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民同樂”理念與提高企業效率

2013-02-19 21:31孟軍本
江西社會科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梁惠王文王孟子

■孟軍本

許多管理者或者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缺乏組織運營效率的理念,即他們認為中國人工作、辦事往往忽視效率。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效率作為人類生存的必然要求,先驗地存在于人們的思想里,并現實地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就體現了這種效率特性。

一、孟子“與民同樂”思想

在《孟子》一書中,有兩章提到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首先是在《孟子·梁惠王上》第二章中,這是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的主要體現,它是在孟子與梁惠王見面時,引導和規勸梁惠王時提出來的。當梁惠王“立在沼上,顧鴻雁麋鹿”,對孟子說:“賢者亦樂此乎?”意即你所推崇的賢者,能像我一樣觀賞到這園囿里的寵物,并享受到其中之樂嗎?

與梁惠王的想法相左,孟子答道:“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彼f的意思是賢者不會先以此為樂的,而不賢者雖然擁有這些東西,也不會真正快樂起來的。接著他引用《詩經》里的詩句說:“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悠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痹娭杏涊d的是百姓充滿高昂的斗志,積極地為文王建造靈臺,而文王擔心百姓受累,不讓百姓干那么快,百姓聽到文王的話后,越發干勁十足,結果很快就把靈臺建造竣工了。文王的靈臺就是梁惠王所指的園囿,它里面不僅有樓閣臺池,還有他們喜歡的鴻雁麋鹿等動物,他們把這些動物豢養起來,以供人們欣賞 (但在當時梁惠王等諸侯的園囿,是禁止普通百姓進入的)。在詩的后幾句中說的是文王游玩在靈臺中,充分欣賞著這些動物悠閑歡樂的樣子。它既表現了文王在園囿中游樂時愉悅的心情,又顯示出了人與動物和諧的場景。

孟子進一步解讀到:“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本褪钦f文王動用百姓的力量去建造高臺闊沼,而百姓樂于接受這項非常耗費他們精力和體力的工程任務,并給這些臺沼起了名字,謂靈臺靈沼。

靈字在古時寫作靈,竇文宇等釋為:“是巫師向上天呼吁后就下雨了,由此產生靈驗的含義?!盵1](P279)丁義誠等釋為:“本義指古代跳舞降神的女巫,戰國時代楚國人就是把這種女巫稱為‘靈’的……由于迷信的人認為巫能通神,并認為是神的化身,所以‘靈’以后又引申指神,今天北方就是把巫稱為大神的?!盵2](P131)

根據靈字的字形及文字專家的釋義,我們可以將靈字釋為:一群人(可能是巫師)在特定的場合下,舉行祭拜儀式,祈求上天賜降甘霖雨露,以期緩解旱情,讓農作物正常生長。這樣地下蒼生(主要指人)就可以獲得賴以維持其生命的食物。由此可見,靈字是在農耕文化時期創造出來的,它反映出人們對生活及未來的期望。

從靈字的原始本義,結合百姓熱情地建造靈臺,并給它們起的名字可知,他們希望文王在施政于民時也像上天降下甘霖一樣,給他們造福。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百姓祈求官助的依賴思想對中國文化著極大的影響,直到現在,當我們遇到難于解決的問題時,仍期待政府出面予以幫助。這種現象有其深層次的背景及多層原因,在這不做深入探討了。

正因為百姓期待執政者能造福他們,給他們帶來相關的利益,所以他們積極為執政者工作。在《孟子·梁惠王下》第二章中,孟子說:“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于民同之?!边@就是百姓努力為文王建造靈臺的原因。反過來,百姓積極快樂地為文王工作,而文王也從中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即既享受到了與百姓一起工作的樂趣,也享受到了與百姓一起游玩的樂趣。這樣在雙方之間就出現了良性互動,實現了雙贏局面。

但是,如果執政者一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顧百姓的生存,那么百姓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就會奮起反抗執政者的這種殘暴統治。正如孟子引用《湯誓》對梁惠王說的“時日害傷,予與女偕亡”。在這種境地中,“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豈能獨樂哉”?就是說,如果百姓生活難以維持下去,有欲與執政者同歸于盡的想法及行為,即使執政者自己擁有高臺闊沼,那么他還有心情去獨享其樂嗎?

孟子從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規勸梁惠王,就是想讓他認識到,作為執政者不要一心想著獨享其樂,而是要與百姓共享其樂,在《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孟子同樣對齊宣王也說出了同樣的觀點:“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裢跆铽C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p>

根據上文我們可知,孟子將樂分為兩種,一是獨享其樂,二是共享其樂。獨享其樂就是自身獨自享受其樂,而無視他人的感受,所以它常常遭受別人的反對。而共享其樂則是與他人一起享受樂趣,形成大家一起歡樂的景象,這是他人非常歡迎的行為。因此,只有“與民同樂”,才是最長久的樂趣,是真正的樂趣。它和獨享其樂是不同的、對立的思想。孟子主張“與民同樂”思想,一方面促進社會和諧,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與民同樂”思想與效率的關系

簡而言之,效率就是使用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它體現的是人性經濟法則。在企業從事具體生產活動中,企業以最少的投入成本,生產出與銷售量相同比例的產品量達到其邊際成本的時候,即MR=MC時,其效率最高。效率有兩種,一是技術性的效率,它常常體現在生產上,即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的產品量越多,也就是生產速度越快,它就越有效率。設備越先進,工人操作越規范,其生產效率就越高,這是大多數西方人的效率觀念。另一個是協作上的效率,即在企業生產或經營中,同一工序各員工之間、各工序之間、各部門之間甚至各高層領導之間、管理者與工人之間協作得越默契、相互配合得越好,企業的運營就越有效率。但這往往需要在一個相互認可的條件下,也就是說,它需要在和諧的氛圍內,才可以實現這種效率。如果一個組織充滿著矛盾,存在著嚴重的內耗,我們不會認定這個組織運營是有效率的。

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的提出,是有其背景和來源的。首先,孟子提倡社會分工,在《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中,他說:“(社會)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试?,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奔创笕素撠熒鐣芾?,小人負責社會生產,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條件,否則就會造成“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當所有人都在自己生產、自己消費時,大家就會疲于奔命,而他們的生產效率就極低。其次,孟子提倡建立社會和諧。社會出現分工,不一定必然導致社會和諧,許多時候還會招致社會矛盾。和諧的原始本義就是不同的聲音,通過一定的秩序形成美妙的音樂。而社會和諧就是社會有差異的階層處在一起,形成相輔相成的場景,而非嚴重對立的局面。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效率,否則,當整個國家、社會出現混亂、巨變,這只能形成嚴重內耗,想提高社會效率是不可能的。

可見,和諧和效率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二者互為條件,相得益彰。如果在一個組織內實現和諧,那么其運營就會有效率。同樣,如果渴望有效率,那么組織在和諧的條件下就更容易實現它。在和諧中產生效率,在效率上體現和諧。但這種和諧不是那種鄉愿式的和諧,即為了處理好個人關系,即使對方錯了,也不愿指出來、老好人式的和諧,這種和諧是短期的、偶然的和諧,是沒有效率的和諧,達不到長久目的的和諧,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因為它不能解決組織實際存在的問題,反而會掩蓋這些問題。但問題就是問題,作為一種存在,遲早會暴露出來的。因此它是為了和諧而和諧,而不是通過解決問題而產生出的和諧,是一種無效的和諧。

孟子認為,文王通過仁政給百姓造福,使百姓和睦相處、安居樂業地生活,換取的是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他在施與百姓利益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利益。而百姓意識到給文王工作,也能給自己帶來利益時,就會積極聽從文王的工作安排,在盡可能快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文王布置的任務,這就是效率的體現。建造靈臺的事跡,可以作為一個實現效率的例證。百姓憑著迅猛的干勁,努力去建造靈臺。而文王不忍他們如此,害怕他們勞累,想讓他們多休息一下,但這個意圖不僅沒能實現,反而激起了百姓更大的工作熱情。結果百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建造靈臺的任務。這也體現出文王與百姓之間的雙贏,即雙方都能在建造的工程中獲益。它也體現了和諧,即文王與百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是雙方關系融洽的展示。最后,這也體現了效率,當人們自覺自愿而非被強迫工作時,無論在速度上還是在力度上都會明顯地增強或提高。同時這種效率也體現出組織的績效。

總之,文王以百姓之樂為樂,而百姓亦以文王之樂為樂。這種“與民同樂”的局面必然帶來工作效率的改善。孟子總結了文王“與民同樂”的事情,向梁惠王、齊宣王等諸侯提出了“與民同樂”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后人,以致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

三、“與民同樂”思想對企業提高效率的啟示

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作為解決效率問題的思想,可以對企業提供多方面的啟示。

首先,指導企業建立“與民同樂”的理念。根據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獲得一個這樣的理念,即管理者不僅可以通過使用高性能的機器設備來提高效率,或者通過規范工人的工作姿勢來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通過“與民同樂”思想,促進企業上下團結、組織和諧,通過企業各部門或個體有效地協作來提高效率?,F在企業界提倡與流行的團隊精神,其本源也來自和諧觀,是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的特殊體現,由此可見這種思想的價值所在。

為此,我們可以得出“與民同樂”的思想理念就是,在建立企業分工的基礎上,使企業各部門通過關愛、幫助,建立一種組織和諧、關系融洽的氛圍,這種氛圍可以使企業通過有效協作高效地完成自己所制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對企業的所有人員都有利,他們同時也樂于接受這個既定目標,從而能在其中獲益。

因此,企業可以根據“與民同樂”思想形成的理念,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它不僅可以與西方效率觀結合使用,還可以單獨將其落實在企業的實際經營中。所以企業應對這種效率觀引起充分、足夠的重視,保證在企業中形成“與民同樂”的效率理念,使之成為企業價值觀,作為主導思想指導企業的具體管理事務,以達到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提升企業績效的目的。

其次,指導老板、股東落實“與民同樂”的理念,圍繞著這個理念制定各種具體措施,并積極推行、落實這些措施。老板與股東是一個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概念,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是企業投資人,不同之處在于,老板一般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可以不需要管理層,因此其管理權限較大,而股東多間接參與企業活動,即使直接參與企業事務,但由于管理層的存在,其經營權限相對較小,但他們都有決定企業重大事務的權力,因此他們有條件成為“與民同樂”思想的施動者,如果他們接受“與民同樂”的效率理念,制定與落實與這種思想相關的具體措施,對企業提升效率就會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與民同樂”思想的本質,在于和員工的關系處理恰當,使他們有效地為企業工作。李嘉誠之所以能成為商界“超人”,也和他的“與民同樂”思想有一定的相關性。當他開創事業成功后,贈送與其共同工作的員工一層樓,“皇輔大道西工廠有十幾個工人與誠哥同甘共苦,后來誠哥做地產發達后,每人送了一層樓”。[3](P6)即使對老員工,李嘉誠也是盡量照顧他們,他說:“一個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F在他們老了,作為晚一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盵3](P148)正是他盡力幫助照顧員工,結果使其部下非常感動。周千和說:“李先生寧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顧大家的利益,把我們當自家人?!盵3](P89)因為李嘉誠具有“與民為樂”的思想,這促進了他與其部下的關系融洽,組織和諧。結果他由白手起家發展到華人首富,其發展速度是其他企業家難以企及的,這就是“與民為樂”思想帶來的效率。

最后,員工應執行“與民同樂”思想的各項措施。首先,員工應接受企業推行的這種思想,認知這種思想的實質內涵。然后,他們在具體工作中落實這種理念。因此,企業應讓員工領悟、認識到這種思想,使他們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工作。所以,他們不僅需要與同一工序內部人員關系和諧,而且也需要與上下游工序之間的關系融洽,并且與其他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建立密切合作的關系,使他們有效地分工合作,順利地完成他們的工作任務。這樣,對“與民同樂”思想的踐行就可以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

當某些員工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其他員工不應幸災樂禍地看其笑話,而是盡自己的努力、伸出友誼之手,幫助他們。遇到工作失誤,相互之間也不是推諉、扯皮、踢皮球,而是積極開展溝通,共同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員工之間配合、與管理者配合,開動腦筋、多想辦法完成自己的生產計劃。而老板、股東及其他管理人員不僅要在工作中配合員工,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即使他們家里出現困難,也要盡量關心,想辦法解決。員工則應理解、諒解其他員工的困難與失誤,以獲取組織和諧為目的。員工在一個充滿關愛、組織和諧的氛圍中工作,其身心就會愉快,工作積極性更會增加,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成功完成企業制定的目標。

以上所述就是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的具體體現,如果上述這些方面都實現了,孟子“與民同樂”的思想也就能得到具體落實。

四、“與民為樂”思想實現的具體途徑

毋庸置疑,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為企業提高效率提供了一條具有建設性的思路,但其關鍵在于怎樣具體落實,即怎樣落實在企業的具體管理中。對此,本文把孟子“與民為樂”思想實現的具體途徑闡釋如下:

第一,制定管理者與員工共同認可的目標。管理者制定目標,要讓員工認識到可以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利益,而且這種利益能保證雙方基本滿意。

第二,員工對目標感到滿意,并且預期可以實現這個目標,或者由管理者組織,或者自動相互組織起來,會自覺地協調完成這個目標。這既體現了和諧,又能體現出工作效率。

第三,目標完成之后,管理者必須兌現對員工所做的承諾。否則,員工就會認為這是欺騙行為,這種情況很有可能給組織帶來更大的矛盾。如果管理者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保證了員工的利益,這就會促進組織的和諧,員工也會期待實現下一個由管理者所制定的目標。

上述途徑看似簡單,但具體落實起來卻非易事。由于企業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各方思想動態不一樣,對目標所提供的利益在看法上有差異,這都需要管理者細心、耐心地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它不僅要看他們的智力、能力,還要看他們的胸襟與度量。在許多時候,度量比能力更重要。在國內,許多企業負責人不缺乏智力,但往往他們缺乏的就是胸襟,他們舍不得讓包括員工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分享他們的物質與精神享受,因此在其經營的時候時常感到受到一種“無形”力量的束縛,從而使自己的決策等效率得到了抑制,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都是受到了獨享其樂理念的影響。因此,企業要提高效率,就必須克服上述各種困難,有效地解決各類造成效率低下的制約問題。

[1]竇文宇,竇勇.漢字字源當代新說文解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丁義誠,等.漢字詳解(第二輯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李津.李嘉誠商道真經[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梁惠王文王孟子
為文王發愁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磨刀不誤砍柴工
淳于髡發聲看時機
雙語話中國歷史名人:姜子牙
海磁懸浮列車:貼地飛行的火車
魏文王還是魏文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