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分析

2013-03-05 03:56張金安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3年10期
關鍵詞:生產率河南省社區

□文/張金安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十一五”期間,河南省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12.9%,相關的主要統計指標在全國所居的位次有了明顯提升。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17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第19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17位。然而,與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河南省整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數量由2005年的83所增加到107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由2005年的85.19萬人增加到145.67萬人,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教育人口第一大省。但是,與全國高等教育發達地區相比,高等教育的規模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質量都存在很大差距。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已經達到107所,但其中只有43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的3.9%,與河南占全國總人口7.7%的省情不相適應;另一方面河南省沒有一所985高校,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高校,所獲得的國家財政支持力度很低。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該省從傳統的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和經濟強省跨越的迫切要求。

一、文獻綜述

為了改善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落后的現狀,許多學者對河南省現階段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展開了廣泛討論。來俊軍認為,河南省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優質教育資源以及科研水平不夠高。從學科建設、產學研結合、學術團隊建設、科學管理和加大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劉淑慧從層次結構不合理、學科專業綜合化程度低、形式結構割裂、辦學主體單一和區域結構不平衡等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河南高等教育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河南省高等教育適應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問題提出了較好的途徑。冉祥華認為,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擴招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高校辦學規模、“三重”建設、師資隊伍和辦學資源等多個方面都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但是,河南的高等教育在相對規模、教育結構、師資結構、經費投入等方面與中部其他五省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針對這一現狀,他提出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中部崛起的有利時機,依靠GDP總量優勢,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堅定不移地做強河南高等教育。趙科翔應用傳統經濟學中的商品供求原理分析了河南省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給問題。他認為9年義務教育的規定和農村適齡兒童當地就學的區域性劃分使得農村基礎教育成為俱樂部物品。在此基礎上,提出以鄉鎮為單位的農村基礎教育供給數量主要取決于社區教育需求和社區教育費用。進一步,社區教育需求是教育質量、社區適齡兒童學習天賦、社區大小、社區富裕程度和社區教育費用的函數,因此農村基礎教育供給數量取決于社區大小、社區富裕程度、教育質量、社區適齡學生學習天賦、社區教育費用等因素,從而構建了農村基礎教育的供給函數,并實證檢驗了其合理性。孫俊杰等認為,河南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1)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足;(2)高校創新能力不強;(3)高等職業教育欠發達;(4)管理體制存在弊端。劉高峰認為,河南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選擇在于努力推動高等教育的各個層次健康、和諧、快速地發展,提出以省域重點院校為主體的第一集團軍應在高層次上有所突破;以市域本科院校為主體的第二集團軍應在地方特色上有所突破;以縣(市)域高職院校為主體的第三集團軍應在職業技術上有所突破。

上述文獻對河南省高等教育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得到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結論。但是,我們發現現有的研究文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從方法論角度來看,現有文獻主要使用簡單的統計數據比較分析方法,缺乏必要的經濟理論基礎,相關的理論分析不夠充分。因此,本文采用經濟理論中測度經濟發展狀態的理論方法來展開相關理論研究。

二、研究方法與模型

目前,測度經濟發展狀態的理論方法主要以全要素生產率理論體系為主。其中,建立在距離函數之上,用于測度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主要涉及行業發展、區域經濟以及總體經濟增長等方面,引起國內許多學者的重視。原毅軍等人使用非參數Malmquist指數方法考察了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與趨勢,認為中國生產性服務業仍表現為粗放型增長方式。高明和解百臣采用Malmquist指數方法,研究了我國壽險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并進行了效率分解,指出技術進步是促進壽險行業效率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主要遵循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等原則,采用計量經濟學、多元統計方法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等交叉學科的方法開展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現構建以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為基礎的河南省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測度模型。

用N維向量x=(x1,…,xN)表示N種高等教育投入,M維向量u=(u1,…,uM)表示M種高等教育產出。為導出Malmquist生產率指數,首先考慮單投入單產出基本情形,同時假定已有t和t+1兩個時期投入產出數據,則全要素生產率δTFP可以定義為:

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每個時期的產出與投入距離函數可寫成:

因此,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基于產出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的定義式為:

由于上述距離函數是所對應的法雷爾技術效率函數的倒數,所以可以將生產率指數的距離函數描述轉化為效率函數描述。據此定義式為:

其中,四個技術效率函數的非參數模型為:

其中,式(1)在規模收益不變和要素可自由處置的條件下,可以分解為如下形式,即:

括號外面是兩個時期資源配置效率的比值,與技術水平的變化無關,只表示兩個時期生產資源配置效率水平的變化率。括號中兩個比率的平方根可以看作是在t+1和t時期之間用兩個比率的幾何平均數表示的技術水平變化率。根據上述分解可以給出下面兩個定義:

定義一:在規模收益恒定且要素自由處置(C,S)的條件下,基于產出的資源配置效率變化率為:

定義二:在規模收益恒定且要素自由處置(C,S)條件下,基于產出(即產出可擴張)的技術水平變化率(或技術進步率)為:

由于上述公式中使用的技術效率函數都有對應的非參數可測算模型,因此可以采用基于生產前沿面的非參數方法進行測度。至此,建立了基于產出非參數前沿面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體系。

三、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選擇2000~2009年度我國各省高等教育為研究對象。我國的高等教育主要分為研究生培養機構、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以及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四大類??紤]到數據的可得性,各年鑒所含指標之間的差異化以及我國教育情況的現狀——各類教育中不同教育對象的結構比例,最終選擇普通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測度對象。所有數據均來源于相關年份的《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確定了所研究問題的觀測單元之后,應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評價我國各省高等教育在2000~2009年間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情況時,合理選取投入產出指標就十分關鍵。傳統上,投入指標選擇資本存量水平和勞動力人數來度量。各省高等教育的資本存量水平根據教育的特點采用年末校舍面積(單位:千平方米)、年末專用設備總值(單位:千元)、年末固定資產總值(單位:千元)、年末圖書數量(單位:千冊)來度量。由于《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08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09年》和《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0年》中不再統計中國分地區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效益情況,因此2007年及其以后年份的各省級高等教育的資本存量水平選擇基本建設支出以及事業性經費支出中的其他資本支出;另一方面,由于教育關系主要涉及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其中,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學生是教育的接受者,故選擇各省高等教育的專任教師人數作為勞動力投入指標的度量;選擇各省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作為產出指標的度量。最后,年鑒上的年度數據都是名義值,為了計算Malmquist生產率指數,需要對以價值量度量的指標——年末專用設備總值和年末固定資產總值進行價格調整。我們以2000年為基期,使用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對2000~2009年的年末專用設備總值、年末固定資產總值進行調整,以保證數據的可比性。

四、測算結果

使用上述討論后確定的方法和各個指標計算的我國各省級高等教育2000~2009年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由于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大于1表明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實際進展,而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小于1表明該省份高等教育的發展相對落后了。從計算的具體結果來看,高等教育發展取得顯著增長的省份有15個,從高到低依次是廣東(103.7%)、山東(86.2%)、北京(78.6%)、上海(71.4%)、湖北(68.6%)、湖南(47%)、重慶(42.1%)、浙江(17.3%)、安徽(14.8%)、河北(12.6%)、江蘇(10.3%)、天津(10.2%)、遼寧(9.6%)、河南(4.4%)、福建(1.5%);剩余省份的高等教育都處于退步狀態。進一步分析表明,從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中,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生產率一共增長了4.4%,說明2000~2009年間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從全國各省級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位居第14位,處于相對較好的位次。但是,從中部地區六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并不理想,僅在江西省和山西省之前,排名第4位。特別是,河南省高等教育十年4.4%的增長率并不高,遠遠低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與人口大省的省情并不適應。

進一步計算河南省高等教育2000~2009年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指標。結果表明,2000~200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效率變化率為1.101,技術水平變化率為0.948。因此從理論上看,造成河南省高等教育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水平變化率的下降,已經成為約束河南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當然,這一理論假說還需要經驗研究的支持。

總之,本文的測算結果表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效果并不明顯,理論上看主要是技術創新水平降低了5.2%造成的。

[1]來俊軍.河南高等教育高水平發展略論[J].河南社會科學,2008.9.

[2]劉淑慧.河南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冉祥華.河南高等教育:十年成就、面臨困難與發展對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9.

[4]趙科翔.河南農村基礎教育資源供求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經緯,2010.6.

[5]孫俊杰,王鑫宏.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1.

猜你喜歡
生產率河南省社區
河南省樹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樹人教育交流中心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國外技術授權、研發創新與企業生產率
固定成本與中國制造業生產率分布
如何積極應對社區老年抑郁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