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與腦表里配合關系之探討

2013-01-24 15:09蔡向紅申霖來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3年2期
關鍵詞:表里心腦靈樞

蔡向紅,梁 昕,申霖來

(1.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3.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 100700)

“心主血脈……有助于小腸的化物功能;小腸主化物……化血以養其心脈”[1]的“心與小腸表里配合”理論,體現了心“主血脈”,卻未充分體現心的另一主要功能——“主神明”,對于指導臨床解決“心病”(情志疾患)略顯不足。而傳統中醫學和現代醫學皆提示心與腦在生理、病理密切相關,更有學者力倡“心腦共主神明”。本文在此基礎上探討“腦與小腸共為心之腑”、“心與腦具有表里配合關系”等,為心、腦、小腸之關系提供一個可參考的理論模型,以期補充傳統的“心與小腸表里配合”理論之不足,不求已臻化境,只為拋磚引玉,望前輩同仁斧正。茲不揣膚淺,管陳于下。

1 “心與腦表里配合”的依據

心與腦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關,在結構上經絡相聯,陰陽五行屬性相合,具備表里配合之條件。

1.1 心與腦“共主神明”

“心與腦表里配合”主要體現在“心腦共主神明”?!靶哪X共主神明”指心、腦各有專長,密切配合完成表現“神”的各項生命活動,包括心理之神明和生理之神明。

1.1.1 心與腦共主生理之神明 心和腦對于生理之神明都是至關重要的,二者不可或缺。腦中所藏“元神”主司先天固有的生命活動。如王清任于《醫林改錯》所云:“目視耳聽,頭轉身搖,掌握足步,靈機使氣之動轉也?!蹦X中“元神”之所以對肢體和內臟具有廣泛的調節作用,是通過經絡實現的。腦與諸經絡聯系密切。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逼渲?,腦可通過足太陽內連五臟六腑之俞,以協調統帥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通過督脈統領全身其他經脈,以維持軀體各部功能包括視聽言行軀體運動的協調發揮[2,3]。心對于生理的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心主血脈”實現的。血是各項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所謂“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心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各受血部位的血量和成分,維持并調節各臟腑生理活動以及肢體運動,所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素問·六節藏象論》)。

1.1.2 心與腦共主心理之神明 “精神意識”屬于心理之神明,“誰主神明”之“神明”多指于此,其核心為“思”,是先天本能和后天意識的統一。

腦藏先天“無思無慮”之“元神”,挾官受物,主司感覺、記憶?!夺t學原始》說:“五官居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顯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導人,最近于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覺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即腦操控五官以搜集信息并存于腦中。

心藏后天“有思有慮”之“識神”,主思考,具有擔當認識和處理事物的能力,故信息雖暫存于腦,卻要經心神之初步篩選、整合方能轉化為“經驗”,以“記憶”的形式存于腦腑,并在需要時再現。心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將確定的“經驗”(意)轉化為“觀念”(志),藏于心中以構建“觀念”系統,作為思考之依據。故《靈樞·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p>

心與體內、外信息得以溝通是通過腦作為調節中樞,心神接受外界信息以及將其思考后得出的命令進行傳達的功能都離不開腦;腦通過耳目所搜集的信息如果沒有心神的作用也無意義。正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所云:“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可見心腦配合之密切。

1.1.3 心與腦在“共主心理之神明”的過程中所體現的“藏瀉互用” 心藏“觀念”,腦藏瀉“記憶”。腦腑對“記憶”有藏有瀉,腦本為奇恒之腑,猶如膽腑,藏精汁,且可瀉之以助消化?!敖涷灐币浴坝洃洝钡男问酱嬗谀X腑并在需要時再現,心神參考所“憶”之“經驗”去認識事物,并將確定的“經驗”轉化為“觀念”藏于心中,構建“觀念”系統。

對于“觀念”的形成,腦是相對“瀉而不藏”的,心是相對“藏而不瀉”的。腦具有受盛和傳化物(盛“記憶”并傳化為“觀念”)的生理特點,心具有化生和貯藏(化生和貯藏“觀念”)的生理特點。

1.1.4 心與腦“髓血互化,共濟于神” 《靈樞·營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毙乃髦巧裰净顒拥奈镔|基礎,又是維持腦功能正常的必要條件。心血充盈既能使肝有所藏,以防子盜母氣,又能使腎精得充、髓海得養、腦神得用。故而,腦神的不斷充養,有賴于“心主血脈”的正常發揮。反之,髓海充足亦有助于生血。心主血脈,腦藏精髓,血與髓互生互化,共養心腦。

1.1.5 “心腦共主神明”的現代研究 2005年,認知神經科學家S.Begley于美國《科學》雜志發表的“鏡像神經元如何幫助我們表達同情、體驗他人的情感思想與動作意圖”中指出:“人腦的鏡像神經元是一種對內外信息進行雙元解碼并將之整合的復雜型特殊細胞。[4]”

此外,國內學者許國振認為“心從系統上控制和調節神明活動,腦在心的控制之下,具體產生和完成一切神明活動”[5]。李今庸教授指出,心臟移植引起的性格行為之改變是心氣上入于腦,而大腦果受心氣支配的有力證據[11]。以上研究為心神可以調控腦神提供了一定依據。

綜上所述,國內外研究皆從現代醫學角度印證了“心與腦共主心理之神明”。筆者希望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心與腦表里配合”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證明。

1.2 心與腦陰陽五行屬性相合

根據《靈樞·九針論》:“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曰壬子”,人與天地相應的體位是俯臥位,頭首朝南,腰尻朝北。按取類比象法,腦居南方,與夏至、丙午相應,夏為陽極之時,五行屬火,丙午為陽火,故腦之陰陽屬性為陽,五行屬性為火,即腦屬陽火?!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毕膶倩?,丙屬陽火,丁屬陰火,故小腸屬陽火,心屬陰火,可見腦與小腸陰陽五行屬性相同,皆與心表里相合。

1.3 心與腦通過經脈聯系加強表里配合關系

膀胱經“屬腦”、“絡心”,可將腎之精氣、心之氣血以及其他臟腑之精微上輸于腦,以奉元神,而且是治療“腦”相關疾病的主要經脈。筆者和其他學者都曾有足太陽膀胱經即為腦經的相關論述,不再贅述。對心與腦表里配合的經絡基礎詳述如下。

1.3.1 心經“屬心絡腦”加強了心與腦表里配合的關系 《靈樞·經脈》曰:“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而目系上屬于腦,如《靈樞·大惑論》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因此心經在經脈循行上“屬心絡腦”是有一定依據的。

1.3.2 腦經“屬腦絡心”加強了心與腦表里配合的關系 《靈樞·經脈》曰:“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上貫心”,可見督脈與膀胱經在經脈循行上有高度相合的循行通路,且督脈通過此循行通路“上貫心”,故腦經(膀胱經)很可能通過與督脈相合的循行通路“絡心”,即腦經在經脈循行上“屬腦絡心”是有一定依據的。

1.3.3 心、腦經經別加強了心與腦表里配合的經脈聯系 《靈樞》記載:“手少陰之正……屬于心……合目內眥”,且“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而“足太陽之正……當心入散……復屬于太陽”。心、腦經(膀胱經)經別很可能從原經脈分“離”后,“入”胸腹腔中在心“合”而同行,至頭項部而“出”,心經(為陰經)經別在目內眥“合”于與之表里配合的腦經,腦經(為陽經)經別“合”于原經脈腦經。即心、腦經經別通過“離”“入”“出”“合”的經別分布特點,加強了心、腦表里配合的經脈聯系是有一定依據的。

1.4 心腦病理相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心腦損傷可互相累及,可征之于“腦心綜合征”、“心腦綜合征”等。心腦綜合征是指因心臟血管器質性病變或功能失常導致腦循環障礙或腦實質損害的1組綜合征。臨床常見的如心臟瓣膜病變和心內膜病變并發的腦栓塞;嚴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失代償引起的彌漫性腦損害等[12]。腦心綜合征是指各種顱內疾患導致的顱內壓增高累及丘腦下部和腦干的植物神經中樞所引起繼發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現為腦源性ECG異常、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非Q波梗死、心肌酶譜的改變等[8]。

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死亡患者中約75%伴有1種或幾種心臟疾病。還有些無癥狀的心臟異常,僅在體檢時發現心臟擴大、心臟雜音等體征或心電圖檢查有左心室肥大、傳導阻滯、非特異性的S-T段和T波不正常。據統計,其中風的發生率是心功能正常者的5.44倍[9],可見心與腦在病理上密切相關。

2 “腦與小腸同為心之腑”的現代研究依據

綜上所述,筆者提出腦為心之腑,現代研究提示腦與小腸在起源與功能上是密切相聯的:腦與小腸共同起源于神經外胚層,ENS(腸神經系統)的神經元成分和功能都與大腦極為相似,故有第二腦、腸微型腦之稱。外源性信息(如視覺、嗅覺等)或內感性信息(如情感、思維等)通過CNS傳出神經沖動影響胃腸道感知、運動及分泌功能,而內臟感應(如傷害感受等)也通過ENS影響CNS感知、情緒和行為,形成腦-腸互動[10]。

試驗發現大腦中動脈栓塞后,大鼠出現小腸絨毛變短變粗、杯狀細胞增多及大量炎細胞浸潤等病理形態學改變,提示大腦中動脈栓塞后可引起小腸的相應病理學改變。且有相關臨床報道,如“小腸出血并左大腦后動脈缺如”[11]、“心房附壁血栓致腦梗死并小腸壞死”[12],皆提示腦與小腸病理密切相關。

“心與小腸表里配合”主要體現了心“主血脈”,“心與腦表里配合”主要體現了心“主神明”,而現代研究表明腦與小腸在起源、生理、病理密切相關,這些無疑為“腦與小腸共為心之腑”提供了重要依據。

3 展望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倡的現代醫學模式是“身”、“心”兼顧的,這與幾千年來中醫對于人體和疾病的認識不謀而合?!饵S帝內經》早已提出了七情致病學說,宋·陳無擇的“三因學說”亦將五臟情志所傷列為患病的惟一內因,并被中醫界廣泛認可使用。但由于未明確心、腦、小腸之間的關系,以往的“心與小腸表里配合”的模型很難為治療情志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依據,中醫界并沒有針對這惟一內因提出行之有效的系統診療方案。而中醫學和西醫學對“心腦相關”的認識高度一致,筆者在重新闡述“心腦共主神明”的基礎上,提出“腦與小腸共為心之腑”、“心與腦表里配合”學說,以期彌補“心與小腸表里配合”對于解決“心病”(情志疾患)之不足,并據此開發出行之有效的重建人格以及治療情志疾患的新技術。英國著名科學家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說:“人們盡可以把科學的歷史看作發現理論、摒棄錯了的理論并以更好的理論取而代之的歷史?!北緦W說的提出可以表現出中醫藥學實現自我揚棄、自我完善的生命力。筆者希望,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此學說將為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和臨床療效的提高做出積極貢獻。

[1]孫廣仁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15.

[2]曾鵬飛.論大腦經脈與其功能的協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3):10-12、14.

[3]賈耿.督脈、足太陽、任脈、腎精實質試探[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0(4):47.

[4]R Saxe,S Carey,N Kanwisher.Understand other minds:link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functional neuroimaging[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4,55:87-124.

[5]許國振.心腦共主神明論[J].新中醫,1991,23(10):6-7.

[6]李今庸.我國古代對”腦”的認識[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1999,1(1):2-4.

[7]章薇,嚴潔.對心腦內在關系的再認識[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4):2-3.

[8]章薇,嚴潔.對心腦內在關系的再認識[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4):2-3.

[9]秦亞剛,韓育民.中風病診療與保?。跰].北京:藍天出版社,2002:25.

[10]王敬東.腦-腸互動在腸易激綜合征發病中的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34):3299-3301.

[11]高立學.小腸出血并左大腦后動脈缺如1例[J].河北醫藥,2003,25(10):740.

[12]葛建文,葉俊超,何荊貴.心房附壁血栓致腦梗死并小腸壞死[J].臨床誤診誤治,2007,20(12):89.

猜你喜歡
表里心腦靈樞
《素問》《靈樞》引用、解說關系初探
從“心腦同治,腹背雙調”探析焦慮癥的推拿選穴思路
山河“表里”——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制度框架: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新維度
曹永華
《黃帝內經》中“陰陽”的整理與分類
一測多評法測定心腦健膠囊(片)中6種兒茶素
采采卷耳
談《靈樞本輸》針灸學術思想
心腦同病急重癥從風瘀論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