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改革為何那么難?

2013-01-30 10:29溢琳焱
浙江經濟 2013年9期
關鍵詞:應試根源弊端

溢琳焱

當我們對當下教育進行種種指責時,更應該向前一步思考,是什么深層次原因造成我們所批評的教育之種種弊端存在的呢?只有這樣,才能夠對癥下藥地消除弊端、解決問題

筆者是個影迷,但看來還不算是骨灰級的。因為,竟然直到最近才偶然聽說過幾年前就熱過的一部著名勵志片《風雨哈佛路》。于是,下決心逮了個時間抽空看了。

由于正在思考有關教育改革發展的問題,因而筆者最關心的倒不是劇中主人公在坎坷逆境中自強不息的故事,而是兩個與教育有關的細節。這兩個細節都和考試題目有關,一個是主人公申請重讀高中的入學當場作文考題“你對生活和學校的夢想”,一個是爭取《紐約時報》獎學金的作文題“你的最重要收獲是什么和你是如何迎接挑戰并戰勝困難的”。除此之外,和這些開放式考題類似的美國高中的那種討論式、啟發式和研究式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都令筆者為之十分動容,也更增添了對我國教育現狀的焦慮。

確實,對我們教育中現存種種弊端的議論常常見諸各類報刊文章。那么照理說,既知問題所在,就當改進。但說句實話,改進卻實在有限。那就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說明現有對教育弊端的評析尚未觸及到問題深處或實質;第二,說明問題的背后一定有深層次的阻力因素或者十分頑固的習慣勢力在作祟。依筆者所見,根源有如下三條:

第一,相對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或者說民族心理的根源。換句話說,我們千百年來的主流文化及其養成的性格就不鼓勵打破常規、開拓創新,這使得我們的創新教育遭遇到來自性格心理上的最大阻力。一代一代地傳承習得,從孩提時代甚至是嬰幼兒時期,就被要求聽話、守規矩。說實話,更為要命的是中國父母要求孩子們所要聽的話,絕大多數就是不要忤逆或者挑戰自己的權威,而很少是要求孩子聽真理的話,而不是因為是父母的話就要聽——即使根本就不對的話。

第二,相對狹隘的擇業社會風氣的根源。不僅中國人,包括絕大多數的亞洲人,都認為所謂的白領才是成功人士,不僅自己向往而且被人羨慕。這種對職業有著明顯高低貴賤之分的社會風氣,自然影響到孩子,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被要求努力博取所謂的功名。這使得我們的普羅教育只能相對低人一等地生存,或者至少難以風風光光地發展。而對比很多其他國家,就很少有職業的高低貴賤之心。比如,在法國,服務員就很自豪,從來沒有自我歧視或者被社會歧視之事。有人說,你徜徉法國街頭,一不小心就很可能碰到法國版服務員的“我驕傲!”。

第三,相對不足不公的教育資源的根源。比如到了2012年,我們說了多年的教育投入占到4%的比重目標才第一次成真。教育資源就那么多,優質的更為稀缺,而追求讓孩子讀好書、謀好職的風氣又使得應試教育大行其道,成為唯一獲取有限資源的手段。正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誰過誰不過、誰過得去過不去,雖然在當下采用應試的手段可能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相對公平之法,但是對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扼殺那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應試局限了這種教育體制下的學生思維的自由與開闊,另一方面應試很難全面科學地衡量評估一個人的綜合才能,不知因此篩選掉了多少寶貴的創新創業苗子。

由此可見,在責怪教育體制或者制度弊端時,可能更多地要怪我們的傳統文化心理,怪我們骨子里的等級觀念,怪我們的教育資源的貧乏和不公。當然,光是責怪是沒有用的,真正要做的就是起而行。

因此,按照由易而難、由簡入繁的原則,可以采取“投入先行、再改風氣、心戰為后”的方針。第一,加大教育投入,真正把教育投入用到教育資源的建設上。增加資源的可選,就能相應減少應試的單一方法。同時,切實推進教育服務均等化。當然,不是十分機械地一刀切,既不科學,也降低效率。特別是在大眾化教育資源的充實上一定要保量保全,這是政府的重大職責所在。比如貧困地區教育資源之貧乏,你只有親身體驗過后,才知道加大對這些地方的教育投入是何等重要。這也是“希望工程”這個美好名號之美好所在。第二,改變職業分等的社會風氣,通過宣傳,激勵導向和父母的言傳身教。第三,則是最為漫長的性格心理的重塑過程,因為養成鼓勵創新、熱愛創新的民族性格,這可能是需要幾代人努力才會不斷實現的。

猜你喜歡
應試根源弊端
2021年高考《選修3—4》考點預測及應試策略
跟蹤導練(四)
體育課“大翻身”須警惕陷入“應試”誤區
一道電偏轉創新題的命題根源剖析
幫孩子找出問題的根源
I Am not just a Statistic,I Am Survivor
分析磁場應試中的四個易錯點
錯別字先生
傳統媒體商業模式坍塌的根源
偵鑒一體的弊端與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