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動態能力觀的企業吸收能力分析

2013-03-12 01:49暨南大學管理學院肖雪婷陳琪
中國商論 2013年17期
關鍵詞:吸收能力消化競爭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 肖雪婷 陳琪

在一個動態不確定的環境中,知識作為一種關鍵資源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并且使得企業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然而,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技術以及競爭規則等加劇企業在知識創造過程中獲取知識資源所面臨的問題,企業僅僅依靠自身資源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環境。因此,企業外部的知識資源對于企業創新和提高競爭力而言,被認為是一種關鍵性資源,與企業內部資源同等重要,外部知識通過提升企業競爭力和促進創新使得企業內部知識得到豐富和延伸[1]。

Cohen (1990)[2]首先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他們指出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識別、評價、消化和應用外部新知識于商業化目的的能力,是先前創新活動和問題解決的副產品,并且依賴于組織內部成員的個體吸收能力。過去近二十年內,吸收能力(ACAP)的概念受到了學者們廣泛的關注,Bosch (1999)[3]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的視角分析了企業吸收能力與內外環境的相互關系,提出了吸收能力和知識環境“共同演化”模型。Zahra (2002)[4]基于“動態能力”提出的吸收能力模型展示了外界的知識來源和企業自身的知識經驗通過潛在的知識獲取和消化過程,篩選出有價值的外部知識,通過實際的轉化和應用能力,創造出企業最終的核心競爭優勢。本文將從動態能力的角度,在Zahra研究的基礎上,對吸收能力的理論模型進行構建,豐富和完善關于潛在吸收能力和實際吸收能力的研究。

1 動態吸收能力觀

從Cohen提出的吸收能力的概念來看,它包括三個不同維度(知識的識別、吸收和利用),并沒有提到吸收能力的動態性,但他們從組織層面指出企業外部的環境在不斷變化,變得十分復雜和不確定,企業為了適應當前環境進行Rffamp;D投資,以增強競爭力,并且吸收能力作為Rffamp;D活動的副產品也得以增強,增加的吸收能力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吸收外部的知識資源。外部知識資源的吸收使企業的知識存量增加,從而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對外部知識的吸收能力,他們認為吸收能力與企業過去的知識存量以及當前的Rffamp;D投資活動有關[2]。因此,吸收能力是動態變化的,具有路徑依賴和累積性。

Zahra在Cohen的基礎上從動態能力的角度對吸收能力進行了研究,把Cohen提出的吸收能力的三個維度擴展到四個維度:知識的獲取、消化、轉化和應用,這四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四種能力,與Cohen的認識有所不同,他們將這四種能力進一步分為“潛在吸收能力(PACAP)”和“實際吸收能力(RACAP)”,前者是企業評價的有價值外部知識在獲取后得以消化的能力,而后者則是轉化和應用所消化知識的能力,是最終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4]。潛在吸收能力使企業能夠更快地適應環境并重新定位和調整戰略,比如技術的更新、產品的升級,這些都實現企業在戰略上的柔性。而實際吸收能力使得企業能夠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體現在創新的產出以及績效方面。

同時Zahra認為外部的知識來源和組織過去的經驗顯著地影響了企業的潛在吸收能力,潛在吸收能力向現實吸收能力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反映了吸收能力的動態性。不僅包括兩種吸收能力轉化過程的動態性,也包括吸收能力本身在轉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轉化過程的結果是吸收能力得到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加強。

2 基于動態能力觀的吸收能力理論模型構建

Zahra指出潛在吸收能力與外部知識源以及企業的先驗知識有關[4]。企業對不同的知識內容具有相異的潛在吸收能力,企業對于過去所從事的知識領域的潛在吸收能力更高,而對于不相關的或者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的潛在吸收能力較低。企業的先驗知識通過指導知識搜索的領域來影響企業未來獲取知識能力的發展。另外,企業對于外部知識的獲取是受一定的激發事件的推動而進行的。經過消化吸收的外部知識通過企業內部的共享機制和整合機制增加到企業的知識庫中,一方面影響對于知識的轉化和利用,另一方面作為新的知識存量影響企業未來對于外部知識的吸收。

企業通過社會整合機制對外部知識進行轉化和利用,實現技術創新,從而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知識的轉化和利用需要相關知識在企業內部成員之間共享來促進相互之間的理解(Garvin,1993)[5],社會整合機制能促進這種共享以及最終知識的利用。企業前一階段獲取和消化的外部知識并不一定完全被轉化和利用,可能會因為企業實際吸收能力不足而無法實現創新。在此,引入效率因子,用于表示實際吸收能力和潛在吸收能力之間的比率,效率因子表明:由于企業轉化和利用知識的能力不同,企業從知識庫創造價值的能力也不同。有著高效率因子的企業,實際吸收能力接近于潛在吸收能力,當效率因子等于1時,表明企業的實際吸收能力等于潛在吸收能力,也即企業從外部獲取和吸收的全部知識都能被企業轉化和利用。Zahra指出企業運用社會整合機制能夠縮小潛在吸收能力和實際吸收能力之間的差距[4],也就是增加效率因子。在轉化和利用階段,除了實現知識在企業內部的共享之外,企業還需要投入Rffamp;D資源,以保障和支持對知識的利用,因此實際吸收能力的大小與企業Rffamp;D投資活動有關,同時也受到知識存量的影響。知識成功轉化利用之后,將得到創新產出,使得企業績效提升,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當然轉化和利用有可能失敗,那就意味著企業無法從獲取的外部知識得到產出,但是無論這種轉化是否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都會帶來新的知識和經驗,存入企業的知識庫中。

從知識的獲取和消化(PACAP)到轉化和應用(RACAP)的動態過程中,知識是在不斷累積的,企業不可能一次完成對知識的消化、轉化和應用,因為外部知識源在不斷更新,新的知識也在不斷進入企業,當對于知識的獲取和消化累積到一定數量時,才能最終轉化為創新。轉化和利用的過程對前一階段知識的消化進行反饋,企業就這一反饋對目前所欠缺的知識模塊進行調整,調整的結果就是產生新的知識需求,對外部相關領域知識的再次吸收,直到引起創新。通過上述分析,在Zahra研究的基礎上,得到如下基于動態能力觀的吸收能力模型(圖1)。

圖1 基于動態能力觀的吸收能力模型

潛在吸收能力和實際吸收能力不再是線性單一的前后階段關系,它們是在不斷循環反饋的過程中實現動態變化的,并且它們與企業知識存量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當企業實現創新時,創新產出使得企業績效得到提升,并且由于潛在吸收能力的動態發展給企業帶來了戰略柔性。與此同時,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企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保護創新產出,例如申請專利。

3 結語

吸收能力作為一種能夠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關鍵能力,對其研究從靜態的視角逐漸轉向動態能力視角。本文在Zahra研究基礎之上,將吸收能力區分為潛在吸收能力和實際吸收能力兩個部分,從動態的角度對吸收能力的發展和過程進行了分析,對Zahra所提出的吸收能力模型作了一些修改,后續研究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潛在吸收能力和實際吸收能力分別進行量化分析,得到更為合理的吸收能力的度量方式,同時,可以針對這兩種吸收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看是否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

[1] Matusik S F,Heeley M B.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Identifying Dimensions That Affec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4).

[2] 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

[3] Bosch F A J V,Volberda H W,Boer M D.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5).

[4] 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

[5] Garvin D A.Building a kearning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3(4).

猜你喜歡
吸收能力消化競爭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問題
隱性知識共享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
——基于對西部地區IT企業的考察
感謝競爭
趴在桌上午睡不會影響消化嗎?
急診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療
吸收能力研究進展評述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競爭
技術轉移二元視角:吸收能力與釋放能力的作用
農資店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