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思想新解*

2013-03-18 16:10高生文
外語學刊 2013年6期
關鍵詞:韓禮德語域語篇

高生文

(中山大學, 廣州 510275;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100083)

●語言學

〇引進與詮釋

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思想新解*

高生文

(中山大學, 廣州 510275;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100083)

文章在韓禮德的基礎上反思語域思想,認為語域具有兩面性,分析語篇語域不僅包括情景語境分析,而且包括語義分析;揭示語域除具有兩面性外,還有歷史性、動態性或生態性、主觀性與客觀性、顯性和隱性、有限性和無限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提出語域除預測和銜接功能外,還具有自動調節功能、創新功能和社會功能。文章在此基礎上提出語域重建這一新的重要概念,詳細闡釋語域重建的內容、方法和原則。

語域;語域的兩面性假設;語域的特點;語域的功能;語域重建

1 引言

語域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語域分析是該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客觀地說,自韓禮德20世紀60年代初到20世紀70年末提出語域研究以來,語域分析方面的研究與系統功能語言學其他內容相比,研究層次、規模、深度、廣度和成果等都遠遠不夠,甚至可以說,語域研究從韓禮德的思想誕生以來,一直沒有實質性發展,相應觀點需要統一,理論也需要深化。本文以韓禮德的語域思想為理論基礎,重新認識其中的一些問題,對語域分析提出新的思路,從而推動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分析的發展。

2 語域的兩面性假設

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語言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具體說就是語境和語言的關系問題。整個社會就是一個符號系統,語言是其系統之一。韓禮德用語域概念研究語境與語言之間的關系。韓禮德幾乎在所有涉及語言和語境的論著中都會談到語域,論述語域又總會涉及情景語境。

韓禮德認為,語域變化表現社會過程的多樣性或差異,符號(code)通過語域在語言中才得以實現,語域就是按情景類型配置的意義集合(Halliday 1978:2,68)。如果從語場、基調和語式充分說明語境特征,就會合理預測與語境相關的語篇意義特征。這樣預測,需要一個中間層面,即某種語篇變體的概念或者語域(同上:110)。描述語域,實際上就是描述情景類型的社會語義,它形成社會系統和語言系統之間的接口,其成分體現社會意義并由語言形式體現 (同上:111)。語域就是與情景類型相連的語義配置(同上:123)??偟膩碚f,韓禮德一直想闡釋社會意義怎樣通過語域流向變成語義。其中,語域就是一個聯系語境和語言的中間“接口”或“中間概念”。但遺憾的是,韓禮德只覺得研究語境和語言需要一個中間概念,但沒有具體說明這個概念的本質和特性等重要方面。

這樣,可以設想,語域就是一個社會意義變成語義的過渡概念,既有情景語境成分又有語義成分,既有情景的一面又有語言的一面。語域就是指相關情景語境和被情景激活的語義的結合。這樣,韓禮德的語域思想(語域是語言的功能變體、一個語義概念或者是與某一特定話語范圍、話語方式和話語基調情景組合相關的意義配置,是文化成員與某種情境類型聯系的語義資源配置,是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中可以理解的意義潛勢等)就可以得到理解。而馬丁等學者把語域等同于情景的思想就顯得有些片面或不全面,值得商榷。

有些學者認為語域是一個語義概念,它位于語言系統的語義層,而不是位于語義層之上的語境層(常晨光 陳瑜敏 2011:3,高生文 2012:35)。語義可以指廣義、抽象和一般語言的語義系統。與此不同,社會語義學視域中的語義指具體、有語境限制的語言的語義系統,是一種與特定情景類型有關聯的意義潛勢。從文獻上看,韓禮德確實說過語域是一個語義概念,如語域是通過和某一情景類型(situation type)聯系的意義結構(Halliday 1978:31);“語域是一個語義概念,是與某一特定的話語范圍、話語方式和話語基調情景組合相關的意義配置” (Halliday & Hasan 1985:38-39);“語義描寫就是語域描寫”(Halliday 1978:114)等。他的語義概念指具體的、與特定情景類型關聯的語義。這兩種語義不同,不能混淆。

語域的兩面性特征是語域最大的特點,是語域研究的基礎。這對正確認識語域本質非常重要。至此,完全可以提出一種語域分析的新思路:語篇語域分析不僅包括分析其情景語境,而且包括語篇語義分析,將二者結合起來才可能使分析充分;否則,難以避免片面性。

3 語域的特點新解

如前所述,語域最大的特點就是兩面性,這也是研究語域的理論基礎。此外,語域還有其他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對語域研究都有意義。

(1)語域的歷史性: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斷創作語篇,同時也在不斷分析和理解語篇。也就是說,人們在不斷表達意義和理解意義。語篇一旦產生,其社會實際情景語境就完成使命,失去存在價值。情景語境通過選擇作者并與語言結合,構成語域,以語域形式存在于語篇中。語篇在不同時代得到不斷解讀,其語域也不斷重建,最后成為經典,成為民族甚至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這就是語域的歷史性特征。

在創作中,作者建立的語域對語篇的措辭和表達起決定作用。語篇表達作者從情景語境中發現和選擇并通過語言表征的意義。在重建這個語篇語域即理解語篇的過程中,重建的語域已經與作者初始的語域有所變化,注入新內容。這個語域是讀者或譯者等重建后的語域,最后起作用的是這個重建的語域,不是作者的語域。語篇的語域如果出現多次重建,作者的初始語域的作用會越來越小。語域的歷史性由語域的動態性或生態性決定。

(2)語域的動態性或生態性:語篇自創作以來,就被人們不斷解讀,語域也不斷重建。由于認知能力、目的、社會影響、時代價值和意識形態等不同,人們重建的語域也就有所不同。其中,人們不斷給語篇注入新內容,打上個人和時代印記。這就是語域重建和解讀的價值所在,因此語篇從創作到成為經典,再到成為文化,直到永遠,就像一個生物體一樣,不斷成長,不斷壯大。否則,語篇就只有一種永遠不變的意義,就失去解讀價值,也就失去存在價值。這樣,語篇就會“死亡”。因此,人類社會就沒有變化,人類認知、意識形態就會停滯,最后自行消亡。

(3)語域的主觀性和客觀性:語域是情景語境與語言的結合體,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描寫。情景語境的內容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主觀選擇。這些內容是客觀的,不隨人的意志轉移。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體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描述受人主觀因素的影響。人們的目的或觀點等不同,對世界的認識就不同。語域的建立、重建也一樣,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語域的不同就是情景語境的不同,實際上就是人的不同。正是因為人的參與,才使得世界豐富多彩,語域內容不斷充實,語域研究應該重視對人的研究。

(4)語域的顯性和隱性特征:從作者視角看,語域是對情景語境和語言資源的選擇,是通過語言對情景語境的理解,最后將語域沉淀在語篇中。根據語篇對情景語境的依賴程度,可以把語域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有的語篇,讀者通過語篇閱讀或者詞匯語法分析就可以理解、重建語域。這說明,語篇中情景語境和語言表達融為一體,語篇就是情景語境,或者說語篇建構情景語境,語域呈顯性化呈現。另一些語篇,只閱讀文字表達或只對語篇進行詞匯語法分析理解不了它的意義,甚至誤解作者的意義。這時,語篇的語義和情景語境是分離的(divergence),語域呈隱性呈現,讀者必須將語義與情景語境聯系起來重建語域,才可以理解語篇?!墩撜Z》這種典籍就是如此,馬林諾夫斯基在南太平洋新幾內亞特羅布蘭群島考察當地土著語言時面對的語篇也是如此。脫離語言交際的具體環境,要理解和翻譯這種語篇中說話人說的話和使用的詞是不可能的。語域從顯性到隱性有程度區別,可以構成一個連續統。

(5)語域的有限性和無限性:客觀世界是無限的,但由于語域具有主觀性特征,建立和重建語域的主體的認知能力有限,因此語篇理解也有限。然而,語域的重建空間即對語篇理解的空間或可能性,卻是無限的。

(6)語域的復雜性:語域的兩面性、歷史性、動態性或生態性、主觀性和客觀性、顯性和隱性以及有限性和無限性等特點使語域的性質紛繁復雜。這就是語域的復雜性。它主要表現在語域重建或語篇理解上。語言和情景語境的變化都會導致語域變化,都會增加語域重建或語篇理解的難度。對于一個只懂現代漢語的人來說,對一個現代漢語語篇的理解總要比對一個甲骨文或文言文語篇的理解容易,對一個英語語篇語域的重建要比對一個現代漢語語篇語域的重建更難。其間的語域分析可能要經過多次重建才能實現,有的只涉及語內的多重重建,而有的可能涉及語際間的重建。以《論語》為例,一個懂現代漢語的讀者如果理解以文言文形式呈現的《論語》語篇,就需要參考許多現代漢語譯文和注本,否則就不可能重建這個語篇的語域。如果讀者是一個不懂漢語更不懂古漢語的英國人,情況就會更加復雜,只能通過閱讀該語篇的英譯文重建該語篇的語域,理解語篇。這個英譯文的譯者如果是英國人,那得看他是否懂漢語,懂現代漢語還是古代漢語。不管是哪種情況,這個英國讀者重建的語域都要經過多次重建的過程。應該說,在語域重建中經歷的重建次數越多,語篇理解越準確,譯文越好。但是,需要說明,翻譯中對所譯原文或參考的版本選擇很重要。如果原文或參考語篇的版本有問題,譯文就肯定會出問題,當然問題不是出在譯者本身。這就是語域的復雜性。

另外,語域的復雜性還體現在理解和表達的不一致上:在創作或翻譯中,作者或譯者表達的內容有時不一定就是其從情景或原文語篇中理解的內容,也就是說語域有時會發生偏離。這種語域偏離有時是故意的,有意義的。

總的來說,語域的復雜性影響語域重建或語篇理解。語域重建有時涉及多個重建過程,如語內重建和語際重建。有學者把前者叫做“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把后者叫做“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黃國文2012:64-71)。

完善對語域特征的認識有益于語篇分析,加強把握語域功能有益于語域分析,二者均有益于認識語域本質。

4 語域的功能新解

韓禮德認為語域主要有預測和銜接兩種功能。我們認為,語域還具有自動調節功能、創新功能和社會功能。

(1)語域的自動調節功能:從語言角度看,有的語篇可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解讀,存在歧義。如果把語篇放在一定情景語境中看,這種歧義就會消失。這就是語言與情景語境結合的功能之一。另一些語篇看上去雜亂無章,一旦把它與一定情景聯系起來,就產生連貫。即使語篇本身產生不了連貫,那也可能與語篇作者的動機、身份、地位和素養等有關。這樣,不連貫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是有意義的。

對同一個語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解讀。即使是相同的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或因不同目的也會有不同理解,會調節語域重建。

語域是語言在使用中的意義,與社會活動直接關聯。語域有自動調節功能,并不是說語言和情景語境會自動結合,而是說起作用的是人這一語言使用者。

(2)語域的創新功能:語篇自產生以后,總會不斷得到解讀,語域也會不斷獲得重建,而且每次解讀都會有新發現,產生新意義,因為語域具有動態性特征。語域這種功能的基礎是語域屬于作者,因此不能拋開作者。

(3)語域的社會功能:語言使用是為了社會交際,建立社會關系、交流信息或協調社會行為等,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語言的意義來自社會情景,社會就是一套符號。只有當社會符號(社會意義)與語言取得聯系,這些意義才得以存在,成為語域,最后投射到語篇。語域建立和重建都是社會變化所致,而語域調節和重建的主要內容又是反映社會變遷、時代特征。因此,語域發展和重建的歷史就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這就要求分析語域不能只分析語言,還要重視社會意義。

語篇的創作過程就是語域的建立過程,語篇理解過程就是語域重建過程。語域重建是本文的一個重要概念。

5 語域的重建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北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1957:27)。在社會交往中,每人每天都會創造出許多語篇,有口頭話語也有書面文章,有朋友交往的談話,也有正式場合的報告等。每個語篇一旦產生,其產生的社會實際情景語境就已完成使命,就已消失或基本消失。盡管社會語境的消失給人對語篇的理解造成困難,但人們還是可以理解語篇,因為語域具有預測功能。人們可以從語篇推測其產生的情景語境,使語篇與其情景語境取得聯系。這就是語域重建。理解語篇就是不斷重建語境,從而不斷重建語域的過程。

5.1 語域重建的內容

以翻譯研究為例。在翻譯研究中,理解原文語篇和譯文語篇,就是重建原文語篇和譯文語篇語域的過程。重建語域包括語篇語義和情景語境(社會意義),兩者同時進行,不可分割。

5.11語篇語義的解讀

按照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觀點,語篇語義包括經驗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經驗意義指語篇作者對情景語境中事情的認識,包括對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認識,涉及行為過程、參與者和環境因素等。人際意義指語篇蘊含的作者對用語言表達的事件、人物及其關系和交際目的等的態度和看法。語篇意義指作者或譯者如何用語言表達前兩種意義,即語言組詞成篇的功能。

我們可以通過詞匯語法分析來解讀語篇語域中的語義,從體現語義的3個系統切入,分析語篇的及物性系統、語氣系統、主位系統和信息系統及其結構表現。這里,可以適當引進系統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中比較全面的分析方式,如黃國文提出的功能語篇分析方法,即6步法(觀察、解讀、描寫、分析、解釋和評估)(黃國文2002:25-32)。

5.12 情景語境

韓禮德把情景語境概括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3個情景變量,簡稱語場、語旨和語式。話語范圍指世界中發生的事,包括話題、動作者、目標、時間和地點等。話語基調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包括參與者的地位和角色等關系,這里須要包含譯者和研究者。話語方式包括交際渠道、媒介和修辭方式等。

韓禮德把情景語境的內容概括為3種,納入系統功能語言學體系,極大地提升了情景語境的可操作性。但3個變量在實際語篇分析中就不能那么概括和抽象;要根據具體語篇的情況,適當具體化。有學者認為,情景語境3個變量過于開放,具有不確定性,不能對具體語域進行詳細描寫(Biber 1994:34)。這種批評似乎忽略韓禮德3個變量的目的和價值,3個變量只是系統進一步具體化的入口。在語境分析方面,哈桑和巴特等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Hasan 1995,1999,2009;Butt 2004)。

5.2 語域重建的方法和原則

5.21語言方面

語篇層面的語義可以通過詞匯語法層次的分析得出。其中,及物性系統體現經驗意義,語氣系統體現人際意義,主位系統體現語篇意義。語篇的3種意義盡管可以單獨分析,但實際上它們是融為一體的。

5.22情景語境方面

對情景語境的重建相對較難,因為語篇產生的即時情景已經基本消失,比如《論語》。但語篇情景語境的消失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形式發生改變,與語言和文化等結合,以語域和文化等形式存在于語篇和文化之中,這就是語篇為什么還可以理解的原因。下面,討論重建情景語境的主要方法。

(1)同樣的事件或人際間關系在社會交往中總是會在不同時間、不同時期甚至相同時期、不同地點或不同參與者之間重復出現,在歷史變遷中最后變為文化成分,成為人們的共有知識。這些文化因素和共有知識是人們重建語境和理解語篇的重要途徑之一。須要說明,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在理解語篇或重建語域過程中一樣起作用,二者都對解讀語篇起作用,其性質相同,因此韓禮德把二者置于同一個層面是合適的,認為二者之間存在系統和例示的關系也有道理。

(2)相同情景語境通過不同作者或譯者選擇(語域化),最后投射到不同語篇。于是,這些語篇就有互文性特征。在讀者閱讀語篇時,它們可以相互參照,為語篇情景語境重建提供途徑。就是說,語篇可以創造語境,相關語篇本身就可以視為其他語篇的情景語境。同類主題的其他語篇,尤其是權威性語篇,都可以為重建情景語境和重建語篇語域提供參考。

(3)作者或譯者在語篇中提供的副文本,如緒言、注釋、后題或跋文、附錄和參考文獻等,都是作者或譯者為理解語篇提供的最直接的情景語境內容,可以成為語篇情景語境重建的重要內容。

(4)隨著現代考古科學的發展,大量相關文物出土。這些文物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和見證,也是重建有關典籍語篇語域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5.23語域重建的原則

語域重建有限制,不能隨心所欲。重建的語域要可信、有價值,必須遵守一定原則。

(1)正確性原則:語篇一旦誕生,語篇就是唯一的,而讀者可以有無數個。不同讀者、同一個讀者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場合可以對語篇有不同理解,也就是說他們可以重建不同語域。而這些不同理解或語域重建的前提是語篇的正確性。語篇解讀可能有誤,但語篇本身永遠正確,是理解的源泉,是語域重建的基礎。

(2)相關性原則:該原則在語域重建中最主要。一方面,所建情景語境的內容一定要與語篇的各種語義匹配,發生的事、涉及的人、交流渠道和媒介,即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要與語篇表達的語義,即經驗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符合。另一方面,通過詞匯語法分析的語義也要與情景語境契合。另外,重建語域的相關性還體現在語域重建的主體上。主體一定是具有相關知識和經歷的相關人。

(3)適量原則:在重建語域中,情景語境和語篇語義的精密度越高越好。但在實際解讀語篇中,應根據具體語篇來確定。大的原則是只要能將語篇語義與情景語境聯系起來,情景使語義唯一化,既能消除歧義又能使語篇得體,語義使情景合理化,同時符合社會觀念和社會文化。

(4)合作原則:在理解或重建語域過程中,讀者或譯者有自動適應或調節性。當讀者譯者看到一個表面上與情景語境關聯很低的語篇時,他們應該設法使語篇與情景語境取得聯系。只有這樣,才能使語篇有意義,得到理解,如古典語篇《論語》。這種合作性或調節性有主觀和客觀之分,不同主體間的合作能力也有區別。

6 結束語

本文反思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域思想,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首先,重新解釋語域概念及其本質,提出語域的兩面性假設,在此基礎上提出語篇分析和翻譯研究的新思路,即語域分析的新方法。其次,重新闡釋語域的特點和功能。最后,提出語域重建這一語域分析中極其重要的概念,并全面討論語域消失、語域重建可能性、語域重建主體作用、語域重建內容、語域重建方法和原則等。當然,本文的工作沒有窮盡性特點,很多內容有待進一步探討。

北大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 古希臘羅馬哲學[C]. 北京:三聯書店, 1957.

常晨光 陳瑜敏.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研究[A]. 常晨光 陳瑜敏. 功能語境研究[C].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

高生文. 語域分析與《論語》翻譯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

黃國文. 功能語篇分析面面觀[J]. 國外外語教學, 2002(4).

黃國文. 典籍翻譯:從語內翻譯到語際翻譯——以《論語》英譯為例[J]. 中國外語, 2012 (6).

Biber, 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Register Studies[A]. In D. Biber & E. Finegan (eds.).SociolinguisticPerspectivesonRegister[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Butt, D.ParametersofContext:OnEstablishingtheS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SocialProcesses[Z]. Unpublishing Manuscript, 2004.

Halliday, M. A. 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Meaning[M]. London: Arnold, 1978.

Halliday, M. A. K. & R. Hasan.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Hasan, R. 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 in Text[A]. In P. Fries & M. Gregory (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s:MeaningandChoiceinLanguage:StudiesforMichaelHalliday[C].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5.

Hasan, R. Speaking with Reference to Context[A]. In M. Ghadessy (ed.).TextandContextinFunctional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Hasan, R. The Place of Context in a Systemic Functional Model[A]. In M. A. K. Halliday & J. J. Webster (eds.).ContinuumCompanion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C]. London: Continuum, 2009.

ReinterpretationoftheRegisterAnalysisinSFL

Gao Sheng-we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University of S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Based upon Halliday’s concept of register, this article makes a rethinking of the register analysis in SFL. It proposes a re-gisterial duality hypothesis, thereby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register analysis, that is, the content of register analysis of a text should not only include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besides the duality, register also possesses othe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storical nature, dynamic or ecological specificity,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finiteness and infiniteness, and complex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discusses some new functions of re-gister except the predictability and coherence proposed by Halliday, such as automatic regulation, innov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n this bas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register analysis, is advanced, with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its conten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register; registerial duality hypothesis; characteristics of register; functions of register; re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漢英交替傳譯質量評估模式研究”(FRF-SD-12-024A和FRF-TP-09-025B)的階段性成果。

H0-09

A

1000-0100(2013)06-0001-5

2013-03-05

【責任編輯謝 群】

編者按:“引進與詮釋”是快速發展我國語言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引進什么,如何引進,是這一領域的重要課題。高生文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域思想新解》、李霓的《索緒爾的二元符號觀和語義三角理論:繼承與發展》、魏惠琳與張?;鄣摹墩Z言社會化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前景展望》給我們提供了一定啟示:高生文通過引進提出新解,李霓關注“繼承與發展”,而魏惠琳與張?;蹌t著重相關理論的“基礎”和“前景”。須要指出,薛恩奎以國別語言學——俄羅斯語言學為框架,引進、詮釋其指示語的相關理論和研究視角。

猜你喜歡
韓禮德語域語篇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日語聽力語料庫建設研究
系統功能語法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從人際功能的角度來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基于語料庫的近義詞辨析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語篇特征探析
淺析語域的特性及教學模式探討
語域語塊與外貿英語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