘韵蛏?,水之本性就下,二者同理。但水在外力作用下也會高高濺起,越過我們的額頭,甚至向上穿山越嶺,這并不是水的本性使然,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同理,人們做出一些不善的行為,也不是因其本性不善,而是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天生的善性向其它方面轉化了?!案粴q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隱溺其心者然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S年懶惰的人多,災年暴虐的人多,這是環境使然,“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保ā睹献印じ孀印罚娬{人的不善行為是外在不良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人性本身的過錯?!靶陨普摗辈⒉换乇苋说膲櫬涞目赡苄院蛺旱默F實性,但是認為現實中人們的不善行為并不能否定人性本善的觀點。

“原罪論”也沒有否認人性中善的一面。首先,《圣經》中說,人是按著神的形象和樣式被造的,后因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所以未犯罪前的亞當和夏娃身上具有神的形象,當然應該是善的,他們是吃了禁果之后才犯了原罪,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當他們面臨撒旦誘惑,濫用自由意志而犯下原罪,人性中“神的形象”被破壞,才發生了由善向惡的轉變。其次,基督教認為,即便是亞當和夏娃犯罪后,人類因犯下原罪而使被造時神所給他的形象受到大大的損害,但在墮落的人類中,還存有神的形象的殘余部分,即圣經中提到的具有是非意識的“心”:“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里,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并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边@種是非意識可以提醒人類不要去做邪惡的事情,從而有道德警醒作用。對于基督徒來講,并沒有外在勢力強逼他去行善或者作惡,行善或作惡是人的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但是由于原罪帶來的人性的墮落,他往往更容易傾向于選擇作惡而已。由此可見,基督教“原罪論”并沒有完全否認人性中善的一面,而是通過對現實中人們作惡的原因的分析,強調人類趨善避惡的艱巨性和道德抉擇的嚴峻性。

二、“人性論”與人性超越的途徑

孟子認為:“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仁、義、禮、智是人之本性,人之“善端”,因此,只要順著人的本性而為,發揚內心的善性,人人都可以實現人性的超越,達到成仁成圣的境界??鬃釉裕骸拔矣?,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二者都認為,只要內心努力追求仁的境界,就能達于仁道,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因此,能不能實現成仁成圣的目標,取決于自己主觀意愿和努力的程度,“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孟子曾說:“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雖然這里孟子說的是君王的執政問題而非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實質上兩者同理。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立身處世,都有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因此,在“性善論”的語境里,人性超越取決于個人的主觀努力,不需要仰仗外在力量來臻于道德完善。

基督教則認為原罪和后天犯罪導致人間充滿罪惡,人生活在罪苦之中無法解脫。人所具有的神的形象遭到破壞,人類失去了通過人的自身意志而得以解脫罪的能力,只能依靠神來救贖?!熬融H”一詞,原意是“在市場買回來”——指在市集買奴隸回來,這里形容信徒從罪的市場中被買回來并從罪的捆縛中釋放。鑒于人無法自我救贖,神派其獨子耶穌降臨世間,拯救人類。耶穌基督為了贖世人的罪,甘愿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寶血洗凈世人的罪?;降乃赖幕A意義是代替性的。他在罪人的地位上死去,買贖罪人,使他們重獲自由。由于“原罪”,人類成為萬劫不復的負罪之身;由于“救贖”,人類重新被賦予了新生的希望。獲得救贖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前提:一是神的恩寵,二是罪人的懺悔。人必須首先轉向神懺悔,他才有可能通過神的恩寵獲得救贖。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懺悔,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圣靈?!边@里“所賜的圣靈”即指的是神的恩寵,是獲得救贖的唯一辦法,但恩寵總是在罪人懺悔之后才會來臨。因此人們為了贖罪得救,就要信仰祈求耶穌,不斷地向神懺悔和贖罪,充分意識到自己罪的存在,通過實現救贖以擺脫罪的控制和束縛。

三、人性論與社會教化

“性善論”以人具有趨善、向善的本能和自省的能力為前提,認為人實現人性超越靠的是主觀努力,即人對道德實踐的自律?;谶@一原則,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往往采取積極肯定的形式來規范道德,鼓勵通過學習道德楷模來追求理想人格,通過循循善誘的引導使之達到個體的內省和覺悟,并在意識上認同社會倫理觀念,在行為上符合各種社會規范。當然,也需有強制性的外在約束機制,這就是“禮”?!岸Y”雖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其實質仍然是重在教化百姓“應該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鬃诱f,“濟之以刑,則民免而無恥;濟之以禮,則民有恥且格?!币哉顏斫虒?,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會知道“不能做什么”,只能被動不作惡;而只有通過教化引導,百姓才能知道“應該干什么”,才會主動避惡而行善,所以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重教化而輕懲戒,或者說重“禮”而輕“法”,這是人性善理論影響下的必然結果。

基督教信仰認為人人皆有原罪,因為原罪,人的本性墮落了,而墮落的本性使人無法給出正確的善惡判斷,人也無法根據自己的墮落本性擺脫自己的墮落本性,所以罪人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罪,更不可能擺脫自己的罪。人的罪性或人性的惡來源于濫用自由意志,而不濫用自由意志又是不可能的,因為濫用意志所導致的人性虧缺具有存在論意義上的終極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屬性。所以,罪人當然仍然向善,但是,他的罪使他無法向善。因此,除了虔誠的向神懺悔,還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外在約束機制以懲戒的手段限制人的行為,對罪人加以警醒和懲戒,才能使之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罪惡,達到懺悔的目的,因此基督教倫理非常重視律法的強制作用。人要想改惡從善,必須遵循法律,接受懲戒。不同于中國的“禮”,基督教的律法重在強調“不能做什么”,以防范人的犯罪為主,是以否定的形式來頒布道德戒律(如“摩西十誡”),采用懲戒與法治的方法來規范人們行為。所以“原罪論”在道德實踐中強調他律,而對個體道德教化不太看重。

結語

總之,“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但受外部影響,亦有墮落的可能,人性超越的關鍵是人主觀意志的追求,重視用教化的手段調動人向善的積極性,勸導和說服是道德實踐的主要方式;“原罪論”認為人性雖因原罪而墮落,但是非意識尚存,仍有向善之心,但墮落的人性使人常常不能意識到自己的罪惡,所以人性超越需要外在力量即神的恩寵來救贖,重視用懲戒的手段來阻止人作惡的傾向。道德教化通過使人內省,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而律法懲戒效果更加直接、高效?!靶陨普摗笨隙ㄈ诵员旧?,更深刻地注意到了人性光明的一面,肯定自我在完善道德、實現人性超越方面發揮主觀意志的作用,使人更加積極向上,具有樂觀自信的精神,所以更加注重現世生活,以追求成仁成圣為目標。而“原罪論”則更深地注意到了人性幽暗的一面,認為人之罪性乃客觀存在,使人更加謙卑冷靜,具有一種高度自省精神,力求依靠上帝的恩典來得蒙救贖,所以更注重來世生活,以升入天國為目標。其實,一個人生下來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最終達到“善”的境界才是最重要的?!靶陨普摗焙汀霸镎摗闭驹诓煌慕嵌?,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對人性超越的方式和途徑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因此二者不是針鋒相對的,而是可以取長補短的。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涂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孔子.論語·大學·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3]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4]秦家懿,孔漢思.中國宗教與基督教[M].吳華,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

B82-061

A

1002-7408(2012)08-0105-02

杜以向(1975-),男,山東臨沂人,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陜西科技大學外國語與傳播學院英語系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中西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黎 峰]

猜你喜歡
告子性善論原罪
浩然之氣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車薪
告子眼里的人性
阿奎那關于原罪的實在論解析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及其道德教育價值
淺析孟子的性善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