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意義、現狀及途徑探討

2013-04-29 21:28陳正娟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關鍵詞:農民農村建設

陳正娟

摘要:筆者認為,在進入國民經濟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意義、現狀及途徑的探討,有利于農村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有利于文化產品、服務、活動的創新,有利于縮短城鄉文化發展水平的差距等,使農村文化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關鍵詞:新農村 ;文化建設

一、認清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文化不斷發展,已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言,農村文化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功能,充分發揮其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的作用,是農村文化責無旁貸的一項任務。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指導下,加快經濟發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這種文化觀念的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夠顯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筆者十七個年頭從事文化工作的經驗來看,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至少有以下幾點: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突破傳統家族文化的局限,增強農村發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中國農村是典型的以血緣、宗族為中樞的社會運行模式的社會,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普遍以家庭為背景進行農業生產。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可以促進家族式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在當今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就成為農業生產大發展的阻礙。因為它過分注重自身經濟利益,而對群體利益漠不關心,甚至會以犧牲社會群體利益的方式來實現家庭個體利益。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不合理現象在中國農村中依然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民之間的交流,影響了農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轉變中國農民傳統的思維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用現代社會的理性文化思維來打破傳統家族文化觀念和因循守舊思想,才能讓農民走出家庭空間,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與改革開放的現代農業生產接軌,從而形成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的去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二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廣大農民的政治覺悟,為農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長期以來,農村由于受傳統落后的封建文化影響,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在生活富裕之后,小富及安的思想在農村普遍抬頭,在經濟上表現出不思進取,在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賭博現象沉渣泛起。歸根到底,這些滿足現狀、固步自封的思想,都是沒有政治遠見等問題作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先進文化作指導,充分發揮文化工作寓教于樂作用,提高農民的政治覺悟,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除陳去舊,革除弊端,消除愚昧思想,增強農民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早日實現農業現化化的宏偉目標。三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提升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為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農村發展的關鍵在農民,而農民的自身素質十分重要。當前我國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不僅教育水平比較低,而且對教育科學的地位缺乏認識,老、少、邊、貧地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現象比較嚴重,錯誤地認為,只要風調雨順就會有好收成,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運用,多受文化條件和知識水平的限制,這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不相適應。目前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的年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農業生產步入規?;?、科學化、集約化的新階段,若中國農民的知識水平、科技知識不及時改變現狀與提高,勢必會影響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進程。所以說,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措施之一,也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管理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培養現代化新型農民的客觀要求。四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鄉村社會文明進步,不斷縮小城鄉差距,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通過改革開放,全國各地的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農業比重下降和農民數量減少,但城鄉差別雖然縮小,依然存在。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不少地方在住房,交通等硬件設施上進行了小城鎮化改造,但是由于文化的發展落后于城市,所以人的現代化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農民的本質內涵、文明程度、素質、修養和能力等方面急待需要先進文化去引導,提升農民群體的整體素質,變傳統思維為現代化的人文思維和文化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成一個名符其實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當前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與困難

農村文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認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們國家幅源遼闊,長期受封建思想統治,經濟底子薄,改革發展時間短,加之各種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當前農村文化的發展還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首先是受傳統農業文化影響,農村中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幾千年來,中國農村一直以種植業、手工業為主,農民中現存的文化樣式是農業文明的成果,人們思維習慣、生活方式、道德標準等都受農業文化的影響,雖經改革,但還留有很多保守實用、缺乏創新激情的痕跡,始終習慣于以家庭、宗族為社會活動的基本單元,斤斤計較、錙銖必爭的腐朽因素與現代社會的開拓創新、共同致富的精神格格不入,盲目攀比成風、封建迷信盛行、賭博等低俗文化泛濫。第二,城鄉發展的二元經濟模式使農村文化發展與城市文化發展相脫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型,并與世界經濟接軌,便產生了城鄉發展的二元經濟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產生的社會文化,不可避免出現了城鄉差別。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在接受外來文化、傳承地方文化等方面逐漸拉開檔次。由于經濟發達程度的影響,在許多文化理解與交流上,城市人瞧不起農村人,農村人不明白城市人。一度時期,城市文化作為強勢文化,以一種外源性的文化形態,進入農民生活,使農民既驚喜又彷徨,有的地方盲目地模仿城市文化,卻丟棄了自身的文化特點,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第三,農村文化知識水平低下,影響了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目前,特別在偏僻地區農村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設施不健全,農民尤以成年人教育水平低,接受文化、科學教育的機會少,稍有點文化和專長的人紛紛外出打工,農村中的“知識分子”留不住,城市中的知識分子多,但又不愿意下鄉。據有關資料反映,全國4.97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學及以下的占90%,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在中西部地區,教育的高消費使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投入望而卻步,許多人家讓孩子念完小學、初中就止步,能夠上高中就不錯了,知識的缺乏加深了思想的貧瘠、文化的落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村經濟、農民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科盲、法盲、文盲鮮有改變,文化科學知識式依舊落后,許多農村孩子上了大學,以此為跳板為官為仕,畢業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農村的,這成了農村文化持續發展的瓶頸。第四,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了農村文化發展的差異與滯后。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文化建設又快又好,農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狀態得到相應提高。農村文化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本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對落后地區,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無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農村文化的落后無形中又加劇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后,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三、認真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農村文化工作,早在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是: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h、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體制機制逐步理順,現有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自辦文化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較快發展,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基本解決。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村文化工作有所改觀。但是對照黨和人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筆者認為,今后農村文化建設,只有從法制、人才、資金、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加強,才能使農村文化跟上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一)加強農村文化法制建設,確保文化位置、事業發展有法可依。勿庸諱言,對農村文化工作,在不少地區“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還較嚴重,計劃、規劃變成“鬼話”等等,究其根源,是農村文化建設沒有納入法治化軌道,還是拍腦袋決策的多。只有不斷改變這種狀況,才能確保文化建設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我們應當逐步把黨的有關農村文化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法制化、規范化,使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文化工作者為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有規范可言,讓廣大農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權益。

(二)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確保人員編制,人才培養有序實施。農村文化隊伍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專業的文化干部和文化專業技術人員;二是業余的文化愛好者。據筆者2011年的一個調查,有個縣級市的鄉鎮文化干部40%沒有編制。還有一個縣,一個鄉鎮有文化工作人員七八個,另一個鄉鎮卻讓一個已到齡退休的文化干部“頂著干”,人員余缺無法流動。這些情況,勢必會影響農村文化工作的發展,這也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極不相應。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自發的文化活動空前高漲。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和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迫切要求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增強專職文化工作者力量,制定好專業與業余文化工作者培訓計劃,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三)加強農村文化投入機制,確?;驹O施、活動經費有章可循。硬件設施和活動經費是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條件。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成就,為工業反哺農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從指導思想上各級政府、財政和文化主管部門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建立明確的財政負擔機制,要把文化基礎建設的重點由城市向農村轉移,把公共財政資源向農村文化建設傾斜,在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的原則指導下,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形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與此同時,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引進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鄉村文化建設中,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電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工程,建成一批有時代特點、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的文化站、圖書室、文體活動中心等,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綜上所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農村文化工作大發展的一次重要機遇,全體農村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振作精神,正視困難,迎接挑戰,擔當實干,一個新的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高潮,必將會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寶應縣涇河鎮文體站)

猜你喜歡
農民農村建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