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蘇散之議

2013-01-24 00:30鄧麗芳
中國民間療法 2013年7期
關鍵詞:辛溫病機小鼠

鄧麗芳

(廣西南寧市邕寧區中醫院,530200)

杏蘇散之理,眾家無異議于其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爭議的焦點是杏蘇散所治“涼燥”病邪是否存在?杏蘇散可否治燥?根據《方劑學》教材所載,杏蘇散的藥物組成是:杏仁、紫蘇葉、前胡、桔梗、甘草、枳殼、茯苓、橘紅、半夏、生姜、大棗。功用:輕宣涼燥,宣肺化痰。主治:外感涼燥證。癥見: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脈弦。

“涼燥”病邪之爭

1.“涼燥”病邪是不存在的。陳海生等[1]認為,《溫病條辨》所論之涼燥病邪并不存在,杏蘇散實為小青龍湯之輕劑,病因與小青龍湯相同,持“涼燥者,非燥也”、“燥象者,假燥也”,杏蘇散所治乃“風寒外束、水飲內?!敝p也。

2.“涼燥”病邪是存在的。宋曉鴻[2]、何德昭[3]則認為涼燥是存在的,“涼燥是次寒,與感寒同類”,持涼燥之性乃“寒與輕燥之氣相合”。丁建中等[4]通過小鼠試驗說明了“涼燥”病邪存在的客觀性。他們在人工設置涼燥氣候(低溫干燥)的環境下,觀察研究小鼠肺津生成量的變化情況,結果發現:“涼燥”環境可導致小鼠肺津生成減少而發生“肺干”病理變化,即涼燥組小鼠的肺津生成量低于常溫常濕組。他們還指出,肺津相當于黏多糖和蛋白質,黏多糖和蛋白質即是呼吸道液的主要化學成分,如果測出呼吸道液中的黏多糖和蛋白質成分含量減少就說明肺津生成量減少。

涼燥病機及相應臨床表現之爭

認為涼燥病因存在的醫者們,對涼燥致病病機及其相應臨床表現的理解也存在某些分歧。

1.涼燥致病病機與杏蘇散證中的痰稀癥有相符之道。宋曉鴻[2]、齊放等[5]是贊同吳鞠通之說者,都認為涼燥犯肺可致痰稀之癥。病機上,他們的觀點是:涼燥初犯肺衛,肺氣郁遏,宣降失司,因而肺氣不利,肺津敷布失司,聚而成痰。另外,齊放等還將“痰稀”理解為“燥從濕化”之故,認為痰稀乃燥邪斂澀肺表,郁聚從濕而化所致。相應臨床表現上,宋曉鴻認為鼻塞、咳嗽痰稀乃涼燥初證的表現;齊曉鴻等也提出涼燥證的特征為:以咳嗽痰稀為常見,間或見咳而少痰,但少見咳嗽痰稠之癥。他們認為燥性之機與痰稀之現并不矛盾,杏蘇散的主治是涼燥致病病機的相應表現。

2.涼燥致病病機與杏蘇散證中的痰稀癥無相符之理。何德昭[3]并不贊同吳鞠通之說,對涼燥致病病機及其臨床表現的分析較為細化,他同意《素問》“燥以干之,寒以堅之”之言,贊同《通俗傷寒論》之論,病機上認為:燥寒若襲表可致皮毛閉束;若犯肺可致津凝、津耗,津布失司。相應臨床表現上認為:燥寒襲表,皮毛閉束時可出現鼻塞、頭痛、惡寒、身熱之癥;燥寒犯肺,津布失司時,若燥氣偏輕僅出現咽唇微干之癥;若燥氣較勝則干而有鼻干、唇干、咽干之癥;若燥盛損及陰津,肺失濡養則有氣逆干咳、胸悶之癥。這些干之征象方與“燥以干之”相應,而杏蘇散所治癥的肺干征象并不明顯,反有痰稀之寒濕征象,與燥性之機存在矛盾,所以杏蘇散的主治癥并不是涼燥致病病機的相應表現。

涼燥治法與燥劑之爭

醫學者們基本認同“燥者潤之”這一治燥大法,爭議的焦點在于:體現“治以苦溫,佐以甘辛”的“辛溫甘潤法(辛潤法)”可否適合涼燥犯肺之治?杏蘇散是否治涼燥之良劑?潤燥藥選何者為宜?

1.辛潤法不能治肺燥,杏蘇散非治涼燥犯肺之劑。陳海生[1]認為,辛潤法適宜治腎燥,不能治肺燥。認為腎主水,辛藥本無潤質,但性陽,能宣陽達氣,助水津四布而解腎燥之苦;而肺主氣,肺燥津缺,缺少“水津”作為輸布的物質基礎,“辛”無津可布則肺燥無以潤。但未對肺燥之治提出具體立法方藥。

2.辛潤法可治肺燥,但杏蘇散非治涼燥犯肺之范劑。何德昭[3]、徐傳富[6]均認為辛溫甘潤法能治涼燥犯肺,但認為杏蘇散辛潤不足,并非治涼燥范劑,當屬辛化之劑,更適合用于治療風寒咳嗽兼有痰濕之癥。雖然他們都認為辛通平和與溫潤之品當為治涼燥犯肺主藥,藥選當如紫蘇葉、豆豉、蔥白、杏仁、百部之類。但在佐藥選取上略有分歧,何氏認為當配用甘寒潤滑之品如蘆根、瓜蔞殼之類,方能使肺津敷布有源,防止燥從火化,反助“辛溫甘潤”之功;徐傳富則認為當佐以辛涼甘潤而生津潤燥之品,如玉竹、沙參、炙甘草、大棗之類,因為治燥不應缺少辛涼甘潤藥。

3.辛潤法可治肺燥,且杏蘇散乃治涼燥犯肺之范劑。宋曉鴻[2]認為杏蘇散乃專為涼燥初起而設,為辛潤治燥良劑,治法組藥無可厚非。丁建中[4]在動物實驗數據的基礎上分析杏蘇散的功效,提出辛溫逐邪能使津液自和,治涼燥不必非用生津之品,杏蘇散是治涼燥的有效方劑。齊放等[5]認為,杏蘇散乃溫和通散之辛潤治燥劑,提出外感涼燥,當肺束較甚,而津液燥傷不重時,當以溫和通散,稍佐甘潤為治,藥用杏蘇散之主體藥組如蘇葉、杏仁、前胡、桔梗、枳殼、甘草等,而把杏蘇散中的二陳湯當作輔藥,認為在臨證時可按需定其去留,指出杏蘇散適用于外感涼燥而津液燥傷不重,且素體脾弱有濕停痰蘊者。

討論

從以上醫者對杏蘇散方理的爭議中可以知道:病因上,說明“涼燥”病邪存在的理由更充分,得到了多數醫家的認可,而在涼燥病機及相應臨床表現上,他們分歧點主要在于:是“燥以干之”合理呢,還是“燥從濕化”合理;燥性之機與痰稀之現是矛盾的還是統一的?治法上,說明辛潤法可治肺燥的理由更充分,同樣也得到了多數醫家的認可,而對杏蘇散的辛潤功力上,他們的分歧點主要在于:杏蘇散的辛潤功力是否達到?認為未達到的醫學者,在如何增強其辛潤功力的選藥上,又分歧于選加甘寒潤滑之品合理還是選加辛涼甘潤生津之品合理?

其實人處于自然界的環境里,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體會到“因濕而涼而寒”、“因涼寒而干而燥、因得溫而通而潤”的自然現象的?!耙虻脺囟ǘ鴿櫋边@種現象并不難理解,水液得熱溫度增加,溫度增加水可蒸騰,若處于蒸騰之道便可感覺滋潤,體現了溫通與潮潤的關系。人在感冒初時的病理狀態也有先是出現咽喉、鼻部干癢的燥干癥狀,繼而出現咳嗽痰稀、鼻流清涕的寒涼癥情,體現了燥干與涼寒的關系。所以涼寒與干燥、溫通與潮潤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伴隨出現的,這有助于對 “辛溫治燥法”合理性的理解,辛開溫通一則可宣散邪氣,一則可助潤而不濕。關于涼燥病機及其相應臨床表現的爭議,筆者認為“燥以干之”與“燥從濕化”這兩種觀點并不矛盾,只是切入面有所不同而已。前者是從燥易傷津的本性方面切入的,“燥以干之”即涼燥可致肺干之說是行得通的;后者是從肺生理病理性質方面切入的,受邪所犯,肺之宣升發散生理功能被礙,氣道津化受阻,聚而為濕為痰,所以“燥從濕化”即涼燥之邪束肺,致肺津不化而成痰濕之說同樣也是行得通的。因而燥性之機與稀痰之象并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相對統一的。相應的,關于選方用藥的爭議,筆者比較贊同宋曉鴻[2]、丁建中[7]、齊放等[5]之說,即杏蘇散為辛潤治燥良劑,治法組藥無可厚非。辛溫逐邪能使津液自和,治涼燥不必非用生津之品。當視杏蘇散中的紫蘇葉、杏仁、前胡、桔梗、枳殼、甘草為方之主體藥組,為溫和通散稍佐甘潤之治,適用于外感涼燥患者,肺束而津傷不重時;當視杏蘇散中的二陳湯為方之輔助藥組,為溫化和胃之治,適用于兼有痰濕者,臨證時可按需定其去留。

[1]陳海生,林瓊燕,陳壯忠,等.涼燥者,非燥也[J].中醫雜志,2009,50(2):186-187.

[2]宋曉鴻.杏蘇散是治涼燥證初起之方,是辛潤劑——兼與徐傳富先生商榷[J].四川中醫,1994,13(1):21-22.

[3]何德昭.涼燥證治雛議[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1,24(2):12-14.

[4]丁建中,龔權,張六通,等.杏蘇散對涼燥小鼠肺與腸道功能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6,22(4):20-21.

[5]齊放,謝鳴.杏蘇散為溫和之通散劑[N].中國中醫藥報,2009,5,22.

[6]徐傳富.杏蘇散非治燥之方,亦非潤劑[J].四川中醫,1993,12(5):21-22.

[7]丁建中.外燥致病機制的實驗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6:42-44.

猜你喜歡
辛溫病機小鼠
miR-373通過P2X7R影響抑郁癥小鼠行為的作用機制
萌小鼠,捍衛人類健康的“大英雄”
小鼠大腦中的“冬眠開關”
《溫病條辨》辛溫芳香藥應用探討
辛溫解表法治療胸痹的機制探討及臨床運用
膿毒癥的病因病機及中醫治療進展
今天不去幼兒園
喝香薷水祛熱傷風
高血壓病中醫病機探討
氣虛發熱病機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