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名校的學校文化

2013-04-11 01:48作者陳華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4期
關鍵詞:學生自治主義自學

作者_陳華

中國近代名校的學校文化

作者_陳華

這三所學校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實驗,推動了當時中國教育界的三個大事件:一是“學生自治”,二是“自學輔導主義”,三是“設計教學法”。

中國近代社會需要具有獨立人格和做事能力的青年。各個領域的杰出人士都愿意聚集在教育的天空下為培養這樣的青年貢獻力量。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人格教育、平民教育、世界觀教育,等等,近代中國的教育界由此而思潮鼎沸。蔡元培和經亨頤、黃炎培、郭秉文等人正是這些思潮的領軍人物。他們所引領的三個校長群落所在的學校是中國教育改革三所有代表性的實驗學校。這三所學校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實驗,推動了當時中國教育界的三個大事件:一是“學生自治”,二是“自學輔導主義”,三是“設計教學法”。

學生自治

學生自治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關鍵詞之一。當時,不僅校長、教師、教育學者或教育行政官員在談論學生自治,其他領域的學者、政治活動家及實業家們也在談論學生自治。自學輔導主義是學生自治在教學方法上的樣式體現,它認為教師的教學必須以學生自學為中心。但是,教學方法轉向學生自學之后,立刻遭遇課程不配套的難題。設計教學法以及相關的活動課程等課程改革由此發生。自學輔導主義與設計教學法是學生自治的兩駕馬車,它們分別對應學生自治所隱含的兩個教育關鍵詞:“自學”與“生活”。學生自治、自學輔導主義、設計教學法,這三者呈現出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一體兩翼”結構:學生自治是改革的主體和主題;自學輔導主義和設計教學法是實現學生自治的兩個側翼。

學生自治在當時有兩個大背景。

學生自治的第一個大背景是“結社自由”,陶行知、張伯苓、蔣夢麟等人本身是“結社”和“自治”的熱心分子。在當時的社會體制下,集權體制尚未真正建立,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和法律剛剛頒布,社團得以迅猛增長。

學生自治的第二個大背景是“新民”思潮。清末民初,在現代思潮的沖擊下,中國的教育出現多種創新,引入了新學制、新課程、新教學。

“五四”運動爆發后,由學生主導的“五四”運動成功轉變了學生的權力狀態,是學生從“被治”到“自治”的轉折點。以北京大學為中心,學生自治的精神迅速擴散至全國各地的學生心中。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均在這一年成立學生自治會。

復旦創始人馬相伯將“自治精神”作為施教方針的首要內容,規定學校的內部事務由學生自行管理,形成了灼灼其華的復旦精神?!拔逅摹边\動以后,復旦一度取消學監,由學生自治會負責管理。如學生有違反校規者,由學生特別法庭審理。

學生的自治精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首先,學生自治是學生對自己的自主權利、獨立人格的維護;其次,學生自治聚攏學生練習團體交往,進而承擔社會責任。根據教育界對學生自治的理解與實施在這兩層含義上的側重之不同,學生自治可以劃分為“群體生活自治”和“個體生活自治”兩種流派。

“群體生活自治”是團體取向,強調學生通過在團體內做事和與人交往而鍛煉“政治”能力?!叭后w生活”主要發生在大學,采用三權合一的政權形式。其典型學校是曉莊師范學校、育才學校、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

“個體生活自治”是個體取向,強調學生自理學校中的日常生活并因自理生活而生長出自動、自立、自律的人格?!皞€體生活派”學生自治主要發生在中小學,典型學校是東南大學附中、中國公學中學部、廣東省立一中、浙江一師、春暉中學、南京高師附中、中華職業學校等。

自學輔導主義

中國近現代的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有一個共同的宗旨,即學生自治。學生自治的概念轉換到教學領域則主要顯示為自學。

梁漱溟曾在自傳中高度抬舉自學,說自己的成就皆由自學而來,而自學的根本在于一片“向上心”:“所謂自學應當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要緊在生活中有自覺?!甭鋵嵉浇逃母锷?,具體表現為一批留學歸來的教育學者提倡的“自學輔導主義”。

自學輔導主義,亦稱自學輔導法,是指一種學生先自己學習教材,遇到困難時接受教師輔導的教學方式。它改變了學生聽講的一般模式,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當做教學的頭等大事。但它并不拒絕教師指導、教材中心和課堂教學形式,它是對程序階段教學的一種調整進行學習;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課堂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作為輔導時的參考;自學結束后,立即檢測學習效果;教師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并進行承上啟下的課堂總結;然后進入一下階段的學習。

但是自學輔導法也遇到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那就是:無論舊式的“灌輸”還是新式的“自學”,所努力的終點都是教材里固定的知識,而學好課本的知識就是成功的學習嗎?人們對此發生懷疑。

設計教學法

俞子夷等人從美國引入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來解決這一問題。設計教學法是課程對學生的生活的體貼。它要求打破學科界限,以兒童的整體生活和自發活動作為選擇、組織教材的中心。所以,設計教學法“與其看作是一種教學的方法,毋寧說是一種教材組織,它是以自發活動即自愿活動或志愿活動為中心,混合組織各科教材的活動課程?!?/p>

在1922年和30年代上半期,設計教學法在中國的小學和幼稚園掀起了兩次高潮。30年代后期,受制于中國當時的社會條件與它自身的不完善,設計教學法衰落了。但直至1949年,設計教學法在中國還未絕跡。

中國的教育一直離生活很遠、離學生很遠,學生也就把學習從自己的生活中隔離出來,視之為孤獨的、興味索然的訓練過程。設計教學法尊重學生生活的整體性,把支離破碎的教材聯絡起來,成為完整的活動課程,學生也自然成了這種課程的主人。貫徹了“自學”與“生活”原則的自學輔導法和設計教學法可以看作是中國近代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兩個主實驗,其他實驗都是這兩個實驗的子實驗。自學加上生活課程,兩者共同努力達成的正是蔡元培等人的愿望:學生自治。

猜你喜歡
學生自治主義自學
以學生自治推動學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以學生自治推動學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基于先學后教 培養自學力
教學與自學
新寫意主義
對“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認識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學書法,才能少走彎路?
高職院校學生自治組織建設對于學生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性
近光燈主義
論民國中后期武岡中等師范學校訓育實踐*——以武岡境內師范學校學生自治會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